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欧佩克姿态更能影响国际油价的,是市场对未来全球经济走势的预计;其中对于中国经济“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争论是重要一环
10月下旬,在油价持续两个多月下跌之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下称OPEC)终于坐不住了。十个成员国在卡塔尔的多哈举行磋商会议后,达成临时减产决定:从2006年11月1日起,将石油产量每天减少120万桶(伊拉克不在减产之列),亦即将目前每天2750万桶实际产量削减到2630万桶。这是OPEC自2004年4月以来的首次正式减产,也是两年多来油价第一次出现持续下跌。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OPEC各成员国开足马力生产石油,仍不足以供应市场需求。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现货价格从当时的36.62美元/桶一路飙升,到今年7月14日冲顶至77.03美元/桶。
然而,从那时至今的三个多月里,石油价格突然狂泻如注;至10月2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现货价格跌至58.81美元/桶,累计下跌约24%。
这一轮突如其来的下跌,并不在石油输出国的预料之内,就在两个月前的8月5日,伊朗石油部副部长还对外界表示,国际原油价格在朝向100美元/桶迈进。
来势汹汹的跌势,迫使OPEC从沉睡中苏醒。尽管其最终宣布的减产规模较此前预计的100万桶还多出20万桶,但减产行动并未能立即刺激油价回升。10月20日,OPEC发布减产消息后,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甚至进一步下跌,12月原油期货合约下跌1.14美元,至每桶59.82美元。
“这次减产不痛不痒。OPEC每一个成员国生产量都不小,偷偷多生产一点,数量就远超20万桶。”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告诉《财经》。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10月11日最新一期《石油市场报告》,全球石油9月的产量为每天8540万桶,120万桶仅占这一产量的1.4%;即使与OPEC现在每天2980万桶(包含伊拉克产量)的实际产量相比,也仅占4.03%。
“OPEC只是做一个姿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告诉《财经》记者。相比之下,比这个“姿态”更能影响国际油价升降的,是市场对于未来全球经济走势的预计;其中,对于中国经济“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争论,是重要一环。
从1.6亿桶到400万桶
虽然油价下跌看起来始于8月,但是阴影在5月已经出现。
在影响油价的因素中,美联储在5月10日的加息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环。美联储宣布加息0.25%后,令美国基准利率升至5%。美联储在声明中表示,还在考虑进一步提高利率,以控制通胀风险。在此之前,市场曾普遍预测美联储的加息行动将告一段落;风向的突变和美联储的进一步示警,使得市场景气指数骤跌,各种商品价格急跌。

“不仅是原材料,而是所有的资产、商品价格都出现了下跌。”陶冬认为,“这是投机现象达到顶峰后的正常回落。”
尽管在此之后,油价仅在6月底小幅调整至70美元以下,随后便掉头向上,攀升至77美元,但这已是强弩之末,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市场的惯性。还在油价超过70美元之前,油价已经进入“非理性”价格的声音就已在市场间甚嚣尘上。“70美元的价格无法说得通(justified)。”一位在美国投行从业的能源业资深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中东某些产油国,一桶原油的开采成本只有2美元。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亦是非理性论的支持者。“70多美元的油价不太正常,下调是一次自然回落。”他说。
在利率上调的阴影下,投资者进而对美国房地产市场、美国以至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产生担忧。“如果美国房地产出现急跌——不少人认为会出现,将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陶冬说。
同时,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心也在增加。陶冬对《财经》记者说,一个月前他赴德国柏林参加一个全球对冲基金经理会议,“说到中国,全都认为会‘硬着陆’。”对中国的这种悲观看法,在对冲基金经理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对中国经济的担心无处不在。由日本自由企业联合会近日组织的一个产业代表团访问中国期间,也将注意力集中在讨论中国经济泡沫问题上。
