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以混沌理论的视角探讨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首先从混沌理论“蝴蝶效应”、“分形”、“混沌吸引子”三个主要基本原理,以及重复与自相似性、对初始条件的依赖、确定性和随机性、不可逆性的主要特征出发,分析了网络谣言的形成过程和传播特征,最后为防治及控制谣言的传播危害提出参考性结论。
关键词:混沌力量;网络谣言;传播特征
一、研究缘起
随着互联网普及和技术更迭,我国逐渐进入互联网传播时代。根据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1]由此可见,网络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传播路径,然而,爆炸式的海量信息中也夹杂着诸多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接受、传递和扩散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混沌系统。也就是说,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规律的、不可预测的、非线性的不确定因素,而互联网这个极其开放、及时、分散的传播媒介的特性更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
混沌理论能够有效地处理复杂系统,因此,本文将以混沌理论的视角探讨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以期为认识网络谣言提供一种新方法、新思路。
二、混沌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
混沌理论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逐渐被科学研究领域注意,是近代非线性动力学和现代系统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被誉为是继相对论、量子力学后,20世纪第三次的物理学大革命,混沌理论“将在确定论和概率论这两大科学体系之间架起桥梁,改变人们的自然观,揭示一个形态和结构崭新的物质运动世界。”[2]
混沌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非线性复杂系统行为的规则和秩序,如天气预测、股票涨跌、人口波动等。混沌理论认为,这些看似混乱的自然或人类社会现象的背后,往往有着简单的支配规律。
混沌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原理:
(一)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大气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决定性的非周期流》一文,提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于系统初始条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初始条件的微小改变,经过混沌系统的不断放大,对未来的结果造成巨大的影响,两个相互接近的轨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分离,最终造成不可预知的结果,即著名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反映了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这是混沌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分形(Fractal)
分形指的是系统的“自相似性”,即系统的每个结构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把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都与整体接近。任意一个局部都含有整体全部的结构和信息。
(三)混沌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
“吸引子是状态空间一种用以刻画状态空间中长期行为的几何形式,是耗散系统长时间演化的最终归宿。”[3]混沌吸引子是反映混沌系统运动特征的产物,它具有自相似性,具有分形结构,因此使短期预测成为可能。
混沌运动的主要特征有三:第一,系统的长期行文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第二,混沌系統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它的产生不受外界干扰而完全确定,同时又包含自身因素所导致的随机性;第三,混沌从有序开始,经历无序后再回归有序,形成“混沌序”。
三、网络谣言的混沌特征
(一)重复与自相似
网络谣言的传播形态就是重复与自相似。网络谣言是通过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和信息不断进行重复积累而形成的。“三人成虎”,一条微博经过数万次转发,它的可信度在受众接收的这一环节中会慢慢提高,如“公交车、银行营业点、顺丰快递门店等成失联儿童守护点”“引力波引发宇宙射线,靠近手机可能造成伤亡”“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种出来的”等等。
网络谣言在舆论场中的发酵,往往伴随着受众的反馈。转发者在转发时附加的评论其实就是他们对原文本的解释活动,因此,网络谣言的重复与自相似增强了群体传播中文本的意义流通。另外,信息在无数次重复后往往会变异,虽托生于原始信息,但内容或意义却发生了改变。
另外,网络谣言的重复与自相似性消解了大众媒体的话语权,呈现出“去中心化”的传播形态。
(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
网络谣言的传播是层层嵌套的,呈现出网状发散的形态,每一个受众通过转发或评论进行的每一次内容创造,都将成为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点,这个点发生的每个微小变化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信息传播动荡。其初始条件可能由于具备某些因素而引起众多传播主体的关注而进一步升温,呈现爆炸式的发展态势。
网络谣言的传播十分迅速。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即可即时发布并关注事件信息,迅速表达个人意见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形成强大的意见声势。这种意见声势如果遭遇不稳定的因素,则极有可能引发一场舆论风暴。如在一定条件下,如果事件信息没有得到相关方的及时公布,舆论没有得到切当的引导,就极易滋生一些不实谣言和负面情绪,而这种情况在网络的多级传播模式中将会得到进一步地传导,使舆情热度被指数式放大,从而极有可能引发一场舆论危机。
