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建平县农村电网“低电压”的主要成因入手,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制定的农村“低电压”治理典型措施,结合建平县电网实际,从技术层次和管理层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低电压”治理工作。
关键词:农村电网;低电压;治理;电压质量
针对当前农村电网存在的“低电压“突出问题,2010年国家电网和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相继出台了”低电压“综合治理工作意见和具体目标,建平分公司根据电网实际,以改善农村低压客户端电压质量为重点,结合农网升级改造、大修、技改、维修工程,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着力改善农村配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全面完成了全县农网15338户的低电压治理任务。
1、建平县农村电网“低电压”的主要成因
1.1电网负荷增长迅速,线路供电能力不足
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尤其是新建万亩设施农业大棚的高额回报,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大批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庭,造成农村用电量迅增,电网荷载压力大,供电质量差。2011年建平县最高负荷达到了331.39兆瓦,全社会用电量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达到了14.12亿千瓦时、10000万千瓦时,10KV公用线路条数75条,线路最高负荷达到了268兆瓦,线路平均负荷为231兆瓦,线路负载率偏大。
受地理环境及资源的限制,建平县南部负荷较重,且造成大负荷过度集中,线路负荷分布不均匀,负荷多集中在线路末端。受电网电源点和变电站主变容量不足及农网升级改造投入等因素的制约,部分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较长,供电质量较差。
由于人员素质偏低,部分台区配电三相负荷不平衡。
1.2低压线路供电半径日趋增大
2011年建平县公用低压线路长度3985千米,农村低压线路平均供电半径435米,比前一年又增加了40米,线路供电半径越来越大也是造成“低电压”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一是村庄不断外延扩张,造成线路不断延伸,由于没有进行改造,电能损失严重。二是变压器布点不合理且容量小,高压线路不能延伸到负荷中心,低压供电线路呈单方向放射状。从而造成末端电压低。主干线改造涉及的工程量较大,农电与营销物资不能同时到位,有效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1.3用电负荷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老百姓购买家用电器的能力提高,当前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各种电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导致电量增长迅速,给预测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且这些都是感性负荷设备,需大量无功功率,但综合台区和客户设备的无功补偿却没有跟上,即便部分综合台区装有电容器,但投运率不高。农村电网无功功率缺额越来越大,致使供电线路输送大量无功功率,加剧了电压降落。
二是供电所面对“低电压”情况的投诉,往往急于解决当前问题,未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和预测,导致治标不治本。
1.4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的外部施工环境不容乐观
虽然分公司每年都安排部分维修及升级改造项目,但由于部分村民不支持,尤其是升级改造工程施工,虽然已进行宣传,但部分农民不理解,甚至阻扰电力设施的施工改造,上级施工工期又很紧,从而导致分公司只能选择一些易于做工作,容易施工或改造意愿强的村庄进行,由于政策难以落实到位,难改造的台区频繁出现“低电压”投诉现象。
2 解决“低电压”的主要措施
2.1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和供电半径
建平分公司所属的10KV仓子线导线截面积为LGJ-120,负荷最高为4.6兆瓦,供电半径为22千米,功率因数为0.9,LGJ-120导线持续允许负荷为4.9兆瓦,按载流量可满足运行要求。但客户一直反映末端电压低。通过计算该线路末端电压损失,末端电压偏差率为10%。但其末端电压偏差值已远远超过《供电营业规则》规定的±7%。
因此,对于导线截面和供电半径的确立,一方面满足导则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从线路载流量、电流密度和线路末端电压偏差等方面进行全面计算和分析。2011年农网升级改造中,10KV架空主干线导线截面采用LGJ-240及LGJ-120,农村低压主干线线路导线截面采用70MM2,中性线导线截面与相线导线截面相同的要求进行改造,在缩短供电半径的措施中,2011年对12条重负荷线路进行调整,新增8回10KV线路出线,对现有负荷进行重新分配,统筹考虑投入与产出比,新增66KV变电站2座,新增及更换变电站主变4台,以有效缩短10KV线路供电半径,提高供电质量。在低压台区改造中,实现10KV线路进村,合理增分容,满足配变“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布局,最大线路的缩短0.4KV线路供电半径。
2.2全网优化,实现无功就地平衡
