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创业 我要做回“职业”农民

来源 :创富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李兰江
  背景: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
  故事:放弃安逸的都市白领生活,做一个职业农民
  人生格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不断的开拓和创造,小产业也能做出大文章
  李兰江,一身考究的西装,在笔者面前从容自若、侃侃而谈,实在很难和传统观念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结合起来。
  一个怎样的农民?有着怎样的创业经历?又为何将“农民”说成是一种职业?
  他的故事耐人追寻。
  
  第一次择业 他选择了四平八稳
  
  “我是农民的儿子,跳出农门是每一个农民家庭的殷切希望。”李兰江的这句话说得很真实。也正因为如此,考上大学后,父母希望他能留在大城市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享受一种安逸舒适的生活。1995年,李兰江从新疆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与许多同窗校友一样,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次择业。
  李兰江来到乌鲁木齐市的一家农业发展公司工作。公司看重他的知识才学、为人见识和出众气质,很快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在公司工作的两年之中,他学到了不少的社会知识和管理经验,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增强了他创业的信心。
  “但是,我知道,安逸清闲的工作容易让人趋于平淡,养尊处优的生活会使人失去斗志,温暖的鸟巢永远飞不出翱翔高空的雄鹰。”李兰江的这一组排比句脱口而出,然后,他激动地说,“当时,我已经坐不住了,这样下去只能是浪费激情。”
  
  选择创业 自己要做回农民
  
  1997年,他毅然辞去这份工作。
  他的决定遭到了父母严厉的训斥:“别给我讲那么多大道理,我们老两口面朝黄土背朝天,节衣缩食供你读书,决不是为了让你们再重复我们的过去,哪怕是在乌鲁木齐开出租车,也不能回家种地!”
  父母没有理解到李兰江的内心,其实正是因为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家乡走出来的每一天,魂牵梦绕的始终是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1997年,他只身来到精河,面对茫茫一片荒滩碱地,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务农之旅:通过亲朋好友的帮助和银行贷款筹资20万元,投资开发上千余亩荒地。
  
  初创艰辛 他挺过来了
  
  创业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挫折很容易打倒人的意志,但也能磨练人的意志。身处黄土漫天、蚊虫肆虐、交通不便的荒滩碱地,常人难以想象其中的心酸。开工之初,李兰江驱车带领乡亲准备到地里大干一场,在路上,连人带车翻进路边3米深的排碱渠,导致2人受伤。李兰江把伤员送往医院,刚把车拖上来,乡亲们打起了退堂鼓,他只有尽力劝说大家继续前进。然而考验仍未结束。
  当他们在营地搭起帐篷,带着极度的疲倦刚刚睡下,茫茫荒地骤然刮起狂风,漫天飞扬的碱土让人睁不开眼,帐篷在狂风中摇摆,随时可能倒塌,大家赶紧起来,把3个月的口粮全部搬进来压在帐篷周围,一直折腾到天亮。风停了,大伙也成了土人。
  没有最起码的生活用水,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他们必须每天徒步几公里到牧民家背水。饿了,啃干馕;渴了,灌凉水。长期的高强度体力劳动,李兰江的背部肌肉拉伤,手指很长时间无法伸直。
  最终,他都挺过来了。
  “是什么支撑着你?”我问他。“每当面对一次次的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当初辞职创业的目的。”
  
