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是很常见的教学方式,首先朗读利于学生们深化对字词句的理解,其次朗读会加强学生们的语言描述能力,会让语句中所描绘的情景在大脑之中得到感知的强化,因此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之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但纵观当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些老师往往过度重视朗读教学的形式而忽略了朗读教学的内涵,本文就根据朗读教学的实践,浅谈优化朗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策略]
语言综合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朗读教学。朗读不仅仅是需要学生动口,更是需要学生用心、用脑,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出来的语句将会作为一种强化记忆,直接刺激他们的语言中枢,造成一定程度的联想记忆,因此朗读教学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们的语言综合素养。所以,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之中有的放矢地改进朗读教学的方式,深化朗读教学的内涵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教学任务。
一、当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时间的不合理规划
纵观当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往往进行的是一种老师主导教学的局面,老师在朗读教学中过度讲解文章,过度讲解课文,而大大占用了本该学生实践朗读的时间,一堂课下来,约七成之多是老师所讲,所剩下不足三成才是学生真正的朗读时间,所以这种情况就是老师不合理规划朗读教学时间所造成的。这种教学既没有足够的教学效率,又不能有效地深化学生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听,渐渐地反而还会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从教学质量上而言,这种过多占用学生朗读时间的教学模式是很不利的。
(二)朗读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要求
想要优秀地完成一件事情,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是结合自身实践,确定一个可以达到的预期目标,通俗来说就是我们给自己定下的要求。对于具体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而言亦是如此,在进行一篇优美文章的赏析朗读时,老师让学生进行齐读、分读、角色演练、细读等各种朗读的方式,这样看似朗读教学的方丰富多彩,实质上其朗读教学的效果未必就得到保障。如果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之前,只是进行思考朗读教学的开展方式,模糊了朗读教学的定位和目标,就会导致教学的内容杂乱不堪,继而让学生在具体朗读时感到迷茫、无趣和乏味,最终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三)朗读技巧没有科学的指导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就说明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那件事情所遵循的规则,我们必须遵循规则,在规则的约束下找到做事情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好具体的事情。对于朗读教学而言,要先使得朗读教学发挥其特殊的优势就必须利用好朗读,找准朗读的方法。但是当下不少老师在进行朗读技巧的引导教学时,缺乏科学的指导,老师下达的教学指令还存在很多欠缺。如很多老师让学生进行朗读时都会这么说——“同学,请你把课文的第X段朗读一下,要读出感情”,这种看似清晰的教学指令其实很模糊,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不明白老师真正的意图,只明白老师让自己读,那么自己就只读字,不读意,这样怎么能够达到朗读教学的目的呢?
二、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一)保证学生们的朗读时间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老师在课堂上如果进行的是一种过于主动的教学,那么极容易讓学生产生对教学内容的乏味情绪,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完全得不到激发。因此,老师在进行具体的朗读教学时,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足学习实践,具体而言就是保证学生们的朗读时间,老师只有让学生进行充分自主地朗读,才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语言鉴赏力,让学生们激发起对语文朗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明确朗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正如上文所论述,教学如果缺乏目标要求的指导,那么在具体的行为上就很容易混乱,因此老师在进行具体的朗读教学时一定要首先确定好朗读教学的目标。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们的识字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语言应用与创新能力,因此针对这一要求,老师就需要将朗读的目标定位在语言综合运用这一要求之上,要让学生们通过朗读来强化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强化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强化对语言的深层理解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方向的准确性。
(三)注重朗读与理解的结合教学
有效的朗读需要足够的理解能力,只有学生具备对语句的理解能力,才能够读得清楚,读得明白,因此老师在进行具体的朗读教学时一定不要分离理解和朗读的关系,要在强化学生朗读的同时,提升其语言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时,老师在让学生进行充分朗读的同时一定要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如可以让同学们阅读文章,然后问他们“你可以从哪里看出母亲很轻呢?”、“为什么跟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却看不准母亲的体重呢?”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想要从侧面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逐渐深化主题,让学生们在具体的朗读之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感受到作者在描写母爱时所做的铺垫、所构建的行为发展结构等等,深化他们对语句、对文章的理解。不仅如此,老师还应该让学生们朗读完,针对自身的情况,口头描述自己的母爱,可以利用文章中叙事的表达技巧等等。通过这种理解与朗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才能够真正地提升学生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化朗读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强化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老师只是进行形式化的朗读教学是不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的,只有让朗读教学在规划上、内容上以及教学手段上充分对应学生们的能力需求才能够切之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银凤.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2017(79):62-62.
