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远的地方有个女郎,名字叫做耶利亚。有人在传说她的眼睛,看了使人更年轻……”
很小的时候看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便有了对伊斯兰女人的初步印象:黑面纱下露出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让人着迷。后来童安格一首《耶利亚女郎》,把更这着迷推向了高潮。于是,此次新疆之行我便多了一个目的——寻找那传说中的耶利亚。
乌鲁木齐的耶利亚:江南女子
没想到相约到乌鲁木齐后负责带我去喀纳斯的那个女孩,真的叫耶利亚。
从机场一头扎进乌鲁木齐的夜幕中,我有点不知所措。耶利亚在电话里给我指点了方向:该在哪里坐出租车,花多少钱,到哪个宾馆,住哪间房。第二天一早,耶利亚就来敲门了。开门看见她的时候,我非常惊讶:她并不是我想象中大漠姑娘的人高马大,而是极度小巧玲珑:这让我怀疑她身上的哥伦比亚冲锋衣是童装,甚至让我怀疑她其实是个江南女子!
当然,她不是。她的父母来自小镇布尔津。虽然在乌鲁木齐出生,她依然保留着远古丽石答娜人的相貌特征。耶利亚是个IT工程师,为乌鲁木齐一个政府部门工作。平时就是上班下班,生活总是平静过去,她有点不甘心。于是开始旅行,放飞自己。不过她从来没有独自出过远门,在家中一直是个高傲的公主。这次陪我去喀纳斯,算是平生的第一次远走。
我们走进大巴扎(市集),在一个货摊上,耶利亚一边漫不经心地挑选着玫瑰花和熏衣草精油,一边说:“用过熏衣草精油的皮肤,会更加光滑而又亮丽。丽石答娜公主那能燃烧冰雪的容貌,也许就是托这两样东西的福。”大巴扎里面的每个摊主都热情地向有意向的购买者拥上来,长着长睫毛的,短睫毛的,高鼻梁的,矮鼻梁的,都会用汉语和维语丽音式解说他们家的东西最便宜最好看。精油、巴达木、藏红花什么的一股脑儿全都摊在了你眼前。
古利老妈妈卖丝巾和首饰的小店设在二楼的一个档口。她拥有维族女人特有的灰蓝色的眼镜和长长的眼睫毛,即使年过半百,皮肤依然嫩白透红。耶利亚拿着一条标价120块的银手链认真地看着,古利老妈妈在一边慈祥地说:“姑娘,这条手链是土耳其人纯手工打造的,你年轻漂亮,戴着非常好看!”耶利亚朝我笑了笑,悄悄告诉我,大巴扎里的商人嘴巴都非常甜,一不小心就会被他们的甜言蜜语迷倒而买很多东西。在一排华丽异常的丝巾面前,炫目的丝线立即就让耶利亚爱不释手,她抽出一条红色的丝巾系在脖子上,然后又挑了一条蓝色的……经过一番看似促膝谈心的讨价还价后,耶利亚拿走了一条手链和两条丝巾。走出大巴扎后,耶利亚说:“很多像古利老妈妈一样的商人生活过得很不容易,辛苦地做着小买卖,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不过虽然不富裕,但都很知足而快乐。”
看着她围着新丝巾同样快乐同样知足的样子,我在想:以后这几天,我还会遇到多少个这样美丽迷人的耶利亚呢?
