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神探李昌钰的传奇母亲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昌钰,华裔美国人、刑事鉴识专家、美国康涅狄格州科学咨询中心的名誉主席、康州纽海文大学终身教授、纽黑文大学法医学全职教授。至今已参与破获了六千多起犯罪案件,有媒体称他是现代的“福尔摩斯”,“让全世界凶手都睡不着觉的人”。自称什么恐怖现场都不怕的李昌钰,惟独怕他百岁的老母生气。
  母亲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在李昌钰的心里,母亲的地位永远是最重的。他说:“在这世界上,我最敬佩的人,是我的母亲。”
  李昌钰的母亲王淑贞是江苏如皋人,她生有13个子女。1938年李昌钰出生在如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十一。在他四岁时,举家迁居台湾。父亲长年在上海做生意,一次往返的途中遇到海难,从此撒手人寰,留下了孤儿寡母。对于父亲,李昌钰几乎没留下什么记忆。家里的顶梁柱瞬间崩塌,孤儿寡母在那个陌生的环境里舉目无亲。但王淑贞没有放弃,咬紧牙关硬生生地撑起了这个庞大的家庭。
  从此,王淑贞就独自抚养子女。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虽然她自己省吃俭用,却总是乐于帮助人,对人很大方。李昌钰记得母亲常挂在嘴边的叮咛是:“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
  李昌钰在美国当上警界高官后,曾说过:“什么杀人犯、恐怖现场,我都不怕,我只怕我的老妈生气。”
  为了供养这13个孩子的吃吃喝喝和上学,王淑贞吃尽苦头,从以前的“大家闺秀”“全职太太”到“帮佣”“下人”。在富人家里带孩子、洗衣做饭、家教音乐,只要是能靠一双手挣到钱的活儿,她都没日没夜地做。
  因为王淑贞乐于助人的性格,在孩子们的记忆里,母亲是属于家里吃完这顿没下顿还会把这顿米借给别人的人。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做人要刻苦、坚强、善良。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把子女拉扯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跟他们说:“以后要有本事有出息。”这点上,王淑贞似乎严苛得不近人情。李昌钰从警官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巡官,待遇工作都不错。她却对儿子说:“你还要继续往上读,硕士不够,还得把博士读出来。”
  用这样的教育理念,她培养出了13位博士生子女
  王淑贞希望自己的孩子极尽可能地成为优秀的拔尖的人才,不仅是长大成人更是长大成才。古有“孟母三迁”,今有“王母善教”。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李家一门便诞生了13位博士,这在世界范围内都绝对是个奇迹!子女们从事的行业各种各样的:科研学者、商人、设计师、工程师、艺术家、广告师、证券工作者、IT精英等。
  除了在教育上严格,对生活中的很多的细节,王淑贞也是十分重视。平常在家中,她与子女们交流,坚持用江淮官话如皋方言,一方面是身在异国他乡听到乡音解乡愁,另外一方面是提醒子女们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在她一手培养的13位博士中,其中有3位被授予“美国十大杰出青年”,因为这样杰出的贡献,连克林顿总统、布什总统都写信赞誉过她,称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100岁时的愿望:我要回去给中国小孩造学校!
  在她100岁大寿时,克林顿总统携夫人和纽约市市长一起去祝贺老人“生日快乐”!能拥有这样高规格的待遇,对她的崇敬可以想象!
