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它能够促进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中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面对网络,教师应该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加快教学策略创新。
一、突出开放性,转换教学理念
观念是实践的指南,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理念武装头脑,以新的理念指导实践。
一是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我们做出应有的反应。社会发展建立在各领域的不断变革和知识传承与运用的基础之上。当今时代知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发展因素;而现存知识,由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其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意味着社会成员需要不断发展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信息社会这种高速发展的特性,决定了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学习的重心已明显地从“储备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移。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则意味着我们需要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来实行。
二是树立全新的人才观。以前我们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是学生知识的拥有量,但在信息社会,知识量的急剧膨胀使得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全部知识,大量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使得博闻强记已经不很重要,相反,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则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的人才观,真正使品德个性、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协作精神、思维品质、终身学习意识等成为个人素质的核心。
三是树立全新的学科观。确立“实践学科”“综合学科”“生活学科”的观念,从仅仅传授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学科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在指导学生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人才发展需要的土地上。
二、强调基础性,丰富教学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飞速发展和个人领会吸收之间产生越来越深刻的矛盾,学校教育早已无法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东西一辈子够用。因此,学校的教育应为学生走出校门后接受终身教育打好必要的基础,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靠学校里有限的课时把什么都教给他们。必要的基础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基本的知识能力。任何时候,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要掌握,基本能力要达成。以语文学科为例,应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具有基本的读、写、听、说能力。特别要注意的是,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独特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简约洗练、生动活泼,但也存在较严重的“失范”问题,语文教学应对此予以足够重视,既不轻易排斥、全盘否定,又要加强引导、逐步规范,保证学生不误入歧途。
二是基本的兴趣倾向。通过对网络教学的研究,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产生一次革新,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同时又要纠正网络时代极易滋生的忽视学习基础学科的偏向。
三是基本的方法习惯。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常规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外,还要引导他们适应网络教学的特点,掌握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积累资料,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切磋、使用各种网络工具展示学习成果等方法。
三、加强互动性,优化教学过程
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资源极其丰富———互联网各个终端硬盘中的各类信息;配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网络中许多超媒体百科全书;专题网络“图书馆”(反映建设者趣味、关注或擅长领域的专题资源网站)。同时,接入互联网的网络教室、学校超媒体图书馆、信息化了的理化生等学科实验室和分布在其他任务地点可供使用的联网终端,又构成了开放便捷的新型学习环境。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两点。
1. 强化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人的主体性是在他与其内外部世界积极交互的过程中实现的,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积极的互动。从这个视角来看,直接的人际互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网络不可能完全取代学校教师直接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学习辅导等方面的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网络教学中,学生要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其中的联系认真思考;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协作学习达到高效率、高质量地习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是在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了成就感。而教师则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然后,通过对主题的分析或者分解,帮助学生分析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带领学生探讨可能的完成途径,真正成为网络学习的导航者。
2. 强化传统课堂与网络学校的互动。目前,大多数只是传统课堂教育在远程教育的简单延伸,在网上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义,授课的形式由在同一教室的教師讲、学生听变成在不同地方教师讲、学生听(同步远程教育)或是教师准备讲义,学生阅读(异步远程教育)。学生在授课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丝毫没有改变,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特点。对于学生来讲,这只不过是接受另一个学校的课堂而已。而且绝大多数网络学校都是为应付考试服务的同步教育式的网校,都是针对小学毕业会考、中考和高考进行辅导的,主要就是做题和看题。这种网络教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只是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模式的延续而已。笔者认为,在目前,建立课外活动类网校是一个较好的设想。此类网络教学并不着眼于利用网络来实现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而在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精神等,它的内容是一个个经过精心设计和策划的项目,学生在参与项目和实际解决问题中学到知识、形成技能。项目的内容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重复,每个项目都由资深的学科专家指导。
四、重视综合性,创新教学评价
长期以来,教学效果的评价基本上是书面评价、静态评价,不仅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极易产生误导。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应突出三点:一是重视发展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侧重于了解学生知识习得、能力提高的过程,是否科学,是否多样,了解学习进展的情况,进而了解其探求新知、不断创新的能力。二是重视模糊性评价,淡化精确性评价。网络教学实施方法的丰富性,决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可能是精确的认定,而只能是比较模糊的,网络教学中的评价应以模糊评价为主。三是重视全面性评价,淡化单一评价。利用网络优势,大量运用发散型试题,综合测试学生的基本素质,全面检测学生的基本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一、突出开放性,转换教学理念
