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再传弟子冯去非家世及交游考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599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朱子学在江西的流传发展并不均衡,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地域性,南康是其中心地带。都昌县与军治星子隔鄱湖相望,理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以朱门四友最为著名。冯氏家族深受朱子学的启迪与熏陶,同时也为阐释和传播朱子学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师承之外,冯去非的家学渊源和交游互动是其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冯去非亲传其父冯椅,以朱熹为宗,兄弟四人相互激励,各有建树;仕宦、诗文、释道等交游圈熏陶了冯去非的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等理学思想。
  关键词:冯去非;家世;交游;朱熹
  中图分类号:B24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6)06-0055-06
  元代吴澄在《都昌县学先贤祠记》中曰:“秦汉而下,孔道之传不续,历千数百年,乃得宋河南程子,远承孟氏之绪,而道国元公周子实开端于其先,徽国文公又集成于其后。二子当熙宁、淳熙间,俱守南康郡。南康,偏垒也,传道二大贤尝过化焉。都昌,南康属县也……乡贤旧亦无祠,若朱门四友:西坡黄氏、梅坡彭氏、厚斋冯氏、昌谷曹氏,萃祠于明伦堂之东翼室,强斋彭氏、深居冯氏,暨古心江丞相配扁,曰乡贤祠。”[1](卷37)赵宋王朝,在江西都昌县乃至南康军,黄氏、彭氏、冯氏、曹氏是有名望的文化世家,西坡黄灏、梅坡彭蠡、厚斋冯椅、昌谷曹彦约都曾经从朱熹受学,并一直强有力地推动了朱子学的传播与实践。
  深居冯氏,即是冯去非(1188—1265),字可迁,号深居。自小随其父冯椅接受理学,《宋元学案补遗》卷70将冯去非列入厚斋家学[2](P4001)。释文珦《冯深居挽词》云:“天地一深翁,匡庐气所钟。亲传厚斋业,优得考亭宗。”[3](卷12)冯去非于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及第后,曾为淮东转运司干办,宝祐四年(1256年)召为宗学教谕。他仕宦经历较为简略,除此而外,主要精力亦是用来传播义理之学,著有《易象通义》和《洪范补传》;创办去非书舍,教授包括丞相江万里在内的诸多弟子;与其弟一起刊刻兴国本《四书集注》;在文学上多作诗词序赞,遗憾的是大多“编辑未就”,未能见到诗集或文集传世;《全宋诗》卷39 733收录《所思》《凤凰台》《江上》《偶成》《祁门道中》等[4],《全宋文》收录《与范景文书》《对床夜语序》《实济院记》《至德让吴太伯赞》等41篇[5](册334,P80-97)。现依据正史、谱乘、方志及日藏汉籍对其家世及交游进行考述,揭示冯去非的理学背景及学术交流,从而拓展朱子学的研究。
  一 家世考
  厚斋冯氏即冯椅(1140—1231),字奇之,一字仪之,号厚斋,南康军都昌(今江西都昌)人,曾受业于朱熹。《宋史》卷425载其著述颇丰[6](P12677),遗憾的是大多散佚,仅有《厚斋易学》《周易明解辑说》传世。《全宋文》卷6771收录《厚斋易学自序》《厚斋易学又序》《仁圣博施济众论》《周礼尽在鲁论》《上高浮虹桥记》等[5](册334,P170-179)。冯椅生平事迹,详见拙文《朱熹门人冯椅小传辑补》[7](P31-34)、《〈周易辑说明解〉著者及相关问题考论》[8](P167-172)。
  冯椅生四子,《江西通志·人物志》载:“子四人:去非,仕至谏议大夫;去辨,仕至侍郎;去弱,知宁国府;去疾,直徽猷阁。”[9](卷91)《正德南康府志》所载略同[10](卷6,P21)。
