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海德格尔从批判认识论出发,逐步清理出了本源性的世界观。本文试图从介绍海德格尔对世界概念是怎样展开的来逐步让人们了解其世界观和一般“世界”的区别,了解此在与世界的密切关系。了解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他给我们开辟出的对世界理解的一个全新的领域。
关键词 此在 在世 世界
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
Heidegger's View of the World
——The Preparation Analysis
LIU Lipi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AbstractHeidegger starts from the critique of epistemology, gradually clearing out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troduce Heidegger's concept of how the world started to gradually let the people understand their world view and the general "world" of difference, understanding of thi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world. Understand in the book "Being and Time", he open up a whole new field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Key wordsbeing; living; world
1 存在者层次上的“世界”
1.1 “世界”的诸样式
世界这个词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会觉得陌生,在古代中国有“宇宙”的说法,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①也有“天圆地方”之说。这就是古代中国对世界的最原始的描述。在中国,世界一词是出于佛教的说法,佛教劝世人修行、乐善好施,从有情众生的此岸“世界”渡到彼岸“世界”。后来在词义的演变中,世界一词的意思也有所变化。例如:“……的‘世界’。”这是就专指某一区域而言,有领域和区域的意思,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狭义的用法。在英语中与“世界”相对应的词是“world ”,它的意思是有序的存在状态,是指人和其居住的环境。《圣经》的神创世说,也说明了西方人对世界的理解,西方人对世界的理解带有神的色彩,他们认为世界就是神的创造,不管是人还是其周围的环境及其触及到相关的事物都是神的赐予。
以上我们对人们所理解的“世界”一词从词源学的角度做了一个浅微的说明,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对世界的理解都是具有空间性和世界性的,是客观的、外在于我们的东西。人们一般理解的世界都是林林总总的存在者组成的客观“世界”。例如:人们知道这是山,这是水,这是树……,这样的存在者整体便是人们所理解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似乎少了哪一个存在者就不是完整的世界,但是事实上,我们不会因为少了哪一个存在者就觉得世界不存在或是世界不是我的世界。我们在别人的逝去中并没有感觉到世界的不存在,我们照样“在世界之中”,我们照样有我的世界。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还有自己的世界,还“在世界之中”呢?这也不能不使我重新审视世界的概念。并不是我们把存在者一个个都廓清或是一个个找出来让他们“聚会”来指给人们看……说看呐这就是完整的世界。正如海德格尔说的“我们可以把存在者的外观描绘出来并把这个存在者身上以及随着这个存在者一道发生的各种事件叙述出来。但这显然还是一件先于现象学的‘事物’,这一事物在现象学上根本无关宏要。这种描写还停留在存在者身上。这种描写是存在者层次上的。要追寻的却是存在。”②海德格尔以存在论为立足点反对传统存在论上的主客二分的“世界”。
1.2 对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传统的批判
传统的认识论都是建立在笛卡尔开创的主客二元的基础之上的。这一伟大的“发明”影响了西方哲学好几百年的历史,正如黑格尔说:“有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哲学才首次找到坚固的地基,在那里哲学家才有家园之感。”③笛卡尔的“我思”是要确立一个主体,但是他却没有思考这个主体如何成立之可能性。海德格尔一向是反对主客体的分立的。认识论最终根源在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符合真理观”。
