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后路内固定手术在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均行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术后Cobb’s角、椎体高度等方面变化,比较术后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1 d和1个月后患者Cobb’s角都明显小于术前,椎管占位率也显著小于术前。并且术后1 d和1个月后的椎体高度恢复占正常高度的百分比也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等特点,可以最大程度的矫正畸形以及恢复脊柱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术;胸腰段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87-02
脊柱胸腰段是骨科骨折中较常见疾病,对于它的治疗脊柱后路手术开展较早也较为成熟,随着内固定材料的发展,疗效也得到提高。笔者对45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行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2月~2010年3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20~67岁,平均(39.2±3.4)岁。其中高处坠落伤21例,车祸伤17例,重物砸伤7例。脊柱损伤节段:T11段骨折8例,T12段骨折17例,L1段骨折15例,L2段骨折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最短为伤后5 h,最长为伤后5 d,平均(20.1±2.6)h。术前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以及X线片检查。神经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7例,D级11例,E级20例。根据Denis分类骨折类型:爆裂型骨折33例(73.3%),纯屈曲压缩性骨折9例(20.0%),骨折脱位型3例(6.7%)。根据骨折情况不同,其中23例采用RSS型钉棒系统固定,剩余22例采用AF釘固定。
1.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使患者俯卧于桥形手术架上,腹部悬空。术前摄脊柱侧位X线片进行定位,准确定位受伤椎体对切口位置,以受伤椎体部位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切口的长度应以暴露损伤椎体以及其上下各一个椎体为适宜。随后切开深筋膜,棘突两侧的骶棘肌以便暴露椎板、上关节突外侧缘及横突,进行椎弓根定位,在去除表层处骨皮质后,选取定位点和导针进入方向,开口后将椎弓根探子缓慢伸入,随后将椎弓根螺钉伸入,安装RSS钉棒连接装置或者是AF支撑套筒杆撑开以恢复椎体高度,接着检查是否需要进行减压处理,需要的患者切除后路半椎板,注意清除内部血肿,在横突间植骨结束后安装横连接杆。最后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创口,放置引流管并逐层缝合伤口。
1.3 疗效评定标准
统计患者术前、术后1 d及1月的Cobb’s角、损伤椎体高度、椎管占位率,神经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恢复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术后1 d和1个月后患者Cobb’s角都明显小于术前,椎管占位率也小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1个月后的椎体高度恢复占正常高度的百分比也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术前术后Cobb’s角、椎体高度及椎管占位率比较()
测量时间 椎体高度(%) Cobb’s角(°) 椎管占位率(%)
术前 36.01±5.76 27.01±3.21 57.83±4.28
术后1d 93.22±4.09﹡ 6.45±2.51﹡ 11.25±1.17﹡
术后1月 85.59±2.90﹡ 8.37±2.72﹡ 8.33±2.73﹡
注: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
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钉断裂情况,及时更换后,恢复良好。有2例出现下腰疼痛,在取出内固定物后疼痛消失。
3 讨论
脊柱骨折好发于胸腰椎移行部位[1],常常伴有脊髓损伤及神经功能紊乱。胸腰段骨折分型中以爆裂型骨折最为多见,这与本研究中的病例情况相符合。在既往的治疗中多由后路行单纯的减压手术,虽然可以有效缓解脊髓受压的情况,但是对于畸形的矫正,脊柱空间结构的正常恢复所起作用不大,不利于患者术后行走功能恢复及负重[2]。目前多随着内固定材料的发展,尽早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有利于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对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的是近年来临床上主流采用的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此种术式适用于刚发生的不稳定骨折患者,并且对于伴有神经损伤患者也有较好恢复作用。这是由于使用椎弓根螺钉进入椎体,可以先稳定脊柱的三柱,并且通过RSS钉棒连接装置或者AF支撑套筒杆撑开可以很好控制其复合结构,使内固定更加坚强稳定。并且对于后凸的畸形以及恢复损伤椎体的高度也有重要作用。笔者所在医院的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患者椎体高度可以恢复到正常的90%以上,明显高于术前。同时Cobb’s角度也较术前显著减小。翁习生等[3]认为其可以提供椎管重建所需要的足够空间,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术后患者的椎管占位率显著下降,可以降到10%左右。
综上所述,后路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等特点,可以最大程度的矫正畸形以及恢复脊柱运动功能,但是需要选择好内固定材料并规范操作才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文革,宋键榕,王锋,等.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前、后路不同手术的疗效[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37(4):429-430.
[2] 王叙进,方诗元,孙建皖.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体[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5):533.
