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弘扬文化自信的“首选之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体现了民族自信与制度自信;插图设计具有鲜明的中国味道和传统气息;板块设计上回归传统,将中国文化摆在第一位。教师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避免随意教学;解读插图,形象理解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要“整体渗透,润物无声”;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
关键词:统编本 ;教材;文化自信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弘扬文化自信的“首选之材”
教材作为教学的中介系统之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媒介之一。新时代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彰显文化自信是语文教材的重要担当,小学低学段作为儿童成长萌芽期,需要接触中华文化,通过教材这一中介把文化自信植入学生脑海,树立其文化自信的底气。可以说,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 “首选之材”。
二、文化自信在部编本小学第一学段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一)教材选文内容彰显文化自信
温儒敏先生指出:“统编小学教材强调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心选编了古代蒙学读物、童谣、对子歌、古诗词、寓言、谚语、民间故事等类型的文章。教材中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加,整个第一学段古诗文占教材选文总数的30%,此外,教材精心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部蒙学读物中选择了有教育性、符合现代价值观的章句安排在课文、日积月累、综合性学习板块。在传统艺术、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方面,也选编了反映传统习俗的课文、民间历史故事和神话,还有大量总结古人经验的寓言故事等。儿童诗中描写传统文化的也不在少数,这让学生领悟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同时,统编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低学段教材中选编了15篇有关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文。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邓小平爷爷植树》等歌颂伟人的作品,以及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等。爱国主义和团结奋斗时代精神是当代社会主义社会树立制度自信的基础,课文中处处传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起文化自信。
(二)教材插图设计彰显文化自信
插图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统编教材的插图中富含中国元素,具有浓郁的“传统气息”、鲜明的“中国味道”。统编版小学第一学段语文教材插图在“传统气息”上下足了功夫。封面部分选择了中国习俗、节日、民间文艺等传统画作,如一下是冬日过年的场景:福字对联贴在门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孩子们吃糖葫芦、堆雪人,好不热闹。 除了封面,课文插图也充满了传统气息,《剪窗花》搭配具有民风民情、乡土文化气息的剪纸作品、《春节童谣》搭配小朋友放鞭炮、举鱼灯的图画、《口耳目》配了两个京剧人物。这些插图既能呼应儿歌的内容,又能让孩子们通过直观的图片了解传统。许多古诗课文的配图中加入了中国的水墨画,还加入了具有中国建筑元素和中国红色经典元素的图画,国画、古建筑、甲骨文这些有典型中国味道的插图在统编教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文化自觉。
(三)教材板块设置彰显文化自信
通过对统编本教材的研究发现,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开篇都有一个单元导读,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白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新教材每个版块主题的编写都紧紧围绕相关主题展开,各个板块的编写都能体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统编本第一学段小学语文教材的板块设计处处渗透着文化自信元素。温儒敏先生说:“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相比之前,统编教材先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生字,然后再学拼音,这是回归传统的表现,我国传统语文教育都是从识字开始,学生反复认读记忆,自然就会认得一些汉字。 教材在一年级上下册开篇识字中选入的基本都是中国特色的内容,一上有《天地人》《对韵歌》,一下有《春夏秋冬》《姓氏歌》,二下开篇则是《古诗两首》。在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上,将识字课、课文以及“趣味识字”“日积月累”栏目设计成一个整体、立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语言训练、语汇积累之中深受传统文化熏陶。
三、利用部编本小学第一学段语文教材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建议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避免随意教学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统编教材在选文内容上增加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题材的课文。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不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自身也没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能力,在没有对教学内容所传承的文化进行深入学习与了解下随意解读,照本宣科。语文教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应当具备挖掘传统文化的能力。在教学中首先要精读文本内容,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价值,依据文本的特征和文化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习惯;其次在教学中要多设计贴合文本的活动,利用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解读插图,形象理解传统文化
形象理解插图,是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统编版第一学段教材的插图均是画家根据文章内容精心创作的,古诗中搭配了传统中国水墨画,封面部分也选择了中国习俗、节日、民间文艺主题内容的传统画作。教师可以适度解读其中的“画风”,让学生分析图画中人物的神态,或是让他们通过插图想象文中所描写的场景;第二要图文互用,例如在《咏鹅》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理解文本内容和插图描述白鹅的外貌特征,想象它们的心理特征,甚至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画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和画面。
(三)坚持“文化自信”,教学要“整体渗透,润物无声”
文化自信不是一种显性教育,落实人文教育,要坚决反对假大空套。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空谈枯燥无味的理论,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需求、心理状况,而须联系学生生活,将文化与教材有机结合,隐性渗透。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将自身与课文传递的情感有机交融,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做到“润物无声”。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亲子阅读板块,教师要注重家校联系,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将文化自信要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四)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第一学段作为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担当重要使命,教师应树立利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落实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意识;其次需要对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核心素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整本语文教材涉及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知識从整体上把握;最后,教师自身素养要过硬,这样才有可能将文化自信渗透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把文化自信渗透到每一堂语文课中。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经典阅读永远不能被取代[N].中国教育报(人文阅读),2012(2):1
[2]封寿炎.语文教材修订凸显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6.05.27
[3]葛亮亮.新教材,新在哪里—访新版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J].内蒙古教育,2016(10):11-13
[4]浅谈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化自信[J].教育科学论坛·聚焦课堂,2019(9):23-26
