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29日,浙江调查组冒雨前往温岭市石桥头镇,调研该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67个农户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
新世纪初,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到好价钱,有的还卖不出去烂在地里。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2000年8月,石桥头镇的67个农户,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平等”原则,成立了温岭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石桥头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情况:37个种植大户(经营面积300亩至500亩不等),1户加工红薯淀粉粉丝,15户搞销售,14名科技人员。合作社成立后,首先为社员产品找销路,然后扩大生产规模,发展适销对路的订单农业,将农产品组织起来统一销售或按订单送货,有效解决了卖难问题,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对接;同时,增强了协作,扩大了规模,增加了收入,合作社发展取得了良好开端。
变身为21家合作社
石桥头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帮助农民推销产品,但是面对社员“一户一业”的现状,合作社运营成本和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当时镇里提出要搞一村一品,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有种菜的,有做面的,还有种大豆的,这些农产品的价格、成本、销售渠道都不一样,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和产量不断提高,合作社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和运营。经大家同意,后来就按农产品设立分社。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针对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按照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分社在工商登记后演化成独立的新合作社,石桥头蔬菜专业合作社演变成了现在的妙春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其他20家合作社,原来1家合作社变成了21家,涉及蔬菜、粮食、水果、食用菌、茶叶、养殖、加工等,初步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和农产品初级加工,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目前21家合作社除4家存在经营困难外,其余17家都正常运营。
妙春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喜中有忧
妙春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妙春介绍,截至2011年底,妙春蔬菜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260个,建成基地5000亩,主要生产西兰花、白菜花、笋菜等,除在浙江省销售外,还销往上海、北京、江苏、安徽、广东等省市。该合作社从种植、采收、初加工到销售,向社员提供供种、配送农资、培训、植保、初加工、包装、商标、销售等8项统一服务,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合作社从四个方面保证社员的利益:一是把社员的蔬菜纳入合作社统防统治范围;二是以高于市场平均价的优厚价收购社员产品;三是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同社员结算,风险由合作社承担;四是及时发布有关农业信息,2011年利用农民信箱向社员发布了6条重要的供求信息。年底,合作社在弥补上年亏空的基础上,留20%作为发展基金,80%分配给社员。这样,既保护社员的积极性,稳定合作社蔬菜基地,又减少了社员的风险,提高社员的收益。2011年,每个社员平均收入超过8万元,大户收入在20万元以上。
谈到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时,老王告诉调查组,合作社发展中面临三个困难。一是用地难。农业设施用地指标很少,建设库房、冷库等受影响;耕地分散,整体流转推进困难,很难连片种植;农资、农产品价格及地租上涨,农户一般不愿意签订长期流转合同,妨碍经营主体进行基础设施改造等投入。二是贷款难。合作社在签订租地合同时,一般是3年租期,租金一次付清,资金压力大;合作社要提高产品附加值,想上马加工生产线,缺乏启动资金;合作社要收购农户产品进入冷库,存在垫资困难。三是用电难。合作社生产用电每度电费比生活用电高0.4元,增加了合作社的成本。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温岭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成立之初的多种产品混合经营到专业化分工、进行标准化生产、实现集约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带动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该市经工商部门批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89家,注册资金2.89亿元;社员7200户,连接带动农户6.82万户;建成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15.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4.7%。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基本覆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海洋渔业等农业主导产业,包括粮食、西瓜、葡萄、畜禽、蔬菜、杨梅、水产、花卉等20多个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注册商标150多个,国家及省级名牌产品8个,国家及省级著名商标4个,绿色食品认证25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2个。
温岭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表明,专业合作社一头连接农民与基地,一头连接市场,不仅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接轨问题,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已成为带领和组织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67个农户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
新世纪初,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到好价钱,有的还卖不出去烂在地里。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2000年8月,石桥头镇的67个农户,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平等”原则,成立了温岭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石桥头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情况:37个种植大户(经营面积300亩至500亩不等),1户加工红薯淀粉粉丝,15户搞销售,14名科技人员。合作社成立后,首先为社员产品找销路,然后扩大生产规模,发展适销对路的订单农业,将农产品组织起来统一销售或按订单送货,有效解决了卖难问题,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对接;同时,增强了协作,扩大了规模,增加了收入,合作社发展取得了良好开端。
变身为21家合作社
石桥头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帮助农民推销产品,但是面对社员“一户一业”的现状,合作社运营成本和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当时镇里提出要搞一村一品,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有种菜的,有做面的,还有种大豆的,这些农产品的价格、成本、销售渠道都不一样,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和产量不断提高,合作社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和运营。经大家同意,后来就按农产品设立分社。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针对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按照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分社在工商登记后演化成独立的新合作社,石桥头蔬菜专业合作社演变成了现在的妙春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其他20家合作社,原来1家合作社变成了21家,涉及蔬菜、粮食、水果、食用菌、茶叶、养殖、加工等,初步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和农产品初级加工,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目前21家合作社除4家存在经营困难外,其余17家都正常运营。
妙春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喜中有忧
妙春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妙春介绍,截至2011年底,妙春蔬菜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260个,建成基地5000亩,主要生产西兰花、白菜花、笋菜等,除在浙江省销售外,还销往上海、北京、江苏、安徽、广东等省市。该合作社从种植、采收、初加工到销售,向社员提供供种、配送农资、培训、植保、初加工、包装、商标、销售等8项统一服务,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合作社从四个方面保证社员的利益:一是把社员的蔬菜纳入合作社统防统治范围;二是以高于市场平均价的优厚价收购社员产品;三是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同社员结算,风险由合作社承担;四是及时发布有关农业信息,2011年利用农民信箱向社员发布了6条重要的供求信息。年底,合作社在弥补上年亏空的基础上,留20%作为发展基金,80%分配给社员。这样,既保护社员的积极性,稳定合作社蔬菜基地,又减少了社员的风险,提高社员的收益。2011年,每个社员平均收入超过8万元,大户收入在20万元以上。
谈到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时,老王告诉调查组,合作社发展中面临三个困难。一是用地难。农业设施用地指标很少,建设库房、冷库等受影响;耕地分散,整体流转推进困难,很难连片种植;农资、农产品价格及地租上涨,农户一般不愿意签订长期流转合同,妨碍经营主体进行基础设施改造等投入。二是贷款难。合作社在签订租地合同时,一般是3年租期,租金一次付清,资金压力大;合作社要提高产品附加值,想上马加工生产线,缺乏启动资金;合作社要收购农户产品进入冷库,存在垫资困难。三是用电难。合作社生产用电每度电费比生活用电高0.4元,增加了合作社的成本。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温岭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成立之初的多种产品混合经营到专业化分工、进行标准化生产、实现集约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带动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该市经工商部门批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89家,注册资金2.89亿元;社员7200户,连接带动农户6.82万户;建成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15.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4.7%。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基本覆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海洋渔业等农业主导产业,包括粮食、西瓜、葡萄、畜禽、蔬菜、杨梅、水产、花卉等20多个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注册商标150多个,国家及省级名牌产品8个,国家及省级著名商标4个,绿色食品认证25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2个。
温岭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表明,专业合作社一头连接农民与基地,一头连接市场,不仅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接轨问题,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已成为带领和组织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