[3] 翁习生,徐宏光.胸腰椎骨折整复内固定后是否应植骨融合[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5):328.
(收稿日期:2012-01-12)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术;胸腰段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87-02
脊柱胸腰段是骨科骨折中较常见疾病,对于它的治疗脊柱后路手术开展较早也较为成熟,随着内固定材料的发展,疗效也得到提高。笔者对45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行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2月~2010年3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20~67岁,平均(39.2±3.4)岁。其中高处坠落伤21例,车祸伤17例,重物砸伤7例。脊柱损伤节段:T11段骨折8例,T12段骨折17例,L1段骨折15例,L2段骨折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最短为伤后5 h,最长为伤后5 d,平均(20.1±2.6)h。术前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以及X线片检查。神经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7例,D级11例,E级20例。根据Denis分类骨折类型:爆裂型骨折33例(73.3%),纯屈曲压缩性骨折9例(20.0%),骨折脱位型3例(6.7%)。根据骨折情况不同,其中23例采用RSS型钉棒系统固定,剩余22例采用AF釘固定。
1.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使患者俯卧于桥形手术架上,腹部悬空。术前摄脊柱侧位X线片进行定位,准确定位受伤椎体对切口位置,以受伤椎体部位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切口的长度应以暴露损伤椎体以及其上下各一个椎体为适宜。随后切开深筋膜,棘突两侧的骶棘肌以便暴露椎板、上关节突外侧缘及横突,进行椎弓根定位,在去除表层处骨皮质后,选取定位点和导针进入方向,开口后将椎弓根探子缓慢伸入,随后将椎弓根螺钉伸入,安装RSS钉棒连接装置或者是AF支撑套筒杆撑开以恢复椎体高度,接着检查是否需要进行减压处理,需要的患者切除后路半椎板,注意清除内部血肿,在横突间植骨结束后安装横连接杆。最后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创口,放置引流管并逐层缝合伤口。
1.3 疗效评定标准
统计患者术前、术后1 d及1月的Cobb’s角、损伤椎体高度、椎管占位率,神经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恢复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术后1 d和1个月后患者Cobb’s角都明显小于术前,椎管占位率也小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1个月后的椎体高度恢复占正常高度的百分比也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术前术后Cobb’s角、椎体高度及椎管占位率比较()
测量时间 椎体高度(%) Cobb’s角(°) 椎管占位率(%)
术前 36.01±5.76 27.01±3.21 57.83±4.28
术后1d 93.22±4.09﹡ 6.45±2.51﹡ 11.25±1.17﹡
术后1月 85.59±2.90﹡ 8.37±2.72﹡ 8.33±2.73﹡
注: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
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钉断裂情况,及时更换后,恢复良好。有2例出现下腰疼痛,在取出内固定物后疼痛消失。
3 讨论
脊柱骨折好发于胸腰椎移行部位[1],常常伴有脊髓损伤及神经功能紊乱。胸腰段骨折分型中以爆裂型骨折最为多见,这与本研究中的病例情况相符合。在既往的治疗中多由后路行单纯的减压手术,虽然可以有效缓解脊髓受压的情况,但是对于畸形的矫正,脊柱空间结构的正常恢复所起作用不大,不利于患者术后行走功能恢复及负重[2]。目前多随着内固定材料的发展,尽早进行手术内固定治疗有利于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对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的是近年来临床上主流采用的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此种术式适用于刚发生的不稳定骨折患者,并且对于伴有神经损伤患者也有较好恢复作用。这是由于使用椎弓根螺钉进入椎体,可以先稳定脊柱的三柱,并且通过RSS钉棒连接装置或者AF支撑套筒杆撑开可以很好控制其复合结构,使内固定更加坚强稳定。并且对于后凸的畸形以及恢复损伤椎体的高度也有重要作用。笔者所在医院的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患者椎体高度可以恢复到正常的90%以上,明显高于术前。同时Cobb’s角度也较术前显著减小。翁习生等[3]认为其可以提供椎管重建所需要的足够空间,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术后患者的椎管占位率显著下降,可以降到10%左右。
综上所述,后路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等特点,可以最大程度的矫正畸形以及恢复脊柱运动功能,但是需要选择好内固定材料并规范操作才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文革,宋键榕,王锋,等.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前、后路不同手术的疗效[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37(4):429-430.
[2] 王叙进,方诗元,孙建皖.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体[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5):533.
[3] 翁习生,徐宏光.胸腰椎骨折整复内固定后是否应植骨融合[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5):328.
(收稿日期:201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