  冯去辨,字可讷。据苏幼安撰《宋国史秋堂柴公墓志铭》载,去辨与柴望(1212—1280)有过密切的交游[11](卷2)。去辨亦作去辩,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中有冯去辩与岳珂唱和之事的记载,“冯去辩可讷之游京口也,岳肃之持饟节在焉,相得甚欢。岳号倦翁,尝自叙云:‘司马长卿故倦游,注谓厌宦游也。是时长卿方以士客临卭令所,固未尝宦,焉知倦耶?如予所谓倦者,乃真知之。’尝赋二诗,有云:‘片云出岫犹知倦,流水吟湘肯伴牢。’又云:‘尚有奏篇烦狗监,肯辞驰傅为駹臣。’可讷次韵云:‘饟事十年当结局,襟期千古与同牢。’又云:‘琴心自误谁料理,犊鼻虽贫未主臣。’肃之为之击节不已,题其末云:‘此小冯君读珂之文也。’”[12](P32-33)为此,《全宋诗》可增列作者冯去辨。
  冯去弱,史书无传,仅从《灵芝冯氏宗谱》可知:“冯去弱,字可大,号雪崖,晚年守宁国府。”[13](P70)方志等地域文献资料稀见其事迹,存疑待考。
  冯去疾,字可久,号前山。《江西通志》多有其事迹的记录,卷12载:“前山,在府城东南里许,宋冯去疾有别墅,因以自号。”[9]卷50载:“冯去疾,都昌人,温州教授。”[9]嘉熙年间(1237—1240)除武学博士,洪咨口撰《冯去疾除武学博士制》实录其事[14](卷21)。《宋元学案补遗》卷49载:“冯去疾,都昌人。理宗时知兴国军,刻定本四书于沧浪亭,号兴国本。”云濠案:“《袁蒙斋集·黄州重建学记》为先生作,时为齐安郡博士。”又案:“虞道园为《抚州林汝书院复南湖记》云:‘常平使者都昌冯公去疾,即湖为堂,率学者以从学乎为己之学。书堂祠朱文公而尊信服行其说焉,时聘程徽庵为山长。’”[2](P2856)《补遗》将冯去疾列为晦翁私淑,虽未亲传亲授,至少受朱熹影响颇深,与兄去非一样可以看作是厚斋家学,陈荣捷先生嫌《补遗》过滥[15](P173),值得商榷。淳祐間(1241—1252),冯去疾任江南西路提举茶盐使,在任期间于临川创立临汝书院,并聘请知名学者程若庸为山长。《江西通志》卷21载:“临汝书院,在府城西南二里。宋淳祐九年(1249年)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以朱子尝临是邦,故立书院祠之,规画悉仿学制。”冯氏与岳珂、吴愈同游玉渊山,岳珂为之撰《春晴将游玉渊践吴季谦待制、冯可久武博山行之约先走长句》[16](卷5)。罗大经《鹤林玉露》在丙编卷二的“玉山知举”条和丙编卷四的“气之先见”条叙述了逸事之后,分别注明“此事冯北山可久为余言”及“冯北山为余言,谓其家尊厚斋之说”,王瑞来据此认为冯去疾与罗大经有过交往[17](P43),实情当是如此。   然孙德之《深居冯公墓铭》云:“南康冯氏,世以儒名,至厚斋始得朱文公而师之。公初抵郡,一见赏异,自是出入直节堂,凡经传命脉不以语人者,皆以语之。间讽以持厚之说,故名其斋曰‘厚斋’。诲椅,进士起家,官虽不遂,所教授常数百人,诸子皆传。长素餐,庚辰甲科,知温州;次去非,辛丑进士,知兴国军。次去辨,庚戌进士,分司干官;次某筹,积阅知通州。”[5](册334,p226)从孙德之撰写的墓铭来说,冯椅生四子,名素餐、去非、去辨、某筹,现有文献资料,包括《灵芝冯氏宗谱》,素餐及某筹均无考,这是其一;其二,去非辛丑进士不假,但仕途中未见知兴国军,与弟去辨官职错位。比较以上对兄弟四人的考述,我们有理由怀疑墓铭的真实性。《全宋文》孙德之小传曰:“《太白山斋稿》原为三十卷,明代裔孙收拾于残阙之余,仅存二卷,遂命曰《遗稿》。然传本极稀,《四库全书总目》未著录,阮元亦未进呈。现唯存道光四年翻明本,含文六十二篇,有题无文者二十三篇。”[5](册334,p161)《太白山斋遗稿》中收录冯氏墓铭,事迹每每不合他书,与谱乘记载歧异。诸葛忆兵先生据《深居冯公墓铭》所载,认为《宋登科记考》失载冯素餐、冯去辨,当补进士名录[18](P122-123)。仅凭片言只语下定论,有失公允。
  二 交游考
  理学过化都昌,人文日新。作为朱熹的再传弟子,在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学思想的熏陶下,馮氏兄弟与乃父一样正直刚毅,淡泊名利,结交的都是洁身自好之名流。下面拟分三个“朋友圈”考述一下冯去非的交游往来情况。
  (一)仕宦圈
  冯去非进士及第后步入政坛,结交的都是忠诚正直之辈。理学的内圣追求以及仕途中的种种不如意,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他的仕宦之志,但仍不忘初心。据相关文献可考的有:
  1.蔡抗
