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彤*现居美国加州圣迭戈。曾任杂志执行主编。已出版个人文集《浪花》、《多尔衮传》等,编辑出版《一语成名——中外名人演讲录》等书,
现主持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二五重点选题之一。
奥巴马宣布拉登被击毙的当天,我恰巧在华盛顿的冷雨中瑟瑟发抖。站在FBI总部的门前,雨水冲刷着白宫,代表着权力核心的建筑物冷峻而淡定。这个现实得近乎冷酷的世界并不会为谁的去留而停下半秒,但是,至少对于美利坚来说,这是个狂欢的时刻,只是事情来得太突然,大家来不及找到适合的表情。而我,突然就见到了另一种表达。
那时候我正百无聊赖,忽然看到白宫之外顶着的一个白色的帐篷,在潇潇冷雨中飘摇不定。帐篷的旁边立着三个黄色的牌子,黑色字体和红色字体混杂其上,并夹杂几张不太规整的照片。一个伛偻着身子的女人,面朝白宫长跪着,低垂着头,把脸深深地埋在胸口。
面朝白宫,她长久地跪立着,久久不起。那神情,是一种虔诚,也是一种张力,是一种朝圣者的姿势。她吸引了我,只是,我无从知道她的动机。
“Hello.How Are You?”“Bad weather.Ha!”“I am Chinese,I am a reporter.”“Are you hungry?Do you want some beer?”……
你知道,脆弱而敏感的人们,总习惯深陷于某种意境之中。或者,仅仅是这么一种构图吸引了我 — 一街之隔,同为白色。奥巴马住在那个机关重重、看似简单却深藏不露的白宫里。与白宫相对峙的、这个简陋、风雨飘摇的白色帐篷里的女人想干什么?
她终于抬起了头,告诉我说,她叫康塞普西翁·皮克切特。
这是一个普通的名字,但她始终牵扯着白宫的的脑部神经。是的,她叫康塞普西翁•皮克切特,18岁时从西班牙移民美国,在西班牙驻纽约的领事馆工作。一直是反战人士,读书和工作期间,积极参与各种“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社团活动。1981年,35岁的她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威廉·托马斯就在白宫的对面,搭起了白色的帐篷,开始了长达30年的和平守夜抗议活动。30年来她和美国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五 位美国总统作“邻居”,从风华少妇成了花甲老妪。她几十次被投入监狱、几十次被送上法庭。从来没有一任总统接见过她,只是在政治环境不那么紧张的时候,白宫的工作人员会给她拿来一些青菜和水果。而在2009年1月23日,亲爱的威廉•托马斯离开了人间,白色帐篷里,只有更加孤单的,康塞普西翁•皮克切特。
“What Happened?”我一直在问这个问题。为什么是1981年?为什么是35岁?为什么一坐就是30年?我有太多太多的疑问,可是她只是虚弱地笑笑,给了我一杯冰冷的水。“Against the war,My life.”很简单的话语,也许这就是全部行为的意义。
所有的阐述对于她来说已失去意义,她笑着送我,拒绝与我合影。我也忽然觉得没资格留下她的影子,回头去看,皮克切特的“住所”旁边立着两块巨大的标语牌,上面写着“和核弹共生,等于被核弹炸死”以及“禁止一切核武器,否则就迎接世界末日来临”。
我突然觉得非常非常地矛盾起来,就在奥巴马宣布拉登被击毙的这一天,这个女人,给了我完全不同的关于和平的理解。如此沉重。如果说拉登的死亡如一声惊雷,乍响;那么皮克切特的坚持就如同当日的细雨,生生不息。
现主持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二五重点选题之一。
奥巴马宣布拉登被击毙的当天,我恰巧在华盛顿的冷雨中瑟瑟发抖。站在FBI总部的门前,雨水冲刷着白宫,代表着权力核心的建筑物冷峻而淡定。这个现实得近乎冷酷的世界并不会为谁的去留而停下半秒,但是,至少对于美利坚来说,这是个狂欢的时刻,只是事情来得太突然,大家来不及找到适合的表情。而我,突然就见到了另一种表达。
那时候我正百无聊赖,忽然看到白宫之外顶着的一个白色的帐篷,在潇潇冷雨中飘摇不定。帐篷的旁边立着三个黄色的牌子,黑色字体和红色字体混杂其上,并夹杂几张不太规整的照片。一个伛偻着身子的女人,面朝白宫长跪着,低垂着头,把脸深深地埋在胸口。
面朝白宫,她长久地跪立着,久久不起。那神情,是一种虔诚,也是一种张力,是一种朝圣者的姿势。她吸引了我,只是,我无从知道她的动机。
“Hello.How Are You?”“Bad weather.Ha!”“I am Chinese,I am a reporter.”“Are you hungry?Do you want some beer?”……
你知道,脆弱而敏感的人们,总习惯深陷于某种意境之中。或者,仅仅是这么一种构图吸引了我 — 一街之隔,同为白色。奥巴马住在那个机关重重、看似简单却深藏不露的白宫里。与白宫相对峙的、这个简陋、风雨飘摇的白色帐篷里的女人想干什么?
她终于抬起了头,告诉我说,她叫康塞普西翁·皮克切特。
这是一个普通的名字,但她始终牵扯着白宫的的脑部神经。是的,她叫康塞普西翁•皮克切特,18岁时从西班牙移民美国,在西班牙驻纽约的领事馆工作。一直是反战人士,读书和工作期间,积极参与各种“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社团活动。1981年,35岁的她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威廉·托马斯就在白宫的对面,搭起了白色的帐篷,开始了长达30年的和平守夜抗议活动。30年来她和美国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五 位美国总统作“邻居”,从风华少妇成了花甲老妪。她几十次被投入监狱、几十次被送上法庭。从来没有一任总统接见过她,只是在政治环境不那么紧张的时候,白宫的工作人员会给她拿来一些青菜和水果。而在2009年1月23日,亲爱的威廉•托马斯离开了人间,白色帐篷里,只有更加孤单的,康塞普西翁•皮克切特。
“What Happened?”我一直在问这个问题。为什么是1981年?为什么是35岁?为什么一坐就是30年?我有太多太多的疑问,可是她只是虚弱地笑笑,给了我一杯冰冷的水。“Against the war,My life.”很简单的话语,也许这就是全部行为的意义。
所有的阐述对于她来说已失去意义,她笑着送我,拒绝与我合影。我也忽然觉得没资格留下她的影子,回头去看,皮克切特的“住所”旁边立着两块巨大的标语牌,上面写着“和核弹共生,等于被核弹炸死”以及“禁止一切核武器,否则就迎接世界末日来临”。
我突然觉得非常非常地矛盾起来,就在奥巴马宣布拉登被击毙的这一天,这个女人,给了我完全不同的关于和平的理解。如此沉重。如果说拉登的死亡如一声惊雷,乍响;那么皮克切特的坚持就如同当日的细雨,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