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的伟大在哪里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wada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不少老师认为《我为什么而活着》没有什么好讲的,最多也就几个难句,这样的课十几分钟也就结束了。按照这样的思路上课肯定是不行的,这说明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需要审视,需要重构。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教学显然涉及短文长教的方法问题。短文长教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短文细教。对于此,余映潮先生主张从艺术朗读、语言训练、课文赏析等方面入手。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究竟把哪一点拓展开来,重要的还是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情况和学生的基础。
  《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一些语句理解起来很有难度,有的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才能理解,有的则要结合文本才可以理解。
  需要结合文本来解决的重要词句有:第一段中的“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第二段中的“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第四段中的“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这些内容需要用一根红线串起来,这根红线自然应该是一个宏观的主干问题。问罗素为什么而活着,这问题尽管宏观,但文中第一句话已经做了明确说明,所以选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一般来讲,只要是人,都可以说出自己活着的目的。那么罗素的生活目的与一般人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他比一般人强在哪里?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课堂上让学生明确伟人伟大之所在,感受伟人的情怀,这不正是文本重要的人文价值吗?但是我绝不主张空谈人文,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即使把感受大师的高尚品格作为显性目标,语文课的性质也决定了这一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做隐性的处理。我力求在文本的分析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人文,让学生去感受,而不是自己在课堂上喊口号,贴标签。
  于是我把目光再次投向文本,几个词句微笑着跳入我的眼帘。罗素把三种追求称为“激情”,比喻成“飓风”,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纯洁”这个词,容易被忽略过去,其实它也强调说明这三种激情占据了罗素一生的全部。
  在谈及爱情可以给自己解除孤寂时,罗素做了个解释:“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作者的心为何震颤呢?结合文章来看,作者应该是目睹了现实的苦难,而又无能为力,才产生孤寂痛苦的。说到底,仍然是同情心使得罗素的心震颤起来。这样说来我们也会理解,作者为何只是俯瞰深渊,而不跳入深渊去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虽然无能为力却还在俯瞰,虽然依靠爱情才能解除孤寂却仍然在大爱驱动下不停地震颤。同情含在爱情中,这是芸芸众生不易做到的。
  对于知识,作者是以同样的投入来追求的,这又体现了伟人不同寻常的地方。我们可以推想,作者如此追求知识,最终是为了人类。这又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同情心。“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作者又用“总是”这个词,再次把他的悲悯情怀体现出来。到此作为一名读者,我已经走到了伟人身边,高高地仰望着这位世纪巨人。
  文本解析到此,老师已带领学生走近了罗素,感受了伟人情怀。只有深入到这一步,文本中罗素既讲深受现实之害又讲乐意再活一次的表层矛盾才会得到消解。在这一阶段,老师还要教给学生通过上下文来深入理解词语的方法。
  解读到此,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罗素对这个苦难的现实世界确是抱有同情,那他对这个世界还怀有希望吗,文章有表现吗?
  文中“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句话是含义深刻的。用词语置换法,学生会很快把其中的深意挖掘出来。“在深深的苦海上”能换成“在大海上”吗?显然不能,“深深的苦海”强调了苦难的深重,“在大海上”语意表达就显得很一般。“濒临”这个词能拿掉吗?坚决不能。濒临边缘,但绝不是到了边缘。现实世界的苦难很深重,但是还没有令人绝望。罗素用“濒临”这个词来说明他对改变现实世界的苦难还是有信心的。在罗素的同情心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现实的关爱,更看到了光明的未来:不仅看到了罗素的悲悯情怀,更看到了暂入的远见卓识。学生的理解如果能被带到这一步,那他们的收获该多大呀。
  为了锦上添花,我还准备了名人关于大爱的名言来结束这节课。这篇课文的具体教学流程展示如下:
  
  二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感兴趣,思维活跃,就让学生说说,目的是把学生拉到文本上来。否则迅速转移到下一个问题。)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研读文本
  1、弄清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三)研讨不懂的词句
  第三段“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他最早悟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提出“万物皆数”的理念,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宣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研究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使用而是为了探索世界的奥秘。
  
  (四)含英咀华,感受伟人情怀
  1、出示关于罗素的资料
  伯特兰·罗素(1872~1970),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在多个领域(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均有著述。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未来时代的先知”,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作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他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以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1970年2月2日,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2、讨论:罗素的人生追求与一般人有何不同?
