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院校重点学科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57014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科建设是高校整体水平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基础。该研究从全国水产学科发展状况出发,分析了地方农业院校水产学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认真剖析了自身的优势特色及发展机遇,提出重点学科发展策略。加强地方农业院校水产学科建设,需要结合产业、准确定位、凝练特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科研实力;严把培养质量、紧扣育人目标、培养特色人才;加强交流合作,深入开展社会服务、促进交叉融合。
  关键词:农业院校;重点学科;水产;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5-0006-05
  Abstract: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colleges, and is the basis for colleges to develop talent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national aquatic sciences, our study analyzed multiple problem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quatic sciences in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By analyzing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he ke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industry, locate accurately and condense characteristics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quaculture subject in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requires deepening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reforms, reinfor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aculty, and enhancing the overall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ies. These factors are important: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following the goals of educating, and cultivating the unique talents, heightening th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developing the social services, and promoting the cross-integration.
  Keywords: agriculture colleges; key disciplines; Fisheries; dilemma; strategy
  學科建设是让围绕某个知识体系建立的学科组织在知识生产上的能力不断增强,能够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有专家指出大学的学科建设重点就是学科的组织建设[1-2]。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目标方向、发展层次),师资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平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学科管理等要素[3]。学科建设成效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4]。国内高校学科主要依据四年一次的学科评估进行,是目前衡量高校学科水平发展的最权威途径。水产学科属农学门类,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质蛋白食物的需求提高,在陆地蛋白来源有限的情况下,水产为全世界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蛋白,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因此在许多涉农高校陆续开设了相关专业和开展研究生培养。
  一、水产学科发展现状
  水产学科是研究水产动植物生长、发育、繁殖、养殖、资源及其与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5]。在现有学科专业目录中,水产学科一级学科下设水产养殖、捕捞学、渔业资源三个二级学科,部分高校自设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生动物医学、渔业管理等二级学科,其涵盖了整个水产产业链从源头到流通,再到产业经济及政策管理。随着水产行业的日益兴起,水产学科从传统的粗放型养殖技术开始转型升级。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开发、深海网箱的推广等对整个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支撑。产业兴起的同时,专业人才缺乏也制约了水产行业的发展,国内涉农高校也纷纷开设了水产养殖专业进行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55所高校开设了水产养殖相关专业。水产学这个小学科正在支撑着水产这个大产业的快速发展。
  唐启升院士于2013年曾编著《水产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报告》,该报告立足国家新时代渔业发展需求,以如何加快推进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对我国水产学学科发展现状开展研究,明确了我国水产学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水产学学科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客观科学的对策和建议[6]。2017年9月教育部权威发布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名单。“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对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学科建设再不是以往的盖棺定论,而是实行动态调整,因此要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注重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在新时代的新特色、新发展[7]。2015年广东省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和海洋科学两个学科成功入选重点建设学科,高水平大学项目的实施,对我校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其他兄弟院校水产学科的快速发展也给我校水产学科带来了巨大挑战。2018年广东省启动了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再次入选“冲一流”学科行列[8]。   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类专业一级评估工作中,水产类专业一级学科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9所,此次参评8所,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有10所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19所。2018年中国高校水产学科发展联席会召开年会,主题是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促进水产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会专家学者就各高校水产学科如何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因此在高等教育进行本科提质的背景下,学科建设无疑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特色的主要窗口。新时期如何以特色内涵发展谋取新机遇,创造新作为,是摆在广大学科建设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的特色与优势