  蔡抗(1193—1259),字仲节,号久轩,谥文肃,西山先生蔡元定(1135—1198)之孙,建宁建阳(今福建)人。尝编《朱子语录》23家计26卷,刊于饶州。《宋史》冯去非本传载其不愿周旋丁大全而归隐之事,“去非奋然正色曰:‘程丞相、蔡参政牵率老夫至此,今归吾庐山,不复仕矣,斯言何为至我!’”[6](P12677)程丞相即是程元凤,蔡参政即是蔡抗。
  2.江万里
  江万里(1198—1275),名临,字子远,号古心,南康军都昌(今江西都昌)人,南宋丞相,民族英雄,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曾创办白鹭洲书院。冯去非与江万里存有师承关系,元代吴澄说:“深居者,古心江丞相同乡里之父师也。古心之家自有深居《洪范》印本,其有取于贺者,亦喜其与乡里前辈之书同故尔。”[1](卷3)冯氏谱乘记载,去非之子娶万里之女,江万里题《冯氏大宗谱序》曰:“万里与有通家之好,见不忘先派之诚,故为叙之。”[13](P107)江万里与冯去非之墓同葬在今都昌县土塘镇。
  3.程元凤
  程元凤(1199—1268),字申甫,号讷斋,徽州(今安徽歙县)人。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中进士后,历任江陵府教授、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理宗宝祐、度宗咸淳年间两次为相,勤政爱民,忠诚正直,著有《讷斋文集》。又考,程元凤亦曾题《冯氏宗谱序》[13](P105)。
  4.马光祖
  马光祖(1200—1273),字华父,号裕斋,谥号庄,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宝庆丙戌(1226年)“试南宫叨进仕”,官至户部尚书、拜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等。开庆元年(1259年),马光祖建立建康府先贤堂,冯去非为之撰写《至德让吴太伯赞》和《越相国范蠡赞》等赞文41篇[5](册334,P80-97)。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有冯去非与马光祖交往的记载[12](P12)。
  (二)诗文圈
  冯去非在家学的影响下,对《周易》《尚书》用力最勤,影响最大。除此,冯去非多作诗词序赞,《全宋文》《全宋词》《全宋诗》收录了冯去非的部分诗文。学术圈的唱和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哲学思想的形成。
  1.吴文英
  吴文英(?—1268),字君特,号梦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吴文英一生没有多大政治活动,游历范围大致局限于江浙两地。吴文英和冯去非的交游在《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烛影摇红·饯冯深居翼日其初度》两诗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大禹陵位于会稽山麓,吴熊和先生认为:“吴文英与冯去非同登禹陵,当为冯去非宰会稽时,其宰会稽年月待考。”[19](P69)两人交游当是实事。
  2.姜夔
  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据《与范景文书》载“去非若夫兴怀,姜尧章同游时,又高髯叶静逸辈日夜钓游时,又近与孙道子、张宗瑞辈谑浪笑傲于间,今不能得”可知,冯去非与姜夔、叶静逸、孙道子、张宗瑞、范景文等往来。陈磊据此曾怀疑说:“冯去非生于绍熙三年(1192年),嘉定二年冯才十六七岁,我们无法想像冯去非会在十六七岁以前与当时的江湖名士姜夔有交游,故而姜夔卒于嘉定二年一说显误。”[20](P102-103)陈磊先生虽是质疑姜夔的卒年,然对冯去非的生年(1188年)不辨,嘉定二年冯去非20岁有余,与姜夔同游不是不可能,何况是冯去非亲口所言。
  3.叶静逸
  叶绍翁(1194—?),字嗣宗,号靖逸(一作静逸),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著有《靖逸小集》《四朝闻见录》等。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酬唱甚欢。从冯去非的《与范景文书》和《籁鸣集》卷下的题跋可知,叶绍翁同冯去非多次交游。