家里顶梁柱的图瓦女人
阿尔泰山脉隔断了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与蒙古国的交通,友谊峰就耸立在三国的交界处。这样一个奇特的地形把喀纳斯地区封闭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在汽车爬过了一座海拔较高的山后,我们终于进入了喀纳斯。接下来的日子,我和耶利亚就在一个七口之家的图瓦人家寄宿。
索伦格爷爷是这个家庭的长者,两个儿子都已经外出打工了,他与四个女人留守在村子里:老伴,大儿媳妇,两个十几岁的孙女。
爷爷的大儿媳妇非常强壮,一张饱满的脸很像蒙古人——事实上,图瓦人都说自己是成吉思汗骑兵的后裔。直到今天,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悬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
这个大儿媳妇几乎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忙完家里厨房的活后,通常就在栅栏边一面与邻居拉家常,一面剪羊毛。图瓦人对栅栏很重视,无论在哪里安家,必修栅栏。首先房前都有栅栏,大门就在栅栏的中间;然后房后也有栅栏,大多用于围住牛羊圈;再然后房后栅栏的外面还有栅栏,用于围住菜地。一般人家有这么三道栅栏就够了,但有的人家却有好几道,横横竖竖分布于房前屋后,仿佛有许多东西需要圈住似的。索伦格家就有七个栅栏,家用的四个,小商店两个;为了使家和小商店隔开,中间又竖了一个。
听说图瓦人干什么事情都跟二有关。不知道索伦格爷爷有两个儿子和有两个孙女是不是也跟这个有关系。两个孙女总是很少说话——因为她们不是太懂汉语。但是,每当我们外出回来、刚坐下的时候,她们就笑容可掬地端上酸奶、奶酒、奶茶、奶疙瘩、酥油、油饼、油筛子等。大孙女还会用生硬的汉语教我一些图瓦人的礼节:吃的食品你可以随便挑,但奶茶却是必须要喝的……
临走的那天上午,大孙女领着我往她家背后的山上跑。站在山腰往下看,图瓦村夹在两山之间,不宽的山谷,刚好供这里80多户人居住。由于山不高,山谷便显得开阔,村庄因而也显得安详,远处的雪峰被葱绿金黄相间的树林遮掩得恍恍惚惚。
她的汉语还不足以表达她对自己家乡的自豪,不过从她脸上的表情,我已经懂了。
害羞的阿孜古丽
到了喀什,发现老城区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菜巴扎里面的胡同,非常典型的沙漠建筑,全是用黄泥巴或者黄砖与木头共同构造而成。胡同有点类似广东的岭南建筑过街楼——下面走人上面住人,不同的地方是它像隧道似的全封闭,隧道里面不定距离的就有一小段上面不做房子,像开了天窗似的采光。这种建筑面对风沙的袭击有很好的抵抗力——恶劣的环境铸造了南疆人的智慧。
在土黄色的隧道里面,光线忽暗忽明,令这个原本神秘的城市更加神秘。走在这悠悠的老巷里,仿佛回到了中世纪的中亚。忽然间,一群花枝招展的姑娘迎面走过,我的耶利亚之梦更加绚丽多彩了……
不过比起她们,房东的邻居、芳龄18的阿孜古丽更让我着迷。
维吾尔人由草原民族变为农耕民族的具体时间尚无确考,却将草原民族喜爱花草的特性很好地保留下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维吾尔人的房前院后,种的都是各种各样的鲜花。即便是那些自然条件恶劣、风沙侵蚀农田、耕种面积日益减少的地方,维吾尔人喜爱花草的习性,使他们仍然在有限的土地上用有限的水种养各种鲜花。他们还充分挖掘和利用鲜花的使用价值,如从鲜花中提取制作的孜然等各种香料,作为中亚的特产早已闻名中外,近几年和田的玫瑰花浆和玫瑰酒也开始驰名疆内外。
这种对鲜花的崇尚甚至使得维吾尔人喜爱以鲜花给闺女起名,比如阿孜古丽: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希望之花”。
阿孜古丽不需要戴面纱,但还是非常害羞,每次见到我的时候,总是笑着飞快地躲进房间里。由于刚从更南部的和田移民过来,姑娘还不太会汉语。语言的障碍,更加令我们的交流变得困难。
直到三天后,我离开喀什前往塔什库尔干。在院子门口上出租车时回头的瞬间,却看见阿孜古丽躲在门框后面,两只大而明亮的眼睛分明在追赶着我渐渐远去的出租车……
冰山脚下的古兰丹姆
追寻耶利亚之梦,最终当然要落在它开始的地方。
《冰山上的来客》的背景故事就发生在慕士塔格峰冰山,而电影里面古兰丹姆蒙着面纱露出的两只明亮的眼睛也已经迷惑了我多年——这都是我跨越接近三个时区来到冰山脚下的原动力。
在冰山腹地住着柯尔克孜人的苏巴什村,草地不过是浅浅的苔藓——很难想象柯尔克孜人的牲畜靠着这样的食物是怎样成长的。比这更难想象的是柯尔克孜女人。每看见她们冰山下婀娜的身影,便会感觉她们是世界上最美的;而看见她们为柯尔克孜人视为高贵动物的马制作精美漂亮的马衣,又会觉得她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件马衣,有时比一家人的衣服还昂贵;家庭是否富裕、主妇是否聪明手巧,都能从马衣是否华丽分辨出来。
除了美丽和智慧,我还感受到了她们的勇敢和善良。
记得那天,蓝天上的太阳毫无阻拦地直射在冰山之上,发出一种耀眼的白光。面对着慕士塔格峰的雄伟,我兴奋、激动、敬畏并且无语,手中的相机不停地响着快门的声音……到我突然发现拔不起右脚时,身体已经在慢慢下沉,登山鞋甚至已完全被水草泥巴埋没——我知道,我遭遇了传说中慕士塔格峰下的杀人沼泽!
