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或许就在你家屋顶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d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住过瓦房的人来说,瓦松是极其常见的,尤其是在苔藓积灰之处,常常能与之相遇。不过我与瓦松相见却很晚,说起来倒是有些意思。
  虽然家在城市,但小时候也在农村生活过许久。因为北方雨水不多,农村多是平顶砖房,偶尔能看见的瓦房,也多是红泥灰瓦的。因此,我的童年缺失了关于瓦松的回忆。我与瓦松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去往四川的火车之上。
  火车从华北的黄土地出发,路经运城关中盆地的时候,便可以看到车窗外整齐的青瓦房。青瓦房的屋顶要比红泥灰瓦房好看得多。正值秋雨瑟瑟,青瓦白墙浸泡在浓浓的雨雾中,让看惯黄土蓝天的我兴奋不已。鱼鳞片一样的青瓦上落满青苔,在接近屋檐滴水的檐瓦上,长着许多已经发黑干枯的长穗。这便是开花之后枯萎的瓦松,黑黑的,看上去像草,却不似杂草四下垂落,倒像小松挺立。
  唐人崔融的《瓦松赋》,其序提到和我一样的感觉——“谓之为木也,访山客而未详;谓之为草也,验农皇而罕记。”不过瓦松并不是常年黑漆漆地立于瓦上,而是“千株万茎,开花吐叶”,虽然高不及尺,却因其形似松而得名。崔融生于初唐,得武则天赏识,后由于为人耿直,几次被贬,于是借瓦松抒自己不肯攀附权贵而得仕的想法。
  不过现实是,瓦松并没有崔融想象中那样耿直,在少雨的地区,或是换了其他屋顶,瓦松就很少见了。这种景天科的小植物,喜欢裸露、向阳的碎石坡,且坡上的石头要碎成片才好。有人居住的地方,瓦松除了屋顶瓦间,在向阳潮湿的墙角以及砖缝里也能看到。瓦松的叶片有些像松针,却比松针肉圆许多,一丛长成莲座状,如同“松座”。倘若入秋渐冷,肉质的叶丛里会有包裹很紧的休眠叶球出现,形如松塔,于是瓦松这名字就更形象了。
  在野外,瓦松一般生长在裸露的山体上,林下溪边阴湿处绝对看不到它们的身影。这也是瓦松身为多肉类植物的习性之一。多肉类植物的茎和叶片常富含水分,这样的构造才能适应贫瘠且无法保水的土壤。为在忽干忽湿的环境里生存,肉质的叶片在雨季存储水分,而到了旱季便可用先前储存的水分维系生命。因此,瓦松类的多肉植物,既不能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也不能生长在过于潮湿的溪水边。
  多肉植物是一个对环境要求苛刻的矛盾体。它们怕干旱,也害怕多余的水分。在野生环境中,矛盾的瓦松很少成群出现,它们会零星地散布在裸露的岩石上,或是碎石坡上,北方较为耐旱的晚红瓦松和钝叶瓦松,也只会星罗棋布地点缀在长满苔藓的石缝里。
  在人类建造的屋顶,无雨则干爽,有雨则潮湿,如果大雨,水可以通过瓦片快速排干。青瓦质地多孔,排水且透气,是半湿润以及湿润地区最佳的建筑材料。于是青瓦房为瓦松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生存环境,原本野外并不太常见的瓦松,便移身上屋了,与人类共生在一起。原本只有在山间石缝里的瓦松,却跟随人类走到了平原旷野。
  有一类植物叫伴人植物。狭义的伴人植物是依靠人类传播或者是借助人类活动传播的植物。例如酢浆草、鬼针草,它们具有黏附能力,可以粘在人类衣服或者毛发上传播种子,只要有人在的地方,这些植物也会随之而来。狭义的伴人植物还有稗和虞美人一类,前者的种子会混杂在水稻里,后者则是混在小麦种里,在麦田里形成漂亮的花海。
  广义的伴人植物中有这么一类,因为人类活动破坏了原有植物的环境,或者是人类生活创造了一些新的环境,适应这样环境而伴随人类生长的植物。例如人类废弃的土地上,藜、苋以及蒿草是最早占领荒地的植物,所以人類只要破坏原生植被,它们便会捷足先登,甚至连农田都不会放过。而后者,便是瓦松成为伴人植物的先决条件,人类建造了房屋,空旷的房顶,便是瓦松的新天地,此外还有景天科的落地生根、菊科的蒲儿根也会“上房揭瓦”。
  不过,伴人植物也不会因为人类就会永远繁荣。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些伴人植物也是危险重重。尤其是如今过分硬化和园艺化的城市环境里,原本欣欣向荣的伴人植物如今很多种类也被逼到无处生根的境地,越来越多的伴人植物出现了退化和绝迹,比如草丛中的点地梅,屋顶上的瓦松,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发展中逐渐退出人类的视野。于是我们现在又难得看到瓦松的身影了。
  编辑/谭馨

其他文献
[知趣]  问:周围的“猫奴”越来越多,有的女生在任何场合看到猫,都会一惊一乍。我也喜欢猫,对它毫无抵抗力。猫是怎么被驯化成如今这么讨喜的样子?  答:不是人类驯化了猫,而是猫驯化了人类。人类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驯化了很多动物,猪狗牛羊,但猫绝对是最特殊的存在。几千年前,猫主动进入人类的生活,潜入人类的村庄,在村落中的垃圾和粮库里寻找食物。它们和人类打交道的目的就是获取食物。  为了混口饭吃,猫把
期刊