  4.孙道子
  孙德之(1192—?),字道子,号东白山人,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全宋文》小传曰:“登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第,又中宏词科。历国子博士,出为建宁通判,擢秘书监丞。以国事不可为,遂绝意仕进,筑太白山斋,潜心著述。作有《续大事纪》及文集《太白山斋稿》等数百卷。”孙德之在其撰《深居冯公墓铭》中云:“德之同堂兄房教与温州具隶立礼斋,某由是获教厚斋翁,交其诸子,而于德之尤厚。”[5](册334,P227)   5.张辑
  张辑,字宗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张辑受诗法于姜夔,冯去非目之为东仙。《沁园春》题记云:“予顷游庐山,爱之,归结屋马蹄山中,以庐山书堂为扁,包日庵作记,见称庐山道人,盖援涪翁山谷例。黄叔豹谓予居鄱,不应舍近取远,为更东泽。黄鲁庵诗帖往来,于东泽下加以诗仙二字。近与冯可迁遇于京师,又能节文,号予东仙,自是诗盟遂以为定号。十年之间,習隐事业,略无可记,而江湖之号凡四迁。视人间朝除夕缴者,真可付一笑。”严璨《张辑冯去非话别》亦记录了冯去非与张辑二人的深情,张辑除和冯去非交好外,冯去疾也与之同游,张辑作于端平二年(1235年)的《寓贺新郎乙未冬别冯可久》可资佐证。
  6.范晞文
  范晞文,字景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无锡金匮县志》卷30载,范晞文于理宗时与叶李上书劾贾似道,窜琼州。元至元间以荐授江浙儒学提举,不赴,以子拱为无锡教授,遂即邑之茅场里居住[21](P479)。《全宋文》收录冯去非的《与范景文书》,景定三年(1262年)十月冯去非为范景文序《对床夜语》。
  7.严粲
  严粲,字坦叔,号华谷,邵武(今福建邵武)人。《两宋名贤小集》卷329载:“严粲,字坦叔,一字明卿,邵武人,羽之族弟也。登进士,授清湘令,尝著诗缉,与朱晦菴诗传相表里。”严粲中进士后,任职全州清湘令时撰《初注清江令寄冯深居》云:“深居定何处,无便寄声频。旧别芝山月,相思楚水春。白云生梦远,华发折腰新。料得今书到,看题笑故人。”[22]
  8.高常
  高常,生平不详。据《姑苏志》载:“高常,字履常,一字可久,性嗜吟咏,有《覆瓿集》五卷,尤焴、周弼、冯去非为之序。”[23](卷54)《江南通志》卷165亦有相似的记载,遗憾的是目前未能见到高常的《覆瓿集》,冯去非的序亦成佚文。
  9.汪柳塘
  汪莘(1155—1227),字叔耕,号柳塘,一号方壶,休宁(今安徽休宁)人。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咸淳七年重九陆梦发序吴锡畴《兰皋集》云:“曩见冯深居言,旧客海宁之渔亭,枚举吟社,起自竹洲之客汪柳塘以下二十余人,一时雅集,不减山阴。”[24]据此可推知冯去非与汪柳塘等20余人结有吟社。
  10.康南翁
  康南翁,生平事迹难考,《全宋诗》收录其诗。康南翁曾受学于冯去非,释道璨《跋康南翁诗集》云:“南翁早受句法于深居冯君,来江湖,从北涧游,而又与吴菊潭、周伯弜、杜北山、肇淮海辈友,故其学益老,深沈古淡,不暴不耀,如大家富室,门深户严,过者不敢迫视。”[25]据此,康南翁曾受业于冯去非,遗憾的康南翁英才早逝。道璨《无文印》卷12中有《祭庸越基康南翁》云云。
  (三)释道圈
  中土文献鲜见冯去非与佛教、道教人士之间的密切往来,然而新发现的《无文印》《籁鸣集》《物初賸语》《淮海挐音》等日藏文献中多有冯去非与释道交游的记载,弥足珍贵。
  1.释居简
  释居简(1164—1246),字敬叟,号北磵,潼川通泉(今四川射洪县)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24作王),临济宗佛照德光法嗣。《补续高僧传》卷24、《净慈寺志》卷8、《灵隐寺志》卷3、《新续高僧传》4集卷3有传。有《北磵文集》10卷、《北磵诗集》9卷、《外集》1卷、《续集》1卷及《语录》1卷。《全宋诗》收录12卷,《全宋诗补订》补辑2首。日本内阁文库藏《北磵和尚外集》及《北磵和尚续集》各1卷[26](P3-97)。释梦真《籁鸣集》卷下末页冯去非题跋云“北磵敬叟与余游”[27](P80)。