  乘胜追击 种地要算科技帐
  
  历经三年全身心的投入,2000亩荒地终于开垦出来了,尽管收入日渐丰厚,但与李兰江最初辞职投资农业开发的初衷相差甚远。他深知:种地是一门学问,能否在土地上做出大文章,必须算好科技帐。
  1999年,基地推行了兵团的棉花种植作业模式,实行“统一选种、统一耕作、统一田间管理”,棉花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2001年,托里乡推广棉花宽膜高密度种植技术在基地开播,平均亩产籽棉增加30公斤。
  “单枪匹马闯市场,很容易在市场大潮中跌倒。”随着自己在2000亩荒地上的成功,李兰江深刻地感受到个体经营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和无奈。多年以来,农副产品“卖难”问题一直制约着当地农民的增收。经过了几年市场磨练的李兰江意识到,单枪匹马闯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很容易在市场大潮中跌倒。
  分散无序的小生产,已远远不能适应大市场。李兰江所在的精河县地区,大量传统的、低档次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农产品,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如果继续沿袭老路经营,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能否将他们组织起来,强强联合,规模经营,共谋发展,提升小农户农产品的档次,加强与企业、市场的沟通交流,从而实现小农户与企业、市场由松散的外部合作关系转变为内部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提高小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这一想法始终在李兰江的头脑中不停的思索。
  正在这时,团中央发出了开展“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的倡议,鼓励和支持青年农民带头创业致富。李兰江的思路与之不谋而合。
  2003年3月,精河县青年农民经纪人协会成立了,这在当时的整个新疆地区也是独一无二的。协会把精河县农村青年种植、养殖大户、青年致富能手、青年科普积极分子共同组建成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在当地带动了1000多户农民建立起瓜果、蔬菜、枸杞、养殖等示范基地,成为当地带动农民发展的领头雁。
  作为会长的李兰江,一直致力于协会高效的运作。与县农业银行实行“银行+协会+会员”的融资模式,既降低了银行分散投资的风险,又解决了单个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与疆内农资生产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使会员既获得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又享受到全程免费的技术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组建青年经纪人促销队,完成了上万吨籽棉和5000吨优质枸杞订单,建立了农民获得利润返还、提高比较效益的利益机制,成为精河县农副产品外销的主力军……
  目前,精河县青年农民经纪人协会会员由当初的20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1500余人。他们年销广州、四川、安微及河北、台湾等地的枸杞、大瓜子分别达到2500吨、740吨,年销额达4000万元。
  2003年,协会成功举办了千亩膜下滴灌优质棉种植技术推广和千亩精杞1号优质枸杞管理现场经验交流会,基地平均亩产籽棉达320公斤,正赶上籽棉市场行情上涨,籽棉以6.5元/公斤的价格统一销售,收入370多万。
  在协会的组织下,基地又划片区成立了“农资库”“农机库”,建成了“五个一千亩”示范基地(千亩膜下滴灌高密度优质棉、千亩优质枸杞、千亩瓜园、千亩果园、千亩饲草香料),在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做快乐农民
  农民是职业而不是身份
  
