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一直是全美最具开拓性的商学院。作为这家著名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认为可以根据每个人对待大多数人的方式,将人分成三类:经常向他人索取的是索取者,为他人付出较多的是给予者,而索取付出达到一定平衡的为适应者。
你属于哪一种类型
索取者一般都会很自私,做任何事情都有功利性,所以,他们也会经常思虑其他人的行为是否有目的。社会上,一些人经常怀疑周围人要害自己,老是想着别人的行为一定有什么目的。通常,这类有着被害妄想症的人实打实地属于索取者。当然,这只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索取者而已。
辨别索取者与给予者的简单方法是,留心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在职场中索取者会频繁地问“我会从你那里得到什么”,而给予者则正好相反,他们总是慷慨地想“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那么,世界上,哪种类型的人比较多呢?
亚当·格兰特研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三万多人,来分析他们的类型。结果发现,占较大比重的既不是索取者也不是给予者,而是适应者。
适应者是一种在索取和付出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的人,是一类崇尚“礼尚往来”或者说“等价交换”的人,即只有你帮了我,我才愿意出手幫你。这种中庸的方式似乎比较稳妥,不会使人的心理产生落差大的失衡。那么,这类人是社会中表现最好的人吗?表现最差的人又是哪一类人?
出乎意料的结果
亚当·格兰特做了个数万人的统计样本,他研究了工程师,衡量他们的工作效率,研究了还在上学的医学院的学生,仔细分析了他们的学习成绩,甚至还了解了各行业的销售人员及他们的业绩,等等。结果发现,每一种工作中业绩最差的,竟然都是给予者。
那些工作量完成得很少的工程师是给予者。这些热心肠的人经常忙着帮助别人做这做那,使得他们没有精力完成更多的任务。在医学院,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往往最赞同“我非常乐于助人”的观点。所以也许,最值得一个人信赖的医生是那些上学时最没兴趣助人为乐的“学霸”。同样,在销售领域,销售业绩最差的那群人大多都是给予者。一位业绩很差的销售员被采访时说,“我时刻以客户为重,以至于无法向他们推销那些烂产品”。
无私的给予者败下阵来,自私的索取者反而混得风生水起。是不是说明,大家都应该做个自私的索取者呢?不,故事尚未结束。
对个人的工作来说,帮助别人损失巨大,是个缺点,但是,实际上,大量研究表明,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帮助别人,比如分享知识或者提供指导,可以提高团队的整体效率,是个巨大的优点,即倾向于牺牲自己的给予者会让一个组织变得更加优秀。一个组织里给与者越多,这个组织的各项衡量指标,利润、客户满意度和员工忠诚度等的分数越高,甚至他们还会降低组织的经营成本。
一些给予者所在组织会因他们的存在而受益,但是给予者自己却因此受到了惩罚。不过,好消息是,自私的索取者也并不是组织中表现最好的那一类人。
因为自私,只关注自身所需,索取者往往可以很快成功,但也会很快失败,而这都是拜另外一类人,即适应者所赐。换句话说,索取者会因为适应者的存在而失败。
适应者和索取者的对决
适应者处事一般有非常好的均衡性,或者说公平性。如果他们面对给与者,那么是“等价交换”原则,互帮互助,可如果他们面对的是索取者,那恐怕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了。
2018年大火的宫廷剧《延禧攻略》里的女主魏璎珞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适应者的例子,知恩图报,有仇必报。并且,她觉得惩治那些自私无比的索取者是自己的责任。适应者可能都会这么想,因为只有这样,正义才会得到伸张。
如前所述,大多数人都是适应者,所以索取者会面临众多的“敌人”。索取者终将自食恶果。
所以结论来了,一个组织里表现最出色的,既不是愿意牺牲自我的给予者,也不是自私无比的索取者,而是富有正义感的适应者了?也不是。
事实上,根据研究数据的统计,工作中最有成效的也是给予者。也就是说,在给予者人群中,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工作业绩很差,而另一部分人工作成绩最好。他们占据了工作数据图表的两个极端。
给予者人群为什么会这样的分化呢?
因为处于顶端这部分的给予者没有由于助人为乐而受到拖累,所以,保证了双赢,对组织有益,自己也很优秀。而处于低端的给予者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造成了业绩不佳。
如果一个组织想更好地运营,那么,做到以下几点可以让更多的给予者变成卓越者。
第一,肯定组织中给予者的作用,保护他或她的热情。
第二,鼓励大家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去寻求帮助,并使这种行为成为常态。
第三,选择组织成员时,尽量选择给予者,剔除索取者。
给予者多的世界,将是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让我们都努力当一名成功的给予者吧!