  2.释元肇
  释元肇(1189—1265),字圣徒,号淮海,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俗姓潘。早年游温州,曾因受到叶适的赏识而名噪士林,有诗集《淮海挐音》2卷。《淮海挐音》由陆应经、陆应凤兄弟合力完成刊刻于南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卷前有赵汝回、程公许、周弼等的序文。但这部诗集随南宋王朝倾覆后在国内销声匿迹了,日本大正二年(1913年)影印元禄乙亥翻宋本。该书中有释氏撰写的《寄冯深居》[27](卷下,P331-332)和《忆冯宗谕》[27](卷下,P364),从中可窥见两人的往来和冯去非担任宗学谕的历史。
  3.释大观
  释大观(1201—1268),号物初,字大观,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俗姓陆。乃临济宗杨岐派大慧宗杲三传弟子,有《物初大观禅师语录》1卷及《物初賸语》25卷等著述传世。《物初賸语》卷5《送深居赴会稽宰》云:“济时有策待前筹,小试鸣絃未定酬。为治要依彭泽样,登山先忆子长游。云埋禹穴书全閟,蘚蚀秦碑字半留。入境问民应自喜,稻花香气满平畴。”[26](P600)此诗乃冯去非宰会稽的明证。
  4.释文珦
  释文珦(1210—?),号潜山老叟,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四库全书》收录其作品《潜山集》12卷。《全宋诗》收入其诗编为13卷,现存诗歌900余首。卷3有冯去非与文珦交游的记载,其诗题记云:“冯深居长余二十三岁、赵东阁长余二十二岁、周汶阳长余一十七岁,皆折行辈与余交。淳祐辛丑同访余于竺山,有会宿诗,距咸淳乙丑已二十五年矣。痛先觉之凋零,感吾生之既老,因成十韵以寄死生之情。”[3](卷3)卷7之《冯深居宰会稽》又一次证明冯去非知会稽。冯去非卒后,文珦作《冯深居挽词》云云[3](卷12)。
  5.释道璨
  释道璨(1213—1271),号无文,俗姓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黄锦君先生对释道璨的生平、著述、交游等方面的研究甚是深入,并编有年谱,可参阅[28](P209-254)。《四库全书》之《柳塘外集》卷1收录《送西苑径上人见深居冯常簿求寺记》及《哭冯深居常簿》[29],更多的交往被记载在《无文印》集中。该书保留了《柳塘外集》中所有的作品之外,还补充了很多稀见的诗文,如卷10之《题冯深居简翁序》《题冯深居憩庵说》、卷15《深居冯宗谕》、卷16《深居冯常簿》等。   6.释梦真
  释梦真(1214—1288),字友愚,号觉庵,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俗姓汪。曾参无准师范于径山。《增辑续传灯录》卷4有传,著有《梦真语录》《籁鸣集》《籁鸣续集》。《籁鸣集》国内早已亡佚,日本尊经阁文库藏有古抄本。《籁鸣集》卷下末页有冯去非的題跋,云:“北磵敬叟与余游,最后住慧日峰下,所与剧谈摛文,皆一时之胜。今其塔既古矣,将复从高菊磵九万、翁五峰宾旸、赵东阁几道、尹梅津惟晓、叶靖逸嗣宗、周汶阳伯弼,俯仰之间,相继地下,未知此老管领我辈能如生前否?……宝祐三年,良月不尽,二□庐□□。冯去非可迁甫书于深居。”[27](P80)卷上释氏撰有《寄深居冯常簿》[27](P66),卷下有《哭深居冯先辈》祭悼冯去非之卒故[27](P75)。
  三 结语
  冯去非作为朱熹的再传弟子,考辨其家世背景及学术交游,对于探寻朱子门人及其后学群体对朱子学的传播与实践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陈荣捷先生说:“然朱子学系之能在元、明、清大树旗帜者,固非幸运而实有其因素也。因素不一,而门人乃其极重要者。”[15](P17-18)因此,我们有必要考辨其门人的生平事迹。当然,朱子学的继承、发展还与当时的文化传统和家学渊源密切相关,日本汉学家小岛毅说:“如果缺少家族强有力的支持,他们的学术传授将很难展开。换言之,家族背景实在是研究朱子学流传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30](P87)
  参考文献:
  [1]吴澄.吴文正集[M].四库全书本.
