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坛城图本名曼荼罗,是汇聚诸佛、菩萨的一大法门,是密教的主要图形。瓜州东千佛洞的几个主要洞窟窟顶都画有坛城图,以总摄全窟,现多已残。惟第2、第6窟完整,第5窟窟顶坛城大多残去,尚留部分可供考察,第4、7窟全部残去。另外,第5窟中心柱一侧(即左甬道内)的一幅坛城图虽漫漶不清,但尚且完整。
[关键词]坛城图;瓜州东千佛洞;壁画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8-0085-03
一、第2窟坛城图
摄于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窟顶平棋枋及四披的坛城图,从方位上看,该窟坐西向东,坛城图是以西为上,窟位与坛城图都是以西方为上是一致的。中心平棋枋内坛城,是由内方城和外金刚环组成,坛城内交叉的对角线将方形坛城分为四个三角形,以标识东西南北四方,由于颜色的褪变和並不完全符合仪轨要求的颜色制作等原因,现在的色感是下方为黄色,上方为白色,左方为绿色,右方为蓝色。制作坛城图,诸尊的排列、对方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遵循仪轨。唐蜜为右旋(逆时针),下东上西,左北右南。东蜜为左旋(顺时针)下东上西,左南右北。本图形主要源自西藏蜜教。本文主要参阅藏蜜坛城考述,其方位按左旋、下东上西、左南右北、排列考述(《参蜜教曼荼罗图典一》第三篇《藏传曼荼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确认诸尊名称位置。
方城内五方佛的排列,中央为毗卢遮那佛,黄色身相,结法轮印。下方为位于东方的阿閦佛,身显白色(或黄),右手结触地印,左手握拳于脐前。上方为位于西方的阿弥陀佛,身显白色,双手结禅定印。左方为位于南方的宝坐佛,身显绿色,右手结施愿印,左手握金刚拳置于胸前。右方为位于北方的不空成就佛,身显蓝色,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于胸前结金刚拳印。图中,五方佛的身色,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与其所在方位的衬色一致,其规律是下黄上白,左绿右蓝。其他多作下蓝上红、左黄右绿。
四隅嬉鬘歌舞四内供菩萨。东南隅金刚嬉菩萨,身绿色,身姿确于东方阿閦佛相同。西南隅金刚鬘菩萨色相已不清。西北隅金刚歌菩萨,身青黑色,身姿确于北方不空成就佛相同。东北隅金刚舞菩萨,身相已不清。以上身相青黑色和绿色很清楚,余二身色彩剥落不清。其外的方城由黑色带组成,里匝为黑色色带,外匝为白色色带,方城四方中央各开一门。门下没有金刚把守。城门之上有标识城楼的建筑。城门四门的两侧各有两个由卷草纹衬托着的宝珠,共有8个宝珠。方城之外的金刚环,由三层色带组成,内匝为绿白相间的莲瓣,中匝深底色上画金刚杵,外匝红色火焰纹,现己褪变为白色。金刚环四隅画四出金刚杵。其外为藻井四披花枝缠绵的卷草纹装饰图案,茂密的绿色叶枝衬托着白色的花朵。图案的外侧画贤劫佛像(也有以贤劫千佛代替十六尊的例子),上、下各9身,左、右各8身,共34身。