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对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假、大、空”的毛病,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成人化的语言充塞其间,却惟独丧失了自己。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作文教学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加强积累
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生活积累
如果把文章比作果实,那么生活就是培养果实的沃土,写作离开了生活实际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起点。鲁迅先生曾把他的写作经验总结为四句话:“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然后一挥而就。”其中他就把观察放在第一位。而《语文课程标准》也做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指导学生观察时要调动一切感官,对观察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经常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如定期开展班级朗诵会、故事会、体育比赛;让学生有选择地收看适合儿童的电视节目,如《智慧树》、《大风车》、《成长在线》等。还可以把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访问、调查,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组织学生参加“手拉手”献爱心活动等。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亲眼去看,亲耳去听,亲手去做,并指导他们写观察记录、生活日记,主动吸收,日积月累,引来源头活水。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获得了丰富的生活资料,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写起作文来自然就不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了。
2.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学生收集到丰富的生活素材,还要通过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文章。因此,每位学生都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中随时随地记录积累语言的习惯。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多名篇佳作文质兼美,作者在语言上精心锤炼,布局上独具匠心。引导学生阅读时,可让学生自备笔记,摘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还可精选一些进行背诵,日积月累,学生作文自然就有话可说。另外,还要适当加大阅读量,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集中指导与分散阅读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
二、加强片断练习
无论什么题材、体裁的文章,无一不是由许多片断组成的。片断训练,范围较小,笔墨集中,易于操作,是作文基本功训练的好办法。学生如果能把一个个片断写得文从字顺、清楚明白、生动具体,连段成篇也就顺理成章了。
片断训练灵活多样,可结合个人的生活实践、情趣爱好有选择地练写,也可创设具体的情境进行练习,其中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仿写是片断练习的重要形式。供阅读的课文除了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外,在构段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也有诸多我们可学习的地方。如《郑成功》一课,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敌我两支舰队作战的情景,这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复述的重要内容。教学中,可让学生学习这一自然段的写法,描写一段自己在电视或电影中看到的战斗场面。这种练习既拓展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又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加强“批”,指导“改”
修改文章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传统教学中,都是“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老师置学生于一旁,单纯地搞书面批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修改文章的能力,是事倍功半的。只有明确教师与学生在批改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作文批改,“批”重在发现问题,“改”重在解决问题。倘若教师既批又改,结果是训练了教师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学生如不认真体会,则丝毫不能获益或者收效甚微。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把“批”和“改”分开,由老师批,学生改。教师的“批”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往往不易发现自己写作中的毛病,有时即使发现了也不知该怎样修改。如果教师的“批”笼统、空洞,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那么学生改时便会感到无处下笔。这就要求老师的“批”一定要抓住要害、关键,指出作文中的症结所在。“批”所用的语言要简明扼要,采用学生所熟悉的各种符号,让学生按符号要求修改。同时应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批”,比如“这段与中心无关,该写这么详细吗?”“老师是怎样鼓励他的,能写得具体一些吗?”这种批法既简单明了,又没有包办代替,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好处。
当然,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学生一定会写出富有童真、童趣、童韵的好作文来!
(责编钟岚)
一、加强积累
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生活积累
如果把文章比作果实,那么生活就是培养果实的沃土,写作离开了生活实际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起点。鲁迅先生曾把他的写作经验总结为四句话:“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然后一挥而就。”其中他就把观察放在第一位。而《语文课程标准》也做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指导学生观察时要调动一切感官,对观察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经常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如定期开展班级朗诵会、故事会、体育比赛;让学生有选择地收看适合儿童的电视节目,如《智慧树》、《大风车》、《成长在线》等。还可以把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访问、调查,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组织学生参加“手拉手”献爱心活动等。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亲眼去看,亲耳去听,亲手去做,并指导他们写观察记录、生活日记,主动吸收,日积月累,引来源头活水。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获得了丰富的生活资料,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写起作文来自然就不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了。
2.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学生收集到丰富的生活素材,还要通过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文章。因此,每位学生都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中随时随地记录积累语言的习惯。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多名篇佳作文质兼美,作者在语言上精心锤炼,布局上独具匠心。引导学生阅读时,可让学生自备笔记,摘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还可精选一些进行背诵,日积月累,学生作文自然就有话可说。另外,还要适当加大阅读量,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集中指导与分散阅读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
二、加强片断练习
无论什么题材、体裁的文章,无一不是由许多片断组成的。片断训练,范围较小,笔墨集中,易于操作,是作文基本功训练的好办法。学生如果能把一个个片断写得文从字顺、清楚明白、生动具体,连段成篇也就顺理成章了。
片断训练灵活多样,可结合个人的生活实践、情趣爱好有选择地练写,也可创设具体的情境进行练习,其中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仿写是片断练习的重要形式。供阅读的课文除了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外,在构段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也有诸多我们可学习的地方。如《郑成功》一课,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敌我两支舰队作战的情景,这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复述的重要内容。教学中,可让学生学习这一自然段的写法,描写一段自己在电视或电影中看到的战斗场面。这种练习既拓展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又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加强“批”,指导“改”
修改文章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传统教学中,都是“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老师置学生于一旁,单纯地搞书面批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修改文章的能力,是事倍功半的。只有明确教师与学生在批改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作文批改,“批”重在发现问题,“改”重在解决问题。倘若教师既批又改,结果是训练了教师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学生如不认真体会,则丝毫不能获益或者收效甚微。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把“批”和“改”分开,由老师批,学生改。教师的“批”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往往不易发现自己写作中的毛病,有时即使发现了也不知该怎样修改。如果教师的“批”笼统、空洞,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那么学生改时便会感到无处下笔。这就要求老师的“批”一定要抓住要害、关键,指出作文中的症结所在。“批”所用的语言要简明扼要,采用学生所熟悉的各种符号,让学生按符号要求修改。同时应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批”,比如“这段与中心无关,该写这么详细吗?”“老师是怎样鼓励他的,能写得具体一些吗?”这种批法既简单明了,又没有包办代替,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好处。
当然,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学生一定会写出富有童真、童趣、童韵的好作文来!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