房东皮亚大婶与一群女人正在远处草原上的小溪边洗衣服,在脑袋没有完全空白之前,我开始不断地使劲大声叫喊:“皮亚!救我!”在确信皮亚大婶终于看到我以后,尽管泥水已经漫过了膝盖,我心里已经不慌了,开始把身体摊平,俯卧在沼泽的泥水上面,尽量减慢下沉的速度:我知道,已经抚摸到我身体的死神,看到了一大群柯尔克孜女人跟着皮亚大婶惊叫着向我跑来,正在无奈地、慢慢地离我远去。
在屋里的火炉边,我被赤裸着裹进一张柯尔克孜羊毛毯子。皮亚在屋外收拾我那一堆沾满泥水、草屑的衣服和鞋子,嘴巴里不停地用柯尔克孜语在嘟哝着些什么。她9岁的女儿古丽给我端来了一碗热乎乎的用青稞、麦子等发酵制成的“加尔玛”,柯尔克孜人一年四季都喝它。“喝了它,你就会拥有像鹰一样的力量,在帕米尔高原的蓝天上翱翔。”古丽小大人似的嘱咐我。
皮亚的嘟哝声渐渐消失在门外——我估计是帮我洗衣服去了。古丽哼唱起一首歌来,旋律很熟,只是歌词听不懂。是什么歌呢?乖巧的古丽似乎明白我在想什么,改用汉语唱起来:“花儿为什么那样红……”
我童年最深处的记忆一下被击中:《冰山上的来客》!蒙着面纱只露出两只眼睛的古兰丹姆!
已是将近21点,帕米尔高原的太阳还在山顶投下粉红的一抹余晖。气温已经迅速下降,甚至可以感觉到10分钟内由温变凉,再由凉变冷。但是皮亚大婶的叨唠和古丽姑娘的歌声,却是如此温暖。
很小的时候看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便有了对伊斯兰女人的初步印象:黑面纱下露出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让人着迷。后来童安格一首《耶利亚女郎》,把更这着迷推向了高潮。于是,此次新疆之行我便多了一个目的——寻找那传说中的耶利亚。
乌鲁木齐的耶利亚:江南女子
没想到相约到乌鲁木齐后负责带我去喀纳斯的那个女孩,真的叫耶利亚。
从机场一头扎进乌鲁木齐的夜幕中,我有点不知所措。耶利亚在电话里给我指点了方向:该在哪里坐出租车,花多少钱,到哪个宾馆,住哪间房。第二天一早,耶利亚就来敲门了。开门看见她的时候,我非常惊讶:她并不是我想象中大漠姑娘的人高马大,而是极度小巧玲珑:这让我怀疑她身上的哥伦比亚冲锋衣是童装,甚至让我怀疑她其实是个江南女子!
当然,她不是。她的父母来自小镇布尔津。虽然在乌鲁木齐出生,她依然保留着远古丽石答娜人的相貌特征。耶利亚是个IT工程师,为乌鲁木齐一个政府部门工作。平时就是上班下班,生活总是平静过去,她有点不甘心。于是开始旅行,放飞自己。不过她从来没有独自出过远门,在家中一直是个高傲的公主。这次陪我去喀纳斯,算是平生的第一次远走。
我们走进大巴扎(市集),在一个货摊上,耶利亚一边漫不经心地挑选着玫瑰花和熏衣草精油,一边说:“用过熏衣草精油的皮肤,会更加光滑而又亮丽。丽石答娜公主那能燃烧冰雪的容貌,也许就是托这两样东西的福。”大巴扎里面的每个摊主都热情地向有意向的购买者拥上来,长着长睫毛的,短睫毛的,高鼻梁的,矮鼻梁的,都会用汉语和维语丽音式解说他们家的东西最便宜最好看。精油、巴达木、藏红花什么的一股脑儿全都摊在了你眼前。
古利老妈妈卖丝巾和首饰的小店设在二楼的一个档口。她拥有维族女人特有的灰蓝色的眼镜和长长的眼睫毛,即使年过半百,皮肤依然嫩白透红。耶利亚拿着一条标价120块的银手链认真地看着,古利老妈妈在一边慈祥地说:“姑娘,这条手链是土耳其人纯手工打造的,你年轻漂亮,戴着非常好看!”耶利亚朝我笑了笑,悄悄告诉我,大巴扎里的商人嘴巴都非常甜,一不小心就会被他们的甜言蜜语迷倒而买很多东西。在一排华丽异常的丝巾面前,炫目的丝线立即就让耶利亚爱不释手,她抽出一条红色的丝巾系在脖子上,然后又挑了一条蓝色的……经过一番看似促膝谈心的讨价还价后,耶利亚拿走了一条手链和两条丝巾。走出大巴扎后,耶利亚说:“很多像古利老妈妈一样的商人生活过得很不容易,辛苦地做着小买卖,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不过虽然不富裕,但都很知足而快乐。”
看着她围着新丝巾同样快乐同样知足的样子,我在想:以后这几天,我还会遇到多少个这样美丽迷人的耶利亚呢?
