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话题,关心环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由于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的行为所引起的,所以保护环境也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但公众参与的前提是公众拥有环境保护的意识、知识、品德和能力,而这些是不会自发产生的,它需要靠教育去宣传、去培养,所以说教育是促进人們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可以有组织、有系统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环境方面的知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形成参与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没有教育就没有认识,更不会有行动。教育有正规的,非正规的,有针对成人的,有面向青少年的,有短期培训,有长期学习。在本文中,主要谈基础教育的环境教育问题。
一、教育阶段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基础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强
由于青少年正值身心发育的鼎盛阶段,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易于接受各种教育理论,如果能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让他们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形成保护环境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具有有利于环境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使他们养成不伤害环境的生活习惯,这对保护环境意义非常深远。首先青少年学生作为自然中的独立个体,他们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环境,如对资源是节约、是浪费,对身边环境是污染破坏还是极力保护……其次他们长大成人走向工作岗位,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时,他们的思想观念、行动准则、行为习惯将影响着各项决策,从而在在范围、更高层面上影响着环境。例如,他是政府干部,他是否会制定有利于环境的发展策略,假如他是企业家,他是否能在环境破坏最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假如他是教育家,他是否能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环保公民……
2、青少年学生人数众多,连绵不断
据统计,在中国仅在校中小学生就达2亿之众,在全世界,青少年占了世界人口的40%,如今,我国已基本普及基础教育,一代一代,层出不穷,真可谓: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如果基础教育真能够积极行动起来、脚踏实地地开展环境教育,就有可能使环境保护成为全民族共同关心的事情。
3、学校教育的特点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学校教育是正规教育,有固定的场所,有充裕的时间,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并能使这种教育一直持续、不断加强、反复强化,使受教育者牢牢掌握、终生不忘。
二、基础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前提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先接受培训
学校教育的实施依赖广大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为教师是教育目标的贯彻者、是教育内容的传授者、是教育方法的选择者和运用者,教师还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是对学生测评的评委,所以,要想在中小学全面开展环境教育,广大教师必须首先具备环保知识、环境意识、及环保的行为习惯,并掌握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基本方法。
目前,我国教育部正在积极实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计划,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逐级培训教师,事实证明,通过培训的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收获:第一,使受训者了解了环境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第二,通过在职教师介绍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原因,使他们了解了环境背后隐藏的其它实质性内容,唤起或提高了在职教师的环保意识,激发了他们对环境教育的兴趣和责任感。第三,通过探究式的教学使广大受训者掌握了环境教育的基本方法。一种教育理念是需要通过与其对应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才能得以贯彻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提供要培养有积极参与意识的、活跃的、负责的未来公民,如果还是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来进行,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全部目标。
不过,到目前为止,接受培训的在职教师数量还很有限,并且其中真正从事第一线教学得的人数更是为数不多,要想使环境教育的观念深人到每一个从教者的心灵,迫切需要大规模的、经常性的培训,这是中小学实施环境教育的前提条件,因为,没有教师的参与,就不会有教育活动。
三、基础教育实施环境教育的课程形式
环境教育具有明显的跨科学的特性,现有的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足以独立承担起这项任务。它需各门学科的共同协作。目前,国内外中小学正在积极探索实施环境教育的最佳途径。有的是通过独立开设环境教育课进行,即在现有分科课程体系中增加=门新课:有的是通过改进教材或教法,在已有的各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环境教育。
单独设课这种环境教育课程模式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有关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也有助于对教育成效进行评估。但由于需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地点,需要专任老师,在实施中还面临许多困难,而且,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能会因新课程的开设而加重。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采用这种形式。
多数国家小学阶段的环境教育是通过一、两门核心课程,或者通过多学科的渗透来进行。其做法是不改变现行课程学科门类,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调整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引入与环境有关的知识、原理、技能。这种课程模式无需对现行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没有太高要求,因而为多数国家所采用,我国基础教育目前也主要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环境教育。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由于是渗透式,各科教学时老师容易把它忽略不讲,尤其是目前中小学还没有彻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老师们对于考试不考的内容常常不重视。据调查显示,在教学中能主动进行环境教育的教中占很少比例。因为是渗透式,很难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教师们似乎都不用承担什么责任,于是便视其为“可有可无”,除非从教者本身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因此我个人认为,在积极加强教师环保意识的同时,学校可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以组织、宣传、监督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并建立健全环境教育的评估体系,以提高教师们进行环境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
四、基础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几种教学方式
1、参与式学习。要求学生参加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自己设定学习目标,设计和组织实施学习计划,评价自己的学习成就。这种方式意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形成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教学“填鸭式”的否定,与素质教育的方法相契合。
2、合作式学习。在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一起工作去达到一定的目标,集体作出决策,对培养他们对环境的个人和集体责任感是重要的。
3、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调查,找出、分析、解释和评价关于环境的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设计自己的解决途径。
4、积极地接触环境。要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接触和欣赏环境,并在实践中认识环境、思考问题,激发他们对环境的责任感和好奇心。
5、提供采取行动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们应该有机会讨论他们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和信仰,并让他们参与改善环境的实践,比如,解决当地的一条河流的污染问题,这种做法是发展年轻人环境意识和行为动机的有效方式。