  (一)学科历史悠久,人才培养体系完善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具有80余年的悠久历史。水产人怀着兴海强国、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筚路蓝缕谱华章,励精图治谋新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学位授权体系的学科。学科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8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2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广东乃至全国水产事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学科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广东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被遴选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B-,以本学科为主要依托的“植物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水产养殖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拥有在读本科生1000名,研究生300人,留学生20人。
  (二)学科特色鲜明,研究方向稳定
  本学科已形成了三个特色鲜明、稳定的学科方向:(1)水生经济动物遗传育种与种苗繁育,主要开展对虾、海水鱼、贝类(含珍珠贝)等优质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优质性状遗传基础与调控机理、分子育种技术以及多性状复合选育与强优势杂交育种等;(2)水生经济动物健康养殖,主要开展生态环保型养殖模式构建、高效无公害饲料开发、病害发生与免疫防治、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平台构建与示范;(3)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主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与修复、渔业海洋学与渔情预报、渔具渔法与负责任捕捞技术,以及水产品高值化利用及产品安全控制等。
  (三)师资结构合理,科研基础较好
  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06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珠江学者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6人;正高职称44人,副高职称35人,具有博士学位87人,占比82.1%,具有境外学习经历者占比36.8%。建有27个国家、省(部)、厅级教学科研创新平台,其中,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仪器总值1.2亿元,实验室总面积20,000m2。2016年以来,学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70余项,总经费1.1亿元;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余篇;授权专利78件,获省部级奖励7项;目前拥有国家级水产新品种2个。
  三、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发展困境
  (一)区域优势不明显,发展受限
  学校作为一所地处粤西的省属高校,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博士培养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在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总体而言,学校整体实力不足,社会影响力有限。一所高校其学科专业的发展,固然影响因素众多,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批良好的学生生源,而学校整体实力和影响力的相对不足、地理位置没有优势,使得学校在引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吸引优秀生源上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引进高水平师资和优秀学生更难,影响并制约了学校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产业结合不紧密,方向不聚焦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立足南海,辐射华南,在养殖品种方面涉及较多,如南美白对虾、马氏珠母贝、石斑鱼、军曹鱼、卵形鲳鲹等。但在产业方面的结合不够深入,在社会服务方面较为欠缺。以对虾产业为例,湛江的对虾种苗产量、养殖面积、养殖产量、饲料产量、加工规模、出口量和交易量等七个方面均排名全国第一。但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在对虾研究中,仅有广东省和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至2018年才自主选育出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凡纳滨对虾“兴海一号”,比中科院海洋所等单位要晚近10年,也没有高水平论文和平台支撑,没有充分利用湛江“对虾之都”的优势。另一方面研究品种多样,鱼虾贝藻全有涉猎,但方向不聚焦,没有显示度。
  (三)高水平科研平台及成果不足,优势不突出,短板明显
  水产学科虽然历史悠久,建设有20余个省部、厅级科研平台,但目前尚未有国家级科研平台,极大地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另外由于多年偏向于应用教学和科研,没有重视成果的整合及梳理,基础研究环节相对薄弱,学科也没有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无法彰显特色和优势。学校地处湛江,拥有广东省2/3的海岸线,本应在广阔南海有所作为,但缺乏相应的资金和调查船等设备开展南海深远海渔业资源调查,大多只能望洋兴叹,有资源却无法开发和利用的情况较为明显。随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及中国水产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渔业资源和捕捞科研实力的逐渐跃升,我校科研短板日益明显。
  (四)学科体系不完善,交叉融合较少
  学科未能很好地结合新兴学科和延伸学科,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比如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方面没能及时拓展和融合,缺少对渔业经济规律的研究和对渔业政策的准确把握,不能满足现代渔业发展需求。人才领域的交流合作、开放共享机制欠缺,没有灵活调整资源和政策,使资源能够很好聚集,科研人员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有的科研团隊各有特色,却均不突出,没能形成集体作战的合力。
  四、水产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国家的“双一流计划”为本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并在会议中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9]。广东海洋大学作为一所省属高校,应在相关部委的大力指导下,发挥自身的平台优势,及时抓住这一推进优势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服务国家和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目标,形成紧密对接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打造国内一流的学科、智库、培训平台,快速提升学科整体影响力。
  (二)广东省“冲一流”建设项目为学科發展提供了资金和政策支持
  加快建成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为实现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提供强而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被遴选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0]。
  (三)学校高水平海洋大学建设规划为学科发展提
  供了机会
  《广东海洋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改革方案(2015-2020年)》《广东海洋大学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海洋大学规划纲要(2015-2020年)》《广东海洋大学“3+1+N”大海洋学科体系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把我校建设成海洋和水产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海洋大学,并明确将“完善和发展特色鲜明的海洋水产类学科体系”“建设水产一流学科”作为主要建设目标、将“构筑海洋与水产学科高地”作为学科水平攀峰计划的重要内容、将“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作为科技创新提升计划的重大项目,因此,水产学科发展规划和目标在学校整体规划中具有明确而具体的定位。
  五、水产学科“冲一流”策略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科研实力