在石油价格被炒至70美元/桶的情况下,对美国和中国两个经济增长引擎同时放缓的担忧,令石油炒家们纷纷看空未来油价,开始抛售手中的石油。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高盛国际(Goldman Sachs International)驻伦敦的全球投资研究组商品研究员张瑞芳表示,据美国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的数据,在7月油价达到最高点时,市场石油炒家手中的原油、汽油和燃油(total carbon hydrate)合同总量高达1.6亿桶,这一数字到10月23日急剧下降到400万桶。这意味着投资者在这段时间里全面看空市场,大量抛售。
张瑞芳和她的同事对油价从77美元/桶急跌至60美元/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是:目前跌去的17美元中,有13美元左右可以由投机性抛售解释,另外4美元则来自石油供求基本面的变化。
石油炒家们上一次将手中仓位减持为负是在2003年。当时SARS肆虐,影响了全球石油运输、需求和中国经济增长。
根据高盛的研究,石油行业从2000年开始,进入又一轮投资周期。上一次全球石油产业大规模投资始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持续到1983年结束,形成大量过剩产能。这些过剩的产能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才逐渐被充分吸收利用。
2000年以后,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景气周期,对于石油的需求也全面升温。而石油开发和生产投资周期较长,从投入到产出一般耗时10年到15年;加之投资成本巨大,石油价格从2000年时的30美元/桶(平均价格)急剧上涨。反映石油生产成本的五年远期石油合同价格,也在短短几年里,从每桶20多美元上涨到最高时的71美元/桶,最近才回落到65美元/桶。石油远期合同价格下调,自然带动了现货油价下调。
此外,近期美国汽油和原油库存的增加也导致了现货价格的下降。这些库存的增加,是由于美国在其飓风季节来临前防护性地增加石油产品(主要是汽油)的库存。但本季并没有发生大型飓风,造成石油产品供给暂时性地增多,进一步导致了炼油厂对原油需求的下降。因此,高盛认为,这些库存的增加只是暂时性的,未来强劲的需求将消化这部分库存。
不过总体而言,美国正在放缓的经济增长和越来越多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心,都在导致石油需求放缓,石油生产瓶颈最困难的时候已过去。“目前,世界石油供给能力大约有8%左右富余,这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的。”陶冬说。
被夸大的中国因素
有趣的是,中国的需求却上演了一场“脱轨”的游戏。8月11日,在原油价格已呈下跌之势时,中国石油储备基地之一——镇海基地战略石油储备库开始进油。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现货价格为74.35美元/桶,而镇海基地的设计储量为3270万桶。
中国需求与国际油价之间目前出现的“脱轨”现象,引起了很多市场人士的关注。原油市场来势汹涌的退潮,并未因中国需求的增加而放缓。这对过去两年中愈来愈受人瞩目的所谓“中国因素”是一个反击。
2004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17%,与此同时国际油价急升。此后,中国便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带动国际油价上涨的主要“价格因素”之一。
至2005年,由于国际油价过高,中国石油需求下降,当年需求只增长了3%。尽管如此,国际市场上还是在谈中国需求。这意味着2005年中国有许多地方石油的消耗实际是下降的。
高盛认为,其中原因,主要在于2005年中国与国际石油价格存在巨大差距,国际成品油价格远远高于国内价格,石油企业受利益驱动,增加向国外出口汽油而非投放国内市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进口需求。
2005年的特例,显然不能代表中国的真正需求。10月17日,多哈会议召开之前,OPEC在每月石油市场报告中表示,对中国四季度石油需求预测不变,仍为平均每天702万桶;全年需求据估计为平均每天708万桶,比2005年增加8.23%。其中,汽油消耗预计将增长15%。
报告还透露,1月到8月,中国石油进口同比增长15%,平均每天290万桶。在8月,中国原油进口每天增加了27.8万桶,平均达到每天280万桶,同比增长35%。中国恢复石油需求增长,国际油价依然不涨反跌,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因素”在过去两年被人为地放大了。
“中国需求被看成是世界石油市场一部分,但毕竟只占世界石油需求的8%左右;比重有限,与基础工业的原材料相比还不可同日而语。”陶冬说。
高盛的张瑞芳则表示,中国启动国家石油储备虽然会增加原油需求,但是由于石油价格的攀升主要基于新一轮投资周期造成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中国因素对油价影响并不大。张瑞芳预计,2006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仍会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因为中国经济走势依然强劲,而且前两年在石油价格大幅攀升阶段出现的大起大落不太可能再现,石油需求也会恢复到一个与经济基本面相匹配的水平。
油价:调整但很难继续向下
自2005年7月以来,OPEC对外的名义限产量始终为每天2800万桶(伊拉克不受此配额限制),但是由于各成员国私底下增产,OPEC实际产量要高于2800万桶。“OPEC的决定并没有约束力量,各成员国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查道炯说。
