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铜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全国铜材产量、总消费量已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材市场, 据了解,变压器、通讯电缆、引线框架、汽车散热器、空调器、铜水管、发电领域等为主要的原用铜工业门类。
在欧债危机肆虐、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尽管中国需求褪色,但依然是全球铜市需求的主力。 由于国内铜消费增长全面回落,2012年各主要铜行业普遍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速减缓或者是下降,导致国内铜需求量增速进一步减缩。预计2013年精通消费增速将继续放缓,增速约保持在4.8%,达到768万吨,而这一数据在2012年大约是733万吨的水平。
一、2013年铜价变化趋势预测
铜价的走势对国民经济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全球经济依然疲软,欧洲仍是最大拖累,全球铜消费增速低位徘徊,复苏关键依然看中国,全球铜原料供应改善趋势也进一步明朗,全球经济疲软仍将对铜消费需求形成拖累;中国经济的底部企稳或将继续为全球铜消费形成一定的支撑,但力度有限。全球铜精矿供应改善趋势进一步明确,2013年的产能释放将进一步对供给改善形成支持作用,欧美经济疲软带来的废铜供应偏紧或将对铜原料的总供应形成一定的拖累。预计全球铜供需格局将进一步趋于宽松,铜价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国内铜库存处于高位,下游需求疲软,国内铜价表现较弱。铜矿的供应周期要7-8年,2004年和2005年铜价上涨之后刺激铜矿的投资,如果按照8年计算,2012年铜矿的供应应该提升,但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所以真正的供应放量会推迟到2014年和2015年。
2004年以来铜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铜消费的快速提升,但铜作为国际性大宗商品,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和金融资产波动也成为影响铜价的重要因素。从相关系数来看,铜价月均价与中国的新增信贷增速相关性比较高,与欧美采购经理指数(PMI)走势的相关度也比较高。美国财政悬崖解决过程的反复无疑将拖累美国经济和美国股票市场表现,从而抑制铜价表现。目前铜价仍远高于成本价,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特别是在其他基本金属基本上都在成本价挣扎的大背景下。
2013年,铜的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将继续轮流作为主导因素来影响铜价。可预见的是,全球铜供需关系依然处于供应短缺的状态,但是经历过2011-2015年的集中产能释放,这种供应缺口将越来越小,国内亦然,那么以供需基本面所主导的价格空间也将继续收窄,在宏观环境未能复苏到理想状态的期间,铜价很难走出大的上涨趋势。同时,库存因素并不需要过于担心,国内下游企业补库存阶段即将来临,将支持铜价在2013年初期的涨势,但二到三季度期间的生产情况还需要观察,预计2013年铜价依然处于一个箱体震荡的阶段,但全年振幅和箱体区间或较2012年加大,运行底部很难抬升,下方的强支撑区域在52000元,上方的目标位在65000元一线。
二、铜价大幅上涨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影响
铜价持续上涨对我国铜产业链的各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对不同环节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1、采矿企业获得丰厚利润
由于我国铜精矿资源十分有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铜需求的不断增长,铜矿产量自给率越来越低,供不应求的态势拉动了铜矿价格不断升高,资源型企业的利润因铜矿价格上涨而大幅增加。
2、冶炼环节利润上升但引发了盲目扩张
冶炼环节利润主要取决于所收取的铜精矿加工费。过去数年,铜精矿加工费长时间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致使铜冶炼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从2004年开始,由于铜价上涨,对铜冶炼环节的需求增大,因此铜精矿加工费大幅上升,冶炼环节也获得丰厚的利润。
但是,铜价和精矿加工费持续上升引发了铜冶炼行业的盲目扩张。国际供应商利用我国铜冶炼能力与铜精矿资源之间的巨大缺口,挑起我国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大肆压低铜精矿加工费。国内大型企业开始丧失在产业链上游的话语权,沦为国际铜矿和冶炼商在境内的代理加工基地。
3、铜价上涨导致铜加工企业经营条件日趋恶化
随着铜价不断攀升,企业维持正常库存量所需要的资金量也在同步增加,铜加工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成本压力。同时,铜材加工费却在下降,更缩小了企业利润空间。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加工企业的生存甚至受到巨大的威胁。同时,铜价居高不下对铜需求量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下游行业开始采用替代材料,导致许多铜加工企业订单明显减少,一些中小规模的企业订单量甚至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0%左右。
此外,铜价上涨还诱发了劣质铜产品的制造。有些铜加工企业已经开始用含铜量低的黄铜、废杂铜替代未锻造的铜,少数加工企业甚至选用成本较低的“黑杆”(铜含量较低的次品)替代光亮杆进行生产,导致加工产品质量严重下降。
