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人格夯基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谈自主人格,我们首先须搞明白什么是人格。据心理学定义: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构成。这样一来,自主人格就不难理解了,那就是个性倾向、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中,独立、自主、民主、责任、批判、创新等意识更为突出的人格。现在,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文明、民主、法制的市场经济社会,显然亟需具有这种人格的社会公民,亟须将这种人格普化和升华,成为一种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必需的公民人格。可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这种人格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繁荣富强、伟大复兴的意义重大而深远。语文学科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理应在这一点上做得更好一些,为学生的自主人格夯基。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究竟怎样去做才能把这个自主人格之基夯得又实又好呢?
  
  一、由学生自主整理切入
  
  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有这么几项环节是学生必须自主做好的。一是自主整理生字生词。每篇课文都会有生字生词,包括文言文的重点词汇等。这些字词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这类事情,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是完全可以通过看注释、查阅工具书等方式自行解决的,那就坚决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二是自主整理文本背景。一些背景较深远的文本,背景介绍往往很重要,因为这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创作意图等,较深入、准确地感知文本。但文本背景资料的整理是比较容易的事情,不妨也交给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学习资料等渠道去整理。除非背景资料中出现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东西,教师才可以帮助一下。比如,《祝福》的写作背景就需要教师讲解,以助学生理解和消化那些陌生的封建礼教的东西。三是自主整理问题结论。比如,概括某一篇课文的艺术手法之类,一定要把师生讨论、分析的结果交给学生自己独立整理。一句话,凡是学生能独立整理好、理解到位的东西,一定要坚决地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只有这样做,我们才有可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做法虽然看起来很平常,但长期坚持让学生独立做好就不平常了。
  
  二、由平等对话交流切入
  
  有的学生做事总是缩手缩脚,尤其害怕发表自己的观点,究其根源,往往跟家长和教师不民主的作风有关,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语文课天天都要上,课堂上必然要进行对话。那么,怎样进行师生对话才有利于学生自主人格的养成呢?我想,唯有教师放下架子,亲切自然、平等商量地与学生交流的对话。
  课堂上,师生对话的内容很多,如文本的内容、主题、布局、艺术手法、甚至遣词造句等。对话时,不能动辄由教师代劳,嚼完了喂给学生,阻碍学生自主人格的发育。例如,《记念刘和珍君》课文中的一句话,“她(刘和珍)已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这个句子,结果读了多遍才读准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即在“我”字后稍作停顿。接着,我再与学生商量为什么这样读才表意准确,强调这个“苟活”指的是鲁迅先生自己而非刘和珍。然后,我再问学生: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在“苟活”?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得出结论:表达了鲁迅对刘和珍这个学生的敬意,表达了鲁迅先生的自谦和自责。总之,无论师生对话问题的大小,教师绝不可越俎代庖,和盘托出或强硬地灌输,不给学生留一点自主体验、思考的余地。目前,名为平等对话实则仍由教师一人专制性地操控、替代的语文课堂仍很普遍,这无疑在遏制学生自主人格的生成,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由学生自主探究切入
  
  我认为,无论什么体裁的文本,包括文本的内容、主题、布局、艺术手法、遣词造句等,总是可以找到难易适度,又十分有益的问题交给学生来自主探究的。这不是什么赶时髦,更不是什么新课程理念要求下的必需,最为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自主独立的人格。例如,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我曾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麻木可怜,同学们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同学们认真读小说,到祥林嫂生活的鲁镇去考查、探究一下,而后说说你的看法。同学们很兴奋,读课文后又交流,五六分钟后,结论出来了:祥林嫂确实很愚昧麻木。理由嘛,有的说:在贺老六家生活得还不错,都有点白胖了,还生了个儿子。要不是后来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孩子也被狼叼去了,说不定这辈子比在鲁四老爷家强多了,起码还有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天伦之乐呢。可当初祥林嫂就是不肯再嫁,拼命地挣扎,还把脑袋撞出了个血窟窿,这不是愚昧是什么?看来,“好女不嫁二夫君”的封建思想对她的毒害太深了。有的说:你看她,当鲁四老爷家祭祀时,当听到四婶的警告“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时,她是讪讪的缩了手,自己都认为自己不干不净了,还不是改嫁的阴影在作怪。为了赎得个干净之身,活着能像个正常的女人,死了也不至于被两个死鬼男人劈了,她还倾其所有,花了钱去土地庙捐门槛。这不是愚昧无知、麻木可怜吗?我认为,只要我们科学地预设好问题,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总会有惊喜来回报我们的!我在教读这篇小说时,一般都是先引导学生找到这些情节,而后让学生品味、分析,最后得出上述结论。现在看来,还是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去认真地阅读文本,自主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
  