在OPEC此次减产之前,美国能源部10月19日表示,预计OPEC实际日减产规模将为60万桶,并认为美国原油库存状况足以应对OPEC的减产措施。在此前一天公布的每周库存报告中,美国能源部表示,美国原油库存增加了510万桶,大大高出分析师预期的100万桶增幅,“美国石油存货很充足。”一位美国投行分析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不过在高盛看来,这种过剩是暂时的,并会在未来几个月内被市场消化。同时,高盛研究认为,石油生产成本并未下降,未来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原因是过去20年来石油业没有大规模投资,导致人员短缺和设备不足,可以利用的资源有限;而新一轮投资周期仍未结束,资源仍然短缺,石油生产成本亦将继续上升。
张瑞芳说,“最近几周,五年期石油价格已经从60美元的低位反弹至65美元,说明高成本问题仍然存在。”
根据高盛“全球领先指数”(global leading indicator),目前石油炒家们持有的仓位,已经低于与全球经济走势强度所一致的水平;意即石油炒家过于悲观,目前已经形成超卖。
“全球经济趋势有所放缓,但是并无出现衰退的可能。”张瑞芳告诉《财经》记者,根据石油市场炒家的仓位,意味着全球未来将出现一次大的衰退,“而这是非常不可能的”。因此她认为,石油价格还将面临相当大的上调空间。
国际能源署在10月11日的《石油市场报告》表示,预计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长1.2%,达到每天8460万桶;到2007年再增长1.7%,至每天8600万桶。IEA报告称,“受中国和中东推动,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之外的增长仍然强劲”。因此,尽管原油价格下跌了近18美元,油价“仍保持在历史上的高位”。
陶冬表示,如果美国房地产不出现大跌,世界经济可能四季度见底;之后虽然不会回升到过去两年那么旺,但总体上还是比较健康。因此,房地产、石油、原材料的价格之后还会再反弹。
就目前油价下跌,陶冬认为,可能会接近每桶50美元的下半区(50美元-55美元),而且只是短期调整。“油价短暂下跌之后还会回升,因为需求看起来并不太弱。预计2007年油价将回到60美元。”
新一轮石油业投资周期开始已有五年,但是很多项目目前依然处于在建过程中,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产能,所以并没有对石油供给带来大的影响。高盛预计,在新一轮石油投资周期结束之前,石油价格都会保持在一个较高价位。“2007年石油价格还将反弹到75美元/桶的水平。”高盛的张瑞芳表示。
OPEC10月19日达成的临时减产决定,将在12月14日OPEC移师尼日利亚的阿布亚特别会议上进行审查。届时国际油价走向何方,或许才是OPEC面临的真正考验。■
10月下旬,在油价持续两个多月下跌之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下称OPEC)终于坐不住了。十个成员国在卡塔尔的多哈举行磋商会议后,达成临时减产决定:从2006年11月1日起,将石油产量每天减少120万桶(伊拉克不在减产之列),亦即将目前每天2750万桶实际产量削减到2630万桶。这是OPEC自2004年4月以来的首次正式减产,也是两年多来油价第一次出现持续下跌。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OPEC各成员国开足马力生产石油,仍不足以供应市场需求。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现货价格从当时的36.62美元/桶一路飙升,到今年7月14日冲顶至77.03美元/桶。
然而,从那时至今的三个多月里,石油价格突然狂泻如注;至10月2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现货价格跌至58.81美元/桶,累计下跌约24%。
这一轮突如其来的下跌,并不在石油输出国的预料之内,就在两个月前的8月5日,伊朗石油部副部长还对外界表示,国际原油价格在朝向100美元/桶迈进。
来势汹汹的跌势,迫使OPEC从沉睡中苏醒。尽管其最终宣布的减产规模较此前预计的100万桶还多出20万桶,但减产行动并未能立即刺激油价回升。10月20日,OPEC发布减产消息后,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甚至进一步下跌,12月原油期货合约下跌1.14美元,至每桶59.82美元。
“这次减产不痛不痒。OPEC每一个成员国生产量都不小,偷偷多生产一点,数量就远超20万桶。”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告诉《财经》。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10月11日最新一期《石油市场报告》,全球石油9月的产量为每天8540万桶,120万桶仅占这一产量的1.4%;即使与OPEC现在每天2980万桶(包含伊拉克产量)的实际产量相比,也仅占4.03%。
“OPEC只是做一个姿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告诉《财经》记者。相比之下,比这个“姿态”更能影响国际油价升降的,是市场对于未来全球经济走势的预计;其中,对于中国经济“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争论,是重要一环。
从1.6亿桶到400万桶
虽然油价下跌看起来始于8月,但是阴影在5月已经出现。
