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介绍了2013-2014年度兴义市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做法、成效与经验:通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对技术指导员及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做法与经验;兴义市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9-19-04
1 基本情况
兴义市隶属贵州省黔西南州,全市国土面积
2 415km2,耕地面积25 866hm2。辖26个乡镇、151个行政村。2012年末总人口数为74.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9万人,14.68万户)。201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1 286 000万元,财政总收入312 000万元,农业生产总值为286 48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 849元/人。
1.1 主导产业现状 第一主导产业蔬菜生产现状:蔬菜产业覆盖全市29个乡镇办,2012年种植规模9 786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7.84%,产值68 948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4.0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68%。2013年计划种蔬菜种植面积11 040hm2,涉及农户5.88万户,总产值达86 774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9.80%。主要加工企业有5个,从业人员470人。
第二主导产业茶叶生产现状:茶叶产业分布在我市的七舍、捧乍、鲁布格、猪场坪、敬南、泥凼、白碗窑、乌沙、清水河等乡镇,2012年种植规模4 733hm2,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8.30%,产值10 357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6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6%。2013年计划茶叶种植面积达5 000hm2,涉及农户1.5万户,总产值达180 0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18%。主要加工企业有4个,从业人员12人。
1.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2007年,兴义市人民政府拟定了《兴义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报经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审核后,2008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黔府函【2008】62号)。全市已设置市级推广机构6个,乡级30个,共有农技推广人员298人(非专业人员除外),其中:市级70人,乡镇228人,具有大、中专学历以上205人,农技推广队伍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3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09人,初级职称128人,专业人员占80.8%,农技人员工资由市级财政统一支付。初步建立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三方考核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五项制度。“三权”归县(兴府通〔2009〕51号文件),各项规章制度较健全。
2 项目实施年度目标
2.1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完成公益性职能明确、机构设置、编制核定、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三方考评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多元化推广制度,明确县级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指导职责,保障乡镇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确保全县推广机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全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有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机制、精干的人员队伍、稳定的经费保障和必要的工作条件。
2.2 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实现全市范围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 000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开展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争创活动。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00名。完善工作机制。
3 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3.1 完善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2013-2014年度,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农技体系改革工作的深入进行,完成公益性职能,明确机构设置、编制核定、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5项制度”在全市各农技推广机构规范上墙,全市农技人员完善了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三方考评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多元化推广制度,明确了县、乡(镇)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指导职责,保障乡镇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确保全县推广机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达80%以上。全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实现了“三权”归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推广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3.2 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 2013-2014年度全市蔬菜产业完成种植面积11 453hm2,涉及农户6.24万户,实现总产值可达94 868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2.45%。建立标准化蔬菜示范区3个,设施蔬菜基地示范基地1个,发展专业合作组织8个,主要加工企业有7家(个),从业人员66人,筛选主导品种5个,主推技术4项,实现了全市范围蔬菜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全市茶叶产业完成种植面积5 233hm2,涉及农户1.62万户,实现总产值可达19 880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6.63%。建立标准化茶叶示范区3个,发展专业合作组织4个,主要加工企业有6家(个),从业人员22人,筛选主导品种5个,主推技术4项,实现了全市范围茶叶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