如2016年春节期间沸沸扬扬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2016年2月6日,一位自称上海女孩的网友发帖称,第一次去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因一顿年夜饭难以忍受农村的贫穷落后,连夜赶回上海。该事件源于一个非常普通的网络帖子,但一个随机因素的出现,改变了整件事情的传播演化过程。这个随机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城乡差异、地域歧视,在加入这些因素后,“蝴蝶效应”开始显现,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网络大V的加入也使得这个事件累积升温。然而,事件的真相被揭开,江西网信办公开辟谣,证实这是一则假消息。发帖者并非上海人,而是江苏省某女网民,因春节前与丈夫吵架,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而独自留守家中,于是发帖宣泄情绪,内容纯属虚构。 (三)确定性和随机性
网络谣言的传播形态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层次的多级传播,其传播的非线性特征极其明显。它的演化路径极具有随机性,微小变化的存在就有可能导致巨大的路径变化。在传播过程中,每一个变量都有可能是引发巨量效应的初始条件,处处都可能是中心节点。而正是这些节点的存在,使网络谣言的发展一次次出现偏差,远离了其预期的发展轨道,朝着不确定的方向前行。而当网络谣言传播系统内外部达到某一程度的平衡时,又重新回到有序的传播状态,直至消亡。
(四)不可逆性
“一个复杂系统永远不会准确地回到它曾经处过的状态”[4],而网络谣言系统具有不可逆性。任何一个微小变量的加入都会导致运动轨迹的改变,而时间路径也不可能再回归到原来状态。系统的不可控输入达到一定程度,就很难继续进行自我控制,从而表现出紊乱的现象。网络谣言的传播,产生了内在随机性,成为微观无序的状态。网络谣言系统与外部世界不断进行信息交换,对其长期预测的可能性就逐渐降低了。
如果網络谣言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处置,其中的负面效应会不断放大,达到不可控的程度,很有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群体性事件。
四、讨论与思考
网络谣言系统具有混沌运动的初始条件依赖性,初始信息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会带来结果的巨大反差。众多网络谣言的案例说明,谣言的源头都是一条微不足道的小道消息,因此,每个网络主体都要充分重视信息发布这一环节,从源头把关,“谣言止于智者”,不传谣才是杜绝谣言的第一要义。
虽然无法实现对混沌系统的长期预测,但网络谣言并非不可预警。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网络谣言传播效应的风险评判机制,对那些影响范围大、社会危害性强、严重个人及组织利益的谣言进行辟谣,对于危害性不强、范围不大的谣言,可发挥系统的自净功能消解谣言。处置网络谣言的关键应当在于预防,出现网络谣言之后进行辟谣的方法可能无法补救和挽回已经发生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三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P020170123364672657408.pdf.
[2]吴彤.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意义.清华大学学报.2000(3).
[3]王慧军.基于混沌理论的网络舆论事件风险评估.企业经济.2012(2).
[4]郝柏林.混沌与分形——郝柏林科普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49.
作者简介:唐亚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混沌力量;网络谣言;传播特征
一、研究缘起
随着互联网普及和技术更迭,我国逐渐进入互联网传播时代。根据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1]由此可见,网络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传播路径,然而,爆炸式的海量信息中也夹杂着诸多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接受、传递和扩散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混沌系统。也就是说,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规律的、不可预测的、非线性的不确定因素,而互联网这个极其开放、及时、分散的传播媒介的特性更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
混沌理论能够有效地处理复杂系统,因此,本文将以混沌理论的视角探讨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以期为认识网络谣言提供一种新方法、新思路。
二、混沌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
混沌理论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逐渐被科学研究领域注意,是近代非线性动力学和现代系统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被誉为是继相对论、量子力学后,20世纪第三次的物理学大革命,混沌理论“将在确定论和概率论这两大科学体系之间架起桥梁,改变人们的自然观,揭示一个形态和结构崭新的物质运动世界。”[2]
混沌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非线性复杂系统行为的规则和秩序,如天气预测、股票涨跌、人口波动等。混沌理论认为,这些看似混乱的自然或人类社会现象的背后,往往有着简单的支配规律。
混沌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原理:
(一)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大气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决定性的非周期流》一文,提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于系统初始条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初始条件的微小改变,经过混沌系统的不断放大,对未来的结果造成巨大的影响,两个相互接近的轨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分离,最终造成不可预知的结果,即著名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反映了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这是混沌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分形(Fractal)
