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阵子米娜拒绝了林桦的结婚邀请。她是个明白人,蒙骗不了自己,再怎么费劲,爱情也装不像,况且她还懒得费那劲。
有过心动一刻,是在和林桦的法国朋友一起吃泰国菜时,他用娴熟的法语与之亲密交谈,而她只能用生硬的英语与法国人沟通。在点一款汤时,他用一串动听的法文,将这道中文解释起来都繁琐拗口的食物介绍给那个法国帅老头。那个瞬间,她以为自己对他终于有了感觉。
可没过一个时辰,米娜就清楚了,让自己迷糊的只是法语的优美发音以及一切连带的附加值,它是一种符号和暗示,可以膨胀一下一个年轻女子的虚荣心。可法语终究不是他们生活的常态,使用频率一高,也就成沪语了。
当然,林桦也未必是爱她的。在这个年龄,留过洋,职业迷人,有过不能说的故事,见过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但曾经的惊涛骇浪终究化作了云淡风轻。从认识米娜的那天起,他就始终认为她是个好的合作伙伴,所以她说那是个“结婚邀请”。结婚,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完成了,才可以毕业、拿文凭、闯荡更宽广的江湖。就像起床后,没有刷牙洗脸就不能出门一样。
可尽管如此,林桦还是在适合他们的地段买了套房子,一直空关着。偶尔他俩会去顶级的家具店观赏全城最贵的欧式家具。她站在香艳奢华的梳妆台前搔首弄姿一番,他在旁边打趣儿,俨然一对情侣。可他俩清楚,这只是角色扮演,或许他们会拥有这样一只梳妆台——分别拥有。这才是适合他们的。
有时他们见面频率很高,去酒吧喝荔枝马天尼,去南货店挑火腿,去川菜馆吃沸腾鲶鱼……更多时候他们个把月不见面。他约她见面,她总是改期,他也并不介意。她是个兴致寥寥的人,他也是个捉不牢的主,彼此能提神的人实在很少,倒也能交往很多年。
林桦对婚姻似乎运筹帷幄,对爱情的看法很低调。框架先搭好,总有合适的填进去,给米娜一个优先权,如此的有条不紊。而米娜恰恰相反,对爱情期望甚高,对婚姻就像脚踩一块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他们似乎没有交集,可他总一厢情愿地认为他和她的协作会非常不错。于是在省略了爱情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后,林桦还是乐意自己做一次行进踏实的婚姻冒险。如果在他搭的那个框架里遭遇了爱情,那便是意外所得,他更会惜福。没有冒进,也不缺乏激情,他用的是头脑和才智。
他和她都是精明的,颇有上海味。在上海这块土地上,只要精明得不着痕迹,精明得很有理由,那么就是不能评价好坏的精明。
2.
米娜有个不能说的人。他比她大12岁,是个建筑设计师,两人生活在相距200公里的两座城市。
他有家庭,有两个孩子,他们好了三年。那时米娜刚和前男友分手,对林桦也没啥感觉,很寂寞,想找个人依靠,他出现得很是时候。
他每周至少来看她一次,过一夜。有时刚走一天又会突然回来看看她,和她在她公司旁边吃个午饭,说是想她了。每年两人会出去度假三四次。
他温文尔雅,长得也不算难看。米娜从没向他提过什么要求,但他每月会悄悄汇一笔钱到她卡上,给她买昂贵礼物。米娜要归还,他不肯,于是她再拿他的钱给他买衣服鞋子,而他则请她吃遍全城的高档饭店。
他很爱她,迁就她,不过她也明白,无论两人今后见多少次面,无非是重复同样的事情而已。
第一年,米娜掰着手指计算与他相会的日子;第二年,她觉得自己与他的见面有点程式化了;第三年,她开始考虑他们的出路。
他也有感觉,问米娜:“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她摇头,并不是不喜欢他了,而是觉得再这样下去只会疲惫不堪。
可是他却乐此不疲。
但事情终有转折点。过完一个活色生香的周末,周日下午三点,他要往回赶了。米娜照例搭他的车送他一段。
路上,他突然说:“等一下!”于是把车停在超市门口,也不说理由,快步走进店门。
原来,那家超市里食用油在搞特价,大大的海报贴在玻璃上,他眼尖看到了。于是拿了两桶去账台,又顺手拿了一包速冻水饺。嘴里喃喃:“这家店可真便宜。”
米娜在一旁默不作声,还没等他买完单,就径自走出超市。
就在他说“真便宜”的那刻,米娜看到了另一个他的身影——明天早晨,另一个他会吃今天买的水饺,而他的妻子与孩子会与他一起共用那两桶特价油。
这样的家常甚至粗糙与米娜无关。在相好第三年的一天,她突然无法忍受了。
也许早一点或晚一点,她都会原谅他,但她那一刻只想快点离开这个买油和饺子的男人。
那件事情以后,米娜没有与他再见过面。他可能永远也不知道原因,她也不想做任何解释。
3.
