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培养综合性实用人才的必须手段。本文从教材编写理念的更新,翻译文体的多样化发展,以及举例与练习的实用性的加强三个方面,对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材的建设提出建议,指出翻译教材建设应明确教材理念,保证内容安排合理,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 翻译教材;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材建设一直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好的教材不仅能够使教学更加高效,也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适度的指导。翻译作为大学英语专业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其教材的建设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翻译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因此,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建设应明确教材理念,保证内容安排合理,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英语翻译教材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已出版的正式翻译教材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很可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港澳台市场上出售的有关翻译的教材就多达900多种。以国内英语专业的翻译教材来说,比较流行的版本就有《英汉翻译教程》 (张培基等,1980)、《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柯平,1993)、《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1997)、《汉英翻译基础》 (陈宏薇,1998) 等。”[3]但是,这些教材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理论过多且大同小异,与翻译实践脱轨;(2)实例过于呆板,信息量不大,启发性与欣赏性不强;(3)选材不够全面和多样化,内容单调;(4)文化导入不足;(5)练习的实用性不强,与翻译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
二、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建设的建议
首先,翻译教材的编写理念需要更新。在对造成当今的外语教学模式不利于翻译人才培养的原因进行分析时,何其莘指出,在专门性的翻译人才培养方面,我国的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仍存在着一些缺憾,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将翻译技能视作一种专门的语言能力来进行培养和训练;第二,没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致使高水平翻译专门人才不足。“懂外语就会翻译”的错误观点还普遍存在。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只用翻译技巧,掌握多元文化知识,并能够胜任不同领域翻译任务的综合性翻译人才严重匮乏。陶友兰也指出:“在我国,翻译一直作为外语教学的一部分,被认为是外语学习中较高层次的要求。有关翻译的练习,经常出现在外语教材上,而就翻译人才的培养而言,仅靠外语类教材中有限的翻译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不够的”。在以往的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翻译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主要目的是通过翻译课文和例句帮助学生理解意思,掌握语法和词汇,或是用以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课文和语法的理解情况。翻译被更多的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大纲中所规定的笔译课和口译课也只能满足基本的训练和理论介绍。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性翻译人才来说,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来讲都是不够的。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提出了改革创新的挑战。
李运兴认为,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来看,目前国内出版的翻译教材的内容框架大致可分为三类: 传统语法框架、问题解决式框架和当代译论框架。
传统的语法框架中理论的汲如注重经典性,而较少关注当代译论。由张培基等人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就属于这一类。该教材问世于上世纪80年代,属国家统编教材,其水平和质量都属上乘,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书侧重对翻译技巧的介绍,但仅限于从词法和句法方面进行讲解,应被归为语法翻译法一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这套教材在之后的使用中,无论是在例句的选材还是讲授技巧的方法方面都与时代相脱节。问题解决式框架更加关注翻译实践中的情景问题,加入了部分当代的翻译理论,如范仲英编写的《实用翻译教程》和冯庆华的《实用翻译教程》及其修订本等。在当代译论框架下编写的教材,如柯平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和陈宏薇的《新实用汉译英教程》,其特点是有明确的理论介绍。但对理论的介绍并不以系统讲解为目的。与问题解决式类似,第三类框架也侧重对实际情景问题的解决。
从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以注重实际翻译问题解决的问题解决式框架和当代译论框架编写的教材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编写内核、反映时代需求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教材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
翻译文体的多样化发展是目前英语专业翻译教材改革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英语专业普遍使用的翻译教材,其中所使用的引例多来自文学作品,或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欠缺应用体裁的示例和练习。这样的翻译教材难以适应新形势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要。真实情景下的翻译内容多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旅游、科技、文化等主题有关的文本资料,体裁多为常见的应用文。因此,应加大应用翻译在翻译教学中的比重。高素质的专门翻译人才应不仅能诠释文学作品,更应该能够胜任各种应用类的翻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体裁的文本的功能和目的不一样,翻译的标准也并不统一。在对应用文体进行翻译时,译者可根据目标语的语言规范和易于读者接受的形式,采用摘译、编译、选译、译写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韩子满建议,非文学翻译在翻译技能课中要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是因为包括商贸、科技等应用文体翻译在内的应用翻译已经成为翻译实践的主流。”就商务英语翻译来讲,传统的翻译标准并不适合其实际情况。商务英语文体形式包括公文体、广告体,论说体、契约体、应用体等,因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其进行指导。