6、参与社区活动。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有机会与那些在现实中直接处理和有关问题的人员发生接触,并且从他们的技巧、经验、态度和知识中学到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7、鼓励批判性思维。环境教育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传统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也提出了挑战,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批判,从而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批判性思维也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环境教育中应大力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话题,关心环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由于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的行为所引起的,所以保护环境也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但公众参与的前提是公众拥有环境保护的意识、知识、品德和能力,而这些是不会自发产生的,它需要靠教育去宣传、去培养,所以说教育是促进人們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可以有组织、有系统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环境方面的知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形成参与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没有教育就没有认识,更不会有行动。教育有正规的,非正规的,有针对成人的,有面向青少年的,有短期培训,有长期学习。在本文中,主要谈基础教育的环境教育问题。
一、教育阶段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基础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强
由于青少年正值身心发育的鼎盛阶段,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易于接受各种教育理论,如果能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让他们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形成保护环境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具有有利于环境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使他们养成不伤害环境的生活习惯,这对保护环境意义非常深远。首先青少年学生作为自然中的独立个体,他们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环境,如对资源是节约、是浪费,对身边环境是污染破坏还是极力保护……其次他们长大成人走向工作岗位,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时,他们的思想观念、行动准则、行为习惯将影响着各项决策,从而在在范围、更高层面上影响着环境。例如,他是政府干部,他是否会制定有利于环境的发展策略,假如他是企业家,他是否能在环境破坏最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假如他是教育家,他是否能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环保公民……
2、青少年学生人数众多,连绵不断
据统计,在中国仅在校中小学生就达2亿之众,在全世界,青少年占了世界人口的40%,如今,我国已基本普及基础教育,一代一代,层出不穷,真可谓: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如果基础教育真能够积极行动起来、脚踏实地地开展环境教育,就有可能使环境保护成为全民族共同关心的事情。
3、学校教育的特点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学校教育是正规教育,有固定的场所,有充裕的时间,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并能使这种教育一直持续、不断加强、反复强化,使受教育者牢牢掌握、终生不忘。
二、基础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前提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先接受培训
学校教育的实施依赖广大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为教师是教育目标的贯彻者、是教育内容的传授者、是教育方法的选择者和运用者,教师还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是对学生测评的评委,所以,要想在中小学全面开展环境教育,广大教师必须首先具备环保知识、环境意识、及环保的行为习惯,并掌握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基本方法。
目前,我国教育部正在积极实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计划,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逐级培训教师,事实证明,通过培训的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收获:第一,使受训者了解了环境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第二,通过在职教师介绍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原因,使他们了解了环境背后隐藏的其它实质性内容,唤起或提高了在职教师的环保意识,激发了他们对环境教育的兴趣和责任感。第三,通过探究式的教学使广大受训者掌握了环境教育的基本方法。一种教育理念是需要通过与其对应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才能得以贯彻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提供要培养有积极参与意识的、活跃的、负责的未来公民,如果还是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来进行,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全部目标。
不过,到目前为止,接受培训的在职教师数量还很有限,并且其中真正从事第一线教学得的人数更是为数不多,要想使环境教育的观念深人到每一个从教者的心灵,迫切需要大规模的、经常性的培训,这是中小学实施环境教育的前提条件,因为,没有教师的参与,就不会有教育活动。
三、基础教育实施环境教育的课程形式
环境教育具有明显的跨科学的特性,现有的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足以独立承担起这项任务。它需各门学科的共同协作。目前,国内外中小学正在积极探索实施环境教育的最佳途径。有的是通过独立开设环境教育课进行,即在现有分科课程体系中增加=门新课:有的是通过改进教材或教法,在已有的各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环境教育。
单独设课这种环境教育课程模式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有关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也有助于对教育成效进行评估。但由于需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地点,需要专任老师,在实施中还面临许多困难,而且,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能会因新课程的开设而加重。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采用这种形式。
多数国家小学阶段的环境教育是通过一、两门核心课程,或者通过多学科的渗透来进行。其做法是不改变现行课程学科门类,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调整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引入与环境有关的知识、原理、技能。这种课程模式无需对现行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没有太高要求,因而为多数国家所采用,我国基础教育目前也主要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环境教育。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由于是渗透式,各科教学时老师容易把它忽略不讲,尤其是目前中小学还没有彻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老师们对于考试不考的内容常常不重视。据调查显示,在教学中能主动进行环境教育的教中占很少比例。因为是渗透式,很难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教师们似乎都不用承担什么责任,于是便视其为“可有可无”,除非从教者本身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因此我个人认为,在积极加强教师环保意识的同时,学校可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以组织、宣传、监督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并建立健全环境教育的评估体系,以提高教师们进行环境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
四、基础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几种教学方式
1、参与式学习。要求学生参加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自己设定学习目标,设计和组织实施学习计划,评价自己的学习成就。这种方式意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形成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教学“填鸭式”的否定,与素质教育的方法相契合。
2、合作式学习。在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一起工作去达到一定的目标,集体作出决策,对培养他们对环境的个人和集体责任感是重要的。
3、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调查,找出、分析、解释和评价关于环境的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设计自己的解决途径。
4、积极地接触环境。要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接触和欣赏环境,并在实践中认识环境、思考问题,激发他们对环境的责任感和好奇心。
5、提供采取行动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们应该有机会讨论他们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和信仰,并让他们参与改善环境的实践,比如,解决当地的一条河流的污染问题,这种做法是发展年轻人环境意识和行为动机的有效方式。
6、参与社区活动。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有机会与那些在现实中直接处理和有关问题的人员发生接触,并且从他们的技巧、经验、态度和知识中学到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7、鼓励批判性思维。环境教育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传统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也提出了挑战,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批判,从而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批判性思维也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环境教育中应大力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