米娜沮丧时就会想到林桦。林桦知道米娜有个不能说的人,可她不说他也从来不问。
“特价油”后,整整一个月米娜对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
有天黄昏,林桦陪米娜穿越了西区无数条僻静幽雅的马路。风吹得叶子沙沙作响,林桦向她讲述了他在这一片地区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说以前读中学时最喜欢放学后推着自行车和漂亮女生在这几条马路上走,觉得日子像过不完似的。
米娜笑了:“我那时也享受过这种待遇,可我看他们不是蛤蟆就是绿豆。”林桦说:“一晃快20年过去了,今天有点当年的感觉。春天说来就要来了,等我这次仙台回来,我们去郊区踏青,看看杨柳吧,也许已经有点爆芽了呢!”
米娜不置可否,有一搭没一搭说:“后天又要走了?”林桦说:“是啊,去一个礼拜。”米娜说:“带点牛肉回来啊!”
三天后,东日本地震海啸了。
第一天米娜很麻木,第二天下班她路过他俩去过的家具店,在香艳奢华的梳妆台前搔首弄姿时,突然发现旁边打趣的人没了。
狂打林桦的电话,不通。发短信,未复。夜夜噩梦,海水卷走了他,复杂的情愫在心里蔓延。
半夜躺在床上,米娜一直在想那个“不能说的人”和林桦的区别。前者送她名牌淑女裙,林桦送她耐克的运动鞋。前者去的菜馆都无比精致,餐后请她吃冰糖血燕、木瓜炖雪蛤,养颜;林桦和她去的那些馆子都十分家常,餐后强迫她吃些米饭、热汤,养胃。对于这些,她都一笔带过,并不在意。可有个细节她觉得无法忽视:与“不能说的人”出游,在空旷的机场停机坪上,他每每都是催促她快些上飞机,这使得她从没认真看清楚过飞机的模样;而林桦却会穿着制服,拉着她的手漫步在一架架飞机的影子里,看看机尾和机翼,一个个号码找过来,找出那一架能带他们回家的大鸟。
林桦是个飞行员,坐在他开的飞机里,她觉得心定。如果不幸空难,她也不会孤单。
米娜终于找到了林桦真正的价值所在:在她仿佛经历了一场战乱,现在硝烟平息时,他是她的和平鸽。
这个时刻,她对林桦也有了一丝奇妙的感觉。那感觉曾经遗失,却像一份忽而寻回的心悸,美妙得难以置信。
米娜很后悔没痛快答应林桦去看刚爆芽的杨柳,他多爱新绿和春泥啊,天上看不到的。天堂里也许有。这样想着,眼睛就湿了。
杳无音讯了半个月。清晨,快递员来敲门:一盒新鲜的松阪牛肉……
前阵子米娜拒绝了林桦的结婚邀请。她是个明白人,蒙骗不了自己,再怎么费劲,爱情也装不像,况且她还懒得费那劲。
有过心动一刻,是在和林桦的法国朋友一起吃泰国菜时,他用娴熟的法语与之亲密交谈,而她只能用生硬的英语与法国人沟通。在点一款汤时,他用一串动听的法文,将这道中文解释起来都繁琐拗口的食物介绍给那个法国帅老头。那个瞬间,她以为自己对他终于有了感觉。
可没过一个时辰,米娜就清楚了,让自己迷糊的只是法语的优美发音以及一切连带的附加值,它是一种符号和暗示,可以膨胀一下一个年轻女子的虚荣心。可法语终究不是他们生活的常态,使用频率一高,也就成沪语了。
当然,林桦也未必是爱她的。在这个年龄,留过洋,职业迷人,有过不能说的故事,见过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但曾经的惊涛骇浪终究化作了云淡风轻。从认识米娜的那天起,他就始终认为她是个好的合作伙伴,所以她说那是个“结婚邀请”。结婚,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完成了,才可以毕业、拿文凭、闯荡更宽广的江湖。就像起床后,没有刷牙洗脸就不能出门一样。
可尽管如此,林桦还是在适合他们的地段买了套房子,一直空关着。偶尔他俩会去顶级的家具店观赏全城最贵的欧式家具。她站在香艳奢华的梳妆台前搔首弄姿一番,他在旁边打趣儿,俨然一对情侣。可他俩清楚,这只是角色扮演,或许他们会拥有这样一只梳妆台——分别拥有。这才是适合他们的。
有时他们见面频率很高,去酒吧喝荔枝马天尼,去南货店挑火腿,去川菜馆吃沸腾鲶鱼……更多时候他们个把月不见面。他约她见面,她总是改期,他也并不介意。她是个兴致寥寥的人,他也是个捉不牢的主,彼此能提神的人实在很少,倒也能交往很多年。
林桦对婚姻似乎运筹帷幄,对爱情的看法很低调。框架先搭好,总有合适的填进去,给米娜一个优先权,如此的有条不紊。而米娜恰恰相反,对爱情期望甚高,对婚姻就像脚踩一块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他们似乎没有交集,可他总一厢情愿地认为他和她的协作会非常不错。于是在省略了爱情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后,林桦还是乐意自己做一次行进踏实的婚姻冒险。如果在他搭的那个框架里遭遇了爱情,那便是意外所得,他更会惜福。没有冒进,也不缺乏激情,他用的是头脑和才智。
他和她都是精明的,颇有上海味。在上海这块土地上,只要精明得不着痕迹,精明得很有理由,那么就是不能评价好坏的精明。
2.