其次,加强翻译教材中的举例与练习的实用性。依据杨自俭先生的观点,理想的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应该是: (1)教材的编排应注重其中所选文体的逻辑顺序,要按照学科理论系统的顺序将语言学和翻译学的材料有序地排列进去;(2)以对比文体学的研究成果为指导对英汉语篇进行對比分析应成为教材的主体部分,而不应是对孤立的句子的语言学分析;(3)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语篇对比分析, 在微观层面把握文体特征;(4)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得出应建立在对语篇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归纳。当前广泛使用的翻译教材中,有的教材脱离语篇而对孤立的句子进行翻译讲解,有的没能将具体语篇的分析上升到理论概括的层面上,有些则缺乏运用演绎法对翻译理论做系统化的归纳与总结。
第三,在将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贯彻到教材编写过程中的时候,要注意握好二者相联系的切合点。要遵循“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求理论阐释——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路。这是由社会对英语专门翻译人才的要求所决定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完成,另一方面更是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深化。这就要求翻译教材注重翻译实践,把对基本理论的介绍融入到每个章节的实践中,通过先实践,后归纳,再演绎的方法,展开翻译教学的全过程。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其进行思考与总结,最终帮助学生实现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刘季春教授曾撰文指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或切入点是“重描写、轻规定”的思路。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不局限于教材的正文内容选取安排上,练习及其题型的设计上均要有所体现。例如,篇章练习应尽可能选取现实材料,为每个练习提供相对应的语境信息。要保证教材的各部分内容在符合时代趋势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和汉语内部和语际间的意义和形式的转换规律,在实践中认识翻译技巧的使用情况,从理论上掌握这一方法或技巧的使用规则,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并将翻译理论与实践逐步融合,形成能力,最终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许钧.外语教育: 新世纪展望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 2000, (2) .
[2]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 (6).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姜虹(197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外语分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 翻译教材;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材建设一直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好的教材不仅能够使教学更加高效,也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适度的指导。翻译作为大学英语专业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其教材的建设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翻译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因此,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建设应明确教材理念,保证内容安排合理,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英语翻译教材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已出版的正式翻译教材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很可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港澳台市场上出售的有关翻译的教材就多达900多种。以国内英语专业的翻译教材来说,比较流行的版本就有《英汉翻译教程》 (张培基等,1980)、《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柯平,1993)、《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1997)、《汉英翻译基础》 (陈宏薇,1998) 等。”[3]但是,这些教材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理论过多且大同小异,与翻译实践脱轨;(2)实例过于呆板,信息量不大,启发性与欣赏性不强;(3)选材不够全面和多样化,内容单调;(4)文化导入不足;(5)练习的实用性不强,与翻译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
二、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建设的建议
首先,翻译教材的编写理念需要更新。在对造成当今的外语教学模式不利于翻译人才培养的原因进行分析时,何其莘指出,在专门性的翻译人才培养方面,我国的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仍存在着一些缺憾,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将翻译技能视作一种专门的语言能力来进行培养和训练;第二,没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致使高水平翻译专门人才不足。“懂外语就会翻译”的错误观点还普遍存在。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只用翻译技巧,掌握多元文化知识,并能够胜任不同领域翻译任务的综合性翻译人才严重匮乏。陶友兰也指出:“在我国,翻译一直作为外语教学的一部分,被认为是外语学习中较高层次的要求。有关翻译的练习,经常出现在外语教材上,而就翻译人才的培养而言,仅靠外语类教材中有限的翻译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不够的”。在以往的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翻译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主要目的是通过翻译课文和例句帮助学生理解意思,掌握语法和词汇,或是用以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课文和语法的理解情况。翻译被更多的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大纲中所规定的笔译课和口译课也只能满足基本的训练和理论介绍。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性翻译人才来说,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来讲都是不够的。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提出了改革创新的挑战。