海德格尔突破了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他认为世界必定是与此在这样的存在者相关联的世界,而不是别有一个“世界”独立于此在而和此在对立起来。此在是在世的存在,他“在世界之中”并与众多与之相关涉的存在者照面来领会世界这个“何所是”。在某种程度上说,世界是我的世界,我是“在世”的我,在此没有一个内在的主体和外在的客体,也没有一个所谓的主体和客体的相符合。“在世界之中”的此在和与之相关联的非此在者都是融为一体的,没有一个内外的分别。这里我想起了庄子的一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体现了和人一样的的此在和非此在的融为一体,这里没有把“我”与“非此在者”看作是对立的,“非此在者”不是外在于我的存在而是与我为一的存在者,消解了主客体的二元结构。
2 海德格尔的世界
2.1 海德格尔对世界概念的提出
2.1.1 在世——此在的基本建构
海德格尔要廓清世界的概念,就必须对此在做准备性的分析工作。在《存在与时间》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二节开篇海德格尔就提出此在来分析,并且提出“在世界之中”这一大前提。就是说此在是生存着的,他有着不同的生存样法,亦即本真的、非本真的或是二者之间的未分化状态。在此来看,我们要对此在进行分析必须时刻牢记在“在世界之中”或“在世”这个前提。除此以外,海德格尔还特别强调整体的观念,他说“在世界之中存在”就意指一种统一的现象。”④海德格尔认为“在世界之中”存在为此在奠基,为了提出“在之中”的存在论结构,首先对“在之中”进行了分析。
海德格尔首先从反面来分析“在之中”的空间性理解,进而一步步通达“在之中”的存在论建构。在文中分析到“在之中”比如说水在杯子之中……就是说一个存在者在另一个存在者之中,这是存在者的空间性关系。在这层意义上来说它们都是空间性的现成存在,海德格尔把这称作范畴性质,进而指出它们不属于此在式的存在方式的存在者。海德格尔说:“‘在之中’意指此在的一种存在结构,它是一种生存论性质。但却不可由此以为是一个身体物(人体)在一个现成存在者‘之中’现成存在。”⑤“在之中”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此在的一种生存状态。接着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之相关联的非此在者是融合在一起的。他用“依寓于”来表达此在消散于世界中,认为“依寓于”是一个生存论环节。书中举例说“桌子依着墙”是不可能的,根本没有这回事。因为前提是这样的存在者不能为彼此来照面,也就是说A和B不在“世界之中”,他们之间没有一个能依和一个所依,因为A和B它们是“无世界”的。只有此在和他相关涉的存在者在“在之中”才会是“有世界”的。但是,不可否认此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是现成的。因为此在在现成存在的意义下领会这自己最本己的存在,海德格尔把这种此在的现成性叫做实际性。不过此在的特殊的现成性根本有别于一块石头的现成性。此在的“在之中”与纯粹存在者的“在之中”是不一样的,但是此在的实际性和此在的空间性是存在的,但是必须是基于“在世界之中”才是可能的。只有明白了此在的在世,此在的空间性才能为我们揭示出来。此在的在世优先的已经弥漫或是消散于某些确定方式之中了。此在的存在样法是多种多样的,此在以不断操劳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他的操劳是在世的,此在在本质上就含有在世的意思,我们一想起此在,在世就已经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必然在先了。所以我们一说到此在就会想到此在与他关涉的物有一个世界,二者都是在世的存在。“在世界之中”与此在相关涉的在者也通过此在的揭示显现出了自身,此在在“在之中”通过与其相关的在者领会自己最本己的存在。
对于此在来说在世已经是他所熟知的。人们往往把在世理解为一种自明的东西或是没有得到存在论的解释,只是就认识论的角度来就“世界”来谈“世界”。在存在论的结构上来说“在世”还远远没有开展出来而变得讳莫如深。海德格尔认为对“在世”的不合理解释就会导致从认识论来解释“在世”,这恰恰事走错了路。要想从存在论的角度来对“在世”做一番解释就必须抛弃主客体这个预设的“不祥的前提”,否则“在世”的存在论意义就被滞留在灰暗之中了。我们应该考察“在世”的生存论意义而不是认识论意义。
2.1.2 “在之中”——对世界的认识
此在 “在世界之中”生存着,但是在存在者层次上也被经历着,在此,此在就像“具有双重国籍的一个公民”。人们所理解的此在的“世界”往往是一个非动态的“世界”,认识这个“世界”是主体对客体的符合,不是在存在论上的一种环视。认识是不能从外部加以规定的东西,它是此在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是此在在世生存的方式。人们在纯粹意识里就把主体和客体分化为内外两个不同的东西。它们解决的就是这个内在的主体是如何通达外在的客体的,内在如何超越?但是它们在前提中的设定已经是无法达到,却要寻求超越和通达的桥梁,这是不可能的。正如海德格尔说:“是否应当有以及在何种意义上应当有一种认识问题,而这种问题同认识现象本身以及认识者的存在方式却是两码事?”⑥