3.3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 全市培育科技示范户1 000户(其中:蔬菜产业示范户800户;茶叶产业示范户为200户),由农户自愿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择优推荐,乡镇农技站筛选,上报县农业和扶贫开发局审核后,须在示范户所在村张榜公示无异议后,再报兴义市农业和扶贫开发局确定。编制示范户基本情况统计表,并由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签订责任合同。
3.4 建设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 2013-2014年度分别在敬南镇的白河村大坡组、下五屯办事处的坝佑村下补路组、木贾办事处的枫塘村街上组,分别建设茶叶、蔬菜产业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 3.5 开展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争创活动 根据省农委印发的《2013年贵州省农业科技服务“送、带、促”活动方案的通知》(黔农办发〔2013〕143号)文件,我市制定了2013年兴义市农业科技服务“送、带、促”活动方案,其活动开展情况有:
3.5.1 双送双带双促示范活动 推进“美丽乡村”主体活动,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宣传力度,积极协助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拍摄兴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美丽乡村万峰林;将万峰林8个行政村作为一个整体向农业部申报了“美丽乡村--中国兴义万峰林”,同时撰写了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材料《依托峰林田园,建设美丽乡村--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万峰林模式》。
3.5.2 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争创活动 在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争创活动中,要求技术指导员充分发挥技能、提高服务质量,争取争当农民满意的农技员。
3.5.3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与指导活动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兴义市以全省实施“5个100工程”为契机,突出地方资源优势,以蔬菜产业为主、种养加相结合的现代高效生产经营模式,着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从土地、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全力支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
3.5.4 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活动 围绕我市实施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我市招聘技术指导员100名,其中:蔬菜技术指导员80人、茶叶技术指导员20人。对技术人员培训,采取当地培训和异地培训方式进行,30名到省农科院进行培训;70名到黔西南州职业技术学院培训。
4 主要做法
4.1 政府加强“统”的功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经兴义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发了(兴府办发[2013]150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的通知》文件,领导小组组长由兴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聂建强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协副主席刘胜兴同志、市农业局局长黄学刚同志担任,成员有市政府办、财政、农业相关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农业局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成立了项目实施专家组,下发了(兴府办发[2013]149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实施专家组的通知》文件,专家组组长由高级农艺师张义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农艺师徐发友、张清胜同志担任,成员有市职各业务站、乡(镇)农技站主要负责人。
由项目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监督,把各项补助足额发放到技术指导人员和示范户手中。同时制定了《兴义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发布办法》、《兴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遴选管理办法》、《兴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管理考核办法》、《兴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示范基地遴选管理办法》。
4.2 明确职责,加强管理
4.2.1 明确职责 为了使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和实施,达到预定目标,项目领导小组负责体系改革相关措施制定,项目资金监管,项目督促检查。县级专家组在部、省级专家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负责本地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筛选,负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做好对技术指导员的培训,对示范户的技术指导工作等。
4.2.2 加强管理 参与项目实施的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户、基地负责人、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等分别签订责任合同,明确分工责任,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严格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4.3 严格按照五项管理制度,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 按照兴义市委的总体部署,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已完成人财物“三权”的移交工作,已制定五项管理制度,按照五项管理制度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建立规范的农业技术信息收集、发布和反馈机制。二是开展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三是依托和组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参与重大农业项目的实施,改进推广方式,锻炼和培养推广人员,提高服务效能。四是通过广泛开展科技下乡、进村服务、巡回指导、专业热线等多种形式,有效扩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五是推行技物结合的连锁经营,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科技特派员制度等。
4.4 统筹产业发展、合理安排项目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采取统筹产业发展,合理安排项目措施,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4.5 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 我市主导产业虽然在规模上有较大发展,但在效益上还需提高。为了解决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努力探索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增加产业产值的有效途径。
