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艺谋被很多人号称为当今的中国电影国师,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曾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过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大批像《红高粱》《一个都不能少》等优秀电影既刻画着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又代表着中国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但在如今中国电影市场“烂片”云集的时刻,张艺谋的地位还一如往昔吗?他是否就是中国烂片时代的始作俑者?他能否成为终结中国烂片时代的英雄?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黑暗时期;社会低等阶;小人物烂片;
中图分类号:J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张艺谋从1986年第一部导演作品《老井》到2014年的《归来》,他共拍摄约19部电影作品。根据电影的风格,笔者将其分为三个时期。
张艺谋早起电影打下了第五代导演根植中国土地的情节,这种情节与他们那代人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张艺谋生于20世纪50年代,土生土长陕西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陕西农村插队,当时的他刚刚初中毕业。之后又在咸阳棉纺工厂当了7年的工人,赶上了文革后的第一批高考,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从此与电影结缘。
他虽然经历了新中国最动荡的时期,但是那同时也是积累创作素材最肥沃的土壤。这一时期较著名的电影包括《红高粱》(1987)《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着》(1994)《一个都不能少》(1998)《我的父亲母亲》(1999)《幸福时光》(2000)等,这是根据年代划分,也是根据电影的风格划分。早起电影大都表现了中国劳苦大众的生活,尤其是社会低等阶人民的喜怒哀乐。张艺谋深入中华文明的底层,从土壤中挖掘那些犄角旮旯的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人物。这个时期的他完全配称的上是中国电影的国师,人民的电影国师。
莫言老师笔下的坚毅善良的九儿,勇敢追求幸福却被命运摆布的菊豆;被大红灯笼折磨,被社会吞噬的颂莲;为丈夫鸣冤告状到北京的村姑秋菊;寻找辍学学生的13岁乡村代课老师魏敏芝,倔强等待父亲的母亲蒂儿,还有在《幸福时光》中相互善意欺骗彼此的赵本山和董洁。一大批小人物出现在银幕上,他们没有地位、满嘴土话、一脸褶子、相貌平平、甚至身体残疾,他们都像昆虫一样,紧紧地抓着自己脚下的哪一点土地,拼命的爬着,看起来十分盲目,有时又像愚公移山,他们都活的艰辛。他们是小人物,他们是低等阶的公民,他们就是曾经的张艺谋,他们就是我们自己。他们才是电影的主角。
在这14年的时间里,张艺谋为中国电影市场推送了11部电影,大大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摆正了中国电影发展方向,农耕文明的产物就是劳苦大众,有时,他们芝麻绿豆大点儿的小事儿却能牵动全国人民的心。
千禧年后,美国英雄主题电影海量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并且获得了巨额的票房。在这股潮流中,张艺谋就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什么都新鲜,一不留神,走了弯路,迷失了自己。在这个时期,他相继拍摄了《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4)《千里走单骑》(2005)《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三枪拍案惊奇》(2009)。他的电影进入了10年黑暗时期,于是中国电影也陷入了泥潭。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就背上了无法卸掉的“烂片”的壳,几乎每部影片都能被观众骂到嘴疼的地步,《英雄》《十面埋伏》《满城》直到《三枪》,他从土地里钻出来,飞到空中,追求形式,电影内容大、空、浮。
究其原因,新世纪初,美国大片的涌入刺激了张艺谋的神经,他急于将中国电影世界化。
这本身是功在千秋的事情。但是电影都有载体,那就是故事,故事也有载体,那就是精神与文化。传扬什么样的文化与精神,这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了。显然,从这几个超级大烂片可以看出,张艺谋在这个问题上的选择是错误的。