米娜有个不能说的人。他比她大12岁,是个建筑设计师,两人生活在相距200公里的两座城市。
他有家庭,有两个孩子,他们好了三年。那时米娜刚和前男友分手,对林桦也没啥感觉,很寂寞,想找个人依靠,他出现得很是时候。
他每周至少来看她一次,过一夜。有时刚走一天又会突然回来看看她,和她在她公司旁边吃个午饭,说是想她了。每年两人会出去度假三四次。
他温文尔雅,长得也不算难看。米娜从没向他提过什么要求,但他每月会悄悄汇一笔钱到她卡上,给她买昂贵礼物。米娜要归还,他不肯,于是她再拿他的钱给他买衣服鞋子,而他则请她吃遍全城的高档饭店。
他很爱她,迁就她,不过她也明白,无论两人今后见多少次面,无非是重复同样的事情而已。
第一年,米娜掰着手指计算与他相会的日子;第二年,她觉得自己与他的见面有点程式化了;第三年,她开始考虑他们的出路。
他也有感觉,问米娜:“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她摇头,并不是不喜欢他了,而是觉得再这样下去只会疲惫不堪。
可是他却乐此不疲。
但事情终有转折点。过完一个活色生香的周末,周日下午三点,他要往回赶了。米娜照例搭他的车送他一段。
路上,他突然说:“等一下!”于是把车停在超市门口,也不说理由,快步走进店门。
原来,那家超市里食用油在搞特价,大大的海报贴在玻璃上,他眼尖看到了。于是拿了两桶去账台,又顺手拿了一包速冻水饺。嘴里喃喃:“这家店可真便宜。”
米娜在一旁默不作声,还没等他买完单,就径自走出超市。
就在他说“真便宜”的那刻,米娜看到了另一个他的身影——明天早晨,另一个他会吃今天买的水饺,而他的妻子与孩子会与他一起共用那两桶特价油。
这样的家常甚至粗糙与米娜无关。在相好第三年的一天,她突然无法忍受了。
也许早一点或晚一点,她都会原谅他,但她那一刻只想快点离开这个买油和饺子的男人。
那件事情以后,米娜没有与他再见过面。他可能永远也不知道原因,她也不想做任何解释。
3.
米娜沮丧时就会想到林桦。林桦知道米娜有个不能说的人,可她不说他也从来不问。
“特价油”后,整整一个月米娜对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
有天黄昏,林桦陪米娜穿越了西区无数条僻静幽雅的马路。风吹得叶子沙沙作响,林桦向她讲述了他在这一片地区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说以前读中学时最喜欢放学后推着自行车和漂亮女生在这几条马路上走,觉得日子像过不完似的。
米娜笑了:“我那时也享受过这种待遇,可我看他们不是蛤蟆就是绿豆。”林桦说:“一晃快20年过去了,今天有点当年的感觉。春天说来就要来了,等我这次仙台回来,我们去郊区踏青,看看杨柳吧,也许已经有点爆芽了呢!”
米娜不置可否,有一搭没一搭说:“后天又要走了?”林桦说:“是啊,去一个礼拜。”米娜说:“带点牛肉回来啊!”
三天后,东日本地震海啸了。
第一天米娜很麻木,第二天下班她路过他俩去过的家具店,在香艳奢华的梳妆台前搔首弄姿时,突然发现旁边打趣的人没了。
狂打林桦的电话,不通。发短信,未复。夜夜噩梦,海水卷走了他,复杂的情愫在心里蔓延。
半夜躺在床上,米娜一直在想那个“不能说的人”和林桦的区别。前者送她名牌淑女裙,林桦送她耐克的运动鞋。前者去的菜馆都无比精致,餐后请她吃冰糖血燕、木瓜炖雪蛤,养颜;林桦和她去的那些馆子都十分家常,餐后强迫她吃些米饭、热汤,养胃。对于这些,她都一笔带过,并不在意。可有个细节她觉得无法忽视:与“不能说的人”出游,在空旷的机场停机坪上,他每每都是催促她快些上飞机,这使得她从没认真看清楚过飞机的模样;而林桦却会穿着制服,拉着她的手漫步在一架架飞机的影子里,看看机尾和机翼,一个个号码找过来,找出那一架能带他们回家的大鸟。
林桦是个飞行员,坐在他开的飞机里,她觉得心定。如果不幸空难,她也不会孤单。
米娜终于找到了林桦真正的价值所在:在她仿佛经历了一场战乱,现在硝烟平息时,他是她的和平鸽。
这个时刻,她对林桦也有了一丝奇妙的感觉。那感觉曾经遗失,却像一份忽而寻回的心悸,美妙得难以置信。
米娜很后悔没痛快答应林桦去看刚爆芽的杨柳,他多爱新绿和春泥啊,天上看不到的。天堂里也许有。这样想着,眼睛就湿了。
杳无音讯了半个月。清晨,快递员来敲门:一盒新鲜的松阪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