在影响油价的因素中,美联储在5月10日的加息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环。美联储宣布加息0.25%后,令美国基准利率升至5%。美联储在声明中表示,还在考虑进一步提高利率,以控制通胀风险。在此之前,市场曾普遍预测美联储的加息行动将告一段落;风向的突变和美联储的进一步示警,使得市场景气指数骤跌,各种商品价格急跌。

“不仅是原材料,而是所有的资产、商品价格都出现了下跌。”陶冬认为,“这是投机现象达到顶峰后的正常回落。”
尽管在此之后,油价仅在6月底小幅调整至70美元以下,随后便掉头向上,攀升至77美元,但这已是强弩之末,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市场的惯性。还在油价超过70美元之前,油价已经进入“非理性”价格的声音就已在市场间甚嚣尘上。“70美元的价格无法说得通(justified)。”一位在美国投行从业的能源业资深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中东某些产油国,一桶原油的开采成本只有2美元。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亦是非理性论的支持者。“70多美元的油价不太正常,下调是一次自然回落。”他说。
在利率上调的阴影下,投资者进而对美国房地产市场、美国以至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产生担忧。“如果美国房地产出现急跌——不少人认为会出现,将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陶冬说。
同时,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心也在增加。陶冬对《财经》记者说,一个月前他赴德国柏林参加一个全球对冲基金经理会议,“说到中国,全都认为会‘硬着陆’。”对中国的这种悲观看法,在对冲基金经理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对中国经济的担心无处不在。由日本自由企业联合会近日组织的一个产业代表团访问中国期间,也将注意力集中在讨论中国经济泡沫问题上。
在石油价格被炒至70美元/桶的情况下,对美国和中国两个经济增长引擎同时放缓的担忧,令石油炒家们纷纷看空未来油价,开始抛售手中的石油。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高盛国际(Goldman Sachs International)驻伦敦的全球投资研究组商品研究员张瑞芳表示,据美国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的数据,在7月油价达到最高点时,市场石油炒家手中的原油、汽油和燃油(total carbon hydrate)合同总量高达1.6亿桶,这一数字到10月23日急剧下降到400万桶。这意味着投资者在这段时间里全面看空市场,大量抛售。
张瑞芳和她的同事对油价从77美元/桶急跌至60美元/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是:目前跌去的17美元中,有13美元左右可以由投机性抛售解释,另外4美元则来自石油供求基本面的变化。
石油炒家们上一次将手中仓位减持为负是在2003年。当时SARS肆虐,影响了全球石油运输、需求和中国经济增长。
根据高盛的研究,石油行业从2000年开始,进入又一轮投资周期。上一次全球石油产业大规模投资始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持续到1983年结束,形成大量过剩产能。这些过剩的产能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才逐渐被充分吸收利用。
2000年以后,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景气周期,对于石油的需求也全面升温。而石油开发和生产投资周期较长,从投入到产出一般耗时10年到15年;加之投资成本巨大,石油价格从2000年时的30美元/桶(平均价格)急剧上涨。反映石油生产成本的五年远期石油合同价格,也在短短几年里,从每桶20多美元上涨到最高时的71美元/桶,最近才回落到65美元/桶。石油远期合同价格下调,自然带动了现货油价下调。
此外,近期美国汽油和原油库存的增加也导致了现货价格的下降。这些库存的增加,是由于美国在其飓风季节来临前防护性地增加石油产品(主要是汽油)的库存。但本季并没有发生大型飓风,造成石油产品供给暂时性地增多,进一步导致了炼油厂对原油需求的下降。因此,高盛认为,这些库存的增加只是暂时性的,未来强劲的需求将消化这部分库存。
不过总体而言,美国正在放缓的经济增长和越来越多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心,都在导致石油需求放缓,石油生产瓶颈最困难的时候已过去。“目前,世界石油供给能力大约有8%左右富余,这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的。”陶冬说。
被夸大的中国因素
有趣的是,中国的需求却上演了一场“脱轨”的游戏。8月11日,在原油价格已呈下跌之势时,中国石油储备基地之一——镇海基地战略石油储备库开始进油。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现货价格为74.35美元/桶,而镇海基地的设计储量为3270万桶。
中国需求与国际油价之间目前出现的“脱轨”现象,引起了很多市场人士的关注。原油市场来势汹涌的退潮,并未因中国需求的增加而放缓。这对过去两年中愈来愈受人瞩目的所谓“中国因素”是一个反击。
