心中有天地,繁花自盛开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ang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8年春节前袁枚一首小诗《苔》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没有经过任何包装,却一下击中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位。这是自2016年韦应物的“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续写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再次以新的载体对国人心灵的深度叩击。国人诗性未死,凭借着一壶浊酒,一帧画卷,或者一首歌谣,就能摇荡出一树树繁花似锦。
  关键词:文化内聚力;《苔》;文化热度;多文本
  2018年春节前,有这么一首诗歌,质朴无华,没有经过任何包装,却能一下击中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位,这就是梁俊老师和山里的孩子们一起给我们演绎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朴质无华的诗歌让人们在浅斟低唱之际张开懵懂的眼睛,重新打量自己,打量周围的世界。小小的诗,蕴藏着强大的文化力量。人生靠梦想指引,梦想靠文化的内聚力唤醒,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内聚力就是中国人梦的基因。
  300年前袁枚的这首诗,其实就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基因的浓缩。《论语》中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担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自己的位置,要寻求自己立身处世的方法;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要学会绽放自我,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像这首歌歌词里说的:
  勇敢的小孩,你是拼图不可缺的一块。
  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
  用你的名字 ,命名色彩。
  哪怕微小如苔,也要学牡丹盛装绽放;哪怕小如尘埃,也有一个角落安放我们的存在。
  其实,袁枚并不是第一个咏苔的人,在中国璀璨的诗歌长河中,已有无数人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微小的存在,这是中华文化的“大道”:就像太阳,不舍沟渠,即使微小若苔,也有一米阳光呵护着它的存在。
  唐代陆龟蒙就写了一首《苔赋》,其中说:“天地闭,风雨积,门迳秋,莓苔植。离方抱圆,累紫叠碧。始分封於危亭之下,终略地于荒畦之侧。”作者从苔的生长环境出发,表现苔的自立顽强的精神。在文章的末尾处作者说:“苔之生兮自若,人有哀兮有乐。哀者贵兮乐者贱,贵者危兮贱者宴。噫哀乐兮何时止,贵贱循环兮而后已。”也许人在社会中身份有贵贱,生命有长短,但从精神的维度上看人永远没有高低之别。白居易的《山中五绝句·石上苔》就是一种跨域:“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静绿绝纤埃。路傍凡草荣遭遇,曾得七香车辗来。”写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唐代诗人钱起更是赞美苔:“净与溪色连,幽宜松雨滴。谁知古石上,不染世人迹。”(《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石上苔》)宋代的宋祁,不仅关注“红杏枝头春意闹”,而且把目光也投向了“苔”:“雨墙苍晕合,烟渚碧纹通。赋阁并尘掩,诗阶伴药红。”(《咏苔》)明代大学者高启在《阶前苔》一诗中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的情怀:“莫扫雨余绿,任满闲阶路。留着落来花,春泥免相污。”
  苔是一种渺小的存在,雨侵雪欺,车碾众踏,它常会遍体鳞伤;但它又是一种高贵的存在,“不染世人迹”,“诗阶伴药红”,凭借“幽芳静绿”而独秀“绝纤埃”。因为渺小和生存环境的恶劣,苔不能正常地享受风雨和阳光,“白日不到”,“春风不度”,品味着“春寂寞”,享受着“夏孤独”,更体验“秋冬无迹”,但它们一样地经历春夏秋冬,一样地拥有“涂满着梦的未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献上我们的敬意?正如梁俊在歌词中所说:
  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
  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
  溪流汇成海 ,梦站成山脉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琦君老人的这句话,点出文化的“温柔敦厚”:生命需要磨练,成长需要代价,只要心中那份火焰不灭,都会绽放光华。就像梁俊一样,他在山村支教两年,他给孩子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而这些种子在每一个孩子生命里,都会绽放出奇异的花朵。
  梁老师出了一道写作题:“什么东西即使看不见,却是存在着的?”学生朱思语只花了5分钟时间,交上来一首诗——《爱和风》:“爱,当爱之锁开了/就很难关住/那爱就像魔鬼/深深地抓住你的心/让你爱吧,爱吧/风,就像梦一样/你想把她抱住/可她还是去了/你看不见她/她却可以穿过你” 这就是呵护和唤醒,小小的幼苗一旦被点燃,立即焕发出丰富多彩、摇曳生姿的奇异景色。
  在众多咏苔诗中,我更偏爱宋人叶绍翁的那首诗《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的主人公因为害怕脚印伤到了“苍苔”而闭门不出,他的心中有爱,有天地,所以他的世界春色滿园,繁花盛开。
  2016年,从人们开始续写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到“老树画画”诗配画形式引起的持续关注,再到今日袁枚小诗《苔》的广泛吟诵。从“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再到“中华好诗词”“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一系列的文化节目蓬勃兴起,中国文化正以崭新的方式展示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文化历久弥新,与时俱进,不断焕发出新的热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漯河市基础教研室研究项目,“兴趣小组建设与课前五分钟活动策略探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LHKT2017082】