4、铜价上涨导致铜消费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铜消费型企业包括家电、建材、电子、机械、轻工等行业的企业。对那些铜材占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企业来讲,铜价大幅上升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是铜价上涨大幅提高产品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下游终端产品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难以通过提价来转移铜价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在竞争和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下,从而导致资金实力不足的企业纷纷减产,甚至被迫停产,退出市场。
不过,铜价上涨也促进了替代品开发。如一些生产视频线缆的企业积极使用“铜包铝”、“铜包钢”进行生产;空调企业也在积极研究“铝管”代替“铜管”的生产技术。
5、铜加工企业比消费型企业、大企业比小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期货市场实现套期保值
面对铜价的激烈波动,企业可以借助期货市场,采用合理的套期保值策略来规避风险,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稳定经营。但据调查,在期货公司进行套期保值的企业以大型铜加工企业、铜生产企业和贸易商为主,而下游消费型企业很少有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资金实力有限,二是缺乏人才。 因无法在期货市场上实行套期保值,面对高企的铜价,国内铜加工和消费企业多采用降低库存和“随用随买”的方式采购铜以及铜产品。企业在收到下游企业的订单后,再确定自己的采购数量。即使如此,由于铜价变动很快,企业根据当日铜价格签订合同,再去采购铜的时候,铜价的上涨已经超过了企业的预期利润。
三、铜价上涨对企业的影响
对以铜为主要原材料的生产企业来说,铜价的上涨总会对企业的成本和销售两方面构成影响,最终体现为企业利润的变化。从成本和销售两方面对企业的影响以及程度来看,可以归纳出如下特点:
1、成本上涨对企业影响较大。调查发现,原材料成本在企业总经营成本中占比较高,39.31%的客户都认为占比60%以上,而40%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20%~40%。这同时印证了更多企业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列为影响经营最严重因素的调查结果。
2、市场销售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外部需求疲软,内部需求不振,加上经营成本处于相对高位,虽然七成企业产品价格有所上升,其中40%企业的升幅在10%以上,但完全转嫁给下游客户的企业相对较少,而且从货款回笼情况来看,33%的企业货款回笼被延长,订单和销售收入调查情况反映近三成企业比上年同期下降。
四、铜价格波动对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影响
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如期上升。根据银监会公布的三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88亿元,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反弹;不良贷款率升至0.95%,比前两个季度高出0.01个百分点,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在严峻形势的面前,没有一家银行高枕无忧。继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之后,越来越多的行业被列入信贷业务“谨慎进入”的监控名单。钢铁、造船、光伏已被定义为“高信用风险”行业,未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也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按存量余额排序,不良贷款分布较多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按照不良率排序,不良率较高的行业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良贷款的分布情况恰好应证了前期经济形势。其中就包括受国内经济下行、外部需求不足、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等复杂的综合性因素影响,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受挫,盈利能力普遍下滑,不良率有所上升。
五、银行应对铜价波动的对策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存之道,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2013年,由于货币政策正逐步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银行需加强流动性风险的防控,建议:
1、密切关注经济走势,高度重视下行风险
银行必须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高度重视经济下行风险可能给银行发展带来的冲击。一是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研究,准确把握经济环境、宏观调控政策、产业调整动态、利率汇率变化趋势、商品价格波动各因素对银行客户和信贷业务的影响,及时向基层单位进行风险提示或发布业务指引。二是对受原材料、劳工成本影响大且在银行不良率较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客户,提高信贷准入门槛,审慎进入,对不良率较高的行业,应该重点发展其龙头企业或实力较强的企业,并加大退出不良企业力度。三是对目前虽然能维持经营,但缺乏自主品牌和定价能力,主营收入和利润下降明显的外向型客户原则上不办理风险较大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信用敞口贸易融资业务。
2、主动进行结构调整,提前化解贷款潜在风险
主动进行信贷结构调整,调整行业信贷政策和业务发展策略,在促进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防范和控制风险。首先是选择重点客户,把有限的信贷资金用于对银行综合贡献高的重点优质客户和重点项目,对那些上游无自有原材料市场、自身无自主研发能力、无自有下游销售市场的“三无”企业,出口量大幅下降的出口主导型企业要综合考虑其风险状况谨慎介入;对整体实力较弱、技术含量低,受宏观因素影响大,没有能力进行产品升级和经营调整,仅依靠低成本扩张的传统加工型小企业要加快清收,降低损失。其次是业务品种选择,大力发展经济资本占用少、业务风险较低、融资期限短、资金周转快的本外币贸易融资业务。同时争取客户办理掉期或结售汇业务,在缓解外汇资金压力的同时,规避汇率风险,拓展贸易融资业务增收渠道。
