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错”字,给人的直觉往往是和“错误”相连。也难怪,做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最令我头疼的就是整天困于反反复复的“错”与“纠错”之中。偶翻《辞海》,竟发现“错”有“磨刀石”之义。“错误”和“磨刀石”这两个义项并存于“错”,是巧合?还是先人造字时的有意为之?我们不得而知。但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惊人的联系:宝剑锋从磨砺出,而我们人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历经犯错—知错—认错—改错的千锤百炼呢?
只不过“错中育人”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没有“彩排”的艺术。特别是对小学生的教育来说,由于他们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处理问题时稍有不慎,就会挫伤他们脆弱的心灵,极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过激行为的产生,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怎样让犯错的孩子坦然地面对错误,认识到错误,并积极改正错误,在错误中成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顺水推舟,教育无痕
每个人都有向善的一面,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犯错,大多是一念之差,犯错后即有改过的心理趋向。如果顺应孩子的这一心理趋向,就会顺水推舟,教育无痕。
如:一次,教室前门上的一个螺帽不翼而飞,有学生反映小锋曾把它卸掉过。但小锋拒不承认,他说他是卸掉过,但又装上了。面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说:“小锋,既然你对这个螺帽很熟悉,你能不能留心找一下?要不然,锁不上门,班级的安全就没保证了。”
没多久,就见小锋手里拿着螺帽,兴冲冲地跑来说:“老师,我在咱们班的垃圾桶里找到啦!”虽然事情的真相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我并没有把这层窗户纸捅破,而是委托小锋把螺帽装好,还特别在班级表扬了他,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正确行为。从此之后,班级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
二、提供帮助,正面引导
学生犯错后,往往特别惧怕事情败露后名声扫地,因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个时候,他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帮助他们鼓起认错的勇气。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天上午,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师气愤而又无奈地对我说:“李老师,昨天,我们班一位女生的100元钱丢了,有学生怀疑是小青拿的,但他死不承认。你说怎么办呢?”
关于小青,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去年他曾跟着我上“小记者班”。我找来丢钱的女生询问了情况,小青拿钱的可能性很大。但怎样才能让他主动认错,交出所拿的钱呢?借助我和小青比较熟悉的这一优势,我和这位老师商量,决定以提供帮助的方式来解决此事。
我在办公室里见到正在那里“反省”的小青,装做没事一样地和他闲聊,并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竟爽快地把老师和同学都怀疑他拿钱的事说了出来。我顺势问他到底拿了没有,他十分肯定地說:“我真的没拿!”我耐心地给他分析这件事情的利害关系:首先,就这件事情的性质来说,往小处讲,这是无知,是一时糊涂;但往大处讲,这是违法,要受到法建的制裁。其次,就事实来说,无外乎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你确实没有拿,但你应努力找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以消除同学的怀疑。第二种可能是你真的拿了,这里又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你不承认,你将从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且事情一旦败露,谁还愿意和你做朋友呢?二是能主动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重犯,老师会为你保密,并不会影响你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