通过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考察,海德格尔不断在剖析中否定认识论的弊病,在此提出了他的视域中的认识是如何发生的。他认为“寓于世界之中”为认识奠基。此在、与此在相关涉的非此在、此在的存在方式——认识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寓于世界之中”,也就是说“寓于世界之中”为它们奠基。在此在的世界之中,他沉迷于操劳的世界与他相关涉的在者打交道,当这种活动发生残断的时候认识就默默的发生了,开始考察从心里开始认识的琢磨——这就是认识的源始境遇。在世界之中没有一个认识的样板使我们对认识有所领会,反而我们在操劳中就不自觉地有了对认识的最初见解。此在的认识不是要超越出去来把捉某某东西,而是就在世界之中来观察与他照面的存在者。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在外或在内的界,认识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只有在此在的操劳中发生某种残断,认识才有可能发生。认识和此在同样都是基于“在世界之中”这个背景,此在是在世的存在,而认识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在此,此在取得了一种在世的存在之地位,但是世界作为奠基性的概念却还对我们讳莫如深,海德格尔对世界加以阐释之前,他对此在、在世、以及“寓于世界之中”分别做了大量前提性的准备工作,此文就是从他分析世界概念的准备性的工作入手来窥探其世界的境遇的。
2.2 海氏提出世界观念的意义
我们知道海德格尔一向是反逻辑和实证科学的,他的著作不是以逻辑的演绎的和实证的方式展示出来的。虽然我们很难看到海德格尔的逻辑用语,但是我们在他的著作中却未尝没有感觉到他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他的论证是十分严密的,有时候令人感觉到有点琐碎,但是确实必要的。他的逻辑论证现乎字里行间,但是却不是用演绎推理的话语来完成的。他用现象学的方法给我们逐步的展示源始的境遇,亦即“面向事情本身”。他给我们开创了一个新的境遇,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世界是不是外在于我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人与自然的危机。他克服了西方的主客体分立的弊端,给人类中心主义以驳斥。在这个全新的视域中,世界浑然一体、天然浑融。在哲学史上打碎了几百年来认识论结实的地基,为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全新的基础,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哲学大家。
注释
①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 诸子集成(七).
②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74.
③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孙周兴,译.
④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62.
⑤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63.
⑥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71.
关键词 此在 在世 世界
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
Heidegger's View of the World
——The Preparation Analysis
LIU Lipi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AbstractHeidegger starts from the critique of epistemology, gradually clearing out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troduce Heidegger's concept of how the world started to gradually let the people understand their world view and the general "world" of difference, understanding of thi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world. Understand in the book "Being and Time", he open up a whole new field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Key wordsbeing; living; world
1 存在者层次上的“世界”
1.1 “世界”的诸样式
世界这个词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会觉得陌生,在古代中国有“宇宙”的说法,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①也有“天圆地方”之说。这就是古代中国对世界的最原始的描述。在中国,世界一词是出于佛教的说法,佛教劝世人修行、乐善好施,从有情众生的此岸“世界”渡到彼岸“世界”。后来在词义的演变中,世界一词的意思也有所变化。例如:“……的‘世界’。”这是就专指某一区域而言,有领域和区域的意思,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狭义的用法。在英语中与“世界”相对应的词是“world ”,它的意思是有序的存在状态,是指人和其居住的环境。《圣经》的神创世说,也说明了西方人对世界的理解,西方人对世界的理解带有神的色彩,他们认为世界就是神的创造,不管是人还是其周围的环境及其触及到相关的事物都是神的赐予。