读者说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班里在传看一本名为《长安梦》的小说,我也看了,非常喜欢。再瞅瞅作者,哇,是高源!作为《中学生百科》的忠实读者,我不能不产生联想啊。写《长安梦》的高源,是“高见”这个专栏的高源吗?原谅我就是这么敏感,啊,不对,应该说敏锐才对。虽然我知道地球上叫高源的人可能很多,但还是要麻烦编辑帮忙核实一下。(丁梦)  编辑说  世界很大,但也很小;地球上叫高源的人不知道多不多,但既是《中
期刊
20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我的梦想并不是要当一名飞行员。当时部队招飞行员,我就去了。  在整个大学阶段,有70%的人被淘汰,能够真正成为飞行员的大概只有30%。当时同学之间经常开玩笑:“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每天从早忙到晚,军政素质的训练、体能的训练、文化课程的学习、飞行技术的练习……如果一天不努力,可能今天我们还是同学,明天就不是了。  我记得飞初教机时会在空中做各种各样的特技动作,
期刊
1  有近三个月的时间,我无法入睡。  疲倦,困顿,眼皮沉重得无法抬起,然而就是无法入睡,脑子里有止不住的念头在翻涌、撕咬,只能睁着眼睛,看着窗外的天空一点点亮起——先是墨色,然后是暗蓝色,最后是一抹清浅的鱼肚白,干净,柔和,仿佛一种谕示。  那时候我在想,我究竟在追求什么。  去年于我而言,并不好过:生病,亲人离世,好友决裂……长久以来,我构建的安全堡垒忽然坍塌,露出脆弱、污秽的一面,而我的头脑
期刊
我一直都觉得真正出色的电影导演必定是优秀的生活观察家,看完《忠犬八公的故事》更是坚定了这个想法。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实在太懂得人类情绪的把控了,不管是先前助他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的《狗脸的岁月》,还是这部上映于2009年的《忠犬八公的故事》,他总是能让观众在简单普通的生活中热泪盈眶。  这是一部让我重温很多次的电影。  影片的主角是一只叫作小八的日本秋田犬,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来,更没有人知道它要去往
期刊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追求的东西有很多。有人会活成杨绛女士所说的那样,有也好,没有也好。但那是一种经历过后的平淡,我们不能从青年就把自己的心态变得那么老,我们要学着去适当地争一些东西。  我的高中生活,没有像小说中那样,收到许多封情书,也没有成为一个学霸受到老师的关注,我只是一个很平凡的女生,没有出众的长相,没有可在人前炫耀的特长。高一刚开学时,看着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在学校的火箭班里,我的内心多少有
期刊
从小的孤独让我习惯不断地思考。  长时间的胡思乱想与放空又让我显得呆滞而愚钝。为此我遭受了差生的待遇以及大量的白眼与嘲讽,这更加剧了我的孤独与悲伤,让我情绪泛滥,让我变得敏感不安。  情绪长时间积压在身体里,我不得不为之找个出口。  写作,能打开一扇更宽广的大门。我喜欢上了文字,用文字来宣泄烦忧。所以至今我仍然常常感激童年的遭遇,那更像是一种成长的磨炼。  有一段时间我曾经很疯狂地大量地写,这让我
期刊
1  如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相比以前的公交车,地铁、轻轨、磁悬浮列车等城市交通的出现使得人们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那么我想问一个问题:平日里你们坐地铁的时候,有没有对地铁里穿着整洁干练制服的工作人员感兴趣呢?  读大学这几年,只要休假回家,亲戚、邻居动不动就喜欢问一嘴:“读的什么专业呀?”我回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对方就会一脸茫然:“这是干吗的?以后在哪里工作?”我每次都会开玩笑
期刊
1泥雕之路  我叫艾德琳,是个普通的雕塑。  自诞生的那一刻起,我就待在这明亮宽敞的橱窗中。我的主人是个专业的泥雕师,他技艺精湛,无人能及。我的周围还有不少栩栩如生的同伴:笑容可掬的弥勒佛,雍容华贵的西欧教皇……我们都是渴望自由的泥雕。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皆以各自的姿态仰望窗外的天空,想着有一天能到外面去闯荡。这样想着,往往神游天外。  所有的泥雕都渴望得到主人的赏识,企盼他有朝一日能带我们
期刊
人们常常讲述“破茧成蝶”的故事,或是用这个词给困顿者以希望,让他们相信,当前的束缚只是暂时的,在长久忍耐之后必有翅膀,必有飞翔之自由。这困顿者有时是别人,有时也是自己。  相较之下,這首小诗显得残酷——破茧而出时,迎来的一定是自由的喜悦和幸福?不,也可能是对自由的恐惧。  自由,是个复杂的词。人们想摆脱某些桎梏,渴望按照自身的欲望和意志去行动,这是自由最令人渴望的一面;而在这一面背后,其实是一片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