以《英雄》为例,张艺谋被所谓的中国元素所累,形式大大多于内容。首先,无名、长空两人在意念中的比武包含意念、古琴、钱币、戏曲强调等文化元素,但实则剧情并无发展且赘述,徒有中国元素躯壳,实则是画面的炫技,意思不大,没有内涵的躯壳经不住大风一吹;赵国书法,气定神闲,但说要在一个字中便能悟出剑法,甚至是治国之精髓,实在是太虚;章子怡张曼玉枫叶林中飞来飞去,意境很美,但磨磨唧唧,为镜头而拍摄。用形式表达故事或表达情感,都只能流域表面,看看而已,无法铭记在心,甚至连导演自己也无法感受人物的感受。从影片中人物的名字——无名、残剑、高山、流水、飞雪、长空、如月——可以看出,电影虚幻意境大于实际生活,排场浩大而内容空虚,人物关系庞杂而情感矫揉造作,远离市井生活而投奔历史英雄。这种情况在《十面埋伏》和《满城》中亦是如此。国师放弃了自己电影的风格,离他的电影大道渐行渐远。
美国的英雄主义将中国电影的灵魂打散,中国电影的主角瞬间由小人物变成了大人物,皇帝、英雄、领袖、才子大量出现,似乎伟大的是指挥者。美国的霸权用文化的形式得到了扩张。但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的庞大国度,为何要丢弃祖宗的根?我们天天在痛斥美国的霸权主义,但不知美国早就将霸权用电影传播的方式通知全世界的思维。这不是对先进文明的崇拜,而是对金钱、霸权形象的崇拜。
黑暗时期过后,张艺谋进入了60岁的花甲之年,在频频的骂声和否定声中,他可能也在痛定思痛。在《山楂树之恋》这部褒贬不一的作品诞生之后,张艺谋史诗般的两记重拳于2011年和2014年相继问世,分别是《金陵十三钗》和《归来》。《金陵十三钗》回到了国师原来走的道路,即讲述低等阶民众的悲苦与幸福。一群妓女和一群无父无母的女学生在战火之中相互理解,妓女们在女学生身上找到了生存的希望。这是一个历史题材的电影,同时反映的还是普通又不平凡的人民的故事。
《归来》赚得了大量好评,很多评论和报纸都打出了“老谋子归来”的标题。的确,动乱的年代造成了生活的痛苦,但让我们能够坚持下来的是对家人的爱,原来,真正的爱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等待与陪伴。“等待”与“陪伴”这两个词在电影中被无线放大出来。这就是老百姓们天天都在做但是不曾感知的一件事情。小人物的苦恼,有时也是观众的苦恼,因为大多数的观众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人物的愿望有时也是观众的愿望,这就是电影的“移情作用”。
中国的历史印记在这部电影中显得非常明显,历史运动的潮流,文化大革命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扭曲的精神世界,以及在身不由己的社会中保存的善良,这些才是有血有肉的中国文化元素,比起《十面埋伏》里章子怡击鼓的舞蹈,《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女人隆起的胸部,满城披戴黄金甲的护卫,以及无名与长空莫名其妙的意念比武,这种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价值要高贵的多。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黑暗时期;社会低等阶;小人物烂片;
中图分类号:J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张艺谋从1986年第一部导演作品《老井》到2014年的《归来》,他共拍摄约19部电影作品。根据电影的风格,笔者将其分为三个时期。
张艺谋早起电影打下了第五代导演根植中国土地的情节,这种情节与他们那代人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张艺谋生于20世纪50年代,土生土长陕西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陕西农村插队,当时的他刚刚初中毕业。之后又在咸阳棉纺工厂当了7年的工人,赶上了文革后的第一批高考,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从此与电影结缘。
他虽然经历了新中国最动荡的时期,但是那同时也是积累创作素材最肥沃的土壤。这一时期较著名的电影包括《红高粱》(1987)《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着》(1994)《一个都不能少》(1998)《我的父亲母亲》(1999)《幸福时光》(2000)等,这是根据年代划分,也是根据电影的风格划分。早起电影大都表现了中国劳苦大众的生活,尤其是社会低等阶人民的喜怒哀乐。张艺谋深入中华文明的底层,从土壤中挖掘那些犄角旮旯的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人物。这个时期的他完全配称的上是中国电影的国师,人民的电影国师。
莫言老师笔下的坚毅善良的九儿,勇敢追求幸福却被命运摆布的菊豆;被大红灯笼折磨,被社会吞噬的颂莲;为丈夫鸣冤告状到北京的村姑秋菊;寻找辍学学生的13岁乡村代课老师魏敏芝,倔强等待父亲的母亲蒂儿,还有在《幸福时光》中相互善意欺骗彼此的赵本山和董洁。一大批小人物出现在银幕上,他们没有地位、满嘴土话、一脸褶子、相貌平平、甚至身体残疾,他们都像昆虫一样,紧紧地抓着自己脚下的哪一点土地,拼命的爬着,看起来十分盲目,有时又像愚公移山,他们都活的艰辛。他们是小人物,他们是低等阶的公民,他们就是曾经的张艺谋,他们就是我们自己。他们才是电影的主角。
