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胺引起的天疱疮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xin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病患者的免疫球蛋白与人类表皮细胞培养导致纤溶酶原激活质的合成,引起天疱疮棘刺松解的机理.作者观察了青霉胺引起的天疱疮病人的IgG是否能刺激表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质(PA)的产生.他们从一位因用青霉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而产生天疱疮的56岁患者以及正常对照者血清中分别制备了提纯的IgG,用不同浓度IgG培养新生儿包皮的表皮细胞,然后分别测定培养基中细胞外及细胞结合的纤溶酶原激活质活力.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了242例尖圭湿疣的女性患者的综合性治疗及8年随访的结果。激光治疗的平均功率为800W/cm2。35名病人在治疗前进行了全麻,其他的病人均在门诊治疗。大多数病人有多处受累,38%尖圭湿疣分布在宫颈、外阴和阴道。
报告一个家族中许多成员患有迟发的淋巴水肿和喉水肿,其中一例还伴有持续性胸腔积液。一55岁男性病人,主诉为气喘、胸闷和咳嗽。30岁左右发现四肢和生殖器水肿,以后经常发生四肢蜂窝织炎。检查:面部、四肢和生殖器明显水肿,指甲正常,左侧无菌性胸腔积液。由于声音嘶哑喉镜检查发现会厌、杓会厌皱襞和假声带水肿。
期刊
作者报告一例紫色毛癣菌引起的足癣.患者:女,17岁,7个月前右足第五趾出现一个红点,逐渐扩散至第一趾间及右足底和足背的前半部,具明显的苔藓样变和活动的边缘.自觉剧痒.直接镜检显示长的分隔菌丝,培养及营养试验证实为紫色毛癣菌.
期刊
着色性干皮病(XP)是一种乳幼儿期发病的常染色体遗传病,主要症状为高度日光过敏性皮炎,皮肤癌的发生率高。本病首先由Kaposi(1874)报告,目前可分A~G7组及8个变型,并证实本病有紫外线特异性内切核酸酶的缺乏。A、D、G组患者除特征性皮肤症状外,可并有神经症状,A组患者尚可并有低身长及性腺机能不全等内分泌障碍。
期刊
寻常性痤疮是一多因素疾病,其中厌氧类白喉痤疮丙酸杆菌在本病炎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对于痤疮丙酸杆菌用抗生素治疗已成为主要的有效疗法之一,临床医师及患者常提出痤疮丙酸杆菌对抗生素是否会产生耐药性.过去的研究,在全身性抗生素疗法无效的病人身上,未能发现痤疮丙酸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证据.根据这些以及其他一再发现痤疮丙酸杆菌对抗生素具有易感性的研究,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此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并不常见,也不能
期刊
木村病(Kimura disease)又称嗜酸粒细胞淋巴样肉芽肿(Eosinophilie lymphoid granuloma),软组织嗜酸粒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the soft tissue),皮肤嗜酸粒细胞滤泡增殖症(Eosinophilie lymphofolliculosis of the skin)①.
期刊
至少70%的全身性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存在抗皮肤基底膜带(BMZ)的循环抗体,此抗体在正常人或其他大疱性皮肤病中不存在,除了妊娠疱疹及瘢痕性类天疱疮外,故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作者报导用常规的免疫荧光技术处理,2例成人女性湿疹患者的皮损及其周围皮肤活检标本,其冷冻切片作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例1的BMZ处未检测到IgG;但7次检查中2次检测到有C3,呈弱的线状型沉积。例2的BMZ处,2次检查
作者报告应用双盲法研究博莱霉素局部注射治疗顽固疣获得良效。选择18岁,未怀孕、疣存在6个月以上并在以前至少经过2次治疗未愈的志愿患者。将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博莱霉素组,在每1ml生理盐水中含有一个单位药物,另一组为生理盐水作对照。用1ml注射器,将药物注入疣内,使之变白。一次注射总量不超过2ml,一个疣内不超过1ml。
期刊
超微结构形态学从表皮到真皮依次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沿基底膜排列的细胞的胞浆膜。这些细胞绝大多数是角朊细胞,但黑素细胞和Merkel细胞也与基底膜带(BMZ)毗连。半桥粒沿着基底层角朊细胞胞浆膜的真皮一侧表面分布。放射出张力微丝的半桥粒,至少在形态学上与桥粒十分相似。沿着基底层角朊细胞的胞浆膜,也常见到胞饮性小泡。
期刊
有关麻风菌苗实验研究的资料已有综述,总的趋势以用死麻风菌或死麻风菌加活卡介苗(BCG)作为菌苗的可能性为大.由于动物感染模型的局限性,尚不能预料未来的菌苗诱导防御免疫的能力,尤其是预防瘤型麻风的效果,唯有通过探索性的现场试验才能得到解答.世界卫生组织IMMLEP及其他学者正积极筹备现场试验,为此制订了若干研究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