[5]温儒敏.如何利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2):4
作者简介:
田歌(1995.3—),女,汉族,安徽六安,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材。
关键词:统编本 ;教材;文化自信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弘扬文化自信的“首选之材”
教材作为教学的中介系统之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媒介之一。新时代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彰显文化自信是语文教材的重要担当,小学低学段作为儿童成长萌芽期,需要接触中华文化,通过教材这一中介把文化自信植入学生脑海,树立其文化自信的底气。可以说,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 “首选之材”。
二、文化自信在部编本小学第一学段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一)教材选文内容彰显文化自信
温儒敏先生指出:“统编小学教材强调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心选编了古代蒙学读物、童谣、对子歌、古诗词、寓言、谚语、民间故事等类型的文章。教材中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加,整个第一学段古诗文占教材选文总数的30%,此外,教材精心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部蒙学读物中选择了有教育性、符合现代价值观的章句安排在课文、日积月累、综合性学习板块。在传统艺术、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方面,也选编了反映传统习俗的课文、民间历史故事和神话,还有大量总结古人经验的寓言故事等。儿童诗中描写传统文化的也不在少数,这让学生领悟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同时,统编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低学段教材中选编了15篇有关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文。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邓小平爷爷植树》等歌颂伟人的作品,以及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等。爱国主义和团结奋斗时代精神是当代社会主义社会树立制度自信的基础,课文中处处传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起文化自信。
(二)教材插图设计彰显文化自信
插图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统编教材的插图中富含中国元素,具有浓郁的“传统气息”、鲜明的“中国味道”。统编版小学第一学段语文教材插图在“传统气息”上下足了功夫。封面部分选择了中国习俗、节日、民间文艺等传统画作,如一下是冬日过年的场景:福字对联贴在门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孩子们吃糖葫芦、堆雪人,好不热闹。 除了封面,课文插图也充满了传统气息,《剪窗花》搭配具有民风民情、乡土文化气息的剪纸作品、《春节童谣》搭配小朋友放鞭炮、举鱼灯的图画、《口耳目》配了两个京剧人物。这些插图既能呼应儿歌的内容,又能让孩子们通过直观的图片了解传统。许多古诗课文的配图中加入了中国的水墨画,还加入了具有中国建筑元素和中国红色经典元素的图画,国画、古建筑、甲骨文这些有典型中国味道的插图在统编教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文化自觉。
(三)教材板块设置彰显文化自信
通过对统编本教材的研究发现,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开篇都有一个单元导读,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白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新教材每个版块主题的编写都紧紧围绕相关主题展开,各个板块的编写都能体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统编本第一学段小学语文教材的板块设计处处渗透着文化自信元素。温儒敏先生说:“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相比之前,统编教材先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生字,然后再学拼音,这是回归传统的表现,我国传统语文教育都是从识字开始,学生反复认读记忆,自然就会认得一些汉字。 教材在一年级上下册开篇识字中选入的基本都是中国特色的内容,一上有《天地人》《对韵歌》,一下有《春夏秋冬》《姓氏歌》,二下开篇则是《古诗两首》。在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上,将识字课、课文以及“趣味识字”“日积月累”栏目设计成一个整体、立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语言训练、语汇积累之中深受传统文化熏陶。
三、利用部编本小学第一学段语文教材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建议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避免随意教学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统编教材在选文内容上增加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题材的课文。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不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自身也没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能力,在没有对教学内容所传承的文化进行深入学习与了解下随意解读,照本宣科。语文教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应当具备挖掘传统文化的能力。在教学中首先要精读文本内容,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价值,依据文本的特征和文化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习惯;其次在教学中要多设计贴合文本的活动,利用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解读插图,形象理解传统文化
形象理解插图,是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统编版第一学段教材的插图均是画家根据文章内容精心创作的,古诗中搭配了传统中国水墨画,封面部分也选择了中国习俗、节日、民间文艺主题内容的传统画作。教师可以适度解读其中的“画风”,让学生分析图画中人物的神态,或是让他们通过插图想象文中所描写的场景;第二要图文互用,例如在《咏鹅》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理解文本内容和插图描述白鹅的外貌特征,想象它们的心理特征,甚至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画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和画面。
(三)坚持“文化自信”,教学要“整体渗透,润物无声”
文化自信不是一种显性教育,落实人文教育,要坚决反对假大空套。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空谈枯燥无味的理论,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需求、心理状况,而须联系学生生活,将文化与教材有机结合,隐性渗透。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将自身与课文传递的情感有机交融,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做到“润物无声”。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亲子阅读板块,教师要注重家校联系,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将文化自信要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四)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第一学段作为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担当重要使命,教师应树立利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落实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意识;其次需要对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核心素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整本语文教材涉及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知識从整体上把握;最后,教师自身素养要过硬,这样才有可能将文化自信渗透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把文化自信渗透到每一堂语文课中。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经典阅读永远不能被取代[N].中国教育报(人文阅读),2012(2):1
[2]封寿炎.语文教材修订凸显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6.05.27
[3]葛亮亮.新教材,新在哪里—访新版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J].内蒙古教育,2016(10):11-13
[4]浅谈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化自信[J].教育科学论坛·聚焦课堂,2019(9):23-26
[5]温儒敏.如何利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2):4
作者简介:
田歌(1995.3—),女,汉族,安徽六安,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