  “我是一个快乐的现代农民,农民是职业,而不代表一种身份。”这是采访中,李兰江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从他的创业经历也能看出,他确实是把农民当作一种职业来看待,从这种意义上看,他做到了一个成功的农民;他也把农业当作企业来经营,从这种意义上,他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李兰江每每看到他那2000亩地,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曾经在茫茫一片荒滩碱地创造出的价值,证明了李兰江在“农民”这一职业上的成功。
  “我之所以会快乐,是因为在这2000亩地上,我是用辛勤、汗水、智慧和敢为创先的理念来灌溉出令我快乐的果实。”
  “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枸杞和瓜子们,就是通过这些小东西们的大丰收,使得现在很多农民家里都开上了摩托车和拖拉机。”李兰江很认真地对我说:“希望你回到大都市后,也告诉东部那些想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朋友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通过我们不断的开拓和创造,小产业也能做出大文章。”
其他文献
神秘小店现身福州 一夜成名    2006年9月,福州市一条商业街上开了一家与众不同、新奇另类的小店,店面不大,只有十几平米,装修得神神秘秘。最奇怪的是,从开业那天起,店里就没断过人流,每天从早到晚都挤满了好奇的人们。小店的生意实在太火了,一个月后,类似的店又开了两家,生意照样红红火火。到底是什么样的小店竟有如此魅力呢?  店主李冰亲自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原来这家店是北京安迪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稀奇
期刊
策划人语:  据某报载,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明显,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1%,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将达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7%。人口的老龄化是目前世界各国所共同面对的一项挑战,然而对企业来说,却意味着一个商机无限的市场。根据中国国家老龄委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老年人用品市场的需求量为4000亿元,而现阶段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  随着经济的发
期刊
见到李毅博士是一个午后,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给我的感觉是这样温文而雅,淡定自若,如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个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会是一个在医疗器械行业叱咤风云的人物,从96年就开始研究臭氧新技术,成功将该技术运用于妇科生殖道疾病并经过了3000多例临床验证。谈起企业从当初的艰难起步到今天的辉煌,成功背后更多的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和理性的思考。  缘起:2003年,海拉尔邂逅我国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 
期刊
牛奶毛巾,顾名思义就是用牛奶做成的,它是由北京联华嘉美公司最新研制成功并推广的,它的诞生可谓是改写了整个毛巾行业,它更将引领一场家纺市场的财富风暴。    亮相展会 实力尽显    在北京举行的一个新产品交易会上,其中一个人流量最多的展厅吸引了笔者,这里各式各样的毛巾陈列在清新舒适的展架上,展厅的一边全是各类毛巾,有木纤维的、竹纤维的、超细纤维的,还有造型各异的魔术毛巾;另一边是竹纤维浴衣浴袍、内
期刊
人生得意须尽“懒”    2004年,我在《光明日报》上看到过这樣一则有趣的新闻,说意大利举行了该国首届“懒人大会”。为反映懒散宗旨和适应懒汉生活特点,原定的会议推迟一天才举行,开会时间则定为将近11点,整个过程仅用了半个小时。大会提出了一种“极大的平静和绝对的放松”的减压方式——“什么都不做,闲呆!”大会还举办了一个小型展览,展示了不同时代“懒汉”们的奇思妙想。其中有:防冻手的堆雪人的模子;不会
期刊
面条卖出个大价钱   一品鲜烩面年利10万  2004年,河南荥阳一品鲜特色面食项目在国内投资界刚一露面,就引起轩然大波,人们都将焦点集中在了它“年利10万元以上”的广告语上。一个卖面条的,年利高达10万元以上,怎么可能?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面对质疑,一品鲜创始人王威总是镇定自若:“怎么不可能?有市场,又有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赚钱当然很容易!首先,面条是中国人的主食,天天吃,月月吃,其市场潜
期刊
2005年11月7日,到联合国总部参加国际小额信贷年峰会的唯一一名中国代表是河南南阳的徐晓恩。因为做的馄饨好吃,一个下岗女工竟然引起了联合国发展项目管理人Kerral Dervi先生的注意,特寄来邀请函请她参加。这也难怪,2个多月前,徐晓思被评选为全国利用小额贷款扶持先进典型第一名!此次她是代表中国下岗再就业职工去联合国讲述自己的成功创业故事。    选择卖馄饨一技之长定出路    徐晓恩原是南阳
期刊
小产品带来亿万商机    人类沿袭了数千年的古老磨刀方式,今天被富民公司研发的家用快速磨刀器彻底改变。该产品的问世,不仅解决了中国亿万家庭磨刀的难题,也为众多创富者带来了亿万商机。    瞄准生活需求 家用快速磨刀器问世    一年过春节时,兴隆县富民新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福民去看望一位朋友,当他来到那位朋友家时,正巧碰上朋友在和妻子吵架,大吵大闹要离婚。原来,朋友喜欢打麻将,对家务事很少过问
期刊
中华一绝能在一粒普通大米上刻出10个字,如姓名、祝福语等,将其装入精美水晶工艺瓶中使之成为永久性的纪念品,是年轻人传情达意的最佳选择。本产品可现场做,两分钟即可制成,市场售价10~25元一个。适合在超市门口、旅游景区、步行街、时尚店等客流量大的地方推销。    寻寻觅觅 生日礼物遇商机    由于对现实的不满,杨柳青放弃了原本比较稳定的工作,决定外出到东莞赚些钱,改善家里的生活。  2004年过完
期刊
做生意开始一般都是单枪皮马闯江湖,一定的基础之后,可能一个人就忙不过来了,还得请两个伙计,生意再大一点之后,请两伙计恐怕也招呼不了,于是大张旗鼓地招聘,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民营企业就这么诞生了。  俗话说,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摊子铺开了,怎么坚持和开拓,那就得看小老板的个人魅力了:诸如领导艺术,人格魅力之类的等等。  那什么样的领导艺术,人格魅力才是领头老板应具备的呢?请细看下文:    授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