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教师常被人们比作园丁、春蚕、红烛等;教师的教学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自己的方寸舞台上演绎出不同的精彩。
水上摆渡
“石老师来喽!石老师来喽!”大龙湖畔的晨雾中,6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欢呼着。不远处的田埂上,出现了一位穿褐色衣衫的中年人。中年人点完名后,招呼孩子们来到湖边,岸边停着一艘小船,他双手扶住船舷,让大一点的孩子先上船,又把个头儿小的抱上去,嘱咐他们按前大后小的顺序坐好。一切停当后,中年人起锚、撑桨,随着一声“坐稳了”,小船离岸而去。这位中年人,名字如一幅国画——石兰松,他是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的小学老师。
1985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刁望教学点唯一的一位老师病危,弥留之际,这位老师拉着昔日学生石兰松的手说:“山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你回村里来当代课老师吧。”于是,石兰松放弃了求学的梦想,选择回到大山里。
在大龙洞村,交通极其不便,不少孩子因此辍学。一天,石兰松凝视着自家门前的几棵椿树,忽然有了主意:把椿树砍了,做一艘小木船,自己撑船接送孩子们上学!说干就干,不久小木船下水了。从这一天起,这名壮族乡村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摆渡”人生,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撑船护送学生上下学。
26个春夏秋冬,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像树一样,固守在贫穷的乡村;26个寒来暑往,他记不清自己在水面上撑了多少个来回,只记得这么多年来已经撑烂了8艘木船。2011年,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时,石兰松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最美乡村教师”。
快查查,还有哪些老师获得这一殊荣,他们的身上又有怎样的故事?
网络助学
有这样一位老师,一面教书育人,一面坚持通过互联网为贫困学生募集爱心助学款,至2011年12月,她的团队已募资272万元,惠及998名学生,她就是人称“英子姐姐”的刘发英。
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当小学教师的刘发英,被山里孩子渴望读书的目光深深触动,但贫穷却毫不留情地吞噬了许多山里娃的希望,这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怎么帮助这些孩子呢?2005年9月,两位助学志愿者的到来,给了她启示,也让她看到了希望。于是,一个全新的想法诞生了——“网络助学”!从此,“网盲”刘发英开始学习上网,先在“心之旅”网站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又笨拙地将几名贫困学生的资料发布到网上。操作成功的那一刻,她欣喜若狂。
网络是虚拟的,要想在网络上获取信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大的困难就是网友们的不信任,以及同事和亲人的不理解。
“英子姐姐”回忆:上网之初,一位网友以想资助学生为由要与我视频对话,当我好意与对方接通了视频时,对方却说:“你就长这么个样儿,还想骗钱?不要拿助学当幌子来骗我们,你要是差钱就说,我们给你捐。”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我当时气得大哭了一场。
但刘发英坚持下来了,并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感动了众多的陌生人,也赢得了亲人的支持。山里孩子的梦想,因为“英子姐姐”和一个个好心人的爱,在山路上蔓延开来……
看过中央电视台2011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人,一定对画面中的这个家庭记忆犹新:胡忠、谢晓君夫妇到高原支教,把女儿也带到了高原。是什么让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一次旅行改变一生
2000年国庆长假,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化学教师胡忠和音乐教师谢晓君夫妇,去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内的塔公草原旅游。草原的美景令他们倾倒,但更令他们震惊的是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的艰苦状况。众多孤儿渴求知识的双眼触动了他们的心弦,于是胡忠下定决心:辞职,到孤儿学校来,当一名志愿者。这时,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12年来,胡忠拿着每月约300元的收入,以老师和父亲的双重身份,照顾着孤儿学校的143名孩子。
音乐教师艰难转型
2003年,妻子谢晓君同样放弃了城里的优越生活,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并先后担任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多重角色的转换考验着这位音乐老师。2007年春,她又主动去了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木雅祖庆学校,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塔公草原海拔3800多米,气候寒冷,生活艰苦。这里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现在,即使是夏天,胡忠都要成天穿着棉袄,而谢晓君则落下了背痛的毛病,但他们用自己的爱和坚守为雪域高原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其实,石兰松、刘发英、胡忠、谢晓君等形象只是中国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的缩影。看看你身边的老师,他们又有着怎样精彩的生活?快拿起笔,写下你的发现和感动吧!
