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钻孔灌注桩属于非挤土桩,施工時无噪音,无振动,无地面隆起或侧移,对环境影响小。由于这些优点,钻孔灌注桩受到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已成为使用最广泛的桩基形式。本文分析了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质量问题;防治措施
一、钻孔过程中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指施
1、孔壁坍陷
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泥浆突然漏失,则表示有孔壁坍陷迹象。引起坍塌原因很多.如土质松散、护筒埋置太浅、护筒的回填士和接缝不严密、下钢筋笼及升降机具时碰撞孔壁等。钻进速度过快、空钻时间过长、成孔后待灌时间过长和灌注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孔壁坍陷。
防治措施:在松散易坍的土层中,适当埋深护简,用枯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使用优质的泥浆,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保持护筒内泥浆水位筒于地下水位;下设钢筋笼及升降机具要防止偏斜,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速度,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成孔后,特灌时间一般不应大于3小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灌注时间。
2 、缩颈
缩颈桩又称瓶颈桩。部分桩径缩小,截面不符合设计要求。主要由于护壁泥浆性能差,地层中有遇水膨胀的软土、粘土泥岩卜钻头磨损过甚、焊接不及时、钻进进尺过快、成孔后放置时间过长等原因造成。
防治措施:为避免缩径的出现,钻孔前应详细了解地质资料,判别有无遇水膨胀等不良地质条件的土层,如有应采用失水率优质的泥浆进行护壁。成孔时,应注意成孔速度,在成孔一段时间内,孔壁形成泥皮,则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成孔后,待灌时间一般不应大于3 小时。如出现缩颈.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3 、钻孔偏斜
成孔后桩孔出现较大垂直偏差或弯曲。主要由于钻机安装不平整、稳定性差或钻进过程发生不均匀沉降。在软硬土层分界处和岩石倾斜处,钻头受阻力不均造成桩孔倾斜。
防治措施:先将场地夯实平整,轨道枕木宜均匀着地;安装钻机时应严格检查钻进的平整度和主动钻杆的垂直度,钻进过程应定时检查主动钻杆的垂直度;定期检查钻头、钻杆、钻杆接头,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在软硬土层交界面或倾斜岩面处钻进,应低速低钻钻进;发现钻孔偏斜,可提起钻头,上下反复扫钻几次,以便削去硬士.如纠正无效,应重新钻进,必要时在钻杆上加设扶整器。
二、水下混凝土灌注中出现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1 、卡管:水中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
原因:初灌时导管离孔底太近,颠管时导管底部插入沉渣中导致堵塞;混凝土和易性、流动性差造成离析;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过大;各种机械故障引起混凝土浇筑不连续,在导管中停留时间过长而卡管等。
防治措施:灌注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应为300~500mm ,在灌浆设备的初灌量足够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取大值。隔水栓应认真细致制作,其直径和圆度应符合使用要求。在混凝土灌注时,应加强对混凝士搅拌时间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通过实验室确定 ,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导管直径和钢筋笼主筋最小净距的1 / 4 ,且应小干40mm 。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缓凝,水下混凝土宜掺外加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应缓缓倒入漏斗的导管,避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塞。
2 、钢筋笼上浮:钢筋笼的位首高于设计位置的现象。
原因:钢筋笼弯曲变形,使得钢筋与套管内壁的接触过于紧密,发生钢筋上浮现象;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混凝土流动性过小,导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过大钢筋笼被混凝土拖顶上升;当混凝土灌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m 左右时,由于浇筑的混凝土从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的上浮。
防治措施:提高钢筋笼加工、组装的精度,防止钢筋笼在运输过程中的碰撞等因素引起的变形。在沉放笼时要确认钢筋笼的轴向准确度.不得使钢筋笼自由坠落到桩孔中。钢筋笼初始位置应定位准确,并与孔口固定牢固。加快混凝工灌注速度,缩短灌注时间,或掺外加剂,防止混凝土顶层进入钢筋笼时流动性变小,混凝工接近笼时,控制导管埋深在1.5-2.0米,并稍稍减缓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当发生钢筋笼上浮时,应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面的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即可消失。
3 、断桩:混凝土凝固后不连续,中间被冲洗液等疏松体及泥土填充形成间断桩。
原因:由于导管底端距孔底过远,混凝土被冲洗液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导管密封不良,冲洗液浸入混凝土水灰比增大,形成桩身中段出现混凝土不凝体;在浇注混凝土时,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露出混凝土面,或因机械故障、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出现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的现象。
防治措施: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冲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冲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土;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身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严格控制混凝士的配合比,缩短灌注时间,混凝土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坍落度损失应满足灌注要求。
结束语
施工过程抓好泥浆和混凝土质量,详细做好各项施工记录.牢牢把好钻孔、清孔和混凝土灌注等关键工序的质量关,是防止质最事故发生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94-201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 50007-20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质量问题;防治措施
