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语文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志。况且,近几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写作占分比值越来越大,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写作教学,要自觉确立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我们广大农村学校,师生往往都会产生作文“危机”。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受农村学生偏僻狭小的生活空间,贫乏单调的生活内容等因素影响,导致学生总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为此,我结合在写作教学中的经验,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勤于观察生活,拓展写作思维
“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只有拓展学生的感知渠道,引导他们勤于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捕捉周围美丽可爱的田野风光,清新隽丽的自然景观,欣欣向荣的农村新貌……即使一颗秃兀挺拔的大树也是一个独特的景点,都值得比较观察,融入写作呀!这当然需要教师去积极引导,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我们生活的文字再现,是同学们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为了观察积累,在学期计划中,可根据当地实际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或感受,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问。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力争抛开定势思维,指导学生挟多角度观察,如猫和老鼠也可能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烏龟在水里则是手脚麻利的游泳健将等。此外,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细节,文章具体不具体,生动不生动,详实不详实,细节是关键。形象的细节描写会使文章显得有血有肉,趣味无穷,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捕鸟片段极大的吸引了小读者。
二、坚持积累素材,夯实作文基础
俗话说“无布不成衣,无米难成炊”,同样的道理,没有材料就写不出好文章,“厚积”才能“薄发”。那么,我们应该积累什么呢?一是生活;二是语言;三是写作技巧。
生活积累就是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细心人,要发现生活处处有文章:山川河流、花草鸟虫、鸡狗牛羊均能谱写出农村小调;结合节假日的劳动领悟“粒粒皆辛苦”的真谛;结合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感受党的惠农政策等;语言积累首先要做到读万卷书。途径主要有:一是从课文中收集积累。因为教材所选大多是典范之作,语言各具特色;二是从课外阅读中摘录和整理名言警句,好词句段:三是主动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如农谚“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桃花开,杏花绽,急得梨花把头点”等;歇后语“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墙上挂牛皮,不像画(话)”等;积累写作技巧,主要是通过阅读优秀范文来领悟,结合篇目教学来仿用。如悬念式开头、一语双关式结尾、承上启下式过渡,具有时代感的选材,中心的突破,结构的安排,修辞的活用等。
三、转变教学模式,重视课堂作文
或许是由于语文教学的量达面宽,零碎复杂,教师常常以教材篇目的讲解为中心,每篇课文从生字新词,段落结构,主题思想,层层面面透彻剖析。单元之后布置作文,往往只是不切实际地出示题目,限定写作范围,提出许多写作要求,而放作文于课外。最终学生写出的习作,大多文不对题,粗制滥造,空洞无物,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确立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把作文当课来上,要有作文课的口语训练,中长期计划,要有课时作文教案,备课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以逐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其核心是“练”。同样,作文更离不开练,且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我的做法是根据教学进程或学生实际,制定可行的练笔目标,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法。课内练笔分四类:第一类仿写,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精彩句段进行变式写作。如学了《背影》后,让学生仿写《××的背影》;第二类续写,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课文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时空转换,创新写作,或对意味无穷的作品进行续写。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让同学们续写《游行结束后》;第三类图文引导,即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一些贴切生动、开阔视野的多媒体软件,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我让学生结合一组多媒体画面(一堆马铃薯、马铃薯片、薯丝、淀粉、粉皮、外运货车、人民币等)来写作《××的马铃薯》;第四类评速,对所读材料中的人物或片段进行自我评述。课外作文采用半自由式,经常督促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读书札记、心得体会等。
四、开放作文评价,保持写作激
新课标还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应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评价。”经验也告诉我们,教师伏案默改收效甚微,应开放作文评价,大胆采用学生自评、他评、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这样既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作文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在评改实践中产生写作的愉快感和自豪感。教师讲评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好词,都应充分肯定和赞赏,以便让学生产生写作欲望。
