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铎是处于明清鼎革之际的书法家,其书法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王铎生平以及其行草书的艺术特色。第二部分阐述书法理论范畴“气”与“势”的基本内涵,进而深入到第三部分论“气”与“势”在其行草书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对王铎行草书独特的笔法、墨法、结体及章法等藝术特色进行探究,从气随锋出、势从速生两方面印证其行草书苍郁雄奇、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整体呈现出“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的风貌。第四部分为其行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主要从王铎在明清书史上的意义及王铎行草书的当代影响两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王铎;行草书;气;势;
一、王铎及其行草书艺术
王铎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字觉斯,又字觉之,号嵩樵、石樵等。据《明季南略》记载,他是“河南孟津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王铎师法二王,在其作品《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曾自序:“吾自十三岁得断本《圣教序》临之三年,字字逼肖。后学米芾、张芝等被评为“南宋吴据以来,学米第一。”在当时,他与傅山、张瑞图、倪元璐等人以大幅立轴行草书开创晚明“奇倔”书风,于时风中另树一帜。王铎行草书用笔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分明。结体上变化莫测,正欹相间,最终整体章法灵动多变而又自然有度。加之对于涨墨、干墨等并用,行草书作品呈现出姿态纵横的面貌,气势磅礴。
二、“气”与“势”的范畴内涵
“气”与“势”同作为中国书法理论的重要范畴,在书法理论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赏析与创作书法作品具有指导意义。
1、关于“气”
“气”原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指构成天地万物初始的最基本的物质。气论贯穿于中国书论的始终,一般指流转的精神活力及其相关的气质、个性、习染、志趣、情操等创作主体方面的因素,又指书家主观精神在作品中的表现。从气中派生出的神气、气韵、气象等术语也广泛运用于书法理论与书法批评之中。书论中“气”这一概念具有流变性和多义性的特征。“气”多用来指气质、秉赋。如汉代赵壹《非草书》曰:“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气”也用来指情感、情志等。晋代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曰:“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最后,“气”也用来形容风貌。南朝袁昂《古今书评》云:“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亦爽爽有一种风气。”在书法作品中,“气”指书法作品所流露出的精神风貌。唐代张怀瓘批评王羲之“无丈夫气”便是就其书法作品精神风貌而言的。除此之外,也指书法中流淌的行气。明代杨慎评论王献之书法说:“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乃是自始至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耳。”也就是说书画创作时,行气不可断。清代朱履贞曰:“学书必先作气,立志高迈,勇猛精进。”这里则是指创作主体之浩气,是书法家气质修养的流露。
2、关于“势”
“势”指书法作品受篇幅、样式、材料等媒介功能特征和形象展示自然趋势的制约,服从作品内容和创作体制的规定,通过书法作品的感性形态呈现的规律性、趋向性,为观赏者创造一个广阔的心理动态空间,从而生成具有鲜明风格属性和生命运动美感的表现方式。汉代崔瑗最早将“势”引入书法领域,南北朝时期开始广泛使用。陶明君在《中国书论辞典》中指出,“势”的主要属性有四个方面。第一,“势”的运动和力的属性;第二,“势”的有序性和整体性;第三,“势”的含蓄性和开放性;第四,“势”的风格属性。也就是说,有“势”首先要有灵动多变的运动姿态与“笔势坚劲”的力度。明代王鳌评论理学家朱熹的书法作品时说:“晦翁书笔势迅疾,曾无意于求工也,而寻其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矩镬。”运笔速度与用笔力度的动静结合使“势”从作品中自然流露,运笔若迟滞则气势全无。“势”的有序性和整体性则是说“势”对于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等各部分的顾盼呼应,章法布局的讲究等。不同的“势”产生了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形成了书法作品的境界、神韵等,同样也促生了象外象与味外味等,唤起欣赏者的思想情感。
三、“气”与“势”在王铎行草书中的体现
王铎独特的笔法、墨法、字法及章法,使其行草书作品的“气”与“势”别有意趣。除此之外,大幅立轴式的书法创作形式也是其行草书“气”与“势”呈现独特精神面貌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从以下两方面论述:
1、气随锋出,势从速生
王铎草书主要取法二王,稍微借鉴唐、宋名家作品,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用笔方法。从王铎的大多数行草书作品来看,他在用笔上多以方笔为主,在落笔处成点状后,再使用中锋行笔,同时行笔过程中加以顿挫,提升线条质感。对于笔锋的灵活运用,也促使其作品方圆兼备且力度十足。但除此之外,粗旷豪放的用笔方法也不乏。邱振中曾评价王铎草书作品《杜甫诗卷》:“作品用笔亦是愤怒率意,有些地方甚至显得过于粗糙,作者似乎只按他习惯的用笔方式把动作做出,对线条的外观毫无顾忌——这正是一件狂放不羁的作品所希望观赏者产生的感觉......此外,在这种节奏中产生的部分精美的线条,遒劲、圆实,又使人得到这样一种感觉:作者不是不能精到,而是不屑于谨小慎微——于是,所有的粗放、疏略都因此而获得新的意义。”而这种新的意义则主要来源于王铎的创作心理,纵观其行草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创作时大多处于激情奔放的心态,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对作品所呈现的整体精神面貌产生影响。也正是这种粗旷豪放的用笔方法,致使快速度下产生的线条牵丝自然,字与字之间联系紧密,行气贯通。
宋曹云:“缓以会心,急以取势。”同样,这种快速度的书写方式也促生“势”。从古至今,几乎所有草书书家大都书写迅疾流畅,并以此取“势”。王铎在创作时,线条力量充沛,无论虚线还是实线都表现出笔锋直入宣纸时的重涩之感,快而不均衡的速度流露出纵横磅礴之势。而且,王铎所流传的行草书作品大幅立轴式占多数,每幅行草书作品基本不超过四列,取势从横向转为纵向,以纵向进行观赏,从视觉上造就了一泻千里、飞流直下的势态。再加之涨墨的使用,墨法节奏明朗,整体上章法灵动多变,疏密得当,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形成了连绵不绝的气势。 2、苍郁雄奇,气势磅礴
吴法乾在《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提到:“王觉斯是自认为直接承袭二王的,但是他之‘独宗羲献’,实际上是接受了唐、宋化了的晋人。所以他的作品更多的是米南宫、颜平原、李北海、怀素等人的影响,而在空间处理上,似乎颇有旭、素和黄鲁直的影子在。”王铎在空间处理上,继承前人,创新个人。
他在行草书作品中总是将单个字体的偏旁部首进行独特的处理,有时故意左右或上下错落,有时则将偏旁堆叠,有时也会把字体重心整个转移到偏旁部首上。邱振中说:“王铎行书单字轴线最大倾角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作品。”[]而这种左倚右侧的出“奇”搭配,更是促使单个字体或是字组之间的轴线不断变动摇摆,结体跌宕,意趣无穷。但王铎在创作时也会与相应的“正”结合,作品正奇并存的同时也体现了章法的纵横潇洒。单字轴线的摆动与整体的倚斜反正加强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联系,哪怕单字独立,却也是笔断意不断,线条颇具动感,气与势上下贯通。此外,王铎对于同一字体、同一偏旁的处理也是避免雷同,尽量做到同形异态、字字意殊。
书法作品中的气势,常表现出情感激越、形象飞动、一脉贯通的特征。气,这里指流贯于书法作品的内部,联系书法作品各个部分为一个整体的情意、脉络等;势指作品具有动态美的感性形态。在加之涨墨的使用,形成一系列从涨至干的完整过程,增强节奏感。同時,借助大幅立轴表现形式,给人以气贯长虹的潇洒气势。
四、艺术成就
明代时期,书家们大多受王阳明“知心合一”心学体系、李贽“童心说”等影响,在书法创作上打破传统的书法创作模式,开始崇尚个性、不断追求浪漫。王铎作为“尚态”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董其昌并称为“南董北王”,在当时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由于碑学的兴起及被其打入“贰臣传乙编”等因素,作品影响力逐渐减小,但后来仍不断有吴昌硕等书法家大力推崇。与此同时,在日本古董拍卖会与煎茶会的书画鉴赏中,王铎的书法极受重。
结语
王铎作为明代“尚态”书风代表性人物,通过研究发现其书法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行草书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首先介绍王铎生平及其行草书的艺术特色。接着阐述“气”与“势”的基本内涵,进而深入分析“气”与“势”在其行草书中的具体体现,从气随锋出、势从速生两方面印证其行草书苍郁雄奇、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最后,从王铎在明清书史上的意义及王铎行草书的当代影响来论其深远影响。王铎通过中锋笔法、灵动章法、多变字法及独特墨法,在整体上的虚实结合、大小对比、疾涩变化,给我们以苍劲雄奇的感觉。伴随着轴线的摆动,使空间发生变化,让欣赏者仿佛进入了无限延展的空间,奔腾气势扑面而来。他在师学古法上的努力革新与创作时的性情流露,都成为了后人学习探究的典范,极大的影响了后世书家的艺术创作,给人以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正成:《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下册[M].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
[2]陶明君:《中国书论辞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3]张隆延:《中华艺术史纲》[M].光复书局,1974.