以上我们对人们所理解的“世界”一词从词源学的角度做了一个浅微的说明,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对世界的理解都是具有空间性和世界性的,是客观的、外在于我们的东西。人们一般理解的世界都是林林总总的存在者组成的客观“世界”。例如:人们知道这是山,这是水,这是树……,这样的存在者整体便是人们所理解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似乎少了哪一个存在者就不是完整的世界,但是事实上,我们不会因为少了哪一个存在者就觉得世界不存在或是世界不是我的世界。我们在别人的逝去中并没有感觉到世界的不存在,我们照样“在世界之中”,我们照样有我的世界。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还有自己的世界,还“在世界之中”呢?这也不能不使我重新审视世界的概念。并不是我们把存在者一个个都廓清或是一个个找出来让他们“聚会”来指给人们看……说看呐这就是完整的世界。正如海德格尔说的“我们可以把存在者的外观描绘出来并把这个存在者身上以及随着这个存在者一道发生的各种事件叙述出来。但这显然还是一件先于现象学的‘事物’,这一事物在现象学上根本无关宏要。这种描写还停留在存在者身上。这种描写是存在者层次上的。要追寻的却是存在。”②海德格尔以存在论为立足点反对传统存在论上的主客二分的“世界”。
1.2 对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传统的批判
传统的认识论都是建立在笛卡尔开创的主客二元的基础之上的。这一伟大的“发明”影响了西方哲学好几百年的历史,正如黑格尔说:“有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哲学才首次找到坚固的地基,在那里哲学家才有家园之感。”③笛卡尔的“我思”是要确立一个主体,但是他却没有思考这个主体如何成立之可能性。海德格尔一向是反对主客体的分立的。认识论最终根源在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符合真理观”。
海德格尔突破了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他认为世界必定是与此在这样的存在者相关联的世界,而不是别有一个“世界”独立于此在而和此在对立起来。此在是在世的存在,他“在世界之中”并与众多与之相关涉的存在者照面来领会世界这个“何所是”。在某种程度上说,世界是我的世界,我是“在世”的我,在此没有一个内在的主体和外在的客体,也没有一个所谓的主体和客体的相符合。“在世界之中”的此在和与之相关联的非此在者都是融为一体的,没有一个内外的分别。这里我想起了庄子的一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体现了和人一样的的此在和非此在的融为一体,这里没有把“我”与“非此在者”看作是对立的,“非此在者”不是外在于我的存在而是与我为一的存在者,消解了主客体的二元结构。
2 海德格尔的世界
2.1 海德格尔对世界概念的提出
2.1.1 在世——此在的基本建构
海德格尔要廓清世界的概念,就必须对此在做准备性的分析工作。在《存在与时间》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二节开篇海德格尔就提出此在来分析,并且提出“在世界之中”这一大前提。就是说此在是生存着的,他有着不同的生存样法,亦即本真的、非本真的或是二者之间的未分化状态。在此来看,我们要对此在进行分析必须时刻牢记在“在世界之中”或“在世”这个前提。除此以外,海德格尔还特别强调整体的观念,他说“在世界之中存在”就意指一种统一的现象。”④海德格尔认为“在世界之中”存在为此在奠基,为了提出“在之中”的存在论结构,首先对“在之中”进行了分析。
海德格尔首先从反面来分析“在之中”的空间性理解,进而一步步通达“在之中”的存在论建构。在文中分析到“在之中”比如说水在杯子之中……就是说一个存在者在另一个存在者之中,这是存在者的空间性关系。在这层意义上来说它们都是空间性的现成存在,海德格尔把这称作范畴性质,进而指出它们不属于此在式的存在方式的存在者。海德格尔说:“‘在之中’意指此在的一种存在结构,它是一种生存论性质。但却不可由此以为是一个身体物(人体)在一个现成存在者‘之中’现成存在。”⑤“在之中”是此在的存在方式——此在的一种生存状态。接着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之相关联的非此在者是融合在一起的。他用“依寓于”来表达此在消散于世界中,认为“依寓于”是一个生存论环节。书中举例说“桌子依着墙”是不可能的,根本没有这回事。因为前提是这样的存在者不能为彼此来照面,也就是说A和B不在“世界之中”,他们之间没有一个能依和一个所依,因为A和B它们是“无世界”的。只有此在和他相关涉的存在者在“在之中”才会是“有世界”的。但是,不可否认此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是现成的。因为此在在现成存在的意义下领会这自己最本己的存在,海德格尔把这种此在的现成性叫做实际性。不过此在的特殊的现成性根本有别于一块石头的现成性。此在的“在之中”与纯粹存在者的“在之中”是不一样的,但是此在的实际性和此在的空间性是存在的,但是必须是基于“在世界之中”才是可能的。只有明白了此在的在世,此在的空间性才能为我们揭示出来。此在的在世优先的已经弥漫或是消散于某些确定方式之中了。此在的存在样法是多种多样的,此在以不断操劳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他的操劳是在世的,此在在本质上就含有在世的意思,我们一想起此在,在世就已经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必然在先了。所以我们一说到此在就会想到此在与他关涉的物有一个世界,二者都是在世的存在。“在世界之中”与此在相关涉的在者也通过此在的揭示显现出了自身,此在在“在之中”通过与其相关的在者领会自己最本己的存在。