家里顶梁柱的图瓦女人
阿尔泰山脉隔断了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与蒙古国的交通,友谊峰就耸立在三国的交界处。这样一个奇特的地形把喀纳斯地区封闭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在汽车爬过了一座海拔较高的山后,我们终于进入了喀纳斯。接下来的日子,我和耶利亚就在一个七口之家的图瓦人家寄宿。
索伦格爷爷是这个家庭的长者,两个儿子都已经外出打工了,他与四个女人留守在村子里:老伴,大儿媳妇,两个十几岁的孙女。
爷爷的大儿媳妇非常强壮,一张饱满的脸很像蒙古人——事实上,图瓦人都说自己是成吉思汗骑兵的后裔。直到今天,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悬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
这个大儿媳妇几乎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忙完家里厨房的活后,通常就在栅栏边一面与邻居拉家常,一面剪羊毛。图瓦人对栅栏很重视,无论在哪里安家,必修栅栏。首先房前都有栅栏,大门就在栅栏的中间;然后房后也有栅栏,大多用于围住牛羊圈;再然后房后栅栏的外面还有栅栏,用于围住菜地。一般人家有这么三道栅栏就够了,但有的人家却有好几道,横横竖竖分布于房前屋后,仿佛有许多东西需要圈住似的。索伦格家就有七个栅栏,家用的四个,小商店两个;为了使家和小商店隔开,中间又竖了一个。
听说图瓦人干什么事情都跟二有关。不知道索伦格爷爷有两个儿子和有两个孙女是不是也跟这个有关系。两个孙女总是很少说话——因为她们不是太懂汉语。但是,每当我们外出回来、刚坐下的时候,她们就笑容可掬地端上酸奶、奶酒、奶茶、奶疙瘩、酥油、油饼、油筛子等。大孙女还会用生硬的汉语教我一些图瓦人的礼节:吃的食品你可以随便挑,但奶茶却是必须要喝的……
临走的那天上午,大孙女领着我往她家背后的山上跑。站在山腰往下看,图瓦村夹在两山之间,不宽的山谷,刚好供这里80多户人居住。由于山不高,山谷便显得开阔,村庄因而也显得安详,远处的雪峰被葱绿金黄相间的树林遮掩得恍恍惚惚。
她的汉语还不足以表达她对自己家乡的自豪,不过从她脸上的表情,我已经懂了。
害羞的阿孜古丽
到了喀什,发现老城区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菜巴扎里面的胡同,非常典型的沙漠建筑,全是用黄泥巴或者黄砖与木头共同构造而成。胡同有点类似广东的岭南建筑过街楼——下面走人上面住人,不同的地方是它像隧道似的全封闭,隧道里面不定距离的就有一小段上面不做房子,像开了天窗似的采光。这种建筑面对风沙的袭击有很好的抵抗力——恶劣的环境铸造了南疆人的智慧。
在土黄色的隧道里面,光线忽暗忽明,令这个原本神秘的城市更加神秘。走在这悠悠的老巷里,仿佛回到了中世纪的中亚。忽然间,一群花枝招展的姑娘迎面走过,我的耶利亚之梦更加绚丽多彩了……
不过比起她们,房东的邻居、芳龄18的阿孜古丽更让我着迷。
维吾尔人由草原民族变为农耕民族的具体时间尚无确考,却将草原民族喜爱花草的特性很好地保留下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维吾尔人的房前院后,种的都是各种各样的鲜花。即便是那些自然条件恶劣、风沙侵蚀农田、耕种面积日益减少的地方,维吾尔人喜爱花草的习性,使他们仍然在有限的土地上用有限的水种养各种鲜花。他们还充分挖掘和利用鲜花的使用价值,如从鲜花中提取制作的孜然等各种香料,作为中亚的特产早已闻名中外,近几年和田的玫瑰花浆和玫瑰酒也开始驰名疆内外。