水上摆渡
“石老师来喽!石老师来喽!”大龙湖畔的晨雾中,6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欢呼着。不远处的田埂上,出现了一位穿褐色衣衫的中年人。中年人点完名后,招呼孩子们来到湖边,岸边停着一艘小船,他双手扶住船舷,让大一点的孩子先上船,又把个头儿小的抱上去,嘱咐他们按前大后小的顺序坐好。一切停当后,中年人起锚、撑桨,随着一声“坐稳了”,小船离岸而去。这位中年人,名字如一幅国画——石兰松,他是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的小学老师。
1985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刁望教学点唯一的一位老师病危,弥留之际,这位老师拉着昔日学生石兰松的手说:“山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你回村里来当代课老师吧。”于是,石兰松放弃了求学的梦想,选择回到大山里。
在大龙洞村,交通极其不便,不少孩子因此辍学。一天,石兰松凝视着自家门前的几棵椿树,忽然有了主意:把椿树砍了,做一艘小木船,自己撑船接送孩子们上学!说干就干,不久小木船下水了。从这一天起,这名壮族乡村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摆渡”人生,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撑船护送学生上下学。
26个春夏秋冬,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像树一样,固守在贫穷的乡村;26个寒来暑往,他记不清自己在水面上撑了多少个来回,只记得这么多年来已经撑烂了8艘木船。2011年,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时,石兰松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最美乡村教师”。
快查查,还有哪些老师获得这一殊荣,他们的身上又有怎样的故事?
网络助学
有这样一位老师,一面教书育人,一面坚持通过互联网为贫困学生募集爱心助学款,至2011年12月,她的团队已募资272万元,惠及998名学生,她就是人称“英子姐姐”的刘发英。
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当小学教师的刘发英,被山里孩子渴望读书的目光深深触动,但贫穷却毫不留情地吞噬了许多山里娃的希望,这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怎么帮助这些孩子呢?2005年9月,两位助学志愿者的到来,给了她启示,也让她看到了希望。于是,一个全新的想法诞生了——“网络助学”!从此,“网盲”刘发英开始学习上网,先在“心之旅”网站注册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又笨拙地将几名贫困学生的资料发布到网上。操作成功的那一刻,她欣喜若狂。
网络是虚拟的,要想在网络上获取信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大的困难就是网友们的不信任,以及同事和亲人的不理解。
“英子姐姐”回忆:上网之初,一位网友以想资助学生为由要与我视频对话,当我好意与对方接通了视频时,对方却说:“你就长这么个样儿,还想骗钱?不要拿助学当幌子来骗我们,你要是差钱就说,我们给你捐。”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我当时气得大哭了一场。
但刘发英坚持下来了,并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感动了众多的陌生人,也赢得了亲人的支持。山里孩子的梦想,因为“英子姐姐”和一个个好心人的爱,在山路上蔓延开来……
看过中央电视台2011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人,一定对画面中的这个家庭记忆犹新:胡忠、谢晓君夫妇到高原支教,把女儿也带到了高原。是什么让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一次旅行改变一生
2000年国庆长假,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化学教师胡忠和音乐教师谢晓君夫妇,去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内的塔公草原旅游。草原的美景令他们倾倒,但更令他们震惊的是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的艰苦状况。众多孤儿渴求知识的双眼触动了他们的心弦,于是胡忠下定决心:辞职,到孤儿学校来,当一名志愿者。这时,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12年来,胡忠拿着每月约300元的收入,以老师和父亲的双重身份,照顾着孤儿学校的143名孩子。
音乐教师艰难转型
2003年,妻子谢晓君同样放弃了城里的优越生活,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并先后担任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多重角色的转换考验着这位音乐老师。2007年春,她又主动去了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木雅祖庆学校,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塔公草原海拔3800多米,气候寒冷,生活艰苦。这里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现在,即使是夏天,胡忠都要成天穿着棉袄,而谢晓君则落下了背痛的毛病,但他们用自己的爱和坚守为雪域高原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其实,石兰松、刘发英、胡忠、谢晓君等形象只是中国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的缩影。看看你身边的老师,他们又有着怎样精彩的生活?快拿起笔,写下你的发现和感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