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研究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398705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利用SPSS軟件和Bicomb软件绘制我国高校资助育人研究迄今815篇文献的热点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趋势、关键词词频、聚类结果、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资助育人研究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已有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资助育人基本概念、工作属性与问题对策,德育维度与内容,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资助工作的途径创新,资助育人的新理念,资助政策的价值分析,资助育人模式,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等八大方面。高校资助育人研究还需要在强化多学科视角的学理分析、深化宏观政策研究、创新研究内容和论题、加强定量研究、拓展育人功能等方面不断提升。
  关键词:资助育人;研究热点;共词可视化;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0-0057-06
  一、研究方法
  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在高级检索中以“资助育人”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7日),手动剔除重复文献,共计获得期刊论文815篇。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SPSS20.0统计软件、Bicomb共词分析软件。使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检索结果进行初步分析,获得总体趋势图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将检索结果以NoteFirst格式导出,形成XML格式的CNKI数据库文献;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中建立一个新项目,自行编制项目编号,新项目格式类型选择“CNKI..〈XML〉”;将XML格式的文献置于软件目录相应编号的文件夹中,并在Bicomb软件的“提取”功能选项卡中选择相应的目录,进行“提取”操作后,合计获得关键词3125个。在关键词规范化处理和清洗的基础上进行词频统计,基于研究需要,抽取词频大于等于8的35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建立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将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SPSS20.0中,采用系统聚类,得到关键词的聚类树图,并对共词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最后对研究趋势、关键词词频、聚类结果、知识图谱进行解释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趋势分析
  在我国,对于高校资助育人的研究历史并不长。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已有关于大学生资助的研究论文发表,但基本侧重于资助政策和制度研究,极少关注资助的育人功能。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施学生缴费上学制度,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了上学难问题,关于贫困生资助的问题逐渐引起了高等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资助与育人的结合问题也得到普遍关注。如图1所示,第一篇资助育人方面的期刊论文发表于2005年,2009年后期刊论文发表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二)高频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分析
  对815篇文献中的3125个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发现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范围是1—339,根据相关词频临界计算公式和研究需要,最终确定高、低频词的临界值为8,得到35个高频关键词,其排序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35个高频关键词总出现频次为1572次,词均45次,占关键词出现总频次(3125)的50.3%。通过关键词的排序,可以初步了解高校资助育人研究的集中热点和趋势。其中,前7位的关键词频次均大于50,依次为资助育人(339)、高校贫困生(246)、高校(177)、资助(164)、育人(88)、高校学生资助(71)、高职院校(52),比较集中地围绕着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的基础性分析;排在第8—14位的关键词的频次都在20以上,依次是思想政治教育(29)、精准资助(29)、大学生(28)、资助体系(27)、对策(26)、育人功能(24)、感恩教育(20),属于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属性、理念、问题、功能和核心内容的研究;其余21个关键词的频次都在20次以下。这一结果初步可以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还比较分散。为了深入挖掘这35个关键词的词频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主题之间的联系,下文进一步做关键词共现分析。
  (三)高频关键词聚类图分析
  聚类结果能反映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可以进一步反映高校资助育人的研究热点。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原理是以它们成对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共词)为分析对象,利用聚类的统计学方法,把关联密切的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形成类团。关键词聚类分析时,先以最有影响的关键词(种子关键词)生成聚类;然后,由聚类中的种子关键词及相邻的关键词再组成一个新的聚类。关键词越相似它们的距离越近,反之,则较远。[1]将Bicomb软件生成的词篇矩阵导入SPSS20.0中进行聚类分析,高校资助育人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被分为8类,具体分布见表2。
  种类1为资助育人的基本概念与问题对策研究。(1)基本概念界定和工作属性。“资助育人”的内涵是资助主体为保障处于弱势的学生的基本教育权利而设计的一种制度,是指资助主体在提供资助时,以资助为载体对大学生在发展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或作用,主要体现为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知识技能的引领和导向作用。[2]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重要体现。[3](2)资助主体与资助对象研究。一项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和心理资本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显著多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他们的心理资本不仅总分略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且在韧性和合作维度上具有显著优势。