分析完,我又叮嘱他:“你自己好好想一想,有需要我帮忙的时候,尽管找我。我会尽力帮助你。”一下午,我一直等待他来找我,结果让我很失望。等到下午放学后,我又特意找到他,并问他需不需要帮忙,他摇摇头。“那老师就先走了。”我说完转身准备离去,这时,他才耷拉着头小声说:“是我拿了。”“那钱呢?”“在学校门口的墙洞里塞着,我花了5元。”“知错就好!”于是,他找出了剩余的钱,第二天又补上了花去的钱,并在我的鼓励下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在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后,老师为他保守了这个秘密,把这件事悄无声息地“搪塞”过去了。据事后观察了解,小青心态正常,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也没有因此影响到学习。
三、查清事实,“逼”其认错
对于个别犯错而又态度强硬的学生,在前两种方法无效的情况下,就需要老师善于察言观色,在搜集、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迫使其在事实面前认错。
这也是一个关于钱的案例。上午第四节课刚一上课,一个叫小平的女生站起来,焦急地说:“我的50元钱放在文具盒里不见了。”接着有同学反映:第三节课后,小欣和小山没出去做操。我在和小欣的单独谈话中了解到,小山课间曾坐在小平的座位上,并翻过她的文具盒。但小山对此矢口否认,甚至连曾经坐在小平座位上都不承认。我多次和他谈“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认错、改错,仍是好学生”的道理,为了避免伤他的自尊心,放学后,我特意给他改过的机会。我说:“小山,小平的钱可能被风刮走了。你看小平着急的,我们俩一起帮她找一找吧。”其间我故意去了办公室一趟,给他创造改过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找”出来。于是,我让他下午早点来继续找钱,并特意观察他的言行。下午上班走到校门口时,我无意间看到小山蹲在一小卖铺前,正往书包侧兜塞钱。远远望去,钱看起来还不少。我专门找到该小卖铺的老板,问有没有学生拿一张面值50元的钱来买东西,但老板十分肯定地说没有。转眼到了下午放学,事情仍然没有一点进展。我决定主动出击,把小山叫到一边,装做很随意地拍拍他鼓鼓的书包侧兜:“什么东西呀?鼓鼓囊囊的。”并顺手拉开,只见里面装着一卷零钱,共有36元。我问他带这么多钱干什么,钱是哪儿来的,他说是从他存钱罐里拿的零花钱。
从他说话的语气看,明显有点底气不足。在一连几次的质问和开导后,他最终认了错,承认小平文具盒中的50元钱是自己拿的,放学后用它买了一个饼子换开钱,又买了玩具枪和零食,一共花去了14元。事情查清后,我把小山的妈妈叫到学校,在小范围内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妥善解决了此事。
帮助孩子及时纠正成长中的错误,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课题。正如知心姐姐卢勤在她撰写的《告诉孩子,你真棒!》中写的那样:心灵的成长需要包容。包容“能培养孩子的情怀,使他不回避错误又能善解人意。在包容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极富耐心。是孩子就可能会犯错,父母要给他改错的机会。要允许他改正。”作为人师,不更应如此吗?
只不过“错中育人”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没有“彩排”的艺术。特别是对小学生的教育来说,由于他们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处理问题时稍有不慎,就会挫伤他们脆弱的心灵,极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过激行为的产生,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怎样让犯错的孩子坦然地面对错误,认识到错误,并积极改正错误,在错误中成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顺水推舟,教育无痕
每个人都有向善的一面,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犯错,大多是一念之差,犯错后即有改过的心理趋向。如果顺应孩子的这一心理趋向,就会顺水推舟,教育无痕。
如:一次,教室前门上的一个螺帽不翼而飞,有学生反映小锋曾把它卸掉过。但小锋拒不承认,他说他是卸掉过,但又装上了。面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说:“小锋,既然你对这个螺帽很熟悉,你能不能留心找一下?要不然,锁不上门,班级的安全就没保证了。”
没多久,就见小锋手里拿着螺帽,兴冲冲地跑来说:“老师,我在咱们班的垃圾桶里找到啦!”虽然事情的真相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我并没有把这层窗户纸捅破,而是委托小锋把螺帽装好,还特别在班级表扬了他,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正确行为。从此之后,班级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
二、提供帮助,正面引导
学生犯错后,往往特别惧怕事情败露后名声扫地,因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个时候,他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帮助他们鼓起认错的勇气。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天上午,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师气愤而又无奈地对我说:“李老师,昨天,我们班一位女生的100元钱丢了,有学生怀疑是小青拿的,但他死不承认。你说怎么办呢?”