2004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17%,与此同时国际油价急升。此后,中国便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带动国际油价上涨的主要“价格因素”之一。
至2005年,由于国际油价过高,中国石油需求下降,当年需求只增长了3%。尽管如此,国际市场上还是在谈中国需求。这意味着2005年中国有许多地方石油的消耗实际是下降的。
高盛认为,其中原因,主要在于2005年中国与国际石油价格存在巨大差距,国际成品油价格远远高于国内价格,石油企业受利益驱动,增加向国外出口汽油而非投放国内市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进口需求。
2005年的特例,显然不能代表中国的真正需求。10月17日,多哈会议召开之前,OPEC在每月石油市场报告中表示,对中国四季度石油需求预测不变,仍为平均每天702万桶;全年需求据估计为平均每天708万桶,比2005年增加8.23%。其中,汽油消耗预计将增长15%。
报告还透露,1月到8月,中国石油进口同比增长15%,平均每天290万桶。在8月,中国原油进口每天增加了27.8万桶,平均达到每天280万桶,同比增长35%。中国恢复石油需求增长,国际油价依然不涨反跌,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因素”在过去两年被人为地放大了。
“中国需求被看成是世界石油市场一部分,但毕竟只占世界石油需求的8%左右;比重有限,与基础工业的原材料相比还不可同日而语。”陶冬说。
高盛的张瑞芳则表示,中国启动国家石油储备虽然会增加原油需求,但是由于石油价格的攀升主要基于新一轮投资周期造成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中国因素对油价影响并不大。张瑞芳预计,2006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仍会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因为中国经济走势依然强劲,而且前两年在石油价格大幅攀升阶段出现的大起大落不太可能再现,石油需求也会恢复到一个与经济基本面相匹配的水平。
油价:调整但很难继续向下
自2005年7月以来,OPEC对外的名义限产量始终为每天2800万桶(伊拉克不受此配额限制),但是由于各成员国私底下增产,OPEC实际产量要高于2800万桶。“OPEC的决定并没有约束力量,各成员国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查道炯说。
在OPEC此次减产之前,美国能源部10月19日表示,预计OPEC实际日减产规模将为60万桶,并认为美国原油库存状况足以应对OPEC的减产措施。在此前一天公布的每周库存报告中,美国能源部表示,美国原油库存增加了510万桶,大大高出分析师预期的100万桶增幅,“美国石油存货很充足。”一位美国投行分析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不过在高盛看来,这种过剩是暂时的,并会在未来几个月内被市场消化。同时,高盛研究认为,石油生产成本并未下降,未来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原因是过去20年来石油业没有大规模投资,导致人员短缺和设备不足,可以利用的资源有限;而新一轮投资周期仍未结束,资源仍然短缺,石油生产成本亦将继续上升。
张瑞芳说,“最近几周,五年期石油价格已经从60美元的低位反弹至65美元,说明高成本问题仍然存在。”
根据高盛“全球领先指数”(global leading indicator),目前石油炒家们持有的仓位,已经低于与全球经济走势强度所一致的水平;意即石油炒家过于悲观,目前已经形成超卖。
“全球经济趋势有所放缓,但是并无出现衰退的可能。”张瑞芳告诉《财经》记者,根据石油市场炒家的仓位,意味着全球未来将出现一次大的衰退,“而这是非常不可能的”。因此她认为,石油价格还将面临相当大的上调空间。
国际能源署在10月11日的《石油市场报告》表示,预计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长1.2%,达到每天8460万桶;到2007年再增长1.7%,至每天8600万桶。IEA报告称,“受中国和中东推动,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之外的增长仍然强劲”。因此,尽管原油价格下跌了近18美元,油价“仍保持在历史上的高位”。
陶冬表示,如果美国房地产不出现大跌,世界经济可能四季度见底;之后虽然不会回升到过去两年那么旺,但总体上还是比较健康。因此,房地产、石油、原材料的价格之后还会再反弹。
就目前油价下跌,陶冬认为,可能会接近每桶50美元的下半区(50美元-55美元),而且只是短期调整。“油价短暂下跌之后还会回升,因为需求看起来并不太弱。预计2007年油价将回到60美元。”
新一轮石油业投资周期开始已有五年,但是很多项目目前依然处于在建过程中,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产能,所以并没有对石油供给带来大的影响。高盛预计,在新一轮石油投资周期结束之前,石油价格都会保持在一个较高价位。“2007年石油价格还将反弹到75美元/桶的水平。”高盛的张瑞芳表示。
OPEC10月19日达成的临时减产决定,将在12月14日OPEC移师尼日利亚的阿布亚特别会议上进行审查。届时国际油价走向何方,或许才是OPEC面临的真正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