分形指的是系统的“自相似性”,即系统的每个结构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把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都与整体接近。任意一个局部都含有整体全部的结构和信息。
(三)混沌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
“吸引子是状态空间一种用以刻画状态空间中长期行为的几何形式,是耗散系统长时间演化的最终归宿。”[3]混沌吸引子是反映混沌系统运动特征的产物,它具有自相似性,具有分形结构,因此使短期预测成为可能。
混沌运动的主要特征有三:第一,系统的长期行文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第二,混沌系統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它的产生不受外界干扰而完全确定,同时又包含自身因素所导致的随机性;第三,混沌从有序开始,经历无序后再回归有序,形成“混沌序”。
三、网络谣言的混沌特征
(一)重复与自相似
网络谣言的传播形态就是重复与自相似。网络谣言是通过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和信息不断进行重复积累而形成的。“三人成虎”,一条微博经过数万次转发,它的可信度在受众接收的这一环节中会慢慢提高,如“公交车、银行营业点、顺丰快递门店等成失联儿童守护点”“引力波引发宇宙射线,靠近手机可能造成伤亡”“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种出来的”等等。
网络谣言在舆论场中的发酵,往往伴随着受众的反馈。转发者在转发时附加的评论其实就是他们对原文本的解释活动,因此,网络谣言的重复与自相似增强了群体传播中文本的意义流通。另外,信息在无数次重复后往往会变异,虽托生于原始信息,但内容或意义却发生了改变。
另外,网络谣言的重复与自相似性消解了大众媒体的话语权,呈现出“去中心化”的传播形态。
(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
网络谣言的传播是层层嵌套的,呈现出网状发散的形态,每一个受众通过转发或评论进行的每一次内容创造,都将成为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点,这个点发生的每个微小变化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信息传播动荡。其初始条件可能由于具备某些因素而引起众多传播主体的关注而进一步升温,呈现爆炸式的发展态势。
网络谣言的传播十分迅速。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即可即时发布并关注事件信息,迅速表达个人意见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形成强大的意见声势。这种意见声势如果遭遇不稳定的因素,则极有可能引发一场舆论风暴。如在一定条件下,如果事件信息没有得到相关方的及时公布,舆论没有得到切当的引导,就极易滋生一些不实谣言和负面情绪,而这种情况在网络的多级传播模式中将会得到进一步地传导,使舆情热度被指数式放大,从而极有可能引发一场舆论危机。
如2016年春节期间沸沸扬扬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2016年2月6日,一位自称上海女孩的网友发帖称,第一次去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因一顿年夜饭难以忍受农村的贫穷落后,连夜赶回上海。该事件源于一个非常普通的网络帖子,但一个随机因素的出现,改变了整件事情的传播演化过程。这个随机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城乡差异、地域歧视,在加入这些因素后,“蝴蝶效应”开始显现,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网络大V的加入也使得这个事件累积升温。然而,事件的真相被揭开,江西网信办公开辟谣,证实这是一则假消息。发帖者并非上海人,而是江苏省某女网民,因春节前与丈夫吵架,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而独自留守家中,于是发帖宣泄情绪,内容纯属虚构。 (三)确定性和随机性
网络谣言的传播形态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层次的多级传播,其传播的非线性特征极其明显。它的演化路径极具有随机性,微小变化的存在就有可能导致巨大的路径变化。在传播过程中,每一个变量都有可能是引发巨量效应的初始条件,处处都可能是中心节点。而正是这些节点的存在,使网络谣言的发展一次次出现偏差,远离了其预期的发展轨道,朝着不确定的方向前行。而当网络谣言传播系统内外部达到某一程度的平衡时,又重新回到有序的传播状态,直至消亡。
(四)不可逆性
“一个复杂系统永远不会准确地回到它曾经处过的状态”[4],而网络谣言系统具有不可逆性。任何一个微小变量的加入都会导致运动轨迹的改变,而时间路径也不可能再回归到原来状态。系统的不可控输入达到一定程度,就很难继续进行自我控制,从而表现出紊乱的现象。网络谣言的传播,产生了内在随机性,成为微观无序的状态。网络谣言系统与外部世界不断进行信息交换,对其长期预测的可能性就逐渐降低了。
如果網络谣言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处置,其中的负面效应会不断放大,达到不可控的程度,很有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群体性事件。
四、讨论与思考
网络谣言系统具有混沌运动的初始条件依赖性,初始信息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会带来结果的巨大反差。众多网络谣言的案例说明,谣言的源头都是一条微不足道的小道消息,因此,每个网络主体都要充分重视信息发布这一环节,从源头把关,“谣言止于智者”,不传谣才是杜绝谣言的第一要义。
虽然无法实现对混沌系统的长期预测,但网络谣言并非不可预警。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网络谣言传播效应的风险评判机制,对那些影响范围大、社会危害性强、严重个人及组织利益的谣言进行辟谣,对于危害性不强、范围不大的谣言,可发挥系统的自净功能消解谣言。处置网络谣言的关键应当在于预防,出现网络谣言之后进行辟谣的方法可能无法补救和挽回已经发生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三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P020170123364672657408.pdf.
[2]吴彤.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意义.清华大学学报.2000(3).
[3]王慧军.基于混沌理论的网络舆论事件风险评估.企业经济.2012(2).
[4]郝柏林.混沌与分形——郝柏林科普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49.
作者简介:唐亚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