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的唯一重要谷物,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是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南地区的主要大田作物。兰陵县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地处山东省南部,2018年10月,获得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玉米是兰陵县的就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为全县玉米产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玉米生长习性
玉米喜温,是短日照作物,吸水量较多。适宜种子发芽的温度为10~13℃,当温度低于10℃时发芽缓慢,40℃以上不发芽。苗期抗低温能力比生长后期强,能耐短期-2~3℃的低温。适宜拔节期生长的温度为15~27℃,温度过高或过低不利于拔节。适宜开花的温度为24~27℃,温度过高汇影响开花。适宜灌浆的温度为20~24℃,适宜的温度条件能够促进灌浆,增加单粒重量,从而确保产量和品质。玉米植株高,叶面积大,蒸腾作用快,因此吸水量较多。但雨水过多、光照不足的情况下会增加病害的发生几率。玉米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适宜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灌排条件好,光照充足的土壤种植。
2主要病虫害
危害玉米生长的病虫害较多,主要有大斑病、褐斑病、纹枯病、锈病等,本文主要介绍大斑病和褐斑病。
2.1大斑病。玉米大斑病也称为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是危害玉米生长的重要病害,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
2.1.1发病条件。引起发病的主要条件是连阴连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湿度较大,田间密度大,连茬连作,养分不足,生长不良,温度在20~25℃情况下,就会引发大斑病的高发流行。当温度高于25℃或低于15℃,田间相对湿度在60%以下,只需几天的时间病害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
2.1.2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残枝体上越冬,种子液可带菌,成为翌年的出侵染源。当气候等条件适宜时萌发活跃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可通过风力、雨水、气流、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大斑病具有再侵染特点,该病的流行与品种、气候、湿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2.1.3发病症状。叶片发病后,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出现青灰色的水渍状病斑点,发展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为淡褐色的长梭型病斑,病斑中央呈淡褐色或青灰色。后期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黄死亡。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斑上密生灰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融合,造成整个叶片枯死。
2.1.4防治方法。防治玉米大斑病宜遵循农业防治为主,再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为原则。
农业防治。首选优良抗病品种,如鲁玉16号、辽单22号、冀单29、冀单30、鲁单15、鲁单19等,要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土壤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养分充足、灌排良好的农田种植。深耕深翻,精细整地,适当晒田,提高土壤的理化性能。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或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轮茬轮作,可与花生、水稻、红薯、露地蔬菜等实行2~3年的轮作。抢抓农时,适时早播,避开病害高发期。播种前可进行药剂拌种,能够有效减少种子携带的病菌。播种后加强管理,控制田间密度,及时中耕除草,培土间苗。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其自身的抗病能力。发病弱苗弱株、病苗病株立即拔除,带离田外集中深埋或做无害化处理。并对病穴进行杀菌消毒,减少病源病菌。根据不同生育期,要适时施肥追肥,培育健苗壮株。玉米成熟收获后,要及时清洁农田,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
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等喷施防治,8~10天喷1次,连喷2~3次。
2.2褐斑病。玉米褐斑病属真菌性病害,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各产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及茎秆,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2.2.1发病条件。主要发病条件有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带菌率高,温度高,雨水多,湿度大。植株间距过密,田间郁蔽,养分不足,追肥不及时,导致脱肥,植株抗力下降。施加了未经充分腐熟腐透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
2.2.2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地或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通过气流、风力传播到植株上。每年的7、8月份,温度高、连阴连雨,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病率高且重。褐斑病多发生子在8~10片叶时,12片叶以后一般不发病。
2.2.3发病症状。褐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顶部叶片先发病,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叶片发病初期,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病斑点,发展后呈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连片融合,严重时叶片上布满褐色病斑。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斑处呈干枯状。
2.2.4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彻底清除枯枝残叶,深耕深翻,精细整地。科学轮作,施足基肥,适时追肥,均匀施肥。确保养分充足,促进植株长势健壮,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间苗补苗,及时中耕除草,合理控制田间密度,发现病苗立即清除。雨水较多时,要及时清沟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降低田间相对湿度。
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用25%的粉锈宁1000倍液,或25%戊唑醇1500倍液叶面喷雾,也可用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等页面喷雾防治。为提高防治效果,药物防治时可在药液中加入适量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铵水溶液、壮汉液肥等,既能促进植株长势,又能控制病害。喷药后6小时内如下雨,要进行补喷。
3注意事项
玉米生产中要结合本地的气候、土壤、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播种时间也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因素,药物防治病虫害时,要几种药液轮换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確保玉米产量和质量。
