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们吸纳外在信息、促进自我发展、实现德智双赢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在学校教育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体系中不容忽视的有机组成,它与写作活动一起,拥有无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地位。尤其在“得阅读者得语文”这一当前大背景下,语文阅读越发赢得师生的高度重视和倍加关注。
初中生正处于启智益能、修身养性的发展过渡时期,借助阅读教学促进“德智互动”是语文学科活动中的一大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在切实有效的“多元阅读”中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拟就如下几个方面试简要阐述之。
一、善于以情趣阅读为抓手
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因素在于“智力型”和“非智力型”两大类,后者又叫“情感性”因素。它虽然不能直接地作用于实际行为,却以兴趣、爱好、性格等体现形式,发挥不容忽视的正强化作用,从中攫取无可替代的“情绪智力”效益。这与“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发学习兴趣”之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阅读活动,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德智良好互动。
以《春》为例,如果采取“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阅读模式,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与之不同的是,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把“小草偷偷地钻”“桃杏梨竞相开花”“春雨斜织”“城乡人赶趟”等自然人文景象,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视文互动”形式,开展相互之间的阅读与体悟、讨论与交流活动,无论从智育还是德育来说,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善于以补白阅读为抓手
所谓“补白”,即“填补空白”之意。凡是优秀或成功的文艺作品,其中或隐或现地潜藏着程度不同的“省、缺、遗、漏”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阅读任务和学生发展实际需要,善于以此为主要抓手,组织开展与之相应的“补白”活动,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与体悟,而且有利于他们在情感活动中更好地走向作者内心深处。作为不是经典就是精髓的“例子”,教材作品中的“空白现象”是随处可见的,这就为促进“德智互动”提供了潜在的空间。
以《最后一课》为例,小说在结尾处写道:“……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笔者以此为抓手提问:“在放学后,韩麦尔老师和小弗朗士会想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在联系实际认知基础上,通过个体读悟、小组互动和集体研读等形式,开展积极有效地“相机补白”活动。既深化对爱国主义的切实感悟,又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三、善于以群文阅读为抓手
所谓“群文阅读”,是与传统“单篇阅读”相对而言。后者致力于对某篇文章进行“精耕细作”;而群文阅读有所不同,主要通过“拓展与延伸”不断丰富语文阅读的广度和宽度,从而在“求同与求异”中汲取营养、增加厚度。这是基于“大语文教育观”理念下的新型阅读活动模式。它虽然时间不长,却掀起了阵阵热潮,并日益形成不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
以《爱莲说》为例,笔者本着“同一题材”的导向原则,集中引入了其他作者的一些“荷文”,有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作,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作,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经典散文,有叶圣陶的《荷花》名文。以此组织并引导开展“求同巧拓宽、求异谋深入”的类比阅读活动,不仅让学生习得较为丰富的“荷文”笔法,而且有利于他们在享受“荷宴”中切实体悟荷花的精神和品质,较好地达成“两性统一”的课程活动目标。
四、善于以拓展阅读为抓手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语文阅读的根本之道就在于“博览群书、潜移默化、厚积薄发”,这既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工具性”教学含义,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的“人文性”教育价值。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以“求宽、求厚”为根本目的“拓展型”阅读活动,努力攫取令人期待的“德智双赢”效益。
以“整本书阅读”为例,《范进中举》出自于吴敬梓《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的第三回。笔者在课文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相对集中一段时间,通过“个体阅读、小组研读、集体分享”等形式,开展《儒林外史》的“整本书阅读”活动。通过这种拓展型阅读活动,让学生切实感知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众多“儒生相”和“贪腐象”,并经过古今对比,更好地认识现代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五、善于以读写互动为抓手
“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它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从根本上强调语文“读写互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相互渗透并有机地融合起来,不仅有利于赢得实实在在的“1+1>2”效益,而且有利于在润物无声中把学生逐步引向“德智互动”的良性发展之路。
以《孔乙己》为例。小说结句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笔者以“大约、的确”这一“矛盾现象”,让大家结合阅读学习体会,讨论“孔乙己究竟是‘死了’还是‘活着’”这一问题,并且把自己的个性化想法“写下来”。虽然是“说来容易写来难”,然而从“写作分享”来看,无论是“死”还是“活”,他们对封建伦理“吃人”本质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作为渐趋成熟的初中生,他们由“孔乙己一人”而产生如此个性化认知,是应当值得肯定的。
六、善于以体验阅读为抓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拥有无可置疑的“主体学习地位”,而且他们的“进步或发展”是检验教学质效高低的根本标准。就语文阅读来说,以“学用结合”为目标的自主性体验阅读形式,既是实现深度教学的有效载体,又是促进德智互动的优质平臺。换言之,“体验阅读”与上述形式相比,不仅实实在在,而且切实有效。
以《变色龙》为例,在课文阅读教学后,笔者以“我眼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为题,组织大家对这一人物性格特征进行解读与讨论。有些学生认定他的“变色龙”形象,而有学生却认为“警官刚开始并未误判,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因为“刚开始小狗一副可怜相,而赫留金非但没有受害感,还得意洋洋状”,还有人为“虽然赫留金不对,警官却没有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再如,对于情节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可采用“课本剧”形式开展体验式阅读活动。