蔬菜产业:基地积极探索有机蔬菜生产工艺,开展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示范新技术(抗旱滴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有害物质监测)。通过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2013年蔬菜产值达到了6 458元/667m2,比2012年增1 324元/667m2(2012年产值5 134元/667m2),增25.79%。产品远销广西、云南,对我市今后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叶产业:我市茶叶栽培历史悠久,但由于品种老化,产量低,严重制约茶叶产业发展。基地针对这一问题,由七舍镇七舍村、敬南镇白河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引进金华小叶茶、福鼎大白茶、龙井43号、乌牛早等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种植并取得成功。在基地深入开展茶叶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害物质监测技术、精加工工艺,提高茶青产量,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现全市已经种植乌牛早1 333hm2,龙井43号933hm2,产值达4 120.00元/667m2。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使我市的茶产业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上有较大突破,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为实现我市产业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4.6 围绕主导产业,组织技术指导员开展技术服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位技术指导员作好围绕主导产业、示范户做好年度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在管理上,实现县、乡共同管理,制定各项制度,按照“三方”考核办法进行考核,每季度检查工作日志,对违反制度技术指导员实行个别谈话、辞聘处理。通过加强对技术指导员的严格管理,全市技术指导员2013-2014年度平均每人入户指导产业94次,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34个,实现了蔬菜平均产值6 458元/667m2,比2012年增1 324元/667m2(2012年蔬菜产值5 134元/667m2),增25.79%;茶叶种植面积5 233hm2,比2012年增加1 760hm2,增50.67%,平均产值2 532元/667m2,比2012年增414元/667m2(2012年产值2 118元/667m2),增19.55%;示范户2013年人均收入9 868元,比2012年人均收入8 923元,增945元,增10.59%。
4.7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开展农技人员技术培训 根据项目安排,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我市招聘技术指导员100名(其中乡镇76人、市级24人),其中:蔬菜技术指导员80人、茶叶技术指导员20人。对技术人员培训,采取当地培训和异地培训方式进行。当地培训于2013年12月10日在黔西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培训技术指导员70名;异地培训依托贵州省农科院进行培训,分3期进行,培训技术指导员30名。培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采用教师主讲、学员提问、师生互相交流等方式进行授课。通过培训,使学员了解掌握我市主导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学员普遍反映:培训教师讲课深入浅出,切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教学手段直观、先进,图、文、声、像并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员反映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技人员技术水平,提升了基层农技干部的综合素质。
4.8 深入开展“三结合”,促进产业发展
4.8.1 项目实施与现在规划的现代农业园区相结合 项目安排的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规划进行,为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先行铺路。
4.8.2 产业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结合 我市规划茶叶、蔬菜产业,主要与茶叶深加工、蔬菜保鲜、蔬菜批发等企业结合,保证产业发展无后顾之忧。
4.8.3 产业发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围绕产业建立的,它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通过三结合,在茶产业发展中茶青由茶叶深加工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做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蔬菜生产、储藏保鲜、运输得到保障。
4.9 扩大项目宣传,提高辐射能力 一是市政府分管市长、市政协主席在项目启动会上强调:市政府、市政协将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把项目纳入考核内容。二是技术指导人员下乡必须佩戴胸牌,接受广大农民监督。三是示范基地挂牌,注明建设内容。四是加大科技(下转34页)(上接21页)服务力度,创建高产、高收入典型示范户,通过媒体报道提高辐射能力。五是建立永性标牌,接受社会监督。六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提高投产比,通过项目简报进行宣传。
5 主要成效和经验体会
5.1 主要成效 (1)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我市主导产业发展规模有较大发展和提高,茶叶种植面积现已经达到
5 233hm2,比2012年增加1 760hm2;蔬菜种植面积现已经达到11 453hm2,比2012年增加646hm2;现已经建成666.7hm2蔬菜基地2个,333.3hm2蔬菜基地4个。(2)农技人员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能满足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3)建立了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建全了农技推广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农技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整体素质。(4)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13年实现蔬菜产业收入9.49亿元,比2012年(6.9亿元)增加2.59亿元,增37.54%;实现茶产业收入1.99亿元,比2012年(1.04亿元)增加0.95亿元,增91.35%。
5.2 经验体会
5.2.1 体系改革是基础 我市通过体系改革,明确了职责,建立和完善了岗位责任制和考评激励,增强了广大农技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广大农技人员踏踏实实为“三农”服务。2013年秋种期间,全市298名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从2013年9~12月,放弃双休假日,指导帮助农民按质按量完成秋种计划,通过体系改革,广大农技人员又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5.2.2 示范基地建设是关键 蔬菜基地建设,为保障城市蔬菜供给,起到了关键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组织农民到基地观摩学习,带动了蔬菜产业发展,为沿边贫困乡镇农户找到致富路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2.3 实行层层负责制是保障 实行专家负责指导技术员、技术人员指导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的层层负责制是成功的保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分类指导,就地管理原则,把专家、技术指导人员所学专业进行分类,同时考虑相关产业技术缺陷进行合理搭配。通过采取这种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做法与经验;兴义市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9-19-04