  1. 开展学院综合改革,推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本着“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升教职工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有利于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着力于体制机制创新,进行学院综合改革试点。改革涉及学院办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岗位设置和聘任机制、科研和教学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等方面。
  2. 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引进培养高端人才
  本着“激活存量、做强增量、服务发展、以人为本”原则,推进学院人才工作重心“三大调整”:在人才队伍规模适度增加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队伍质量提升;在人才队伍整体进步的同时,更加侧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在促进人才个性化发展同时,更加扶持创新团队的发展。在师资总量适度扩大基础上,确保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明显提升;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引进和培育工作;严格把控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不断优化学历结构、职称和年龄结构;围绕“学科(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基层学术组织建构方式,建立有序的团队协作模式和合理的资源、业绩分配机制,提高团队及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3. 实施科研创新战略,服务乡村振兴
  强化学科(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建立以学术为主导的学科建设项目竞争机制,将学科建设经费真正落实到学科的各个主要建设方向上,落实到基层创新团队身上,调动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学科项目培育计划”,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具体围绕“建设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培育大成果”的学科建设主要任务,推动实施学科建设项目的“三大培育计划”。主动对接产业,以学科优势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谋划并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4. 加强科研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教学科研与支撑服务高度融合的人、财、物和考核激励保障,实现支撑服务与科技创新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改革资源配置管理机制,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使用的效益;完善实验室对外开放机制,为研究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加强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严把培养质量、紧扣育人目标、培养特色人才
  1.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战略
  实施优质生源工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多方举措吸引优质生源;主动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汇报,争取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指标;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加大沿线国家留学生招生规模,为沿线国家培养急需的高端人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兼具“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导师队伍。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人性化的设置课程。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以科学研究和立德树人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精神,建立和完善评价和监督体系。实施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以思想政治为引领,科研实践相结合,导师与研究生共促进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体系。
  2. 特色本科战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加强专业建设,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程,支持和鼓励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继续申报国家级一流专业,抓好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水产养殖学专业建设,完成专业认证工作;继续深化学分制改革和“六堂课”教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推进国际化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水产类“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和双语教学;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积极承担省部级教学项目,培育国家级一流课程,凝练培育教学成果。继续实施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企、校地合作与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能力。加大本科生、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积极向学校申请增加外省招生指标,提高生源质量及留学生数量;加快推进本科生拔尖创新型现代水产人才培养模式(卓越班、企业班)实施,探索实行“本硕”“硕博”“本硕博”贯通模式培养,本科专业班级实行企业班主任聘任制,专业型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   (三)加强交流合作,深入开展社会服务、促进交叉融合
  1. 实施对外合作战略,提升对外合作水平
  一方面是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成立学院校友会,依托我院重要科研平台,积极开展与国内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合作,通过人才联合培养、导师互聘、学生互访、实验室(基地)开放、科研信息互动、联合申报科研课题等方式加强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是加强国际合作。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每年选派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境)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访学和学术交流,逐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拓宽学生出国(境)学习、深造和交流的渠道,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提升留学生比例,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
  2. 深入开展社会服务,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
  加快成果转移转化,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引领水产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促进渔民增收,并服务于国家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战略。在大湾区核心城市布局水产、海洋产业科技与人才培养基地,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继续承担振兴南海渔业发展使命,服务渔业经济,努力使我省主流水产品由“广东制造”转变为“广东创造”;引领广东基本形成“产业发展、产品安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生态文明、渔区和谐、维权有力”的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新格局,率先实现海洋渔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赵智兴,段鑫星.“双一流”建设研究的热点主题与前沿窥探[J].广西社会科学,2019(3):180-184.