你属于哪一种类型
索取者一般都会很自私,做任何事情都有功利性,所以,他们也会经常思虑其他人的行为是否有目的。社会上,一些人经常怀疑周围人要害自己,老是想着别人的行为一定有什么目的。通常,这类有着被害妄想症的人实打实地属于索取者。当然,这只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索取者而已。
辨别索取者与给予者的简单方法是,留心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在职场中索取者会频繁地问“我会从你那里得到什么”,而给予者则正好相反,他们总是慷慨地想“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那么,世界上,哪种类型的人比较多呢?
亚当·格兰特研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三万多人,来分析他们的类型。结果发现,占较大比重的既不是索取者也不是给予者,而是适应者。
适应者是一种在索取和付出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的人,是一类崇尚“礼尚往来”或者说“等价交换”的人,即只有你帮了我,我才愿意出手幫你。这种中庸的方式似乎比较稳妥,不会使人的心理产生落差大的失衡。那么,这类人是社会中表现最好的人吗?表现最差的人又是哪一类人?
出乎意料的结果
亚当·格兰特做了个数万人的统计样本,他研究了工程师,衡量他们的工作效率,研究了还在上学的医学院的学生,仔细分析了他们的学习成绩,甚至还了解了各行业的销售人员及他们的业绩,等等。结果发现,每一种工作中业绩最差的,竟然都是给予者。
那些工作量完成得很少的工程师是给予者。这些热心肠的人经常忙着帮助别人做这做那,使得他们没有精力完成更多的任务。在医学院,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往往最赞同“我非常乐于助人”的观点。所以也许,最值得一个人信赖的医生是那些上学时最没兴趣助人为乐的“学霸”。同样,在销售领域,销售业绩最差的那群人大多都是给予者。一位业绩很差的销售员被采访时说,“我时刻以客户为重,以至于无法向他们推销那些烂产品”。
无私的给予者败下阵来,自私的索取者反而混得风生水起。是不是说明,大家都应该做个自私的索取者呢?不,故事尚未结束。
对个人的工作来说,帮助别人损失巨大,是个缺点,但是,实际上,大量研究表明,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帮助别人,比如分享知识或者提供指导,可以提高团队的整体效率,是个巨大的优点,即倾向于牺牲自己的给予者会让一个组织变得更加优秀。一个组织里给与者越多,这个组织的各项衡量指标,利润、客户满意度和员工忠诚度等的分数越高,甚至他们还会降低组织的经营成本。
一些给予者所在组织会因他们的存在而受益,但是给予者自己却因此受到了惩罚。不过,好消息是,自私的索取者也并不是组织中表现最好的那一类人。
因为自私,只关注自身所需,索取者往往可以很快成功,但也会很快失败,而这都是拜另外一类人,即适应者所赐。换句话说,索取者会因为适应者的存在而失败。
适应者和索取者的对决
适应者处事一般有非常好的均衡性,或者说公平性。如果他们面对给与者,那么是“等价交换”原则,互帮互助,可如果他们面对的是索取者,那恐怕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了。
2018年大火的宫廷剧《延禧攻略》里的女主魏璎珞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适应者的例子,知恩图报,有仇必报。并且,她觉得惩治那些自私无比的索取者是自己的责任。适应者可能都会这么想,因为只有这样,正义才会得到伸张。
如前所述,大多数人都是适应者,所以索取者会面临众多的“敌人”。索取者终将自食恶果。
所以结论来了,一个组织里表现最出色的,既不是愿意牺牲自我的给予者,也不是自私无比的索取者,而是富有正义感的适应者了?也不是。
事实上,根据研究数据的统计,工作中最有成效的也是给予者。也就是说,在给予者人群中,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工作业绩很差,而另一部分人工作成绩最好。他们占据了工作数据图表的两个极端。
给予者人群为什么会这样的分化呢?
因为处于顶端这部分的给予者没有由于助人为乐而受到拖累,所以,保证了双赢,对组织有益,自己也很优秀。而处于低端的给予者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造成了业绩不佳。
如果一个组织想更好地运营,那么,做到以下几点可以让更多的给予者变成卓越者。
第一,肯定组织中给予者的作用,保护他或她的热情。
第二,鼓励大家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去寻求帮助,并使这种行为成为常态。
第三,选择组织成员时,尽量选择给予者,剔除索取者。
给予者多的世界,将是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让我们都努力当一名成功的给予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