四隅各画一身菩萨,似为五方佛各自从内心分流出来的金刚香菩萨、金刚花菩萨、金刚灯菩萨、金刚涂香菩萨的外四供菩萨。上述的贤劫佛,身相皆为黄色,着红色半披肩袈裟(褪色为白色)。手印则不尽相同,上方的9身皆为定印,与相对应的西方阿弥陀佛手印相同。下方9身右手触地印,左手禅定印,与相对应的东方阿閦佛手印相同。右方8身身形已毁。左方8身右手施无畏,左手作禅定印,与相对应的北方不空成就佛手印相同。四披小佛像之外围,又是一匝卷草纹装饰图案。本图的尊像属五方佛、四内供、四外供和贤劫千佛(也有以贤劫千佛代替十六尊的例子)的金刚界29尊坛城。
四披的壁画大部剥落,从残迹看,它们是藻井内五方佛的扩展,四披的相应位置仍为东西南北四方佛,构成以藻井内五方佛为中心外围四披又一层四方佛的双重五方佛坛城。所不同的是,四披诸尊的安排形似这说法图,主尊两侧胁侍八弟子八菩萨,分别叙述如下:
下方东披头戴宝冠的东方阿閦佛,佛面和佛身皆残去,惟存顶际宝冠的上部,可以推定是原佛头戴宝冠,冠中似有兽形的妆饰。这里四披中仅存佛首宝冠部分,红色拱形身光。佛右侧坐着四位弟子和四位菩萨。它们都有白色的头光和不同颜色身光,其后面还背衬又一重通体身光,身光中多饰回旋纹。四菩萨中三身为白色,一身青色。左右上角有献物的二童子。红色衬底中滾动着白色的云朵。画面左半部残失。如果是对称构图,主尊两侧应是八弟子和八菩萨,画面左右下角卷草图案中没有坐骑标识。
上方西披应为阿弥陀佛,中心壁画已经残去,惟存右下角站立着的坐骑孔雀标识。
左方南披应为宝生佛,中心壁画已经残去,惟存左下角展翅欲飞的人头金翅鸟。
右方北披右侧画面尚存,是四披中所存壁画最完好的一块,左侧画面残去。主尊头部残去,身青色,红色袈裟,右手作无畏印,左手于脐前结金刚拳印,其身色手印与中坛内北方不空成就佛相同。红色身光,背靠建筑横木上方右侧可见一兽头,是顶饰的一部分。结跏趺坐在仰俯莲束腰座上,座前垂下一圆形装饰物,俨然若一幅说法图。主尊右侧坐着八弟子八菩萨。弟子及菩萨的造型与前述东披弟子与菩萨相同。菩萨中三身白色,一身青色。身光中除了头光和身光外加绘又一重红色通身身光,多饰回旋纹,显得光泽绚丽。通底为红色衬底,飘泊着一朵朵白色的云朵。上角二童子献物,左右下角画着二身展翅欲飞的长尾人头金翅鸟。本披壁画残去一半,按照均衡对等原则,原画应是八弟子、八菩萨。
综合四披残存的图像考察可以认定,四披主尊头戴宝冠、身色手印和藻井内四佛相同。主尊的胁侍弟子菩萨各8身,每幅壁画下角有象征佛像的坐骑标识物,正披为孔雀,右左披为人头金翅鸟,前披无。五方佛的标识物,佛经所载,中央毗卢遮那佛为狮子,东方阿閦佛为象,西方阿弥陀佛为孔雀,南方宝生佛为马,北方不空成就佛为金翅鸟。这里仅有孔雀和金翅鸟,不能完全对应。其中阿弥陀佛为孔雀和不空成就佛为金翅鸟是对应的,余者皆不对应。南方宝生佛标识物应为马,这里确画上金翅鸟,东方阿閦佛应为象,这里则没有任何标识物。
二、第5窟坛城图
