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初涉文言文,犹如步入泥泞之路,纵然有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学习精神,但因途中难免遇到拦路虎——文言实词而产生畏难情绪。面对这种难点,学生光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量是不够的,还要掌握应对文言实词的阅读技巧,否则会影响到对文章整体意思的把握。笔者认为借助几种联想法,可以“咀嚼”出文言实词的准确含义,从而化解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困难。
一是借助成语联想。现代汉语中很多成语都是从古代典籍作品中沿用下来的,成语中的实词还保留着原义,已深入人心,容易让人记住。这样,今天的学生便可以通过联想相关的成语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例如,在阅读中遇到“亡”不知如何理解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成语“亡羊补牢”的“亡”是“丢失”之意,“亡命之徒”之“亡”是“逃跑”之意,“亡国之奴”中“亡”是“灭亡”之义,并根据上下语境很快就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是借助词性联想。在古文中,实词往往有着丰富的含义,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上,词性不同,含义也不一样。特别是名词,我们一般只知道它的基本意义,可名词经常要活用做动词,活用后是什么意思呢?如果通过词性联想,便可推知它的准确含义。如“书”最基本的义项是“书籍”,而在《伤仲永》中却有这样的句子: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即书诗四句”中“书”是“书籍”之意吗?显然不是。考察句子的结构,发现句子无动词,“书”处于谓语位置,自然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于是将“书”字进行动化联想,也就是“书写”之意。
三是借助对称联想。古文很讲究写成骈文,也就是讲究对称美,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往往选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一来可以显示其文采,二来可以表达丰富的意义。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就可以借助对称联想的方法,对具有这种特点的实词进行大胆猜测,得出它的准确含义。如《岳阳楼记》一文中就有很多对称的句子,可以运用对称联想来解词。“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中“衔”作何解呢,考察“衔”与“吞”处于对称位置,两个实词的意思相近,是“含着”的意思。(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城关中学 江西省安福县教体局)■
一是借助成语联想。现代汉语中很多成语都是从古代典籍作品中沿用下来的,成语中的实词还保留着原义,已深入人心,容易让人记住。这样,今天的学生便可以通过联想相关的成语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例如,在阅读中遇到“亡”不知如何理解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成语“亡羊补牢”的“亡”是“丢失”之意,“亡命之徒”之“亡”是“逃跑”之意,“亡国之奴”中“亡”是“灭亡”之义,并根据上下语境很快就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是借助词性联想。在古文中,实词往往有着丰富的含义,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上,词性不同,含义也不一样。特别是名词,我们一般只知道它的基本意义,可名词经常要活用做动词,活用后是什么意思呢?如果通过词性联想,便可推知它的准确含义。如“书”最基本的义项是“书籍”,而在《伤仲永》中却有这样的句子: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即书诗四句”中“书”是“书籍”之意吗?显然不是。考察句子的结构,发现句子无动词,“书”处于谓语位置,自然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于是将“书”字进行动化联想,也就是“书写”之意。
三是借助对称联想。古文很讲究写成骈文,也就是讲究对称美,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往往选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一来可以显示其文采,二来可以表达丰富的意义。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就可以借助对称联想的方法,对具有这种特点的实词进行大胆猜测,得出它的准确含义。如《岳阳楼记》一文中就有很多对称的句子,可以运用对称联想来解词。“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中“衔”作何解呢,考察“衔”与“吞”处于对称位置,两个实词的意思相近,是“含着”的意思。(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城关中学 江西省安福县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