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科学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关注问题”更多地转向“关注优势”,加强发展型资助,通过培育该群体的心理资本优势,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4](3)基于资助育人政策和工作实践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当前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存在资助理念落后、资助方式单一、育人功能不明显、贫困生认定准确性不高等问题,必须完善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实现其教育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5]   种类2为资助育人的德育维度与内容研究。资助育人的主要内容包括: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励志教育。[6]高校必须树立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拓展对受资助大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途径,构建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体系,增强受资助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7]在法治教育的整体要求下,育人机制的设计应该以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为逻辑起点,使大学生受资助权利受到规约,增强其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资助工作是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性质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关键一环,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发展的现实需求。融入的基本要求包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调整资助工作方向;创新资助工作内容;转变资助工作方式。融入的主要策略包括提升资助工作目标;完成资助工作模式重构;实现资助工作队伍转型。[9]融入的实施路径包括:实施“爱国”教育,以强化他们报效祖国、感恩回报的意识,实施“敬业”教育,以增强他们勤奋学习、励志成才的决心,实施“诚信”教育,以养成他们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品质,实施“友善”教育,以培养他们与人为善、宽容待人的性情。[10]
  种类3为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分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贷、助、补、减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措施。大学生资助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要不断挖掘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不断探索充分发挥资助体系育人功能的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1]勤工助学活动具有解困助学与立志育人的双重功能,勤工助学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2]针对现有资助体系偏重经济资助而忽视心理资助,偏重无偿经济资助而忽视有偿、激励资助,忽视能力培养资助等现象,必须在“育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开展高校资助工作:注重“心理脱贫”与“经济脱贫”相结合;勤工助学与自强自立教育相结合;大力推进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13]
  种类4为资助工作的途径与创新研究。从受助意愿的角度创新大学生資助体系,应确立适度资助原则、育人优先原则、注重过程性原则。[14]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资助理念、资助模式,从统一认识达成与社会相符的资助理念;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机制;加大资助文化的宣扬,鼓励更多教育成本分担;确保资金来源,争取更多资助投入;完善和整合现有的制度模式,实现育人功能;充分发挥雇主资助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改革。[15]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新模式,其核心内涵是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引入企业主体或者是扩充原有校企合作办学育人工作内容,使企业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主体,发挥企业的资金、技能与管理人员经验等优势,全面革新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解决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资助主体与资助手段单一、资金匮乏、资助与育人不能有效结合等问题。[16]
  种类5为资助育人的新理念研究,包括精准资助、发展性资助等。精准资助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精准资助独特的政治价值、扶贫价值、教育价值,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发展型资助理念,构筑“对象认定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生精准、技术方法精准、帮扶成效精准”六位一体的精准资助体系,建立健全“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强化资助工作监管力度、加大资助工作宣传力度”立体三重保障机制。[17]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包括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载体、工作模式等方面的发展;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的价值追求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维护教育公平为基础,以资助效果最优化为目标,以资助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环节是提升资助水平的目标导向机制,探索受助学生的回捐动力机制,强化多方参与的工作发展机制,校检资助效用的实用评价机制。[18]
  种类6为资助政策的价值分析,包括教育公平视野下的资助政策、精准扶贫下的资助政策分析。从价值层面来看,资助工作体现了教育公平,资助政策保证公平,资助方式体现公平,资助效果呈现公平。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来看,需要大力健全资助体系,创新资助模式,提升育人功效。[19]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精准扶贫”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部署,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如何实现“精准扶贫”是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难题,对于这一实践课题的破解,应当树立“精准资助”的基本理念,深刻把握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时代特点与现实意义。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注意把握精准资助的核心关键,确保资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提升资助资源配置的效益性以及增强资助育人的实效性,从而推动高校学生精准资助长效机制的构建。[20]