第5窟位于前室窟顶的坛城图,和第2窟一样有着总摄全窟的作用,可惜绝大部分已经残去,现在能看到的仅是一些残段。中心方城部分完全残去。金刚环的装饰现存东面的一段,由内外三重图案组成,内匝为莲瓣,中匝为连续的金刚杵,外匝为火焰纹,其外尚有一匝卷草纹。金刚环界外残存一些人物,东面坐着头戴三山冠白色头光具有西夏上师身世的人物,红色身相,身穿半臂半披肩袈裟,袒右胸和左右臂。右手置胸前拿金刚杵,左手上举握金刚铃,坐在束腰坐上,头顶悬华盖,左右垂帷帐。其右侧并坐着一位高僧,白色头光,身相粉红色,袒身,左肩挎着条帛,两腿盘膝踞坐,顶上悬华盖,两侧垂帷帐。在土红色的衬底下,身相显得粉白。东北角和西南角尚存天王残躯,上身残去,下身可以看到身穿长袍铠甲,腿裹行缠。以此推断窟内四角原有四天王。北披和西披可见几案之类的壁画残片。本坛城图中心部分残去,是何坛城、那些尊神已不可知。外围的上师、高僧、天王殊异于其他坛城图,四角未见四出金刚杵,这个窟是全部藏密内容的壁画。本幅坛城是有些新创成分。
三、田比沙门坛城图
第5窟金刚界坛城图画在中心柱北甬道的北面向,与其相对应的南面向为毗沙门坛城图。本坛城图不在窟顶而是位于窟侧,不具备前述两图具有总摄全窟的作用。本坛城图由内方城和外金刚环组成,坛城内交叉的对角线将方形坛城分为四个三角形,每方标识一个方向,中央为金色,下方为红褐色,上方为白色,左方为金色,右方为黄色。
方城中央圆环内为毗卢遮那佛及四金刚波罗蜜菩萨。毗卢遮那佛,身黄色,双手结智拳印。下方金刚波罗蜜菩萨,身灰青色,左手曲臂外举,右手当胸。左方宝波罗蜜菩萨,身青色,左手曲臂外举,右手置于腹际。上方法波罗蜜菩萨,身白色,左手残,右手曲臂外举。右方羯磨波罗密菩萨,身绿色,左手当胸,右手曲臂外举。
下方为东方阿閦佛及四大菩萨。阿閦佛,身白色,手臂残。四大菩萨为金刚萨埵菩萨、金刚王菩萨、金刚爱菩萨、金刚喜菩萨,分别在佛两侧。左上菩萨,身红褐色,双臂上举,右手心向上(满愿印),左手握拳。左下菩萨,身红褐色,左手置腿部,右手握拳当胸。右上菩萨身绿色,手印不清。右下菩萨身青色,双手当胸。
右方为南方宝生佛及四大菩萨。宝生佛身灰青色,右手结施愿印,左手握金刚拳置脐前。四大菩萨为金刚宝菩萨、金刚光菩萨、金刚幢菩萨、金刚笑菩萨,分别在佛的上下部。上右菩萨身青色,双手当胸。上左菩萨身红褐色,右手当胸,左手与愿印。下右菩萨身红褐色,右手当胸,左手与愿印。下右菩萨身黄色,双手当胸。
上方为西方阿弥陀佛及四大菩萨。阿弥陀佛身红褐色,结定印。四大菩萨金刚法菩萨、金刚利菩萨、金刚因菩萨、金刚语菩萨列于佛两侧。左下菩萨身黄色,双手挽弓射箭。左上菩萨身绿色,双臂上举,右手掌面向上,左手握拳。右下菩萨身黄色,右手当胸,左手置腹际(定印)。左上菩萨黑褐色。右手当胸,左手置于腹际。
左方为北方不空成就佛及四大菩萨。不空成就佛身绿色,左手于脐前结金刚拳印,右手舒五指当胸。上左菩萨身绿色,左手当胸,右手曲臂外举。上右菩萨身红褐色,双手当胸。下左菩萨身红褐色,曲举双臂,两手伸展。下右菩萨身绿色,曲左臂展左手,右手当胸。
四方城楼下各展立着顶上头发竖立身着虎皮围腰的四方守护神。其身色是下身白色,上身红褐色,左身绿色,右身蓝色。按其方位,城楼下应是四摄菩萨:东金刚钩菩萨、南金刚索菩萨、西金刚鏁菩萨、北金刚铃菩萨的位置,现图确是站立着的守护神形像。
以上合计起来是毗卢遮那为中心的五方佛、四婆罗蜜、十六大菩萨、四神将,共29身。
方城宽厚的城体由两重色带组成,内匝为住赭黄色带,外匝白底莲花纹。方城四面向辟城门,城门上面有象征门楼的高层建筑。楼之顶上置金轮,两侧有对向的卧鹿,门楼两侧悬掛天旗流苏,门侧的空际点缀含苞待放的莲蓓。方城之外的外金刚环,由三匝图案组成,内匝为白、黄、褐红数色相间组成的莲瓣图案,中匝为首尾相按的金刚杵,外匝为红色的火焰纹图案,金刚环四隅为界以四出金刚杵。
