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都风貌
设拉子,伊朗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座古都,距伊朗首都德黑兰有900多公里,我们从德黑兰坐了一个多小时的飞机,就抵达了设拉子。公元前6世纪,这里曾是波斯帝国的中心,虽然不如德黑兰那么繁华,但阳光是明亮透明的。我们坐上汽车,行驶在机场通往市内的道路上,路的两侧都是低矮的黄色石头房子,很多民宅前种着柑橘树,上面挂满了金黄色的果实。
市中心有一座土黄色的大山,看上去光秃秃的,有几位穿着黑色长袍的女士在山边的汽车站等车,偶尔也有穿民族服装的男士走过,深邃的大眼睛,浓密的大胡子,灰色的头巾加上黑色的长衫,俊秀飘逸。
传统美食
伊朗有许多富有当地特色的餐厅。我们去的那家在一个小巷深处,有很多包间,每个包间就是一个矮炕,上面铺着漂亮的波斯地毯,人们盘腿而坐。伊朗盛产石油,所以即使已是春天,房间里的暖气温度也很高。
留着小胡子的服务员给我们端上银色的大盘子,上面放着当地最著名的料理——烤羊肉饼和鸡肉块。羊肉剁得碎碎的,鸡肉块切得方方正正,烤得又焦又香。服务员比划着建议我们挤上柠檬汁吃,说是非常开胃。饭桌上的大米是细长的,一点都不黏,用藏红花染成金黄色,看着很诱人。除了米饭之外,还有薄薄的馕饼,咬在嘴里有面粉的清香,即使没有菜也能轻松吃下一大片!最后上桌的汤是咖喱风味的鹰嘴豆汤。鹰嘴豆是中东、南亚等地很常见的一种豆类,因其形状奇特尖如鹰嘴而得名,口感又软又面又香。
文学之都
设拉子是伊朗的文学之都,有两座诗人的墓,墓主人分别是13世纪的沙迪和14世纪的哈菲兹。这两位诗人很有名,尤其是哈菲兹,他的诗集销售量仅次于古兰经,设拉子也因为他的诗有着“玫瑰与夜莺之城”的美誉。我们是晚上去的,里面依然游人如织,但大家都很安静地参观。晚上凉风习习,那些富有波斯风情的建筑都打上了柔和的灯光,当我仰望庭院中心的那座蓝顶八角亭时,发现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五,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空中,月光如水,给哈菲兹墓以及墓周围的石榴园都罩上了梦幻般的色彩。广播里有一个低沉的男声正在用波斯语朗诵哈菲兹的诗,大意是:“拿酒来,酒染我的长袍,我因爱而醉,人却称我为智者……”
热闹的集市
设拉子市中心人口比较密集,有好几座巴扎(集市),我们参观了其中的一座。这座集市的隔壁有一座大清真寺,人们都是祈祷完顺便来购物,所以里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集市设在一个有着圆顶的大棚里,最中间卖蔬菜水果,向外延伸出的每条小巷子里则有无数店铺,有卖工艺品的、卖服装的、卖冰激凌的,还有卖乐器、文具的,物品之丰富,颜色之鲜艳,简直是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每间小铺子门面并不大,好几个店都仅仅是十几岁的小女孩守着。听导游介绍说,伊朗的家庭一般都有好几个孩子,因为男孩更加“金贵”,时间都要用在学习上,所以女孩子帮父母看店、做家务比较普遍。
当地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只要我们提出想为他们拍照,他们都会面露微笑地说“你好”,并大大方方地让我们拍。伊朗最著名的特产是藏红花和干果,干果品种繁多,不仅有常见的开心果、巴旦木等,还有杏干、桃干等,最终我们买了一些藏红花和松子,戴着头巾的小姑娘把东西和找的零钱交到我们手上时,露出了羞涩可爱的微笑。
粉红清真寺
设拉子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1876年的莫克清真寺,有着精美艳丽的彩釉外墙和蜂窝状构造的顶部。它的外墙彩釉中粉红色最为出挑,所以人们也叫它粉红清真寺。整座建筑有20多米高,拱形弧顶上贴着粉红色和淡蓝色的彩砖,每当清晨的阳光射入玻璃,映在华丽的波斯地毯上时,色彩与线条完美结合,让人不得不感叹波斯建筑艺术的巧夺天工和超凡想象力。
参观粉红寺最好在早上8点半之前,我们是8点钟去的,有很多参观者已经到了。人们怀着敬畏之心,把鞋子脱在寺门口,然后光脚走进去,或坐或卧,捕捉着清晨最亮的那缕阳光,希望在镜头中留下完美的影像。
地铁车厢中国造
设拉子有150万人口,我们去时,那里刚开通第一条地铁,但只有8站路。崭新的车站非常现代,用波斯语写着站名,乘客不是很多。据说地铁车厢来自于中国,还是我们南车集团制造的,我听后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们也见到了常驻設拉子的中方工作人员,听他们说,因为天气极端干燥,嘴唇流血是家常便饭,涂唇膏都没有用。饮食单调、交通不便,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已被压缩成最简版……我深感他们在此工作生活不易,对其坚韧与执着更敬佩有加,也为我们中国制造的地铁车厢走出国门,造福伊朗人民而感到无比骄傲。