  四、由学生课堂思辨切入
  
  思辨,就是思考辨别,与自主独立的人格有着天然的联系。思辨能力就是思考和辨别的能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独立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语言素养,更关系到学生独立思维和自主人格的养成。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重让思辨落脚于课堂,尤其是让发散性和逆向性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发育。
  教学《项链》一课时,文本的结论是:玛蒂尔德为自己的虚荣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告诫人们虚荣心害死人的道理。讲完课,笔者就这个结论,启发学生对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发散性思辩:在玛蒂尔德身上,你只看到了虚荣吗?问题一出,同学们讨论得十分激烈。下课前,师生们理出了这么几种较为突出的观点:
  (1)还有诚信,玛蒂尔德最讲诚信,比现代“杨白劳”强多了;(2)还敢于承担,玛蒂尔德面对债务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比肇事逃逸的司机强多了;(3)还有自尊,再苦再累也要还债,就是要活出个尊严来,还完债才肯告诉好友;(4)还有自信和乐观,玛蒂尔德在艰苦的还债日子里还常常回忆自己当年的辉煌呢;(5)还有勤劳和勇敢,玛蒂尔德不勤劳勇敢是不可能坚持到底的……
  说实话,我在预设这个问题时,根本想不到同学们会讨论得那么热烈,也没想到他们会有这么多的想法。虽然,这些想法几乎都有悖于文本主题的结论,但学生那独立的思辨则是非常珍贵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天生就有义务抓住一个个这样的契机,点燃学生的思辨火花,促进学生独立思辨和自主人格的发育。我认为,学生的思辨火种一旦被教师点燃,就会由课内到课外,良性循环,越燃越明亮,进而内化为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思想、品格和境界。
  
  五、由学生独立作业切入
  
  现在的学生拥有大量的学辅资料,我的做法是,先由我从辅导材料中选好必做的题目,而后交给学生自主独立地去完成。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答案,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解决不了或出偏差。想通了就自己解决,实在想不通再去问老师。我很少把类似的作业收上来检查、批阅,只是在课前抽时间分组检查,在发现普遍性问题时才释疑解惑。时间一长,学生就养成习惯了,作业也越来越认真,还主动地用红笔给自己批阅、修正、打分呢。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教师当初立下了什么规矩,学生也就按照什么规矩去做。其实,制定规矩往往都很简单容易,但作为一名教师,你制定规矩时就必须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说大点还要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着想。我曾在《语文报》上发表过一篇题目为《让学生看看答案又何妨》的文章,强调的就是这种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做法不仅省时高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和自主自立的品格。那种学生作业抄答案、教师还在认真批阅、逐题讲解的做法,要浪费师生多少时间和生命啊,更可怕的是助长了学生敷衍工作的坏习惯。浪费时间似乎还可以用敬业和精细来搪塞,摧残了学生的自主人格恐怕是对学生、对社会、对未来的犯罪。目前,类似的布置、完成作业的现象还非常普遍,甚至还被一些教师视为尽职尽责,真是令人担忧啊!
  
  六、由学生独立摘抄切入
  
  请先读两则学生的美文摘抄: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对于一株新生的树苗,每一片叶子都很重要。对于一个孕育中的胚胎,每一段染色体碎片都很重要。甚至驰骋寰宇的航天飞机,也可以因为一个油封橡皮圈的疏漏而凌空爆炸,你能说它不重要吗?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钱坤摘自毕淑敏的《我很重要》
  我知道我所有的抗议最终会变成一纸空文,妈妈会一如既往地叫我起床,给我做饭。我多么希望有一天她可以将给我的爱分出一些,留给她自己,让那些已经暗淡了的岁月重新归于灿烂,空气中可以飘摇着最温馨的剪影,她可以站在阳光下露出美丽的笑容。
  只要一点点就够了。
  但她不会这么做的,因为她是一个母亲。
  我多么害怕,将来的某一天,当我还没来得及回报她的爱,她就匆匆老去。
  我一直都想告诉你:妈妈:其实你给我的爱可以少一些。
  ——贾晨摘自《其实你给我的爱可以少一些》
  从事语文教学23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做两个雷打不动的作业——美文摘抄和随笔日记,每周各600~800字,节假日也不间断。美文摘抄,一般先由我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名著和优秀书刊,而后由学生自主订阅,自主摘抄。我每两周批阅一次,就是用这种方式来督促、保障阅读和摘抄的长期进行。开始时学生还有些不适应,落实打折扣。时间一长,学生就养成了好习惯,不仅摘抄还往往加简评呢。我相信,读了前面两段美文的人,纵是成年人也会被深深打动的。我的学生每周都这样主动、自觉地被感动着,启迪着,同时也享受着,健康独立地成长着。
  