四、第6窟坛城图
本窟左、右壁为方殊变和普贤变,摄于第6窟的坛城似为文殊菩萨,坛城的构造和前述的第2、第5窟结构一样,由方城和金刚环组成,方城内对角十字交叉线将其分为四块并涂以不同颜色,下方为灰黄色,上方为灰青色,左方为褐黑色,右方为白色。方城中心安置文殊菩萨,上下左右安置四眷属,四隅四阏伽瓶。文殊菩萨头戴三叶冠,脑后结筩状高耸的发髻,袒身腰间仅着红色短裙,身相灰青色,左肩挎白色条帛。左手举胸前拿青莲花,右臂下垂于腿部右手舒展。胸佩联珠纹项圈,红色宽璎珞绕身,由项际垂于腿部。结跏趺坐于灰色仰俯莲座上。菩萨不着衣饰,显得身躯硕健,腰部纤细而挺拔。菩萨身光由内外二层正圆组成,内圆身光都是蓝色,外圆身光都是金黄色,头光都是绿色。下方菩萨,八臂,白色身相,头发作竖立状並在外围散发出红色光焰,右腿盘坐,左腿曲立。左四手分别拿金刚索、金刚杵、弓箭、法轮,右四手分别拿宝珠、璎珞、手印。上方菩萨,四臂,白色身相,左二手拿金刚索,金刚杵,右二手作手印,金刚杵。左方菩萨,四臂,白色身相,左二手持花枝,宝珠。右二手手印,手印。右方菩萨,四臂,白色身相,左二手持金刚索,手印,右二手持花枝,宝珠。四隅置盛功德水之四阏伽瓶,瓶中插阏伽花。四瓶亦为四隅之结界线。方城城体由二重色带组成,内匝为金黄色,每边有四身空行母,共计16身空行母,外匝灰青色底色上莲瓣形的装饰图案,方城四面辟城门,其上为象征城楼的高层建筑,门楼两侧飘悬天旗,下侧空间饰以卷草花纹枝图案。金刚环亦由三重图案组成,内匝为白红各色相间的图案,中匝为金刚杵,外匝为火焰纹,金刚环四隅各界以四出金刚杵,本图颜色仍很明显,其结构和其他图一样,安置的尊神则有变化。
[关键词]坛城图;瓜州东千佛洞;壁画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8-0085-03
一、第2窟坛城图
摄于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窟顶平棋枋及四披的坛城图,从方位上看,该窟坐西向东,坛城图是以西为上,窟位与坛城图都是以西方为上是一致的。中心平棋枋内坛城,是由内方城和外金刚环组成,坛城内交叉的对角线将方形坛城分为四个三角形,以标识东西南北四方,由于颜色的褪变和並不完全符合仪轨要求的颜色制作等原因,现在的色感是下方为黄色,上方为白色,左方为绿色,右方为蓝色。制作坛城图,诸尊的排列、对方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遵循仪轨。唐蜜为右旋(逆时针),下东上西,左北右南。东蜜为左旋(顺时针)下东上西,左南右北。本图形主要源自西藏蜜教。本文主要参阅藏蜜坛城考述,其方位按左旋、下东上西、左南右北、排列考述(《参蜜教曼荼罗图典一》第三篇《藏传曼荼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确认诸尊名称位置。