观念是实践的指南,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理念武装头脑,以新的理念指导实践。
一是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我们做出应有的反应。社会发展建立在各领域的不断变革和知识传承与运用的基础之上。当今时代知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发展因素;而现存知识,由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其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意味着社会成员需要不断发展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信息社会这种高速发展的特性,决定了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学习的重心已明显地从“储备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移。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则意味着我们需要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来实行。
二是树立全新的人才观。以前我们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是学生知识的拥有量,但在信息社会,知识量的急剧膨胀使得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全部知识,大量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使得博闻强记已经不很重要,相反,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则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的人才观,真正使品德个性、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协作精神、思维品质、终身学习意识等成为个人素质的核心。
三是树立全新的学科观。确立“实践学科”“综合学科”“生活学科”的观念,从仅仅传授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学科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在指导学生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人才发展需要的土地上。
二、强调基础性,丰富教学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飞速发展和个人领会吸收之间产生越来越深刻的矛盾,学校教育早已无法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东西一辈子够用。因此,学校的教育应为学生走出校门后接受终身教育打好必要的基础,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靠学校里有限的课时把什么都教给他们。必要的基础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基本的知识能力。任何时候,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要掌握,基本能力要达成。以语文学科为例,应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具有基本的读、写、听、说能力。特别要注意的是,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独特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简约洗练、生动活泼,但也存在较严重的“失范”问题,语文教学应对此予以足够重视,既不轻易排斥、全盘否定,又要加强引导、逐步规范,保证学生不误入歧途。
二是基本的兴趣倾向。通过对网络教学的研究,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产生一次革新,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同时又要纠正网络时代极易滋生的忽视学习基础学科的偏向。
三是基本的方法习惯。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常规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外,还要引导他们适应网络教学的特点,掌握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积累资料,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切磋、使用各种网络工具展示学习成果等方法。
三、加强互动性,优化教学过程
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资源极其丰富———互联网各个终端硬盘中的各类信息;配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网络中许多超媒体百科全书;专题网络“图书馆”(反映建设者趣味、关注或擅长领域的专题资源网站)。同时,接入互联网的网络教室、学校超媒体图书馆、信息化了的理化生等学科实验室和分布在其他任务地点可供使用的联网终端,又构成了开放便捷的新型学习环境。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两点。
1. 强化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人的主体性是在他与其内外部世界积极交互的过程中实现的,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积极的互动。从这个视角来看,直接的人际互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网络不可能完全取代学校教师直接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学习辅导等方面的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网络教学中,学生要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其中的联系认真思考;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协作学习达到高效率、高质量地习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是在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了成就感。而教师则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然后,通过对主题的分析或者分解,帮助学生分析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带领学生探讨可能的完成途径,真正成为网络学习的导航者。
2. 强化传统课堂与网络学校的互动。目前,大多数只是传统课堂教育在远程教育的简单延伸,在网上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义,授课的形式由在同一教室的教師讲、学生听变成在不同地方教师讲、学生听(同步远程教育)或是教师准备讲义,学生阅读(异步远程教育)。学生在授课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丝毫没有改变,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特点。对于学生来讲,这只不过是接受另一个学校的课堂而已。而且绝大多数网络学校都是为应付考试服务的同步教育式的网校,都是针对小学毕业会考、中考和高考进行辅导的,主要就是做题和看题。这种网络教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只是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模式的延续而已。笔者认为,在目前,建立课外活动类网校是一个较好的设想。此类网络教学并不着眼于利用网络来实现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而在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精神等,它的内容是一个个经过精心设计和策划的项目,学生在参与项目和实际解决问题中学到知识、形成技能。项目的内容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重复,每个项目都由资深的学科专家指导。
四、重视综合性,创新教学评价
长期以来,教学效果的评价基本上是书面评价、静态评价,不仅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极易产生误导。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应突出三点:一是重视发展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侧重于了解学生知识习得、能力提高的过程,是否科学,是否多样,了解学习进展的情况,进而了解其探求新知、不断创新的能力。二是重视模糊性评价,淡化精确性评价。网络教学实施方法的丰富性,决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可能是精确的认定,而只能是比较模糊的,网络教学中的评价应以模糊评价为主。三是重视全面性评价,淡化单一评价。利用网络优势,大量运用发散型试题,综合测试学生的基本素质,全面检测学生的基本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