[2]李娟.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5(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策略]
语言综合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朗读教学。朗读不仅仅是需要学生动口,更是需要学生用心、用脑,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出来的语句将会作为一种强化记忆,直接刺激他们的语言中枢,造成一定程度的联想记忆,因此朗读教学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们的语言综合素养。所以,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之中有的放矢地改进朗读教学的方式,深化朗读教学的内涵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教学任务。
一、当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时间的不合理规划
纵观当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往往进行的是一种老师主导教学的局面,老师在朗读教学中过度讲解文章,过度讲解课文,而大大占用了本该学生实践朗读的时间,一堂课下来,约七成之多是老师所讲,所剩下不足三成才是学生真正的朗读时间,所以这种情况就是老师不合理规划朗读教学时间所造成的。这种教学既没有足够的教学效率,又不能有效地深化学生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听,渐渐地反而还会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从教学质量上而言,这种过多占用学生朗读时间的教学模式是很不利的。
(二)朗读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要求
想要优秀地完成一件事情,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是结合自身实践,确定一个可以达到的预期目标,通俗来说就是我们给自己定下的要求。对于具体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而言亦是如此,在进行一篇优美文章的赏析朗读时,老师让学生进行齐读、分读、角色演练、细读等各种朗读的方式,这样看似朗读教学的方丰富多彩,实质上其朗读教学的效果未必就得到保障。如果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之前,只是进行思考朗读教学的开展方式,模糊了朗读教学的定位和目标,就会导致教学的内容杂乱不堪,继而让学生在具体朗读时感到迷茫、无趣和乏味,最终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三)朗读技巧没有科学的指导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就说明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那件事情所遵循的规则,我们必须遵循规则,在规则的约束下找到做事情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好具体的事情。对于朗读教学而言,要先使得朗读教学发挥其特殊的优势就必须利用好朗读,找准朗读的方法。但是当下不少老师在进行朗读技巧的引导教学时,缺乏科学的指导,老师下达的教学指令还存在很多欠缺。如很多老师让学生进行朗读时都会这么说——“同学,请你把课文的第X段朗读一下,要读出感情”,这种看似清晰的教学指令其实很模糊,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不明白老师真正的意图,只明白老师让自己读,那么自己就只读字,不读意,这样怎么能够达到朗读教学的目的呢?
二、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一)保证学生们的朗读时间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老师在课堂上如果进行的是一种过于主动的教学,那么极容易讓学生产生对教学内容的乏味情绪,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完全得不到激发。因此,老师在进行具体的朗读教学时,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足学习实践,具体而言就是保证学生们的朗读时间,老师只有让学生进行充分自主地朗读,才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语言鉴赏力,让学生们激发起对语文朗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明确朗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正如上文所论述,教学如果缺乏目标要求的指导,那么在具体的行为上就很容易混乱,因此老师在进行具体的朗读教学时一定要首先确定好朗读教学的目标。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们的识字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语言应用与创新能力,因此针对这一要求,老师就需要将朗读的目标定位在语言综合运用这一要求之上,要让学生们通过朗读来强化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强化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强化对语言的深层理解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方向的准确性。
(三)注重朗读与理解的结合教学
有效的朗读需要足够的理解能力,只有学生具备对语句的理解能力,才能够读得清楚,读得明白,因此老师在进行具体的朗读教学时一定不要分离理解和朗读的关系,要在强化学生朗读的同时,提升其语言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时,老师在让学生进行充分朗读的同时一定要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如可以让同学们阅读文章,然后问他们“你可以从哪里看出母亲很轻呢?”、“为什么跟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却看不准母亲的体重呢?”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想要从侧面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逐渐深化主题,让学生们在具体的朗读之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感受到作者在描写母爱时所做的铺垫、所构建的行为发展结构等等,深化他们对语句、对文章的理解。不仅如此,老师还应该让学生们朗读完,针对自身的情况,口头描述自己的母爱,可以利用文章中叙事的表达技巧等等。通过这种理解与朗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才能够真正地提升学生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化朗读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强化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老师只是进行形式化的朗读教学是不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的,只有让朗读教学在规划上、内容上以及教学手段上充分对应学生们的能力需求才能够切之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银凤.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2017(79):62-62.
[2]李娟.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