  种类7为资助育人的模式研究。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大学生资助模式分别有:无偿式(政府包揽奖助学金全部费用),混合式(有偿和无偿结合,一揽子“资助包”解决的资助模式),贷学金模式(延迟支付)。各地区和高校也结合实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资助育人模式。如“扶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育人型资助模式[21];“经济保障、精神关怀、发展支持”三足鼎立的帮困育人模式[22];注重主体参与、重视资助过程、实施项目管理的“参与式资助”模式[23];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资助”模式[24];经济资助、学业资助、就业资助和精神资助的立体式“四资助”新模式[25];“坚守经济资助底线不打折、围绕学生发展能力主线不伤害,聚焦思想道德素质高线不忘记”三线一体资助育人模式[26];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成人为目标,以主题式教育为特色,以扎实有效的实地家庭走访为载体,注重对学生经济帮扶和精神匡助的“主题定向式”资助育人模式[27];“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制度建设为支撑、文化培育为保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四基点”多维资助育人模式[28]。   种类8为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育人长效机制研究。高校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应科学把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内涵,从组织管理机制、资源聚合机制、过程实施机制、评估反馈机制等方面构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29]以过程思想为指导,根据过程教育发展性、情境化、系统性等特点,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整合为心理、励志、学业、拓展等四种类型的过程性平台,同时关联两个保障内在动力循环的反馈、反哺控制单元,构建出一套集科学性、发展性、可持续性为一体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30]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中的常见问题有:缺乏“全员育人”理念,对资助育人工作认识不足;资助管理者个体素质对育人效果的影响;贫困大学生自身存在动力不足;国家、高校、家庭缺乏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增强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实效的对策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建立协同资助育人机制;建立贫困大学生自育体系,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加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自身的道德素质;构建高校资助思想政治教育激励与约束考核评价长效机制。[31]
  (四)资助育人研究的知识热点图分析
  利用SPSS20.0對共词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高校资助育人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见图2)。从高校资助育人研究热点的分布可以看出:热点一主要处于一、四象限,其中基本概念的基础性分析、资助主体与资助对象研究处于第四象限,处于边缘地带;问题与对策研究属于第一象限,说明处于研究的核心地带。热点二主要处于三、四象限,说明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资助育人的德育内容研究虽然获得研究者关注,但仍处于边缘地位。热点三主要处于第四象限,表明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仍处于边缘地位,有待深入挖掘。热点四主要处于一、二象限,表明资助工作的途径与创新研究处于研究的热点,但校企合作等途径创新仍有提升的空间。热点五、六、九主要处于第二象限,表明资助育人的新理念研究(如精准资助、发展性资助)、资助政策的价值分析(如基于教育公平视阈)、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育人长效机制研究等有较大的潜在重要性,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热点七、八处于第三象限,说明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研究和资助育人模式研究主题明确,得到了研究者的充分研究,但在整个研究网络中处于边缘。
  三、结论
  经验总结型研究多,学理分析有待进一步提升。在高校资助育人研究2005—2017年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实践研究居多,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研究是该领域中最常见的研究内容之一。相当多的研究者以某一高校的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为个案,总结高校在资助育人方面的理念、举措,提出了一些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但大多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或是针对以往资助工作的缺陷或问题,侧重于“资助”工作模式、机制、方法或平台的探索和创新。
  微观研究多,宏观政策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既要关注实践层面的、微观方面的研究,如某个学校或某类学校的资助育人体系与模式研究,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某类资助工作的研究,也要关注国家、地区的资助育人政策体系研究乃至国际范围的政策比较研究,为提升政策绩效提供参考,促进政策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但在已有的研究中,后一类的研究仍然不太多见。这或许与大多数研究者难以获得充分的政策信息和数据有关。
  研究结论比较近似,研究内容有待持续创新。如前所述,由该领域关键词的频次可见,该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分散,35个高频关键词中,28个关键词的频次在30次以下,21个关键词的频次在20次以下。另一方面,由于研究方法比较雷同,无论是基本概念的界定,还是问题对策式的研究,研究的内容和结论比较近似。这一方面表明了该领域基本概念与基础问题的分析比较成熟,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研究共识,但也存在着缺乏视角、方法的创新问题,有些研究就是一些结论和观点间的“相互复制”,例如关于资助育人现状的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大同小异,给出的对策建议与建构的新模式的内涵也比较相近,只是在名称上不同而已。
  定性分析研究多,定量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从已有的资助育人的研究成果来看,经验总结、问题分析、成因剖析、对策建议等定性分析和事实描述类的方法运用得比较多,而基于问卷调查、统计验证类的定量研究乃至实验验证类的研究比较少,反映了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缺乏规范的训练,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信度。
  资助育人研究中关注“资助”多,关于“育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已有的研究尽管都以“资助育人”为主题,但往往关注资助工作的模式、机制、平台、成效、问题与对策,而对“育人”的功能的研究则比较零散。一些研究尽管提出要从资助助人走向资助育人,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但在具体的分析中,往往又侧重于“资助”而轻“育人”。因此,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和融合,切实发挥出“资助”的“育人”功能,并融合于整体的高校育人体系,是值得拓展的课题。就此而言,对“育人”功能的价值基础、内容构成、实现机制、过程路径的研究,也将成为该领域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郭文斌,陈秋珠.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49-54.
