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人有力量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408272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生而能言,但未必善言。因而,表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无论是公开演说还是私下交流,说话都特别讲究技巧。《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充分说明不同的话语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一个会说话的人,说出的话语让人信服,才能在别人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新年伊始,我们就来读一读《孟子》,感受一下孟子言论中的力量。
  说话要有底气
  说话的底气从何而来?义正方能辞严,对于自己所说的内容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并且笃定自己的言论是正确的,这样说出来的话才会有力量,也更能说服别人。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景春和孟子显然有不同的答案。我们读这段文字时,可以感受到孟子说话时的那种不可抗拒的底气。面对景春的答案,孟子给予非常严厉的反驳:“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连续两个反问句,丝毫不给对手回旋的余地。
  紧接着,孟子展示他善于辩论的特长,用排比句式使自己的话语更加有力。吴晗先生在《谈骨气》一文中开篇就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国人的骨气就是源自孟子的这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豪迈之言给中国人补足了精神之钙。
  说话要有策略
  《孟子》的第一篇是《梁惠王》,其中记录了孟子与魏国国君的许多对话。在与国君的交谈中,孟子会把自己的治国思想渗透其中。为了便于国君理解和接纳,孟子在说话时非常注重技巧。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梁惠王觉得,与周围国家的国君相比,自己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可是,为什么自己国家的国土没有增加,人口没有增多,霸业没有实现呢?
  针对这个疑问,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巧妙地打了一个比方,然后得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结论,含蓄地批评了战国时期的这些君王,本质上都没有做到勤政爱民,梁惠王只不过是矮子里面选出的将军罢了。这样的比喻,让君王自己得出结论,既维护了君王的脸面,又宣扬了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说话要有逻辑
  如何将内容清楚晓畅地表达出来?那就是注重语言表达的内在逻辑。孟子善于论辩,他的议论总是思路清晰、鞭辟入里,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是因为孟子在说话时十分注重语言的逻辑。在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等皆是如此。
  孟子还会利用逻辑推理来引发君王反思自我。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读完这段文字,我们发现“四境之內不治,则如之何”才是孟子最想提的问题。国家得不到很好的治理,国内不安宁,这怎么办?这是谁的责任?如果孟子一上来就这么说话,那么他说话的分量就会大打折扣。
  因而,一开始孟子故意避重就轻,给齐宣王讲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个大臣要去楚国,临行前,嘱托自己的好朋友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儿女。可是当这个齐国大臣回来之后,发现自己的妻子儿女忍饥受冻。对于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
  作为旁观者的齐宣王自然给出一个无比公正客观的建议:“和他绝交。”孟子发现齐王上套了,于是非常“狡黠”地跟进再问:“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齐王依然斩钉截铁:“撤他的职!”
  当孟子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齐王就如同正狼吞虎咽时突然被一根骨头卡在喉咙,顿时语塞。
  这种步步为营的逻辑,让谈话者最终无力反击,便是孟子逻辑运用最高妙的地方。
  《孟子》中还有很多这样精彩的言论,等着你去慢慢品读。要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首先要善养浩然之气。有如此人格,其言,自然有分量;其人,自然既重且威。
其他文献
(一)  你做过这种梦吗?就是你觉得你醒了,但实际上并没有,醒过来只是噩梦的一部分,实际上还在做梦。  在郝多鱼那个醒不过来的噩梦里,总有一双绿色的眼睛,一直凝视着他。  这双绿色的眼睛浮现在幽暗的海面上,在没有窗户的墙面上,在他吃完最后一口甜点的盘子上。无时无刻,盯着少年,仿佛是一种宿命。  梦里,少年不断地奔跑,只为逃离那双绿色的眼睛。  梦境的最后,少年看见一位披着海藻一样绿色长发的少女在海
期刊