李运兴认为,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来看,目前国内出版的翻译教材的内容框架大致可分为三类: 传统语法框架、问题解决式框架和当代译论框架。
传统的语法框架中理论的汲如注重经典性,而较少关注当代译论。由张培基等人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就属于这一类。该教材问世于上世纪80年代,属国家统编教材,其水平和质量都属上乘,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书侧重对翻译技巧的介绍,但仅限于从词法和句法方面进行讲解,应被归为语法翻译法一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这套教材在之后的使用中,无论是在例句的选材还是讲授技巧的方法方面都与时代相脱节。问题解决式框架更加关注翻译实践中的情景问题,加入了部分当代的翻译理论,如范仲英编写的《实用翻译教程》和冯庆华的《实用翻译教程》及其修订本等。在当代译论框架下编写的教材,如柯平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和陈宏薇的《新实用汉译英教程》,其特点是有明确的理论介绍。但对理论的介绍并不以系统讲解为目的。与问题解决式类似,第三类框架也侧重对实际情景问题的解决。
从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以注重实际翻译问题解决的问题解决式框架和当代译论框架编写的教材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编写内核、反映时代需求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教材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
翻译文体的多样化发展是目前英语专业翻译教材改革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英语专业普遍使用的翻译教材,其中所使用的引例多来自文学作品,或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欠缺应用体裁的示例和练习。这样的翻译教材难以适应新形势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要。真实情景下的翻译内容多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旅游、科技、文化等主题有关的文本资料,体裁多为常见的应用文。因此,应加大应用翻译在翻译教学中的比重。高素质的专门翻译人才应不仅能诠释文学作品,更应该能够胜任各种应用类的翻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体裁的文本的功能和目的不一样,翻译的标准也并不统一。在对应用文体进行翻译时,译者可根据目标语的语言规范和易于读者接受的形式,采用摘译、编译、选译、译写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韩子满建议,非文学翻译在翻译技能课中要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是因为包括商贸、科技等应用文体翻译在内的应用翻译已经成为翻译实践的主流。”就商务英语翻译来讲,传统的翻译标准并不适合其实际情况。商务英语文体形式包括公文体、广告体,论说体、契约体、应用体等,因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其进行指导。
其次,加强翻译教材中的举例与练习的实用性。依据杨自俭先生的观点,理想的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应该是: (1)教材的编排应注重其中所选文体的逻辑顺序,要按照学科理论系统的顺序将语言学和翻译学的材料有序地排列进去;(2)以对比文体学的研究成果为指导对英汉语篇进行對比分析应成为教材的主体部分,而不应是对孤立的句子的语言学分析;(3)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语篇对比分析, 在微观层面把握文体特征;(4)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得出应建立在对语篇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归纳。当前广泛使用的翻译教材中,有的教材脱离语篇而对孤立的句子进行翻译讲解,有的没能将具体语篇的分析上升到理论概括的层面上,有些则缺乏运用演绎法对翻译理论做系统化的归纳与总结。
第三,在将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贯彻到教材编写过程中的时候,要注意握好二者相联系的切合点。要遵循“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求理论阐释——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路。这是由社会对英语专门翻译人才的要求所决定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完成,另一方面更是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深化。这就要求翻译教材注重翻译实践,把对基本理论的介绍融入到每个章节的实践中,通过先实践,后归纳,再演绎的方法,展开翻译教学的全过程。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其进行思考与总结,最终帮助学生实现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刘季春教授曾撰文指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或切入点是“重描写、轻规定”的思路。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不局限于教材的正文内容选取安排上,练习及其题型的设计上均要有所体现。例如,篇章练习应尽可能选取现实材料,为每个练习提供相对应的语境信息。要保证教材的各部分内容在符合时代趋势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和汉语内部和语际间的意义和形式的转换规律,在实践中认识翻译技巧的使用情况,从理论上掌握这一方法或技巧的使用规则,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并将翻译理论与实践逐步融合,形成能力,最终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许钧.外语教育: 新世纪展望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 2000, (2) .
[2]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 (6).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姜虹(197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外语分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