总之,中学作文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大胆放手,开放学生的想象空间、活动空间、挖掘和拓宽素材积累的事实空间,加强求异思维训练,让学生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产生一种作文愉悦感。这样才能告别“危机”感,达到作文教学的成功。
一、勤于观察生活,拓展写作思维
“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只有拓展学生的感知渠道,引导他们勤于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捕捉周围美丽可爱的田野风光,清新隽丽的自然景观,欣欣向荣的农村新貌……即使一颗秃兀挺拔的大树也是一个独特的景点,都值得比较观察,融入写作呀!这当然需要教师去积极引导,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我们生活的文字再现,是同学们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为了观察积累,在学期计划中,可根据当地实际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或感受,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问。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力争抛开定势思维,指导学生挟多角度观察,如猫和老鼠也可能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烏龟在水里则是手脚麻利的游泳健将等。此外,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细节,文章具体不具体,生动不生动,详实不详实,细节是关键。形象的细节描写会使文章显得有血有肉,趣味无穷,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捕鸟片段极大的吸引了小读者。
二、坚持积累素材,夯实作文基础
俗话说“无布不成衣,无米难成炊”,同样的道理,没有材料就写不出好文章,“厚积”才能“薄发”。那么,我们应该积累什么呢?一是生活;二是语言;三是写作技巧。
生活积累就是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细心人,要发现生活处处有文章:山川河流、花草鸟虫、鸡狗牛羊均能谱写出农村小调;结合节假日的劳动领悟“粒粒皆辛苦”的真谛;结合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感受党的惠农政策等;语言积累首先要做到读万卷书。途径主要有:一是从课文中收集积累。因为教材所选大多是典范之作,语言各具特色;二是从课外阅读中摘录和整理名言警句,好词句段:三是主动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如农谚“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桃花开,杏花绽,急得梨花把头点”等;歇后语“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墙上挂牛皮,不像画(话)”等;积累写作技巧,主要是通过阅读优秀范文来领悟,结合篇目教学来仿用。如悬念式开头、一语双关式结尾、承上启下式过渡,具有时代感的选材,中心的突破,结构的安排,修辞的活用等。
三、转变教学模式,重视课堂作文
或许是由于语文教学的量达面宽,零碎复杂,教师常常以教材篇目的讲解为中心,每篇课文从生字新词,段落结构,主题思想,层层面面透彻剖析。单元之后布置作文,往往只是不切实际地出示题目,限定写作范围,提出许多写作要求,而放作文于课外。最终学生写出的习作,大多文不对题,粗制滥造,空洞无物,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确立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把作文当课来上,要有作文课的口语训练,中长期计划,要有课时作文教案,备课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以逐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其核心是“练”。同样,作文更离不开练,且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我的做法是根据教学进程或学生实际,制定可行的练笔目标,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法。课内练笔分四类:第一类仿写,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精彩句段进行变式写作。如学了《背影》后,让学生仿写《××的背影》;第二类续写,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课文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时空转换,创新写作,或对意味无穷的作品进行续写。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让同学们续写《游行结束后》;第三类图文引导,即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一些贴切生动、开阔视野的多媒体软件,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我让学生结合一组多媒体画面(一堆马铃薯、马铃薯片、薯丝、淀粉、粉皮、外运货车、人民币等)来写作《××的马铃薯》;第四类评速,对所读材料中的人物或片段进行自我评述。课外作文采用半自由式,经常督促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读书札记、心得体会等。
四、开放作文评价,保持写作激
新课标还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应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评价。”经验也告诉我们,教师伏案默改收效甚微,应开放作文评价,大胆采用学生自评、他评、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这样既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作文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在评改实践中产生写作的愉快感和自豪感。教师讲评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好词,都应充分肯定和赞赏,以便让学生产生写作欲望。
总之,中学作文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大胆放手,开放学生的想象空间、活动空间、挖掘和拓宽素材积累的事实空间,加强求异思维训练,让学生灵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产生一种作文愉悦感。这样才能告别“危机”感,达到作文教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