  作者简介:魏松根(1967—),男,河南省漯河实验高中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作文试题评价有六项指标: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难易度。依据这六项指标,在作文备考中,指导学生表达生活,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传递正能量,突出理性思辨能力,精准审题。  关键词:生活;特长;理性;审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解读2015年高考作文特点时指出: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和省级考试机构对作文试题评价主要依据六条标准: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难易度。[
膝關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快步走有助于缓解膝关节炎病情。研究小组对1800多名老年膝关节炎患者的健康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期间,6%的老人接受了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对比分析发现,参试者每天只需中高强度步行(快步走)5分钟,就可降低16%的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概率。在这里,“中高强度步行”被定义为“每分钟步行100步以上”。研究表明,膝关节炎患者也可以积极参加锻炼。  摘自《生命时报》
摘要:“文本研习”是高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文本解读能力则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在阅读教学中,可借助师生隐性知识来提升文本解读的有效性,拟从隐性知识的引入、传递和表达三个方面,来阐述和探讨如何实现师生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关键词:文本研习;隐性知识;主体体验;经验迁移  目前正在苏浙等地区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体例由单元板块改成专题模式,形成多种教学形式有机融合的格局。其中,“阅读
摘要:对于文章的赏析,关键在于读懂、读通,而读懂、读通的关键则是把握细节。在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从心理描写、侧面烘托、语言描写和场面描写等角度,以圈点批注、小组讨论、引导质疑、课堂练习为抓手,指导学生赏析细节,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我的母亲》;细节赏析;语文素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赏析课文时“对于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场鸿门宴,千古任评说。”两千多年前的那场盛会,通过史学之父司马迁如椽之笔渲染,早已成了跌宕起伏、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清王昙“天意何曾袒刘季,大王失计恋江东”的诗句,把汉家得与霸王失的缘由进行了充分解说。休谟说:“没有其存在原因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事情的结果都不是突然的,它在开始时就已经预示了。如果仔细研究鸿门宴上双方阵营各人物的表现,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楚汉后来那个结局。  可以
清宫剧《延禧攻略》第29集中,袁春望特地带来了草药——刺儿菜给魏璎珞治疗手伤,让璎珞有些感动。  那么,這个刺儿菜到底是什么“神药”?有什么功效呢?  刺儿菜很常见,中药名为小蓟  根据剧情,魏璎珞当时是双手泡在水中,又红又肿,袁春望拿刺儿菜给她的手消肿。由此推断,这味名叫“刺儿菜”的中药能够活血消肿。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就记载了刺儿菜,中药小蓟的别名之一,并且临床也用小蓟鲜品
摘 要: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句中同时用到“我”和“吾”两个第一人称代词,这不仅让中学生疑惑不解,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本文从“产生时代”“语法功能”“单复数使用”和“使用习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解释“我”与“吾”的区别。  关键词: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第一人称代词;我;吾  笔者在执教《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语文课本中见到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大多是“吾”,一般不
一旦出现疼痛,很多患者会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止痛药来快速止痛。然而,医生建议,止痛药不宜长期服用,否则容易导致肝肾损伤等严重副作用。那么,不用止痛药,真的能止痛吗?英国《每日邮报》近日载文,刊出医学专家莎拉·布罗尔博士总结出的“管用的7种天然止痛法”,有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试。  治疗偏头痛  闻闻薰衣草精油 研究發现,闻闻薰衣草精油可显著减轻偏头痛症状。偏头痛发作时,闻薰衣草精油15分钟比使用安慰
摘要:围绕中心举例子是写好议论文的根本。拟以“思考”为话题的材料作文训练做为范例,指导学生在使用例证法时学会变通思维,契合观点,选材典型准确;紧扣主题,适当的增、删;采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贴切有效。  关键词:材料作文;选材准确;论证方法  议论文中最常用的议论方法就是例证法。例证法运用得好不好,是一篇议论文成败的关键。首先,选材要围绕中心,典型准确,善于一材多用。其次,论证要契合观点,善于增删
2019年7月10日,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八五三农场雁窝岛的一块湿地,一窝嗷嗷待哺的幼鸟正呼唤着母亲。  朝着幼鸟鸣叫的方向望去,一米多高的芦苇荡里赫然立着一排高大的雕塑——几名壮士正弯腰前倾身子,奋力拖拽牵引绳,期望将一台陷入沼泽的“K95”拖拉机拉上岸来。  这一场景描绘的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雁窩岛开垦过程中涌现出的“潜水挂钩”的故事。这是开垦北大荒的一个缩影,壮士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