  [2]姚臻.大学生资助工作视域下育人体系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06-108.
  [3]段玉青.全员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资助育人机制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7,(5):164-168.
  [4]董晓蕾,刘冀萍,王瑞敏,宋蕾.基于心理资本视角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122-126.
  [5]罗冬丽.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7,(S1):94-95.
  [6]孙德刚.利用贫困大学生资助活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1,(10):108-109.   [7]吴燕端.大学生资助体系下诚信和感恩教育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57-59.
  [8]柯心.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的法治思维与机制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7,(6):108-111.
  [9]金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88-91.
  [10]郝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S1):82-83.
  [11]赵贵臣,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32-134.
  [12]李国章,赵一鹏,黄东.论勤工助学在高校中的育人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7,(11):180-181.
  [13]贾明超,范正祥,陆斌.“育人为本”资助理念视角下的高校资助工作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70-72.
  [14]戴宏.从受助意愿谈大学生的资助新体系[J].江苏社会科学,2012,(S1):120-123.
  [15]刘家梅.高等教育资助育人的改革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5):170-173.
  [16]陈平,杨燕.校企合作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创新研究——以苏州大学·隆力奇圆梦助学计划为例[J].教育观察,2015,(12):52-54.
  [17]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18]索文斌,闻羽.高校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刍议[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90-93.
  [19]陈勇.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7):102-104.
  [20]杨晓慧.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9):22-25.
  [21]史凌芳.“扶困·勵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29-31.
  [22]林文伟,廖丽金,赵北琳.“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0,(7):90-92.
  [23]黄燕,王林清,马彦周.参与式资助: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新阶段[J].思想教育研究,2011,(8):99-102.
  [24]华博,林涵,饶晓盼.高校学生个性化资助教育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5,(12):68-70.
  [25]姜沛民.育人为本 需求导向 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6,(9):14-17.
  [26]陈乃车,曾剑,唐闻捷.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7,(5):152-155.
  [27]李玉荣.“主题定向式”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105-108.
  [28]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81-85.
  [29]潘杨,武好明,王亚非.构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J].高校理论战线,2012,(9):55-57.
  [30]王芝眉.基于过程思想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2,(23):87-89.
  [31]段玉青.全员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资助育人机制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7,(5):164-168.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比较几种不同的蒂部处理方法在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时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11年5月,对36例36指指端缺损患者采用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于手指近节中
双壁钢围堰是现代桥梁深水基础施工常用的一种挡水结构,其设计与施工应结合每个工程的特点及现场施工条件,力求合理和经济。着重介绍厦深线韩江特大桥210#墩双壁钢围堰的设计
目的探讨通过桥接静脉建立血液循环的方法再植手指背离断复合组织块的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11年8月,对13例合并肌腱或骨质离断的手指背复合组织块离断伤患者.急诊应用桥接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