1 基本情况
兴义市隶属贵州省黔西南州,全市国土面积
2 415km2,耕地面积25 866hm2。辖26个乡镇、151个行政村。2012年末总人口数为74.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9万人,14.68万户)。201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1 286 000万元,财政总收入312 000万元,农业生产总值为286 48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 849元/人。
1.1 主导产业现状 第一主导产业蔬菜生产现状:蔬菜产业覆盖全市29个乡镇办,2012年种植规模9 786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7.84%,产值68 948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4.0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68%。2013年计划种蔬菜种植面积11 040hm2,涉及农户5.88万户,总产值达86 774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9.80%。主要加工企业有5个,从业人员470人。
第二主导产业茶叶生产现状:茶叶产业分布在我市的七舍、捧乍、鲁布格、猪场坪、敬南、泥凼、白碗窑、乌沙、清水河等乡镇,2012年种植规模4 733hm2,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8.30%,产值10 357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6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6%。2013年计划茶叶种植面积达5 000hm2,涉及农户1.5万户,总产值达180 0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18%。主要加工企业有4个,从业人员12人。
1.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2007年,兴义市人民政府拟定了《兴义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报经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审核后,2008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黔府函【2008】62号)。全市已设置市级推广机构6个,乡级30个,共有农技推广人员298人(非专业人员除外),其中:市级70人,乡镇228人,具有大、中专学历以上205人,农技推广队伍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3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09人,初级职称128人,专业人员占80.8%,农技人员工资由市级财政统一支付。初步建立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三方考核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五项制度。“三权”归县(兴府通〔2009〕51号文件),各项规章制度较健全。
2 项目实施年度目标
2.1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完成公益性职能明确、机构设置、编制核定、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三方考评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多元化推广制度,明确县级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指导职责,保障乡镇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确保全县推广机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全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有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机制、精干的人员队伍、稳定的经费保障和必要的工作条件。
2.2 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实现全市范围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 000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开展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争创活动。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00名。完善工作机制。
3 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3.1 完善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2013-2014年度,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农技体系改革工作的深入进行,完成公益性职能,明确机构设置、编制核定、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5项制度”在全市各农技推广机构规范上墙,全市农技人员完善了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三方考评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多元化推广制度,明确了县、乡(镇)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指导职责,保障乡镇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确保全县推广机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达80%以上。全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实现了“三权”归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推广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3.2 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 2013-2014年度全市蔬菜产业完成种植面积11 453hm2,涉及农户6.24万户,实现总产值可达94 868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2.45%。建立标准化蔬菜示范区3个,设施蔬菜基地示范基地1个,发展专业合作组织8个,主要加工企业有7家(个),从业人员66人,筛选主导品种5个,主推技术4项,实现了全市范围蔬菜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全市茶叶产业完成种植面积5 233hm2,涉及农户1.62万户,实现总产值可达19 880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6.63%。建立标准化茶叶示范区3个,发展专业合作组织4个,主要加工企业有6家(个),从业人员22人,筛选主导品种5个,主推技术4项,实现了全市范围茶叶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
3.3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 全市培育科技示范户1 000户(其中:蔬菜产业示范户800户;茶叶产业示范户为200户),由农户自愿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择优推荐,乡镇农技站筛选,上报县农业和扶贫开发局审核后,须在示范户所在村张榜公示无异议后,再报兴义市农业和扶贫开发局确定。编制示范户基本情况统计表,并由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签订责任合同。