一、钻孔过程中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指施
1、孔壁坍陷
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泥浆突然漏失,则表示有孔壁坍陷迹象。引起坍塌原因很多.如土质松散、护筒埋置太浅、护筒的回填士和接缝不严密、下钢筋笼及升降机具时碰撞孔壁等。钻进速度过快、空钻时间过长、成孔后待灌时间过长和灌注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孔壁坍陷。
防治措施:在松散易坍的土层中,适当埋深护简,用枯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使用优质的泥浆,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保持护筒内泥浆水位筒于地下水位;下设钢筋笼及升降机具要防止偏斜,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速度,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成孔后,特灌时间一般不应大于3小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灌注时间。
2 、缩颈
缩颈桩又称瓶颈桩。部分桩径缩小,截面不符合设计要求。主要由于护壁泥浆性能差,地层中有遇水膨胀的软土、粘土泥岩卜钻头磨损过甚、焊接不及时、钻进进尺过快、成孔后放置时间过长等原因造成。
防治措施:为避免缩径的出现,钻孔前应详细了解地质资料,判别有无遇水膨胀等不良地质条件的土层,如有应采用失水率优质的泥浆进行护壁。成孔时,应注意成孔速度,在成孔一段时间内,孔壁形成泥皮,则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成孔后,待灌时间一般不应大于3 小时。如出现缩颈.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3 、钻孔偏斜
成孔后桩孔出现较大垂直偏差或弯曲。主要由于钻机安装不平整、稳定性差或钻进过程发生不均匀沉降。在软硬土层分界处和岩石倾斜处,钻头受阻力不均造成桩孔倾斜。
防治措施:先将场地夯实平整,轨道枕木宜均匀着地;安装钻机时应严格检查钻进的平整度和主动钻杆的垂直度,钻进过程应定时检查主动钻杆的垂直度;定期检查钻头、钻杆、钻杆接头,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在软硬土层交界面或倾斜岩面处钻进,应低速低钻钻进;发现钻孔偏斜,可提起钻头,上下反复扫钻几次,以便削去硬士.如纠正无效,应重新钻进,必要时在钻杆上加设扶整器。
二、水下混凝土灌注中出现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1 、卡管:水中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无法继续进行的现象。
原因:初灌时导管离孔底太近,颠管时导管底部插入沉渣中导致堵塞;混凝土和易性、流动性差造成离析;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过大;各种机械故障引起混凝土浇筑不连续,在导管中停留时间过长而卡管等。
防治措施:灌注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应为300~500mm ,在灌浆设备的初灌量足够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取大值。隔水栓应认真细致制作,其直径和圆度应符合使用要求。在混凝土灌注时,应加强对混凝士搅拌时间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通过实验室确定 ,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导管直径和钢筋笼主筋最小净距的1 / 4 ,且应小干40mm 。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缓凝,水下混凝土宜掺外加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应缓缓倒入漏斗的导管,避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塞。
2 、钢筋笼上浮:钢筋笼的位首高于设计位置的现象。
原因:钢筋笼弯曲变形,使得钢筋与套管内壁的接触过于紧密,发生钢筋上浮现象;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混凝土流动性过小,导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过大钢筋笼被混凝土拖顶上升;当混凝土灌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m 左右时,由于浇筑的混凝土从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的上浮。
防治措施:提高钢筋笼加工、组装的精度,防止钢筋笼在运输过程中的碰撞等因素引起的变形。在沉放笼时要确认钢筋笼的轴向准确度.不得使钢筋笼自由坠落到桩孔中。钢筋笼初始位置应定位准确,并与孔口固定牢固。加快混凝工灌注速度,缩短灌注时间,或掺外加剂,防止混凝土顶层进入钢筋笼时流动性变小,混凝工接近笼时,控制导管埋深在1.5-2.0米,并稍稍减缓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当发生钢筋笼上浮时,应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面的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即可消失。
3 、断桩:混凝土凝固后不连续,中间被冲洗液等疏松体及泥土填充形成间断桩。
原因:由于导管底端距孔底过远,混凝土被冲洗液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导管密封不良,冲洗液浸入混凝土水灰比增大,形成桩身中段出现混凝土不凝体;在浇注混凝土时,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露出混凝土面,或因机械故障、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出现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的现象。
防治措施: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冲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冲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土;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身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严格控制混凝士的配合比,缩短灌注时间,混凝土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坍落度损失应满足灌注要求。
结束语
施工过程抓好泥浆和混凝土质量,详细做好各项施工记录.牢牢把好钻孔、清孔和混凝土灌注等关键工序的质量关,是防止质最事故发生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94-201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 50007-20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