  [2]王梓材,冯云濠.宋元学案补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释文珦.潜山集[M].四库全书本.
  [4]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冯青.朱熹门人冯椅小传辑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2).
  [8]冯青.《周易辑说明解》著者及相关问题考论[J].文献,2013(6).
  [9]谢旻.江西通志[M].四库全书本.
  [10]陈霖.正德南康府志[M].宁波天一阁藏正德刻本.
  [11]柴望.秋堂集[M].四库全书本.
  [12]周密.浩然斋雅谈[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3]冯氏后裔续修委员会.灵芝冯氏宗谱[M].珍藏本,2008.
  [14]洪咨夔.平斋集[M].四库全书本.
  [15]陈荣捷.朱子门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岳珂.玉楮集[M].四库全书本.
  [17]王瑞来.《鹤林玉露》著者罗大经生平事迹补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2).
  [18]诸葛忆兵.《宋登科记考》补正(南宋篇)[J].齐鲁学刊,2015(5).
  [19]吴熊和.梦窗词补笺[J].文学遗产,2007(1).
  [20]陈磊.夏承焘先生“白石卒年考”及“石帚辨”之质疑[J].复旦学报,1994(4).
  [21]裴大中,倪咸生.光绪无锡金匮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2]严粲.华谷集[M].四库全书本.
  [23]王鏊.姑苏志[M].四库全书本.
  [24]吴锡畴.兰皋集[M].四库全书本.
  [25]释道璨.无文印[M].宋咸淳九年释惟康刻本,现藏辽宁省图书馆.
  [26]许红霞.珍本宋集五种—日藏宋僧诗文集整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7]金程宇.稀见唐宋文献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8]黄锦君.释道璨年谱简编[J].宋代文化研究,2011(19).
  [29]释道璨.柳塘外集[M].四库全书本.
  [30]小岛毅.福建南部の名族と朱子学の普及[G]//日本宋史研究会.宋代之知识人——思想、制度、地域社会.东京:东京汲古书院,1993.
  (责任编辑 王能昌)
其他文献
基于流场与声场之间的单向耦合方法,研究了低马赫数非均匀流对穿孔管消声器声学特性的影响.首先使用CFD方法获取速度场分布,然后通过声学有限元计算得到声压场分布,最后利用基于
分析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中存储的特点和存储技术的应用,介绍存储技术和NAS存储技术的优势。提供高性能、稳定、易扩展、低成本的平安城市储存解决方案。
本文追朔了纤维工业使用表面活性剂的历史,高级醇系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特性及其优势;国内纤维油剂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文对物价总指数预报问题,添加一个干扰值,引进一个新模型,使之在市场经济中,能进行实用预报。
本文探讨了用红外光谱法筛选聚氨酯体系的催化剂。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既能够提供催化剂催化能力方面的可靠信息,又是研究固化反应的某些动力学参数的有效方法。
本文使用Excel办公软件当中的VLOOKUP、LEFT或RIGHT函数调用将产品各个生产工序数据汇总,然后再使用该软件当中的“数据透视表”功能对产品各质量指标进行汇总,从各工序指标差
在实际工程中海底管道往往具有一定的椭圆度,椭圆管道受到扭矩作用会影响其极限承载力.对于服役前受到扭矩作用的等壁厚椭圆管道,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其在弹性阶段的位移方程,
现今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就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计算机运行速度主要取决于硬件的影响,但在硬件条件不可改变的时候,提升计算机运行速率就需要另
本文重点阐述硅元件、导电母排及三芯五柱整流变压器对铝型材氧化电源效率的影响,对氧化电源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氧化电源效率。
摘要:本文介绍了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现有方案,并提出了基于信息标识的融合设计,改进垂直切换算法、接入选择算法,实施接入的认证机制,垂直切换技术将成为异构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较好的解决融合过程中部分问题,努力实现随时随地随人交换任何信息的新网络时代。  关键词:异构无线网络;融合;垂直切换;接入选择;接入认证  中图分类号:TN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