3.4 建设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 2013-2014年度分别在敬南镇的白河村大坡组、下五屯办事处的坝佑村下补路组、木贾办事处的枫塘村街上组,分别建设茶叶、蔬菜产业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 3.5 开展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争创活动 根据省农委印发的《2013年贵州省农业科技服务“送、带、促”活动方案的通知》(黔农办发〔2013〕143号)文件,我市制定了2013年兴义市农业科技服务“送、带、促”活动方案,其活动开展情况有:
3.5.1 双送双带双促示范活动 推进“美丽乡村”主体活动,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宣传力度,积极协助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拍摄兴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美丽乡村万峰林;将万峰林8个行政村作为一个整体向农业部申报了“美丽乡村--中国兴义万峰林”,同时撰写了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材料《依托峰林田园,建设美丽乡村--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万峰林模式》。
3.5.2 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争创活动 在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争创活动中,要求技术指导员充分发挥技能、提高服务质量,争取争当农民满意的农技员。
3.5.3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与指导活动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兴义市以全省实施“5个100工程”为契机,突出地方资源优势,以蔬菜产业为主、种养加相结合的现代高效生产经营模式,着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从土地、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全力支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
3.5.4 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活动 围绕我市实施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我市招聘技术指导员100名,其中:蔬菜技术指导员80人、茶叶技术指导员20人。对技术人员培训,采取当地培训和异地培训方式进行,30名到省农科院进行培训;70名到黔西南州职业技术学院培训。
4 主要做法
4.1 政府加强“统”的功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经兴义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发了(兴府办发[2013]150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的通知》文件,领导小组组长由兴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聂建强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协副主席刘胜兴同志、市农业局局长黄学刚同志担任,成员有市政府办、财政、农业相关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农业局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成立了项目实施专家组,下发了(兴府办发[2013]149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实施专家组的通知》文件,专家组组长由高级农艺师张义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农艺师徐发友、张清胜同志担任,成员有市职各业务站、乡(镇)农技站主要负责人。
由项目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监督,把各项补助足额发放到技术指导人员和示范户手中。同时制定了《兴义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发布办法》、《兴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遴选管理办法》、《兴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管理考核办法》、《兴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示范基地遴选管理办法》。
4.2 明确职责,加强管理
4.2.1 明确职责 为了使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和实施,达到预定目标,项目领导小组负责体系改革相关措施制定,项目资金监管,项目督促检查。县级专家组在部、省级专家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负责本地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筛选,负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做好对技术指导员的培训,对示范户的技术指导工作等。
4.2.2 加强管理 参与项目实施的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户、基地负责人、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等分别签订责任合同,明确分工责任,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严格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4.3 严格按照五项管理制度,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 按照兴义市委的总体部署,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已完成人财物“三权”的移交工作,已制定五项管理制度,按照五项管理制度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建立规范的农业技术信息收集、发布和反馈机制。二是开展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三是依托和组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参与重大农业项目的实施,改进推广方式,锻炼和培养推广人员,提高服务效能。四是通过广泛开展科技下乡、进村服务、巡回指导、专业热线等多种形式,有效扩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五是推行技物结合的连锁经营,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科技特派员制度等。
4.4 统筹产业发展、合理安排项目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采取统筹产业发展,合理安排项目措施,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4.5 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 我市主导产业虽然在规模上有较大发展,但在效益上还需提高。为了解决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努力探索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增加产业产值的有效途径。