设拉子,伊朗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座古都,距伊朗首都德黑兰有900多公里,我们从德黑兰坐了一个多小时的飞机,就抵达了设拉子。公元前6世纪,这里曾是波斯帝国的中心,虽然不如德黑兰那么繁华,但阳光是明亮透明的。我们坐上汽车,行驶在机场通往市内的道路上,路的两侧都是低矮的黄色石头房子,很多民宅前种着柑橘树,上面挂满了金黄色的果实。
市中心有一座土黄色的大山,看上去光秃秃的,有几位穿着黑色长袍的女士在山边的汽车站等车,偶尔也有穿民族服装的男士走过,深邃的大眼睛,浓密的大胡子,灰色的头巾加上黑色的长衫,俊秀飘逸。
传统美食
伊朗有许多富有当地特色的餐厅。我们去的那家在一个小巷深处,有很多包间,每个包间就是一个矮炕,上面铺着漂亮的波斯地毯,人们盘腿而坐。伊朗盛产石油,所以即使已是春天,房间里的暖气温度也很高。
留着小胡子的服务员给我们端上银色的大盘子,上面放着当地最著名的料理——烤羊肉饼和鸡肉块。羊肉剁得碎碎的,鸡肉块切得方方正正,烤得又焦又香。服务员比划着建议我们挤上柠檬汁吃,说是非常开胃。饭桌上的大米是细长的,一点都不黏,用藏红花染成金黄色,看着很诱人。除了米饭之外,还有薄薄的馕饼,咬在嘴里有面粉的清香,即使没有菜也能轻松吃下一大片!最后上桌的汤是咖喱风味的鹰嘴豆汤。鹰嘴豆是中东、南亚等地很常见的一种豆类,因其形状奇特尖如鹰嘴而得名,口感又软又面又香。
文学之都
设拉子是伊朗的文学之都,有两座诗人的墓,墓主人分别是13世纪的沙迪和14世纪的哈菲兹。这两位诗人很有名,尤其是哈菲兹,他的诗集销售量仅次于古兰经,设拉子也因为他的诗有着“玫瑰与夜莺之城”的美誉。我们是晚上去的,里面依然游人如织,但大家都很安静地参观。晚上凉风习习,那些富有波斯风情的建筑都打上了柔和的灯光,当我仰望庭院中心的那座蓝顶八角亭时,发现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五,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空中,月光如水,给哈菲兹墓以及墓周围的石榴园都罩上了梦幻般的色彩。广播里有一个低沉的男声正在用波斯语朗诵哈菲兹的诗,大意是:“拿酒来,酒染我的长袍,我因爱而醉,人却称我为智者……”
热闹的集市
设拉子市中心人口比较密集,有好几座巴扎(集市),我们参观了其中的一座。这座集市的隔壁有一座大清真寺,人们都是祈祷完顺便来购物,所以里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集市设在一个有着圆顶的大棚里,最中间卖蔬菜水果,向外延伸出的每条小巷子里则有无数店铺,有卖工艺品的、卖服装的、卖冰激凌的,还有卖乐器、文具的,物品之丰富,颜色之鲜艳,简直是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每间小铺子门面并不大,好几个店都仅仅是十几岁的小女孩守着。听导游介绍说,伊朗的家庭一般都有好几个孩子,因为男孩更加“金贵”,时间都要用在学习上,所以女孩子帮父母看店、做家务比较普遍。
当地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只要我们提出想为他们拍照,他们都会面露微笑地说“你好”,并大大方方地让我们拍。伊朗最著名的特产是藏红花和干果,干果品种繁多,不仅有常见的开心果、巴旦木等,还有杏干、桃干等,最终我们买了一些藏红花和松子,戴着头巾的小姑娘把东西和找的零钱交到我们手上时,露出了羞涩可爱的微笑。
粉红清真寺
设拉子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1876年的莫克清真寺,有着精美艳丽的彩釉外墙和蜂窝状构造的顶部。它的外墙彩釉中粉红色最为出挑,所以人们也叫它粉红清真寺。整座建筑有20多米高,拱形弧顶上贴着粉红色和淡蓝色的彩砖,每当清晨的阳光射入玻璃,映在华丽的波斯地毯上时,色彩与线条完美结合,让人不得不感叹波斯建筑艺术的巧夺天工和超凡想象力。
参观粉红寺最好在早上8点半之前,我们是8点钟去的,有很多参观者已经到了。人们怀着敬畏之心,把鞋子脱在寺门口,然后光脚走进去,或坐或卧,捕捉着清晨最亮的那缕阳光,希望在镜头中留下完美的影像。
地铁车厢中国造
设拉子有150万人口,我们去时,那里刚开通第一条地铁,但只有8站路。崭新的车站非常现代,用波斯语写着站名,乘客不是很多。据说地铁车厢来自于中国,还是我们南车集团制造的,我听后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们也见到了常驻設拉子的中方工作人员,听他们说,因为天气极端干燥,嘴唇流血是家常便饭,涂唇膏都没有用。饮食单调、交通不便,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已被压缩成最简版……我深感他们在此工作生活不易,对其坚韧与执着更敬佩有加,也为我们中国制造的地铁车厢走出国门,造福伊朗人民而感到无比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