  [2]宣勇.大学学科建设应该建什么[J].探索与争鸣,2016(7):20-31.
  [3]查永军.“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困境及突围[J].中国电化教育,2020(1):70-75.
  [4]安林静.“双一流”视域下一流学科建设研究——以Z大学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8.
  [5]杨子江,阎彩萍.我国水产学科改革面临的新形势与急需解决的问题[J].中国渔业经济,2006(1):12-16.
  [6]唐启升.水产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7]閆蒙蒙,陈菊.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许昌学院学报,2019,38(6):153-156.
  [8]阎豫桂.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一流创新人才高地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9(9):59-65.
  [9]何茂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教学综合改革研究——以B大学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10]夏斌,杜治国,蒋艳萍.广东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12):48-53.
其他文献
摘 要:棉花实验班作为农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班级,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构建。结果表明:(1)棉花实验班的课程体系总学分218.5,其中通识教育占总学分的37.30%,学科基础占17.85%,专业方向占20.82%,专业特色占3.20%,集中实践教学占20.82%;(2)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为6.5:3.5;(3)通识教育81.5学分,占课堂教学学分的47.11%,专业课程
期刊
摘 要:王光祈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他是我国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先驱,也是采用进化论方法研究中国音乐史的第一人。本课教学,旨在围绕王光祈音乐人生和学术成就的解读,发掘王光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对新时代音乐专业人才的价值启迪。  关键词:王光祈;音乐人生;学术成就;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4-0088-04  Abstrac
期刊
摘 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全国本科高校的主体,师范类专业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分类构建课程思政两方面,以泰州学院数学师范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实践为例,论述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内涵,实现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实施路径和关键措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专业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咖啡行业对具备良好冲煮理论,拥有扎实冲煮技术技能的咖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三教”改革背景下,结合咖啡冲煮技能与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以探究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分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重新审视练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整,达到掌握冲煮技能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三教”改革;高职院校;探究式教学;咖啡冲煮技能  中图
期刊
摘 要:新时代开启了社会主义高校快速发展的新征程,面对新的方位、新的目标、新的使命,高校管理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必须充分理解高校管理育人的时代内涵、任务和要求,增强辅导员职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通过创新且有效的路径关爱、引导、服务和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帮助他们筑梦、追梦、圆梦,让青
期刊
摘 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强化“课程思政”,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地理科学专业“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智慧,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文章通过优化完善课程思政体系整体设计,深入挖掘地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资源,并结合天津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力求探索提高地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有效途
期刊
摘 要: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工科类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培养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然而2020年以来,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各大高校无法开展现场实习实践教学。作者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为例,对疫情影响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虚拟仿真与线上直播”相融合的工科实习新模式,对破解当前工科类大学生的生产
期刊
摘 要:以学习强国为代表的信息平台在高校党建工作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精准把握高校教师的使用行为有助于提升党员管理效率、优化党建模式、促进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本研究基于半结构化访谈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10位高校党员教师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得出69个初始概念、27个子范畴、9个主范畴和3个维度,厘清提炼出主范畴之间的典型关系,构建了“用户-平台-情境”综合视角下的高校教师智慧党建系统使用行为影响
期刊
摘 要:提出创新思路,优化课程目标,重塑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定位主线、抓重点、分散难点、总结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破解课程知识内容多、课时少的难题。从理论和工程应用两方面强调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加大信息量,激发学习兴趣;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科学“增负”,培养学生深度分析、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探索,提升就业和执业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及严谨深入的治
期刊
摘 要: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是培养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针对目前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及策略,旨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现有的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培养机制,进一步提升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科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5-005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