蔬菜产业:基地积极探索有机蔬菜生产工艺,开展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示范新技术(抗旱滴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有害物质监测)。通过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2013年蔬菜产值达到了6 458元/667m2,比2012年增1 324元/667m2(2012年产值5 134元/667m2),增25.79%。产品远销广西、云南,对我市今后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叶产业:我市茶叶栽培历史悠久,但由于品种老化,产量低,严重制约茶叶产业发展。基地针对这一问题,由七舍镇七舍村、敬南镇白河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引进金华小叶茶、福鼎大白茶、龙井43号、乌牛早等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种植并取得成功。在基地深入开展茶叶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害物质监测技术、精加工工艺,提高茶青产量,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现全市已经种植乌牛早1 333hm2,龙井43号933hm2,产值达4 120.00元/667m2。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使我市的茶产业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上有较大突破,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为实现我市产业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4.6 围绕主导产业,组织技术指导员开展技术服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位技术指导员作好围绕主导产业、示范户做好年度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在管理上,实现县、乡共同管理,制定各项制度,按照“三方”考核办法进行考核,每季度检查工作日志,对违反制度技术指导员实行个别谈话、辞聘处理。通过加强对技术指导员的严格管理,全市技术指导员2013-2014年度平均每人入户指导产业94次,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34个,实现了蔬菜平均产值6 458元/667m2,比2012年增1 324元/667m2(2012年蔬菜产值5 134元/667m2),增25.79%;茶叶种植面积5 233hm2,比2012年增加1 760hm2,增50.67%,平均产值2 532元/667m2,比2012年增414元/667m2(2012年产值2 118元/667m2),增19.55%;示范户2013年人均收入9 868元,比2012年人均收入8 923元,增945元,增10.59%。
4.7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开展农技人员技术培训 根据项目安排,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我市招聘技术指导员100名(其中乡镇76人、市级24人),其中:蔬菜技术指导员80人、茶叶技术指导员20人。对技术人员培训,采取当地培训和异地培训方式进行。当地培训于2013年12月10日在黔西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培训技术指导员70名;异地培训依托贵州省农科院进行培训,分3期进行,培训技术指导员30名。培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采用教师主讲、学员提问、师生互相交流等方式进行授课。通过培训,使学员了解掌握我市主导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学员普遍反映:培训教师讲课深入浅出,切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教学手段直观、先进,图、文、声、像并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员反映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技人员技术水平,提升了基层农技干部的综合素质。
4.8 深入开展“三结合”,促进产业发展
4.8.1 项目实施与现在规划的现代农业园区相结合 项目安排的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规划进行,为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先行铺路。
4.8.2 产业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结合 我市规划茶叶、蔬菜产业,主要与茶叶深加工、蔬菜保鲜、蔬菜批发等企业结合,保证产业发展无后顾之忧。
4.8.3 产业发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围绕产业建立的,它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通过三结合,在茶产业发展中茶青由茶叶深加工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做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蔬菜生产、储藏保鲜、运输得到保障。
4.9 扩大项目宣传,提高辐射能力 一是市政府分管市长、市政协主席在项目启动会上强调:市政府、市政协将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把项目纳入考核内容。二是技术指导人员下乡必须佩戴胸牌,接受广大农民监督。三是示范基地挂牌,注明建设内容。四是加大科技(下转34页)(上接21页)服务力度,创建高产、高收入典型示范户,通过媒体报道提高辐射能力。五是建立永性标牌,接受社会监督。六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提高投产比,通过项目简报进行宣传。
5 主要成效和经验体会
5.1 主要成效 (1)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我市主导产业发展规模有较大发展和提高,茶叶种植面积现已经达到
5 233hm2,比2012年增加1 760hm2;蔬菜种植面积现已经达到11 453hm2,比2012年增加646hm2;现已经建成666.7hm2蔬菜基地2个,333.3hm2蔬菜基地4个。(2)农技人员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能满足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3)建立了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建全了农技推广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农技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整体素质。(4)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13年实现蔬菜产业收入9.49亿元,比2012年(6.9亿元)增加2.59亿元,增37.54%;实现茶产业收入1.99亿元,比2012年(1.04亿元)增加0.95亿元,增91.35%。
5.2 经验体会
5.2.1 体系改革是基础 我市通过体系改革,明确了职责,建立和完善了岗位责任制和考评激励,增强了广大农技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广大农技人员踏踏实实为“三农”服务。2013年秋种期间,全市298名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从2013年9~12月,放弃双休假日,指导帮助农民按质按量完成秋种计划,通过体系改革,广大农技人员又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5.2.2 示范基地建设是关键 蔬菜基地建设,为保障城市蔬菜供给,起到了关键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组织农民到基地观摩学习,带动了蔬菜产业发展,为沿边贫困乡镇农户找到致富路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2.3 实行层层负责制是保障 实行专家负责指导技术员、技术人员指导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的层层负责制是成功的保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分类指导,就地管理原则,把专家、技术指导人员所学专业进行分类,同时考虑相关产业技术缺陷进行合理搭配。通过采取这种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