关于小青,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去年他曾跟着我上“小记者班”。我找来丢钱的女生询问了情况,小青拿钱的可能性很大。但怎样才能让他主动认错,交出所拿的钱呢?借助我和小青比较熟悉的这一优势,我和这位老师商量,决定以提供帮助的方式来解决此事。
我在办公室里见到正在那里“反省”的小青,装做没事一样地和他闲聊,并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竟爽快地把老师和同学都怀疑他拿钱的事说了出来。我顺势问他到底拿了没有,他十分肯定地說:“我真的没拿!”我耐心地给他分析这件事情的利害关系:首先,就这件事情的性质来说,往小处讲,这是无知,是一时糊涂;但往大处讲,这是违法,要受到法建的制裁。其次,就事实来说,无外乎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你确实没有拿,但你应努力找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以消除同学的怀疑。第二种可能是你真的拿了,这里又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你不承认,你将从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且事情一旦败露,谁还愿意和你做朋友呢?二是能主动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重犯,老师会为你保密,并不会影响你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
分析完,我又叮嘱他:“你自己好好想一想,有需要我帮忙的时候,尽管找我。我会尽力帮助你。”一下午,我一直等待他来找我,结果让我很失望。等到下午放学后,我又特意找到他,并问他需不需要帮忙,他摇摇头。“那老师就先走了。”我说完转身准备离去,这时,他才耷拉着头小声说:“是我拿了。”“那钱呢?”“在学校门口的墙洞里塞着,我花了5元。”“知错就好!”于是,他找出了剩余的钱,第二天又补上了花去的钱,并在我的鼓励下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在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后,老师为他保守了这个秘密,把这件事悄无声息地“搪塞”过去了。据事后观察了解,小青心态正常,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也没有因此影响到学习。
三、查清事实,“逼”其认错
对于个别犯错而又态度强硬的学生,在前两种方法无效的情况下,就需要老师善于察言观色,在搜集、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迫使其在事实面前认错。
这也是一个关于钱的案例。上午第四节课刚一上课,一个叫小平的女生站起来,焦急地说:“我的50元钱放在文具盒里不见了。”接着有同学反映:第三节课后,小欣和小山没出去做操。我在和小欣的单独谈话中了解到,小山课间曾坐在小平的座位上,并翻过她的文具盒。但小山对此矢口否认,甚至连曾经坐在小平座位上都不承认。我多次和他谈“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认错、改错,仍是好学生”的道理,为了避免伤他的自尊心,放学后,我特意给他改过的机会。我说:“小山,小平的钱可能被风刮走了。你看小平着急的,我们俩一起帮她找一找吧。”其间我故意去了办公室一趟,给他创造改过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找”出来。于是,我让他下午早点来继续找钱,并特意观察他的言行。下午上班走到校门口时,我无意间看到小山蹲在一小卖铺前,正往书包侧兜塞钱。远远望去,钱看起来还不少。我专门找到该小卖铺的老板,问有没有学生拿一张面值50元的钱来买东西,但老板十分肯定地说没有。转眼到了下午放学,事情仍然没有一点进展。我决定主动出击,把小山叫到一边,装做很随意地拍拍他鼓鼓的书包侧兜:“什么东西呀?鼓鼓囊囊的。”并顺手拉开,只见里面装着一卷零钱,共有36元。我问他带这么多钱干什么,钱是哪儿来的,他说是从他存钱罐里拿的零花钱。
从他说话的语气看,明显有点底气不足。在一连几次的质问和开导后,他最终认了错,承认小平文具盒中的50元钱是自己拿的,放学后用它买了一个饼子换开钱,又买了玩具枪和零食,一共花去了14元。事情查清后,我把小山的妈妈叫到学校,在小范围内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妥善解决了此事。
帮助孩子及时纠正成长中的错误,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课题。正如知心姐姐卢勤在她撰写的《告诉孩子,你真棒!》中写的那样:心灵的成长需要包容。包容“能培养孩子的情怀,使他不回避错误又能善解人意。在包容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极富耐心。是孩子就可能会犯错,父母要给他改错的机会。要允许他改正。”作为人师,不更应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