利用国网公司电科院研发的全网无功优化软件,进行系统分析建平电网无功参数,合理设置无功补偿点,并淘汰老型号电容器,更新22台无功自动补偿装置。
2.3严控三相负荷不平衡度
一是营销部门加强负荷监测的力度与报装管理,及时调整和控制三相负荷不平衡度,稽查班加大用电检查频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严控不平衡度在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2.4健全“低电压”监测网络和手段,加强电力设施建设与保护
一是充分利用已投入运行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负控系统、计量稽查监控系统、电压监测仪等设备,加强电网运行参数和客户电压质量实施监测,切实控制农村“低电压”发生、发展变化情况,为“低电压”治理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加强电力设施保护与建设的宣传,积极加强与镇、村两级政府的沟通,明确供、用双方对“低电压”的责任和意识,营造互相理解、支持对电网改造的理解。
3治理成效分析
一年來,建平分公司先后投入资7600金万元,新建66KV变电站1座,改造3座,新增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2套,新建10KV线路4条34千米,改造10KV线路6条56千米,新建和改造低压线路34千米,改造低压台区16个,新增和更换配变台300处,综合台区净增配变容量25000千伏安,净增电容器容量9000千乏,完成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惠及低压用户15338户,客户的末端电压全部电压允许的偏差范围内。
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县的实施,对电网“低电压”的有效治理,2011年年末全县居民端电压合格率达到了96.63%,同时电网损耗明显降低,高低压综合线损率分别完成5.4%和4.9%,与上年同比降低个0.6个百分点,节约电能300000千万时。电压质量的显著改善,为建平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电力保障,树立了国家电网公司的良好形象,社会效益明显。
4结束语
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为农村“低电压”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和资金支持,建平分公司将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依靠科学支撑,在提升主变,配变调压能力、低压客户负荷需求侧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已全面解决电网薄弱环节和“低电压”突出等问题,不断提升建平电网经济运行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家电下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国家电网【2010】543号文。关于综合治理农村“低电压”问题的工作意见。
关键词:农村电网;低电压;治理;电压质量
针对当前农村电网存在的“低电压“突出问题,2010年国家电网和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相继出台了”低电压“综合治理工作意见和具体目标,建平分公司根据电网实际,以改善农村低压客户端电压质量为重点,结合农网升级改造、大修、技改、维修工程,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着力改善农村配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全面完成了全县农网15338户的低电压治理任务。
1、建平县农村电网“低电压”的主要成因
1.1电网负荷增长迅速,线路供电能力不足
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尤其是新建万亩设施农业大棚的高额回报,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大批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庭,造成农村用电量迅增,电网荷载压力大,供电质量差。2011年建平县最高负荷达到了331.39兆瓦,全社会用电量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达到了14.12亿千瓦时、10000万千瓦时,10KV公用线路条数75条,线路最高负荷达到了268兆瓦,线路平均负荷为231兆瓦,线路负载率偏大。
受地理环境及资源的限制,建平县南部负荷较重,且造成大负荷过度集中,线路负荷分布不均匀,负荷多集中在线路末端。受电网电源点和变电站主变容量不足及农网升级改造投入等因素的制约,部分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较长,供电质量较差。
由于人员素质偏低,部分台区配电三相负荷不平衡。
1.2低压线路供电半径日趋增大
2011年建平县公用低压线路长度3985千米,农村低压线路平均供电半径435米,比前一年又增加了40米,线路供电半径越来越大也是造成“低电压”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一是村庄不断外延扩张,造成线路不断延伸,由于没有进行改造,电能损失严重。二是变压器布点不合理且容量小,高压线路不能延伸到负荷中心,低压供电线路呈单方向放射状。从而造成末端电压低。主干线改造涉及的工程量较大,农电与营销物资不能同时到位,有效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1.3用电负荷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老百姓购买家用电器的能力提高,当前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各种电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导致电量增长迅速,给预测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且这些都是感性负荷设备,需大量无功功率,但综合台区和客户设备的无功补偿却没有跟上,即便部分综合台区装有电容器,但投运率不高。农村电网无功功率缺额越来越大,致使供电线路输送大量无功功率,加剧了电压降落。