  预设:
  (1)追求的对象上:
  爱情、知识、同情心。
  (2)追求的强度上:
  a.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b.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3)三者之间的关系:
  a.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b.作者说,爱情的目的之一是解除孤寂。孤寂是一颗震颤的心,是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带来的?讨论:罗素为何要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4)追求的客观难度上:
  a.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b.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5)追求的信心上:
  a.飓风把作者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但是决不是绝望的边缘。
  b.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6)追求的主观韧性上
  a.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
  b.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五)总结
  1、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阅读这篇随笔,也是令人愉快的。它短小精悍,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它饱含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他对人类的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读这样的文章,能让人感到自己在一个巨人面前,显得多么的渺小。(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
  2、朗读名言: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冰心
其他文献
六十年语文教育最大的成就是语文教育的普及。最大的失误就是走进了“伪科学化”的死胡同,致使一系列语文实践目标发生错位。  作为主流观念的代表,叶圣陶的教育观是生活本位的。他说:“教育(指旧教育,笔者注)不以生活为本位,而以知识为本位,是个大毛病。由于不以生活为本位,所以不讲当前受用……”他的语文教育观也同样是以生活为本位的:“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使人丰富,讨论使人成熟,写作使人精确。”我国的高考作文,是在有限时间内、依据命题要求而进行的写作,尤其是近年来出现较多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实际上蕴含着对考生“读、议、写”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在考场写作中,“读”主要包含着“读材料”和“读试题要求”两个部分,“读”的情况,将直接影响考生对试题的理解和把握;“议”主要对应考生在有限时间内针对试题进行自我分析的过程,如信息筛
语文难教,最难的是什么?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语文难教,最难的是教作文。作文难教难学如同一块巨石,沉重地压在广大师生身上。但集美大学的施茂枝老师偏偏讲作文并不难教。最近,集中了他和团队十年研究成果的新著《这样教写作不难——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写作教学序列与模式》问世,给人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这种写作不难教的底气究竟来自何处?借此机会,我愿与大家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  我非常赞成书名是歧义
这篇特立独行的散文《黄果树瀑布》,体现了于坚对水流与生命独特而深刻的感悟,写出了他对黄果树瀑布从排斥到走进后的震撼这一逐渐改变“对黄果树瀑布这一名词的成见”的过程,黄果树瀑布从扁平的图片和单一的概念,一步步生动地进入他的内心。文章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人云亦云”地认知自然界和外物的模式的背离,更体现出他对重视体验、与外物合一的主场生命方式的坚守。可以说,读这篇《黄果树瀑布》,是在重新审视我们对自然的态
对于现代主义(现代派)诗歌,我个人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我曾不自觉地借鉴了现代派诗歌的手法,如强调自我观念;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广泛运用象征、隐喻、通感、反讽的意象组合,追求“陌生化”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就比较自觉地努力汲取现代派诗歌的精华,去其糟粕。我觉得现代主义(现代派)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法国的象征主义。所谓现代主义(现代派)始终没有形
《过秦论(上)》是一篇奇文。奇,体现在文章的论点有失片面,文章的论述逻辑亦存在明显的漏洞;但是,作为文论却具有超越历史的价值,至今仍然是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所谓论点有失片面,指的是把秦灭亡的原因仅仅归结为“仁义不施”。实际上,论定秦是亡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属于汉初儒生,不仅在后世,而且在当代颇有争议。有学者指出秦之国祚短促,许多政策恰恰是法家所否定的,如《韩非子》中的《亡征》有一百多种,秦始皇就
对中学生而言,议论文写作当然是基本要求,但是记叙文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可以滋养诗性,丰富情趣,对文学阅读以及人格修为都能带来积极影响,而这些又是语文素养赖以提升的内在动力,其作用自不容小觑。另外,文学写作的兴趣养成了,还会促进记叙文写作、议论文写作,用雪莱的话讲就是,“诗可以表达理念,也更能表达理念”。人是一个有机体,诗性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它们不容拆开,造物主给我们一份资质就有一份的用处。因
林玉山先生的《中国语法思想史》,我有幸看过目录和部分初稿。撰写这一类型的专著,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驾驭问题的强劲能力。我由衷赞佩。我认为,能够写成这样的规模,写到这样的程度,实在很不容易。学术问题,包括对学者们学术成果的评价,学术思想的论析,学界不可能不存在分歧想法,然而无论如何,不会影响这部专著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中国语法思想史,是瞄准一个目标不懈前行的历史
看着如今汹涌而至的90后们,欣赏着一幅幅他们缺乏责任心的“杰作”,我总会陷入不知不觉的思考之中,这些花季人士有如此美好的青春资产,却为何闲置不用或挥霍无度呢?一个高三的学生曾经这样对我说:“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玩儿吗,因为我总想一旦考不上大学回想起走来的路,没玩够,很赔的。”其实他这样的想法很现实,也很流行,匪夷所思的背后是他们享受主义和自我思想的外显。他们做错了事情,我们这些教育者一件件地处理,但
今年,一系列事件让中国人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报纸上有关报道层出不穷,时而让人义愤填膺,时而让人热血沸腾。翻开4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蓦然见到这样一个题目:“留学生:远离祖国的五星红旗”。笔者的第一反应是:怪了怪了,竟然鼓动留学生远离祖国的五星红旗,这还了得?读完全文,恍然大悟,原来文章写的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各种反对藏独、支持奥运的爱国行为,文章最后一段写道:“亲爱的留学生朋友,我年轻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