背负最多误会的奖项——雨果奖★★★  不管是不是科幻迷,你一定听说过“雨果奖”的大名。但千万不要误会,这里的“雨果”指的不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而是指美国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虽然他本人在科幻创作方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他创办的科幻杂志《惊奇故事》,为原本四散漂泊的科幻作家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推动科幻小说成为正式的文学流派做出了贡献。“雨果奖”正是后人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  雨果奖主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是被爱包围的,它無影无形,却无处不在。在家里,那一份冒着热气的早餐,那一声出门前的叮嘱;课堂上,老师娓娓道来的知识与道理;课间休息时,同桌分享的美味零食;伤心难过时,朋友的关怀与安慰……可能,这些都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不曾细细地体会。可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味,就会发现,爱是多么珍贵,生活是多么美好。  爱如阳光,爱如雨露,滋润我们的成长。但渐渐长大的我们,应该要明白,在享
期刊
“既平平淡淡又不失爱情该有的轰轰烈烈”,这句话是对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之间爱情的真实写照。  这段羡煞旁人的爱情还有着一段“一字情书”的故事。一次,杨绛先生给钱锺书先生写了一封書信,上面仅有“怂”一字。钱锺书先生立马回信,上面写着“您”一字。  这看似简简单单的一“怂”一“您”,却包含着“心上有几人”“心上只有你”的浓浓爱意。这如诗般的爱情,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书虫呢喃:  才子与才女邂逅
期刊
书中,这对知识渊博的学者夫妻之间的谈话很少,可内容却值得人去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夫妻感情也十分深厚,当钱老外出时,杨绛先生急得饭吃不下去,也没心情散步,恨不得报警让钱老赶紧回家。相比之下,他们的女儿阿圆,也就是钱瑗,则显得格外活泼,给这个家增添了许多趣味和欢笑。这一家人总是愉快地相处,平凡地度日,使沉浸其中的读者也能感受到温馨的味道。  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里有亲人,有亲情,陪伴我們走过风
期刊
1938年,秋。  大别山下,立煌县(今金寨县)。  山里的四季总是分明,花儿开了又谢,大雁北往南来,小溪里的水在夏日里丰沛,于冬季又干涸。大别山延绵入皖西的这一片山脉,山势雄奇险峻,茂林修竹,水流湍急,常有野兔、黄鼠狼出没。  论起抓野兔的本事,陆引舟认了第二,整个梅山镇的孩子里,没人敢认第一。这天他从镇上私塾里下了学,喊着好兄弟铁蛋一起,进山里抓兔子。  铁蛋的爹是铁匠,长得五大三粗。铁蛋随他
期刊
对于很多人来说,2020年是充满变动和挑战的一年,新冠病毒全球肆虐,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有巨星陨落,有后浪兴起……这样的一年,我们的语文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涌现出哪些新鲜的语词?让我们一同回顾2020年语文生活的流行印记。  01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新冠疫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积极投入到史无前例的抗疫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指示,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
期刊
儿子就要出远门了  晚上,母亲窗前的蜡烛久久不息  空气中游弋的尘埃  在一声声叹气中  逐渐变得笨重、潮湿  搓捻,穿针  母亲长着硬茧的指头跳动着  熟练而缓慢  庄重得好似一种注入力量的仪式  针尖对衣料的每一次穿透  都埋進一些暖黄色的尘埃  线越来越密,被埋起的尘埃越来越多  一个微凉而晴朗的日子  儿子告别了母亲,踏着露珠与朝霞  渐行渐绿,阳光正好  小草奋力生长  尘埃变得轻盈,从
期刊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  ——孙中山  历史,常以惊心动魄留下深刻印记,也常以波澜壮阔写下厚重篇章。  近代中国,遭遇了千古未遇之巨变。我们伤痕累累,我们欲立欲达。于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站了出来,于黑暗中向光而来,于希望中向远方走去,为人民所纪念,所瞻仰。  斯人已逝,而精神不朽。如果雕塑會说话,请再为我们讲述那段艰辛而伟大的峥嵘岁月吧——百年风雨,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期刊
当除夕夜的跨年钟声敲响,我们辞旧迎新,来到了牛年,也就是农历辛丑年。按照生肖,排名老二的是牛,又叫丑牛。说我长得丑?牛大哥表示不服,同样表示不服的,还有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东汉大将文丑等。难道这“丑”,也有大学问?  丑,读作chǒu,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揪扭,后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二位,又指十二生肖中的“牛”。其作为“醜”的简化字则可以指厌恶(《说文解字·鬼部》所谓的“可恶也”),引申指相貌难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