方城内五方佛的排列,中央为毗卢遮那佛,黄色身相,结法轮印。下方为位于东方的阿閦佛,身显白色(或黄),右手结触地印,左手握拳于脐前。上方为位于西方的阿弥陀佛,身显白色,双手结禅定印。左方为位于南方的宝坐佛,身显绿色,右手结施愿印,左手握金刚拳置于胸前。右方为位于北方的不空成就佛,身显蓝色,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于胸前结金刚拳印。图中,五方佛的身色,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与其所在方位的衬色一致,其规律是下黄上白,左绿右蓝。其他多作下蓝上红、左黄右绿。
四隅嬉鬘歌舞四内供菩萨。东南隅金刚嬉菩萨,身绿色,身姿确于东方阿閦佛相同。西南隅金刚鬘菩萨色相已不清。西北隅金刚歌菩萨,身青黑色,身姿确于北方不空成就佛相同。东北隅金刚舞菩萨,身相已不清。以上身相青黑色和绿色很清楚,余二身色彩剥落不清。其外的方城由黑色带组成,里匝为黑色色带,外匝为白色色带,方城四方中央各开一门。门下没有金刚把守。城门之上有标识城楼的建筑。城门四门的两侧各有两个由卷草纹衬托着的宝珠,共有8个宝珠。方城之外的金刚环,由三层色带组成,内匝为绿白相间的莲瓣,中匝深底色上画金刚杵,外匝红色火焰纹,现己褪变为白色。金刚环四隅画四出金刚杵。其外为藻井四披花枝缠绵的卷草纹装饰图案,茂密的绿色叶枝衬托着白色的花朵。图案的外侧画贤劫佛像(也有以贤劫千佛代替十六尊的例子),上、下各9身,左、右各8身,共34身。四隅各画一身菩萨,似为五方佛各自从内心分流出来的金刚香菩萨、金刚花菩萨、金刚灯菩萨、金刚涂香菩萨的外四供菩萨。上述的贤劫佛,身相皆为黄色,着红色半披肩袈裟(褪色为白色)。手印则不尽相同,上方的9身皆为定印,与相对应的西方阿弥陀佛手印相同。下方9身右手触地印,左手禅定印,与相对应的东方阿閦佛手印相同。右方8身身形已毁。左方8身右手施无畏,左手作禅定印,与相对应的北方不空成就佛手印相同。四披小佛像之外围,又是一匝卷草纹装饰图案。本图的尊像属五方佛、四内供、四外供和贤劫千佛(也有以贤劫千佛代替十六尊的例子)的金刚界29尊坛城。
四披的壁画大部剥落,从残迹看,它们是藻井内五方佛的扩展,四披的相应位置仍为东西南北四方佛,构成以藻井内五方佛为中心外围四披又一层四方佛的双重五方佛坛城。所不同的是,四披诸尊的安排形似这说法图,主尊两侧胁侍八弟子八菩萨,分别叙述如下:
下方东披头戴宝冠的东方阿閦佛,佛面和佛身皆残去,惟存顶际宝冠的上部,可以推定是原佛头戴宝冠,冠中似有兽形的妆饰。这里四披中仅存佛首宝冠部分,红色拱形身光。佛右侧坐着四位弟子和四位菩萨。它们都有白色的头光和不同颜色身光,其后面还背衬又一重通体身光,身光中多饰回旋纹。四菩萨中三身为白色,一身青色。左右上角有献物的二童子。红色衬底中滾动着白色的云朵。画面左半部残失。如果是对称构图,主尊两侧应是八弟子和八菩萨,画面左右下角卷草图案中没有坐骑标识。
上方西披应为阿弥陀佛,中心壁画已经残去,惟存右下角站立着的坐骑孔雀标识。
左方南披应为宝生佛,中心壁画已经残去,惟存左下角展翅欲飞的人头金翅鸟。