二是供电所面对“低电压”情况的投诉,往往急于解决当前问题,未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和预测,导致治标不治本。
1.4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的外部施工环境不容乐观
虽然分公司每年都安排部分维修及升级改造项目,但由于部分村民不支持,尤其是升级改造工程施工,虽然已进行宣传,但部分农民不理解,甚至阻扰电力设施的施工改造,上级施工工期又很紧,从而导致分公司只能选择一些易于做工作,容易施工或改造意愿强的村庄进行,由于政策难以落实到位,难改造的台区频繁出现“低电压”投诉现象。
2 解决“低电压”的主要措施
2.1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和供电半径
建平分公司所属的10KV仓子线导线截面积为LGJ-120,负荷最高为4.6兆瓦,供电半径为22千米,功率因数为0.9,LGJ-120导线持续允许负荷为4.9兆瓦,按载流量可满足运行要求。但客户一直反映末端电压低。通过计算该线路末端电压损失,末端电压偏差率为10%。但其末端电压偏差值已远远超过《供电营业规则》规定的±7%。
因此,对于导线截面和供电半径的确立,一方面满足导则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从线路载流量、电流密度和线路末端电压偏差等方面进行全面计算和分析。2011年农网升级改造中,10KV架空主干线导线截面采用LGJ-240及LGJ-120,农村低压主干线线路导线截面采用70MM2,中性线导线截面与相线导线截面相同的要求进行改造,在缩短供电半径的措施中,2011年对12条重负荷线路进行调整,新增8回10KV线路出线,对现有负荷进行重新分配,统筹考虑投入与产出比,新增66KV变电站2座,新增及更换变电站主变4台,以有效缩短10KV线路供电半径,提高供电质量。在低压台区改造中,实现10KV线路进村,合理增分容,满足配变“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布局,最大线路的缩短0.4KV线路供电半径。
2.2全网优化,实现无功就地平衡
利用国网公司电科院研发的全网无功优化软件,进行系统分析建平电网无功参数,合理设置无功补偿点,并淘汰老型号电容器,更新22台无功自动补偿装置。
2.3严控三相负荷不平衡度
一是营销部门加强负荷监测的力度与报装管理,及时调整和控制三相负荷不平衡度,稽查班加大用电检查频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严控不平衡度在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2.4健全“低电压”监测网络和手段,加强电力设施建设与保护
一是充分利用已投入运行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负控系统、计量稽查监控系统、电压监测仪等设备,加强电网运行参数和客户电压质量实施监测,切实控制农村“低电压”发生、发展变化情况,为“低电压”治理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加强电力设施保护与建设的宣传,积极加强与镇、村两级政府的沟通,明确供、用双方对“低电压”的责任和意识,营造互相理解、支持对电网改造的理解。
3治理成效分析
一年來,建平分公司先后投入资7600金万元,新建66KV变电站1座,改造3座,新增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2套,新建10KV线路4条34千米,改造10KV线路6条56千米,新建和改造低压线路34千米,改造低压台区16个,新增和更换配变台300处,综合台区净增配变容量25000千伏安,净增电容器容量9000千乏,完成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惠及低压用户15338户,客户的末端电压全部电压允许的偏差范围内。
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县的实施,对电网“低电压”的有效治理,2011年年末全县居民端电压合格率达到了96.63%,同时电网损耗明显降低,高低压综合线损率分别完成5.4%和4.9%,与上年同比降低个0.6个百分点,节约电能300000千万时。电压质量的显著改善,为建平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电力保障,树立了国家电网公司的良好形象,社会效益明显。
4结束语
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为农村“低电压”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和资金支持,建平分公司将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依靠科学支撑,在提升主变,配变调压能力、低压客户负荷需求侧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已全面解决电网薄弱环节和“低电压”突出等问题,不断提升建平电网经济运行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家电下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国家电网【2010】543号文。关于综合治理农村“低电压”问题的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