危害玉米生长的病虫害较多,因此生产中要加强田间管理,对各种病虫害要进行提前预防和防治,从源头减少病源病菌,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和蔓延速度降至最低。
(作者单位:277700山东省兰陵县农业农村局)
1玉米生长习性
玉米喜温,是短日照作物,吸水量较多。适宜种子发芽的温度为10~13℃,当温度低于10℃时发芽缓慢,40℃以上不发芽。苗期抗低温能力比生长后期强,能耐短期-2~3℃的低温。适宜拔节期生长的温度为15~27℃,温度过高或过低不利于拔节。适宜开花的温度为24~27℃,温度过高汇影响开花。适宜灌浆的温度为20~24℃,适宜的温度条件能够促进灌浆,增加单粒重量,从而确保产量和品质。玉米植株高,叶面积大,蒸腾作用快,因此吸水量较多。但雨水过多、光照不足的情况下会增加病害的发生几率。玉米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适宜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灌排条件好,光照充足的土壤种植。
2主要病虫害
危害玉米生长的病虫害较多,主要有大斑病、褐斑病、纹枯病、锈病等,本文主要介绍大斑病和褐斑病。
2.1大斑病。玉米大斑病也称为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是危害玉米生长的重要病害,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
2.1.1发病条件。引起发病的主要条件是连阴连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湿度较大,田间密度大,连茬连作,养分不足,生长不良,温度在20~25℃情况下,就会引发大斑病的高发流行。当温度高于25℃或低于15℃,田间相对湿度在60%以下,只需几天的时间病害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
2.1.2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残枝体上越冬,种子液可带菌,成为翌年的出侵染源。当气候等条件适宜时萌发活跃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可通过风力、雨水、气流、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大斑病具有再侵染特点,该病的流行与品种、气候、湿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2.1.3发病症状。叶片发病后,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出现青灰色的水渍状病斑点,发展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为淡褐色的长梭型病斑,病斑中央呈淡褐色或青灰色。后期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黄死亡。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斑上密生灰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融合,造成整个叶片枯死。
2.1.4防治方法。防治玉米大斑病宜遵循农业防治为主,再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为原则。
农业防治。首选优良抗病品种,如鲁玉16号、辽单22号、冀单29、冀单30、鲁单15、鲁单19等,要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土壤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养分充足、灌排良好的农田种植。深耕深翻,精细整地,适当晒田,提高土壤的理化性能。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或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轮茬轮作,可与花生、水稻、红薯、露地蔬菜等实行2~3年的轮作。抢抓农时,适时早播,避开病害高发期。播种前可进行药剂拌种,能够有效减少种子携带的病菌。播种后加强管理,控制田间密度,及时中耕除草,培土间苗。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其自身的抗病能力。发病弱苗弱株、病苗病株立即拔除,带离田外集中深埋或做无害化处理。并对病穴进行杀菌消毒,减少病源病菌。根据不同生育期,要适时施肥追肥,培育健苗壮株。玉米成熟收获后,要及时清洁农田,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
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等喷施防治,8~10天喷1次,连喷2~3次。
2.2褐斑病。玉米褐斑病属真菌性病害,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各产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及茎秆,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2.2.1发病条件。主要发病条件有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带菌率高,温度高,雨水多,湿度大。植株间距过密,田间郁蔽,养分不足,追肥不及时,导致脱肥,植株抗力下降。施加了未经充分腐熟腐透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
2.2.2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地或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通过气流、风力传播到植株上。每年的7、8月份,温度高、连阴连雨,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病率高且重。褐斑病多发生子在8~10片叶时,12片叶以后一般不发病。
2.2.3发病症状。褐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顶部叶片先发病,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叶片发病初期,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病斑点,发展后呈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连片融合,严重时叶片上布满褐色病斑。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斑处呈干枯状。
2.2.4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彻底清除枯枝残叶,深耕深翻,精细整地。科学轮作,施足基肥,适时追肥,均匀施肥。确保养分充足,促进植株长势健壮,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间苗补苗,及时中耕除草,合理控制田间密度,发现病苗立即清除。雨水较多时,要及时清沟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降低田间相对湿度。
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用25%的粉锈宁1000倍液,或25%戊唑醇1500倍液叶面喷雾,也可用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等页面喷雾防治。为提高防治效果,药物防治时可在药液中加入适量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铵水溶液、壮汉液肥等,既能促进植株长势,又能控制病害。喷药后6小时内如下雨,要进行补喷。
3注意事项
玉米生产中要结合本地的气候、土壤、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播种时间也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因素,药物防治病虫害时,要几种药液轮换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確保玉米产量和质量。
危害玉米生长的病虫害较多,因此生产中要加强田间管理,对各种病虫害要进行提前预防和防治,从源头减少病源病菌,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和蔓延速度降至最低。
(作者单位:277700山东省兰陵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