[4]邓建民:《王铎草书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5]《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社,1979.
[6]《历代笔记书论汇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王铎;行草书;气;势;
一、王铎及其行草书艺术
王铎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字觉斯,又字觉之,号嵩樵、石樵等。据《明季南略》记载,他是“河南孟津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王铎师法二王,在其作品《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曾自序:“吾自十三岁得断本《圣教序》临之三年,字字逼肖。后学米芾、张芝等被评为“南宋吴据以来,学米第一。”在当时,他与傅山、张瑞图、倪元璐等人以大幅立轴行草书开创晚明“奇倔”书风,于时风中另树一帜。王铎行草书用笔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分明。结体上变化莫测,正欹相间,最终整体章法灵动多变而又自然有度。加之对于涨墨、干墨等并用,行草书作品呈现出姿态纵横的面貌,气势磅礴。
二、“气”与“势”的范畴内涵
“气”与“势”同作为中国书法理论的重要范畴,在书法理论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赏析与创作书法作品具有指导意义。
1、关于“气”
“气”原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指构成天地万物初始的最基本的物质。气论贯穿于中国书论的始终,一般指流转的精神活力及其相关的气质、个性、习染、志趣、情操等创作主体方面的因素,又指书家主观精神在作品中的表现。从气中派生出的神气、气韵、气象等术语也广泛运用于书法理论与书法批评之中。书论中“气”这一概念具有流变性和多义性的特征。“气”多用来指气质、秉赋。如汉代赵壹《非草书》曰:“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气”也用来指情感、情志等。晋代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曰:“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最后,“气”也用来形容风貌。南朝袁昂《古今书评》云:“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亦爽爽有一种风气。”在书法作品中,“气”指书法作品所流露出的精神风貌。唐代张怀瓘批评王羲之“无丈夫气”便是就其书法作品精神风貌而言的。除此之外,也指书法中流淌的行气。明代杨慎评论王献之书法说:“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乃是自始至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耳。”也就是说书画创作时,行气不可断。清代朱履贞曰:“学书必先作气,立志高迈,勇猛精进。”这里则是指创作主体之浩气,是书法家气质修养的流露。
2、关于“势”
“势”指书法作品受篇幅、样式、材料等媒介功能特征和形象展示自然趋势的制约,服从作品内容和创作体制的规定,通过书法作品的感性形态呈现的规律性、趋向性,为观赏者创造一个广阔的心理动态空间,从而生成具有鲜明风格属性和生命运动美感的表现方式。汉代崔瑗最早将“势”引入书法领域,南北朝时期开始广泛使用。陶明君在《中国书论辞典》中指出,“势”的主要属性有四个方面。第一,“势”的运动和力的属性;第二,“势”的有序性和整体性;第三,“势”的含蓄性和开放性;第四,“势”的风格属性。也就是说,有“势”首先要有灵动多变的运动姿态与“笔势坚劲”的力度。明代王鳌评论理学家朱熹的书法作品时说:“晦翁书笔势迅疾,曾无意于求工也,而寻其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矩镬。”运笔速度与用笔力度的动静结合使“势”从作品中自然流露,运笔若迟滞则气势全无。“势”的有序性和整体性则是说“势”对于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等各部分的顾盼呼应,章法布局的讲究等。不同的“势”产生了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形成了书法作品的境界、神韵等,同样也促生了象外象与味外味等,唤起欣赏者的思想情感。
三、“气”与“势”在王铎行草书中的体现
王铎独特的笔法、墨法、字法及章法,使其行草书作品的“气”与“势”别有意趣。除此之外,大幅立轴式的书法创作形式也是其行草书“气”与“势”呈现独特精神面貌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从以下两方面论述:
1、气随锋出,势从速生
