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它为在新世纪中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应对方式。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的提出与构建,不仅是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新型社会成员而做出的尝试,也是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转换的因应,更是对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
关键词:语文学习 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它为在新世纪中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应对方式。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的提出与构建,不仅是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新型社会成员而做出的尝试,也是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转换的因应,更是对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建构学习共同体呢?
一、何谓学习共同体?
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建构学习共同体进行教学的策略
1、民主平等,共同发展是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前提。
在“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民主平等关系。也就是说,它首先不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这种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真诚”和“真实”。它要求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没有任何的做作和装腔作势,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畅所欲言;
二是“信任和“接受”。它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把每个学生都当做一个具有自己独特价值的个体,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同时也宽容其缺点,维护学生的尊严与爱好,相信学生能够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
三是“理解”。这里的“理解”是一种对他人设身处地的理解,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理解他人,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要求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思想、情感以及对世界的态度,而不是用教师自己的标准或主观预想的框框来看待学生。同时,教师或学生要正确恰当地将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对方,让他感受到这种理解。只要能够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潜能就能够充分发挥,达到自我实现。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中,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关系,教师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和心灵世界,学生才能够感受和体验到自己人格上的自主和尊严,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提供真实的、多极的、可供理解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不同,所产生的学习行为也不同,情境与个体学习活动形成一组互动的关系。因此,要尽可能地设置支持学习者深刻理解的学习背景,提供多极的、复杂的真实表征。以往的学习活动,多是通过符号进行操纵,耽于符号的演绎和抽象理论的说教,如阅读教学中如何理解词句含义,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作文教学中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组材等,对学生来讲要理解这些东西,的确是件苦差事。在共同体学习中,提供给学生接近实际背景的学习基础材料,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相关的教学情境,提供学习内容必要的相关资料(如背景知识,人物介绍,鉴赏材料,教学范例等)。
3、科学组建学习组。
通过对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评定,然后按照一定的策略分派到各学习小组中。人员的分派依据许多因素,如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认知方式等,一般采用互补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搭配,可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并促进优生在辅导差生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有利于发挥不同认知类型学生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协作学习成员不限于学生,也可能是由计算机扮演的学习伙伴。更重要的是教师也要参与到学习组之中,教师作为学习者,采取流动编制,目的就是能激活各小组的学习热情,及时矫正学习小组的偏差行为,引导学习朝合理正确的方向进行。
每个学习小组成员人数不宜太多,以避免出现吃大鍋饭现象,保证每位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和积极思考坦诚交流的机会,要让每一位学习者能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中受益。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要使学习者明晰地呈现其思维过程,共同体并不要求学习者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相同的东西。每个学习者都可以学习不同的领域或专题。作为一种“协商”,小组活动的任务分配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各组自行安排。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学习者的个性都力求能得到极大的发展。
4、及时对学习成果进行返观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是学习共同体的进一步学习和资源整合,评价也是学习,是对小组学习的延续和深化。
自评:包括每个成员在本组内的自评和小组委托对本组总体情况向班上其他组作自评。通过对“核心问题”及子问题的思考研究,评价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对“单元话题”的理解,主要包括做了些什么,做得怎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问题,感兴趣的问题有哪些,有疑惑的问题有哪些,获得了哪些启示等
互评:包括小组内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互评和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小组成员对另一小组成员进行评价等。
总结评价:在教师指导下,所有成员对该学习活动的过程、效果、应用价值等作出总体评价,主要是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方式的行为考查,以便为下一“话题”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在这里,评价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关系。评价作为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协作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教师的评价,教师对于个体的反馈比对小组整体的反馈更能激励学生。
关键词:语文学习 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它为在新世纪中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应对方式。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的提出与构建,不仅是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新型社会成员而做出的尝试,也是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转换的因应,更是对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建构学习共同体呢?
一、何谓学习共同体?
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建构学习共同体进行教学的策略
1、民主平等,共同发展是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前提。
在“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民主平等关系。也就是说,它首先不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这种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真诚”和“真实”。它要求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没有任何的做作和装腔作势,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畅所欲言;
二是“信任和“接受”。它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把每个学生都当做一个具有自己独特价值的个体,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同时也宽容其缺点,维护学生的尊严与爱好,相信学生能够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
三是“理解”。这里的“理解”是一种对他人设身处地的理解,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理解他人,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要求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思想、情感以及对世界的态度,而不是用教师自己的标准或主观预想的框框来看待学生。同时,教师或学生要正确恰当地将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对方,让他感受到这种理解。只要能够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潜能就能够充分发挥,达到自我实现。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中,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关系,教师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和心灵世界,学生才能够感受和体验到自己人格上的自主和尊严,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提供真实的、多极的、可供理解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不同,所产生的学习行为也不同,情境与个体学习活动形成一组互动的关系。因此,要尽可能地设置支持学习者深刻理解的学习背景,提供多极的、复杂的真实表征。以往的学习活动,多是通过符号进行操纵,耽于符号的演绎和抽象理论的说教,如阅读教学中如何理解词句含义,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作文教学中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组材等,对学生来讲要理解这些东西,的确是件苦差事。在共同体学习中,提供给学生接近实际背景的学习基础材料,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相关的教学情境,提供学习内容必要的相关资料(如背景知识,人物介绍,鉴赏材料,教学范例等)。
3、科学组建学习组。
通过对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评定,然后按照一定的策略分派到各学习小组中。人员的分派依据许多因素,如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认知方式等,一般采用互补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搭配,可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并促进优生在辅导差生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有利于发挥不同认知类型学生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协作学习成员不限于学生,也可能是由计算机扮演的学习伙伴。更重要的是教师也要参与到学习组之中,教师作为学习者,采取流动编制,目的就是能激活各小组的学习热情,及时矫正学习小组的偏差行为,引导学习朝合理正确的方向进行。
每个学习小组成员人数不宜太多,以避免出现吃大鍋饭现象,保证每位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和积极思考坦诚交流的机会,要让每一位学习者能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中受益。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要使学习者明晰地呈现其思维过程,共同体并不要求学习者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相同的东西。每个学习者都可以学习不同的领域或专题。作为一种“协商”,小组活动的任务分配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各组自行安排。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学习者的个性都力求能得到极大的发展。
4、及时对学习成果进行返观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是学习共同体的进一步学习和资源整合,评价也是学习,是对小组学习的延续和深化。
自评:包括每个成员在本组内的自评和小组委托对本组总体情况向班上其他组作自评。通过对“核心问题”及子问题的思考研究,评价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对“单元话题”的理解,主要包括做了些什么,做得怎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问题,感兴趣的问题有哪些,有疑惑的问题有哪些,获得了哪些启示等
互评:包括小组内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互评和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小组成员对另一小组成员进行评价等。
总结评价:在教师指导下,所有成员对该学习活动的过程、效果、应用价值等作出总体评价,主要是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方式的行为考查,以便为下一“话题”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在这里,评价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关系。评价作为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协作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教师的评价,教师对于个体的反馈比对小组整体的反馈更能激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