总之,语文阅读效果与阅读量、深厚度是密切相关的。“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善于以上述几点为抓手开展多元阅读活动,有利于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幸福中学(226012)
初中生正处于启智益能、修身养性的发展过渡时期,借助阅读教学促进“德智互动”是语文学科活动中的一大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在切实有效的“多元阅读”中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拟就如下几个方面试简要阐述之。
一、善于以情趣阅读为抓手
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因素在于“智力型”和“非智力型”两大类,后者又叫“情感性”因素。它虽然不能直接地作用于实际行为,却以兴趣、爱好、性格等体现形式,发挥不容忽视的正强化作用,从中攫取无可替代的“情绪智力”效益。这与“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发学习兴趣”之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阅读活动,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德智良好互动。
以《春》为例,如果采取“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阅读模式,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与之不同的是,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把“小草偷偷地钻”“桃杏梨竞相开花”“春雨斜织”“城乡人赶趟”等自然人文景象,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视文互动”形式,开展相互之间的阅读与体悟、讨论与交流活动,无论从智育还是德育来说,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善于以补白阅读为抓手
所谓“补白”,即“填补空白”之意。凡是优秀或成功的文艺作品,其中或隐或现地潜藏着程度不同的“省、缺、遗、漏”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阅读任务和学生发展实际需要,善于以此为主要抓手,组织开展与之相应的“补白”活动,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与体悟,而且有利于他们在情感活动中更好地走向作者内心深处。作为不是经典就是精髓的“例子”,教材作品中的“空白现象”是随处可见的,这就为促进“德智互动”提供了潜在的空间。
以《最后一课》为例,小说在结尾处写道:“……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笔者以此为抓手提问:“在放学后,韩麦尔老师和小弗朗士会想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在联系实际认知基础上,通过个体读悟、小组互动和集体研读等形式,开展积极有效地“相机补白”活动。既深化对爱国主义的切实感悟,又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三、善于以群文阅读为抓手
所谓“群文阅读”,是与传统“单篇阅读”相对而言。后者致力于对某篇文章进行“精耕细作”;而群文阅读有所不同,主要通过“拓展与延伸”不断丰富语文阅读的广度和宽度,从而在“求同与求异”中汲取营养、增加厚度。这是基于“大语文教育观”理念下的新型阅读活动模式。它虽然时间不长,却掀起了阵阵热潮,并日益形成不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
以《爱莲说》为例,笔者本着“同一题材”的导向原则,集中引入了其他作者的一些“荷文”,有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作,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作,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经典散文,有叶圣陶的《荷花》名文。以此组织并引导开展“求同巧拓宽、求异谋深入”的类比阅读活动,不仅让学生习得较为丰富的“荷文”笔法,而且有利于他们在享受“荷宴”中切实体悟荷花的精神和品质,较好地达成“两性统一”的课程活动目标。
四、善于以拓展阅读为抓手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语文阅读的根本之道就在于“博览群书、潜移默化、厚积薄发”,这既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工具性”教学含义,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的“人文性”教育价值。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以“求宽、求厚”为根本目的“拓展型”阅读活动,努力攫取令人期待的“德智双赢”效益。
以“整本书阅读”为例,《范进中举》出自于吴敬梓《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的第三回。笔者在课文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相对集中一段时间,通过“个体阅读、小组研读、集体分享”等形式,开展《儒林外史》的“整本书阅读”活动。通过这种拓展型阅读活动,让学生切实感知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众多“儒生相”和“贪腐象”,并经过古今对比,更好地认识现代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五、善于以读写互动为抓手
“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它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从根本上强调语文“读写互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相互渗透并有机地融合起来,不仅有利于赢得实实在在的“1+1>2”效益,而且有利于在润物无声中把学生逐步引向“德智互动”的良性发展之路。
以《孔乙己》为例。小说结句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笔者以“大约、的确”这一“矛盾现象”,让大家结合阅读学习体会,讨论“孔乙己究竟是‘死了’还是‘活着’”这一问题,并且把自己的个性化想法“写下来”。虽然是“说来容易写来难”,然而从“写作分享”来看,无论是“死”还是“活”,他们对封建伦理“吃人”本质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作为渐趋成熟的初中生,他们由“孔乙己一人”而产生如此个性化认知,是应当值得肯定的。
六、善于以体验阅读为抓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拥有无可置疑的“主体学习地位”,而且他们的“进步或发展”是检验教学质效高低的根本标准。就语文阅读来说,以“学用结合”为目标的自主性体验阅读形式,既是实现深度教学的有效载体,又是促进德智互动的优质平臺。换言之,“体验阅读”与上述形式相比,不仅实实在在,而且切实有效。
以《变色龙》为例,在课文阅读教学后,笔者以“我眼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为题,组织大家对这一人物性格特征进行解读与讨论。有些学生认定他的“变色龙”形象,而有学生却认为“警官刚开始并未误判,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因为“刚开始小狗一副可怜相,而赫留金非但没有受害感,还得意洋洋状”,还有人为“虽然赫留金不对,警官却没有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再如,对于情节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可采用“课本剧”形式开展体验式阅读活动。
总之,语文阅读效果与阅读量、深厚度是密切相关的。“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善于以上述几点为抓手开展多元阅读活动,有利于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幸福中学(22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