在这14年的时间里,张艺谋为中国电影市场推送了11部电影,大大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摆正了中国电影发展方向,农耕文明的产物就是劳苦大众,有时,他们芝麻绿豆大点儿的小事儿却能牵动全国人民的心。
千禧年后,美国英雄主题电影海量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并且获得了巨额的票房。在这股潮流中,张艺谋就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什么都新鲜,一不留神,走了弯路,迷失了自己。在这个时期,他相继拍摄了《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4)《千里走单骑》(2005)《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三枪拍案惊奇》(2009)。他的电影进入了10年黑暗时期,于是中国电影也陷入了泥潭。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就背上了无法卸掉的“烂片”的壳,几乎每部影片都能被观众骂到嘴疼的地步,《英雄》《十面埋伏》《满城》直到《三枪》,他从土地里钻出来,飞到空中,追求形式,电影内容大、空、浮。
究其原因,新世纪初,美国大片的涌入刺激了张艺谋的神经,他急于将中国电影世界化。
这本身是功在千秋的事情。但是电影都有载体,那就是故事,故事也有载体,那就是精神与文化。传扬什么样的文化与精神,这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了。显然,从这几个超级大烂片可以看出,张艺谋在这个问题上的选择是错误的。
以《英雄》为例,张艺谋被所谓的中国元素所累,形式大大多于内容。首先,无名、长空两人在意念中的比武包含意念、古琴、钱币、戏曲强调等文化元素,但实则剧情并无发展且赘述,徒有中国元素躯壳,实则是画面的炫技,意思不大,没有内涵的躯壳经不住大风一吹;赵国书法,气定神闲,但说要在一个字中便能悟出剑法,甚至是治国之精髓,实在是太虚;章子怡张曼玉枫叶林中飞来飞去,意境很美,但磨磨唧唧,为镜头而拍摄。用形式表达故事或表达情感,都只能流域表面,看看而已,无法铭记在心,甚至连导演自己也无法感受人物的感受。从影片中人物的名字——无名、残剑、高山、流水、飞雪、长空、如月——可以看出,电影虚幻意境大于实际生活,排场浩大而内容空虚,人物关系庞杂而情感矫揉造作,远离市井生活而投奔历史英雄。这种情况在《十面埋伏》和《满城》中亦是如此。国师放弃了自己电影的风格,离他的电影大道渐行渐远。
美国的英雄主义将中国电影的灵魂打散,中国电影的主角瞬间由小人物变成了大人物,皇帝、英雄、领袖、才子大量出现,似乎伟大的是指挥者。美国的霸权用文化的形式得到了扩张。但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的庞大国度,为何要丢弃祖宗的根?我们天天在痛斥美国的霸权主义,但不知美国早就将霸权用电影传播的方式通知全世界的思维。这不是对先进文明的崇拜,而是对金钱、霸权形象的崇拜。
黑暗时期过后,张艺谋进入了60岁的花甲之年,在频频的骂声和否定声中,他可能也在痛定思痛。在《山楂树之恋》这部褒贬不一的作品诞生之后,张艺谋史诗般的两记重拳于2011年和2014年相继问世,分别是《金陵十三钗》和《归来》。《金陵十三钗》回到了国师原来走的道路,即讲述低等阶民众的悲苦与幸福。一群妓女和一群无父无母的女学生在战火之中相互理解,妓女们在女学生身上找到了生存的希望。这是一个历史题材的电影,同时反映的还是普通又不平凡的人民的故事。
《归来》赚得了大量好评,很多评论和报纸都打出了“老谋子归来”的标题。的确,动乱的年代造成了生活的痛苦,但让我们能够坚持下来的是对家人的爱,原来,真正的爱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等待与陪伴。“等待”与“陪伴”这两个词在电影中被无线放大出来。这就是老百姓们天天都在做但是不曾感知的一件事情。小人物的苦恼,有时也是观众的苦恼,因为大多数的观众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人物的愿望有时也是观众的愿望,这就是电影的“移情作用”。
中国的历史印记在这部电影中显得非常明显,历史运动的潮流,文化大革命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扭曲的精神世界,以及在身不由己的社会中保存的善良,这些才是有血有肉的中国文化元素,比起《十面埋伏》里章子怡击鼓的舞蹈,《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女人隆起的胸部,满城披戴黄金甲的护卫,以及无名与长空莫名其妙的意念比武,这种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价值要高贵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