对于此在来说在世已经是他所熟知的。人们往往把在世理解为一种自明的东西或是没有得到存在论的解释,只是就认识论的角度来就“世界”来谈“世界”。在存在论的结构上来说“在世”还远远没有开展出来而变得讳莫如深。海德格尔认为对“在世”的不合理解释就会导致从认识论来解释“在世”,这恰恰事走错了路。要想从存在论的角度来对“在世”做一番解释就必须抛弃主客体这个预设的“不祥的前提”,否则“在世”的存在论意义就被滞留在灰暗之中了。我们应该考察“在世”的生存论意义而不是认识论意义。
2.1.2 “在之中”——对世界的认识
此在 “在世界之中”生存着,但是在存在者层次上也被经历着,在此,此在就像“具有双重国籍的一个公民”。人们所理解的此在的“世界”往往是一个非动态的“世界”,认识这个“世界”是主体对客体的符合,不是在存在论上的一种环视。认识是不能从外部加以规定的东西,它是此在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是此在在世生存的方式。人们在纯粹意识里就把主体和客体分化为内外两个不同的东西。它们解决的就是这个内在的主体是如何通达外在的客体的,内在如何超越?但是它们在前提中的设定已经是无法达到,却要寻求超越和通达的桥梁,这是不可能的。正如海德格尔说:“是否应当有以及在何种意义上应当有一种认识问题,而这种问题同认识现象本身以及认识者的存在方式却是两码事?”⑥
通过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考察,海德格尔不断在剖析中否定认识论的弊病,在此提出了他的视域中的认识是如何发生的。他认为“寓于世界之中”为认识奠基。此在、与此在相关涉的非此在、此在的存在方式——认识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寓于世界之中”,也就是说“寓于世界之中”为它们奠基。在此在的世界之中,他沉迷于操劳的世界与他相关涉的在者打交道,当这种活动发生残断的时候认识就默默的发生了,开始考察从心里开始认识的琢磨——这就是认识的源始境遇。在世界之中没有一个认识的样板使我们对认识有所领会,反而我们在操劳中就不自觉地有了对认识的最初见解。此在的认识不是要超越出去来把捉某某东西,而是就在世界之中来观察与他照面的存在者。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在外或在内的界,认识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只有在此在的操劳中发生某种残断,认识才有可能发生。认识和此在同样都是基于“在世界之中”这个背景,此在是在世的存在,而认识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在此,此在取得了一种在世的存在之地位,但是世界作为奠基性的概念却还对我们讳莫如深,海德格尔对世界加以阐释之前,他对此在、在世、以及“寓于世界之中”分别做了大量前提性的准备工作,此文就是从他分析世界概念的准备性的工作入手来窥探其世界的境遇的。
2.2 海氏提出世界观念的意义
我们知道海德格尔一向是反逻辑和实证科学的,他的著作不是以逻辑的演绎的和实证的方式展示出来的。虽然我们很难看到海德格尔的逻辑用语,但是我们在他的著作中却未尝没有感觉到他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他的论证是十分严密的,有时候令人感觉到有点琐碎,但是确实必要的。他的逻辑论证现乎字里行间,但是却不是用演绎推理的话语来完成的。他用现象学的方法给我们逐步的展示源始的境遇,亦即“面向事情本身”。他给我们开创了一个新的境遇,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世界是不是外在于我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人与自然的危机。他克服了西方的主客体分立的弊端,给人类中心主义以驳斥。在这个全新的视域中,世界浑然一体、天然浑融。在哲学史上打碎了几百年来认识论结实的地基,为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全新的基础,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哲学大家。
注释
①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 诸子集成(七).
②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74.
③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孙周兴,译.
④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62.
⑤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63.
⑥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