  生日会上,子女们问她想要什么礼物,她说:“我要回去给中国小孩造学校。”一句简单的话,透露出她对祖国浓浓的爱和割舍不下的故乡情。
  2003年3月6日,王淑贞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103岁。葬礼非常隆重,礼遇也极高。出殡的时候,摩托车开道,很多美国人都站在那里向一位中国老太太致敬。连殡仪馆的老板都说:“他们家从事殡仪馆三代,从来没见过规模这么大的葬礼,当地很多华人都说做中国人好光荣。”
  生于光绪,长于民国,成于共和,逝于21世纪。这位跨越3个世纪的中国老人,是一位值得所有人称赞的母亲,更是一位值得所有人学习的坚毅之人。
  老人虽然走了,可传奇仍在继续!(来源:养正教育)
其他文献
春节是全球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无论你在何处,都想回家和家人团聚。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从1983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35个年头,这个舞台带给我們的不仅仅是除夕夜的新年气氛,更是伴随着一代人共同成长。  这个舞台有欢笑、有泪水,更有我们难忘的青春记忆。  这35年,姜昆、赵忠祥、倪萍、周涛、朱军……60多位主持人登上这个舞台。《我的中国心》《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冬天里的一把火》《春天的故事》《相
期刊
从1983年到2018年,35年来,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如同一块独具魅力的磁铁,在除夕的晚上吸引着中国亿万观众。其中,语言类的小品节目在历届春晚中勇挑大梁,成为大家守候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最重要的理由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举国上下的“单纯欢乐”,到90年代等着盼着某人出现的“目标期待”,再到后来的“惯性挑刺儿”,直到如今的“笑口难开”,每一年,春晚都在其稳定的框架下悄然改变着自己的格局。  “京
期刊
除夕晚上8点,打開电视调到春晚播出的频道,早已是中国数亿家庭的不二选择。哪怕此时年饭正香,亦需要春晚这道佐料;哪怕此时酒足饭饱,亦需春晚这道饭后甜点;哪怕此时阖家守岁,亦需春晚成为一年到头一家人共同关注的一块屏幕。  春晚,不仅仅是一台文艺晚会,还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  与《新闻联播》关系密切  1983年癸亥年,当中央电视台在除夕播出春节联欢晚会时,在舞台上亮相者,无论主持人还是演员,严格来说都
期刊
在那个物质精神产品极其匮乏的年代,春晚不仅娱乐大众,而且鼓舞民族精神,张明敏高歌一曲《我的中国心》,让诸多海外游子泪流满面,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那更是把冬天里最热的那把火烧遍了整个中国。  《我的中国心》感动亿万中国人  1983年的五一劳动节刚过,春晚导演黄一鹤就开始研究1984年春晚怎么办了。一天,黄一鹤从《光明日报》上好看到一条消息,说1984年年底时,英国首相撤切尔夫人要到北京来,和
期刊
35年来,春晚给观众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诞生出许多让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星,以及他们曾经表演过的、至今仍然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节目……那么,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有关春晚的面孔?  【1983年】首任导演黄一鹤  黄一鹤是央视春晚第一任导演。他勇于尝试创新,在晚会中设置实况直播、设主持人、设热线电话等。他先后五次担任春晚总导演。  【1984年】奚秀兰:《我的祖国》  1984年奚秀兰在春晚成功演唱了《
期刊
“老一辈也说,新一辈也说……”舞台上,来自贵州老年大学老干部文化艺术总团黔之韵艺术团50名老同志身着彩衣,精神矍铄,用快板、歌舞、时装表演等形式歌颂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拉开了“致敬改革开放唱响同步小康”——贵州老同志喜迎国庆文艺汇演的序幕。  9月28日下午,由贵州省委老干部局、贵州老年大学联合主办的“致敬改革开放唱响同步小康”——贵州老同志喜迎国庆文艺汇演在贵阳市小十字世纪星光剧场隆重举行。
期刊
更好看 更有品质  新年伊始的北京,天寒地冻,朔风刺骨,在中央电视台复兴路办公区的演播大厅里,却热浪滚滚、暖意融融,一派欢声笑语。1月10日、11日两个下午,在这里进行语言节目终审,被雪藏多日的春晚信息终于在这一时刻,率先通过语言节目揭开了第一幅面纱。  首都300多名大学生和相关专家作为特邀观众,见证了这一时刻。参加终审的10多个语言节目代表了本届春晚语言节目的整体水平。  从“家里”的父慈子孝
期刊
一个深秋初冬的下午,年迈病弱的母亲突然离开了我们。我没有想到母亲会走得这么快,思想上一点准备都没有。我的眼前时常会浮现母亲慈祥的面容,那些关于母亲点点滴滴的往事,令我久久不能平复。在万分悲痛和内疚中写下这篇文章,以寄托我对她深深的思念。  母亲生于1929年,卒于2017年,享年89岁。母亲从小家境贫寒,没进过校门,不识文化。嫁给从事铁路建设、煤矿开采、地质勘探工作的父亲后,跟随父亲辗转到过四川、
期刊
人生,没了健康,就没了一切!  现实的社会,是一个利益至上的社会。于是,我们为了钱,不断地忙碌。从白天到黑夜,从年轻到年迈,从黑发到白发,只要自己还有一丝力气,就绝不停下。于是,熊猫眼、皱纹、白头发、疾病,便早早地来到我们身上。  人生,原本是苦而短暂的,而你的做法让人生更加苦短。  我们为了挣钱,不断熬夜,可是健康允许吗?我们为了虚名,不断忙碌,可是身体允许吗?请你一定记得,有些东西,是你熬夜和
期刊
2015年5月7日,习近平、马英九将分别以“大陆领导人”“台湾领导人”身份,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现任领导人第一次会面,被国内外高度关注。解决台湾问题,一直是两岸政府的夙愿,即使是在冷战最激烈的时期,彼此间的秘密接触也没有间断过。  上世纪50年代,蒋经国命李次白秘密前往大陆,以缓和大陆攻势  1950年,大陆战事基本平息,毛泽东等着手谋划武力攻台。蒋经国命李次白前往大陆,试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