王铎草书主要取法二王,稍微借鉴唐、宋名家作品,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用笔方法。从王铎的大多数行草书作品来看,他在用笔上多以方笔为主,在落笔处成点状后,再使用中锋行笔,同时行笔过程中加以顿挫,提升线条质感。对于笔锋的灵活运用,也促使其作品方圆兼备且力度十足。但除此之外,粗旷豪放的用笔方法也不乏。邱振中曾评价王铎草书作品《杜甫诗卷》:“作品用笔亦是愤怒率意,有些地方甚至显得过于粗糙,作者似乎只按他习惯的用笔方式把动作做出,对线条的外观毫无顾忌——这正是一件狂放不羁的作品所希望观赏者产生的感觉......此外,在这种节奏中产生的部分精美的线条,遒劲、圆实,又使人得到这样一种感觉:作者不是不能精到,而是不屑于谨小慎微——于是,所有的粗放、疏略都因此而获得新的意义。”而这种新的意义则主要来源于王铎的创作心理,纵观其行草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创作时大多处于激情奔放的心态,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对作品所呈现的整体精神面貌产生影响。也正是这种粗旷豪放的用笔方法,致使快速度下产生的线条牵丝自然,字与字之间联系紧密,行气贯通。
宋曹云:“缓以会心,急以取势。”同样,这种快速度的书写方式也促生“势”。从古至今,几乎所有草书书家大都书写迅疾流畅,并以此取“势”。王铎在创作时,线条力量充沛,无论虚线还是实线都表现出笔锋直入宣纸时的重涩之感,快而不均衡的速度流露出纵横磅礴之势。而且,王铎所流传的行草书作品大幅立轴式占多数,每幅行草书作品基本不超过四列,取势从横向转为纵向,以纵向进行观赏,从视觉上造就了一泻千里、飞流直下的势态。再加之涨墨的使用,墨法节奏明朗,整体上章法灵动多变,疏密得当,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形成了连绵不绝的气势。 2、苍郁雄奇,气势磅礴
吴法乾在《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提到:“王觉斯是自认为直接承袭二王的,但是他之‘独宗羲献’,实际上是接受了唐、宋化了的晋人。所以他的作品更多的是米南宫、颜平原、李北海、怀素等人的影响,而在空间处理上,似乎颇有旭、素和黄鲁直的影子在。”王铎在空间处理上,继承前人,创新个人。
他在行草书作品中总是将单个字体的偏旁部首进行独特的处理,有时故意左右或上下错落,有时则将偏旁堆叠,有时也会把字体重心整个转移到偏旁部首上。邱振中说:“王铎行书单字轴线最大倾角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作品。”[]而这种左倚右侧的出“奇”搭配,更是促使单个字体或是字组之间的轴线不断变动摇摆,结体跌宕,意趣无穷。但王铎在创作时也会与相应的“正”结合,作品正奇并存的同时也体现了章法的纵横潇洒。单字轴线的摆动与整体的倚斜反正加强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联系,哪怕单字独立,却也是笔断意不断,线条颇具动感,气与势上下贯通。此外,王铎对于同一字体、同一偏旁的处理也是避免雷同,尽量做到同形异态、字字意殊。
书法作品中的气势,常表现出情感激越、形象飞动、一脉贯通的特征。气,这里指流贯于书法作品的内部,联系书法作品各个部分为一个整体的情意、脉络等;势指作品具有动态美的感性形态。在加之涨墨的使用,形成一系列从涨至干的完整过程,增强节奏感。同時,借助大幅立轴表现形式,给人以气贯长虹的潇洒气势。
四、艺术成就
明代时期,书家们大多受王阳明“知心合一”心学体系、李贽“童心说”等影响,在书法创作上打破传统的书法创作模式,开始崇尚个性、不断追求浪漫。王铎作为“尚态”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董其昌并称为“南董北王”,在当时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由于碑学的兴起及被其打入“贰臣传乙编”等因素,作品影响力逐渐减小,但后来仍不断有吴昌硕等书法家大力推崇。与此同时,在日本古董拍卖会与煎茶会的书画鉴赏中,王铎的书法极受重。
结语
王铎作为明代“尚态”书风代表性人物,通过研究发现其书法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行草书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首先介绍王铎生平及其行草书的艺术特色。接着阐述“气”与“势”的基本内涵,进而深入分析“气”与“势”在其行草书中的具体体现,从气随锋出、势从速生两方面印证其行草书苍郁雄奇、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最后,从王铎在明清书史上的意义及王铎行草书的当代影响来论其深远影响。王铎通过中锋笔法、灵动章法、多变字法及独特墨法,在整体上的虚实结合、大小对比、疾涩变化,给我们以苍劲雄奇的感觉。伴随着轴线的摆动,使空间发生变化,让欣赏者仿佛进入了无限延展的空间,奔腾气势扑面而来。他在师学古法上的努力革新与创作时的性情流露,都成为了后人学习探究的典范,极大的影响了后世书家的艺术创作,给人以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正成:《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下册[M].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
[2]陶明君:《中国书论辞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3]张隆延:《中华艺术史纲》[M].光复书局,1974.
[4]邓建民:《王铎草书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5]《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社,1979.
[6]《历代笔记书论汇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