  七、由学生课后练笔切入
  
  我非常注意在课堂教学环节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辨,自觉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辨能力和独立自主的人格,所以,我学生的日记骨子里往往挺立着一副独立自主的人格。他们的随笔日记一般分两大类:一是学完某篇课文后写的感想、体会、评价(包括艺术手法评价)等;二是生活感悟,包括对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影视节目、报刊文章、文艺作品、社会事件(尤其是热点和焦点事件)等的思辨和感悟。这些随笔日记都充分地体现了他们的独立感受、独立思想、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请看我的学生的随笔日记(片段):
  小议韩寒
  如今,一股崇拜“80后明星”的热潮在翻滚着,韩寒就是被崇拜者之一,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牵动着追星族们的心,哪怕随意谁一句话就可能掀起轩然大波,只搞得波澜起伏,无止无休。这不,近日韩寒闲来无聊,半夜发帖,“过月,无事可做”,竟然赚得了数万点击率和数千的回帖。我真的有点搞不懂了:这韩寒半夜起来发个屁贴,是真的闲得无聊,想故意捉弄“韩迷”呢,还是“韩迷”太无聊,跟风炒风呢?其实,别看我是个90后,也没看好韩寒。一是此人有点华而不实,借《三重门》的余晖炫来炫去,自我炒作;二是,此人玩得太杂,音乐、赛车等等,不务正业,还美其名曰多栖发展;三是闲来无聊,还做作张扬耍大牌,让人恶心……
  我们的社会很精彩,也很浮躁花杂,同学们可要当心这点儿啊!
  (学生:曹非)
  从教23年来,我不知批阅了多少人次周记,两个班仅按100人计,每周100人次,23年只算1000周,恐怕也得有十几万人次之多了。至于字数,每人次仅计600字,我的批阅量(仅周记)恐怕该有6000多万字了。我并不认为这是什么苦差事,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快乐:学生们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自主思辨的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知识得以丰富,自主人格得以养成;同时,我也与学生一道健康成长,并且随时都分享到了他们学语文做主人的成功和喜悦。
  20多年了,我就是这样本色地可导控地教我的语文的,就是这样抱定执着的信念和素朴的良知自觉地为学生的自主人格夯基的。我非常清楚一个语文教师的使命:一是教学生学好母语,给他们打好将来生活、工作、学习和创造所必须凭依的语言智慧基础,二是为他们锻造一个一辈子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发展创造所必须依赖的自主人格。这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是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世界和平美好的需要。所以,我们只能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教好语文,做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分内工作,更不能仅仅为了高考高出几分而扼杀学生的性灵,摧残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不心虚地说,我们为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尽心尽力了,我们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尽心尽力了,我们为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昌盛尽心尽力了!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的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加上课程资源本身的广博性,使得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错综复杂,很多一线教师一时难以找到切入点。本文从校园文化的视角来探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期望在语文课程改革全面展开的背景下,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追溯:校园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的多元阐释    (一)关于校园文化的阐释  学校是一种教育社区,它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一方面由不同年龄儿童将
一      自上世纪教学大纲提出“淡化知识”、“淡化训练”以来,诸如“技能训练是机械操练”的说法也就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规训力量的真理式陈述,似乎技能训练的真相业已在这一命题中得以了呈现。然而,随着语境的变换和知识类型的更替,这一命题原来所具有的实践效应,如警醒人们规避题海战术式的机械操练,消减语文教育过度的形式训练以及彰显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任务似已完成,而其所蕴涵的“机械操练”这一关于“
语文教育的现状,历来为人所诟病。如今的语文教育在评论者的笔下,近乎到了严重侵害下一代身心健康的程度,这不禁令处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汗颜不止。汗颜过后是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