这种对鲜花的崇尚甚至使得维吾尔人喜爱以鲜花给闺女起名,比如阿孜古丽: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希望之花”。
阿孜古丽不需要戴面纱,但还是非常害羞,每次见到我的时候,总是笑着飞快地躲进房间里。由于刚从更南部的和田移民过来,姑娘还不太会汉语。语言的障碍,更加令我们的交流变得困难。
直到三天后,我离开喀什前往塔什库尔干。在院子门口上出租车时回头的瞬间,却看见阿孜古丽躲在门框后面,两只大而明亮的眼睛分明在追赶着我渐渐远去的出租车……
冰山脚下的古兰丹姆
追寻耶利亚之梦,最终当然要落在它开始的地方。
《冰山上的来客》的背景故事就发生在慕士塔格峰冰山,而电影里面古兰丹姆蒙着面纱露出的两只明亮的眼睛也已经迷惑了我多年——这都是我跨越接近三个时区来到冰山脚下的原动力。
在冰山腹地住着柯尔克孜人的苏巴什村,草地不过是浅浅的苔藓——很难想象柯尔克孜人的牲畜靠着这样的食物是怎样成长的。比这更难想象的是柯尔克孜女人。每看见她们冰山下婀娜的身影,便会感觉她们是世界上最美的;而看见她们为柯尔克孜人视为高贵动物的马制作精美漂亮的马衣,又会觉得她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件马衣,有时比一家人的衣服还昂贵;家庭是否富裕、主妇是否聪明手巧,都能从马衣是否华丽分辨出来。
除了美丽和智慧,我还感受到了她们的勇敢和善良。
记得那天,蓝天上的太阳毫无阻拦地直射在冰山之上,发出一种耀眼的白光。面对着慕士塔格峰的雄伟,我兴奋、激动、敬畏并且无语,手中的相机不停地响着快门的声音……到我突然发现拔不起右脚时,身体已经在慢慢下沉,登山鞋甚至已完全被水草泥巴埋没——我知道,我遭遇了传说中慕士塔格峰下的杀人沼泽!
房东皮亚大婶与一群女人正在远处草原上的小溪边洗衣服,在脑袋没有完全空白之前,我开始不断地使劲大声叫喊:“皮亚!救我!”在确信皮亚大婶终于看到我以后,尽管泥水已经漫过了膝盖,我心里已经不慌了,开始把身体摊平,俯卧在沼泽的泥水上面,尽量减慢下沉的速度:我知道,已经抚摸到我身体的死神,看到了一大群柯尔克孜女人跟着皮亚大婶惊叫着向我跑来,正在无奈地、慢慢地离我远去。
在屋里的火炉边,我被赤裸着裹进一张柯尔克孜羊毛毯子。皮亚在屋外收拾我那一堆沾满泥水、草屑的衣服和鞋子,嘴巴里不停地用柯尔克孜语在嘟哝着些什么。她9岁的女儿古丽给我端来了一碗热乎乎的用青稞、麦子等发酵制成的“加尔玛”,柯尔克孜人一年四季都喝它。“喝了它,你就会拥有像鹰一样的力量,在帕米尔高原的蓝天上翱翔。”古丽小大人似的嘱咐我。
皮亚的嘟哝声渐渐消失在门外——我估计是帮我洗衣服去了。古丽哼唱起一首歌来,旋律很熟,只是歌词听不懂。是什么歌呢?乖巧的古丽似乎明白我在想什么,改用汉语唱起来:“花儿为什么那样红……”
我童年最深处的记忆一下被击中:《冰山上的来客》!蒙着面纱只露出两只眼睛的古兰丹姆!
已是将近21点,帕米尔高原的太阳还在山顶投下粉红的一抹余晖。气温已经迅速下降,甚至可以感觉到10分钟内由温变凉,再由凉变冷。但是皮亚大婶的叨唠和古丽姑娘的歌声,却是如此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