右方北披右侧画面尚存,是四披中所存壁画最完好的一块,左侧画面残去。主尊头部残去,身青色,红色袈裟,右手作无畏印,左手于脐前结金刚拳印,其身色手印与中坛内北方不空成就佛相同。红色身光,背靠建筑横木上方右侧可见一兽头,是顶饰的一部分。结跏趺坐在仰俯莲束腰座上,座前垂下一圆形装饰物,俨然若一幅说法图。主尊右侧坐着八弟子八菩萨。弟子及菩萨的造型与前述东披弟子与菩萨相同。菩萨中三身白色,一身青色。身光中除了头光和身光外加绘又一重红色通身身光,多饰回旋纹,显得光泽绚丽。通底为红色衬底,飘泊着一朵朵白色的云朵。上角二童子献物,左右下角画着二身展翅欲飞的长尾人头金翅鸟。本披壁画残去一半,按照均衡对等原则,原画应是八弟子、八菩萨。
综合四披残存的图像考察可以认定,四披主尊头戴宝冠、身色手印和藻井内四佛相同。主尊的胁侍弟子菩萨各8身,每幅壁画下角有象征佛像的坐骑标识物,正披为孔雀,右左披为人头金翅鸟,前披无。五方佛的标识物,佛经所载,中央毗卢遮那佛为狮子,东方阿閦佛为象,西方阿弥陀佛为孔雀,南方宝生佛为马,北方不空成就佛为金翅鸟。这里仅有孔雀和金翅鸟,不能完全对应。其中阿弥陀佛为孔雀和不空成就佛为金翅鸟是对应的,余者皆不对应。南方宝生佛标识物应为马,这里确画上金翅鸟,东方阿閦佛应为象,这里则没有任何标识物。
二、第5窟坛城图
第5窟位于前室窟顶的坛城图,和第2窟一样有着总摄全窟的作用,可惜绝大部分已经残去,现在能看到的仅是一些残段。中心方城部分完全残去。金刚环的装饰现存东面的一段,由内外三重图案组成,内匝为莲瓣,中匝为连续的金刚杵,外匝为火焰纹,其外尚有一匝卷草纹。金刚环界外残存一些人物,东面坐着头戴三山冠白色头光具有西夏上师身世的人物,红色身相,身穿半臂半披肩袈裟,袒右胸和左右臂。右手置胸前拿金刚杵,左手上举握金刚铃,坐在束腰坐上,头顶悬华盖,左右垂帷帐。其右侧并坐着一位高僧,白色头光,身相粉红色,袒身,左肩挎着条帛,两腿盘膝踞坐,顶上悬华盖,两侧垂帷帐。在土红色的衬底下,身相显得粉白。东北角和西南角尚存天王残躯,上身残去,下身可以看到身穿长袍铠甲,腿裹行缠。以此推断窟内四角原有四天王。北披和西披可见几案之类的壁画残片。本坛城图中心部分残去,是何坛城、那些尊神已不可知。外围的上师、高僧、天王殊异于其他坛城图,四角未见四出金刚杵,这个窟是全部藏密内容的壁画。本幅坛城是有些新创成分。
三、田比沙门坛城图
第5窟金刚界坛城图画在中心柱北甬道的北面向,与其相对应的南面向为毗沙门坛城图。本坛城图不在窟顶而是位于窟侧,不具备前述两图具有总摄全窟的作用。本坛城图由内方城和外金刚环组成,坛城内交叉的对角线将方形坛城分为四个三角形,每方标识一个方向,中央为金色,下方为红褐色,上方为白色,左方为金色,右方为黄色。
方城中央圆环内为毗卢遮那佛及四金刚波罗蜜菩萨。毗卢遮那佛,身黄色,双手结智拳印。下方金刚波罗蜜菩萨,身灰青色,左手曲臂外举,右手当胸。左方宝波罗蜜菩萨,身青色,左手曲臂外举,右手置于腹际。上方法波罗蜜菩萨,身白色,左手残,右手曲臂外举。右方羯磨波罗密菩萨,身绿色,左手当胸,右手曲臂外举。
下方为东方阿閦佛及四大菩萨。阿閦佛,身白色,手臂残。四大菩萨为金刚萨埵菩萨、金刚王菩萨、金刚爱菩萨、金刚喜菩萨,分别在佛两侧。左上菩萨,身红褐色,双臂上举,右手心向上(满愿印),左手握拳。左下菩萨,身红褐色,左手置腿部,右手握拳当胸。右上菩萨身绿色,手印不清。右下菩萨身青色,双手当胸。
右方为南方宝生佛及四大菩萨。宝生佛身灰青色,右手结施愿印,左手握金刚拳置脐前。四大菩萨为金刚宝菩萨、金刚光菩萨、金刚幢菩萨、金刚笑菩萨,分别在佛的上下部。上右菩萨身青色,双手当胸。上左菩萨身红褐色,右手当胸,左手与愿印。下右菩萨身红褐色,右手当胸,左手与愿印。下右菩萨身黄色,双手当胸。
上方为西方阿弥陀佛及四大菩萨。阿弥陀佛身红褐色,结定印。四大菩萨金刚法菩萨、金刚利菩萨、金刚因菩萨、金刚语菩萨列于佛两侧。左下菩萨身黄色,双手挽弓射箭。左上菩萨身绿色,双臂上举,右手掌面向上,左手握拳。右下菩萨身黄色,右手当胸,左手置腹际(定印)。左上菩萨黑褐色。右手当胸,左手置于腹际。
左方为北方不空成就佛及四大菩萨。不空成就佛身绿色,左手于脐前结金刚拳印,右手舒五指当胸。上左菩萨身绿色,左手当胸,右手曲臂外举。上右菩萨身红褐色,双手当胸。下左菩萨身红褐色,曲举双臂,两手伸展。下右菩萨身绿色,曲左臂展左手,右手当胸。
四方城楼下各展立着顶上头发竖立身着虎皮围腰的四方守护神。其身色是下身白色,上身红褐色,左身绿色,右身蓝色。按其方位,城楼下应是四摄菩萨:东金刚钩菩萨、南金刚索菩萨、西金刚鏁菩萨、北金刚铃菩萨的位置,现图确是站立着的守护神形像。
以上合计起来是毗卢遮那为中心的五方佛、四婆罗蜜、十六大菩萨、四神将,共29身。
方城宽厚的城体由两重色带组成,内匝为住赭黄色带,外匝白底莲花纹。方城四面向辟城门,城门上面有象征门楼的高层建筑。楼之顶上置金轮,两侧有对向的卧鹿,门楼两侧悬掛天旗流苏,门侧的空际点缀含苞待放的莲蓓。方城之外的外金刚环,由三匝图案组成,内匝为白、黄、褐红数色相间组成的莲瓣图案,中匝为首尾相按的金刚杵,外匝为红色的火焰纹图案,金刚环四隅为界以四出金刚杵。
四、第6窟坛城图
本窟左、右壁为方殊变和普贤变,摄于第6窟的坛城似为文殊菩萨,坛城的构造和前述的第2、第5窟结构一样,由方城和金刚环组成,方城内对角十字交叉线将其分为四块并涂以不同颜色,下方为灰黄色,上方为灰青色,左方为褐黑色,右方为白色。方城中心安置文殊菩萨,上下左右安置四眷属,四隅四阏伽瓶。文殊菩萨头戴三叶冠,脑后结筩状高耸的发髻,袒身腰间仅着红色短裙,身相灰青色,左肩挎白色条帛。左手举胸前拿青莲花,右臂下垂于腿部右手舒展。胸佩联珠纹项圈,红色宽璎珞绕身,由项际垂于腿部。结跏趺坐于灰色仰俯莲座上。菩萨不着衣饰,显得身躯硕健,腰部纤细而挺拔。菩萨身光由内外二层正圆组成,内圆身光都是蓝色,外圆身光都是金黄色,头光都是绿色。下方菩萨,八臂,白色身相,头发作竖立状並在外围散发出红色光焰,右腿盘坐,左腿曲立。左四手分别拿金刚索、金刚杵、弓箭、法轮,右四手分别拿宝珠、璎珞、手印。上方菩萨,四臂,白色身相,左二手拿金刚索,金刚杵,右二手作手印,金刚杵。左方菩萨,四臂,白色身相,左二手持花枝,宝珠。右二手手印,手印。右方菩萨,四臂,白色身相,左二手持金刚索,手印,右二手持花枝,宝珠。四隅置盛功德水之四阏伽瓶,瓶中插阏伽花。四瓶亦为四隅之结界线。方城城体由二重色带组成,内匝为金黄色,每边有四身空行母,共计16身空行母,外匝灰青色底色上莲瓣形的装饰图案,方城四面辟城门,其上为象征城楼的高层建筑,门楼两侧飘悬天旗,下侧空间饰以卷草花纹枝图案。金刚环亦由三重图案组成,内匝为白红各色相间的图案,中匝为金刚杵,外匝为火焰纹,金刚环四隅各界以四出金刚杵,本图颜色仍很明显,其结构和其他图一样,安置的尊神则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