3、有针对性地调整策略,有保有压、避免“一刀切”操作
对当前存量客户,要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跟进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定时进行资金流监控和分析,及时根据企业的未来持续盈利能力趋势调整客户的授信释放额度和使用条件,这是银行判断是否支持客户和融资安全的主要依据。主营业务产品利润率较高的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不能根据当前客户的盈利能力进行“一刀切”,要有保有压,避免操作简单化,抽走企业正常运作奖金,这样银行不仅在失去市场份额的同时还增大了剩下存量融资风险。对有自主品牌、产品有市场、偿债能力较高、营运能力较强的客户,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于没有实质经营风险的存量客户,在符合办理条件的前提下,应通过调整期限结构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对当前盈利能力尚可却属于“三无”的企业,要进一步压缩存量贷款,实行逐年贷款限额管理,采取措施尽快退出。
(作者单位:兴业银行南平分行)
在欧债危机肆虐、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尽管中国需求褪色,但依然是全球铜市需求的主力。 由于国内铜消费增长全面回落,2012年各主要铜行业普遍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速减缓或者是下降,导致国内铜需求量增速进一步减缩。预计2013年精通消费增速将继续放缓,增速约保持在4.8%,达到768万吨,而这一数据在2012年大约是733万吨的水平。
一、2013年铜价变化趋势预测
铜价的走势对国民经济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全球经济依然疲软,欧洲仍是最大拖累,全球铜消费增速低位徘徊,复苏关键依然看中国,全球铜原料供应改善趋势也进一步明朗,全球经济疲软仍将对铜消费需求形成拖累;中国经济的底部企稳或将继续为全球铜消费形成一定的支撑,但力度有限。全球铜精矿供应改善趋势进一步明确,2013年的产能释放将进一步对供给改善形成支持作用,欧美经济疲软带来的废铜供应偏紧或将对铜原料的总供应形成一定的拖累。预计全球铜供需格局将进一步趋于宽松,铜价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国内铜库存处于高位,下游需求疲软,国内铜价表现较弱。铜矿的供应周期要7-8年,2004年和2005年铜价上涨之后刺激铜矿的投资,如果按照8年计算,2012年铜矿的供应应该提升,但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所以真正的供应放量会推迟到2014年和2015年。
2004年以来铜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铜消费的快速提升,但铜作为国际性大宗商品,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和金融资产波动也成为影响铜价的重要因素。从相关系数来看,铜价月均价与中国的新增信贷增速相关性比较高,与欧美采购经理指数(PMI)走势的相关度也比较高。美国财政悬崖解决过程的反复无疑将拖累美国经济和美国股票市场表现,从而抑制铜价表现。目前铜价仍远高于成本价,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特别是在其他基本金属基本上都在成本价挣扎的大背景下。
2013年,铜的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将继续轮流作为主导因素来影响铜价。可预见的是,全球铜供需关系依然处于供应短缺的状态,但是经历过2011-2015年的集中产能释放,这种供应缺口将越来越小,国内亦然,那么以供需基本面所主导的价格空间也将继续收窄,在宏观环境未能复苏到理想状态的期间,铜价很难走出大的上涨趋势。同时,库存因素并不需要过于担心,国内下游企业补库存阶段即将来临,将支持铜价在2013年初期的涨势,但二到三季度期间的生产情况还需要观察,预计2013年铜价依然处于一个箱体震荡的阶段,但全年振幅和箱体区间或较2012年加大,运行底部很难抬升,下方的强支撑区域在52000元,上方的目标位在65000元一线。
二、铜价大幅上涨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影响
铜价持续上涨对我国铜产业链的各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对不同环节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1、采矿企业获得丰厚利润
由于我国铜精矿资源十分有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铜需求的不断增长,铜矿产量自给率越来越低,供不应求的态势拉动了铜矿价格不断升高,资源型企业的利润因铜矿价格上涨而大幅增加。
2、冶炼环节利润上升但引发了盲目扩张
冶炼环节利润主要取决于所收取的铜精矿加工费。过去数年,铜精矿加工费长时间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致使铜冶炼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从2004年开始,由于铜价上涨,对铜冶炼环节的需求增大,因此铜精矿加工费大幅上升,冶炼环节也获得丰厚的利润。
但是,铜价和精矿加工费持续上升引发了铜冶炼行业的盲目扩张。国际供应商利用我国铜冶炼能力与铜精矿资源之间的巨大缺口,挑起我国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大肆压低铜精矿加工费。国内大型企业开始丧失在产业链上游的话语权,沦为国际铜矿和冶炼商在境内的代理加工基地。
3、铜价上涨导致铜加工企业经营条件日趋恶化
随着铜价不断攀升,企业维持正常库存量所需要的资金量也在同步增加,铜加工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成本压力。同时,铜材加工费却在下降,更缩小了企业利润空间。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加工企业的生存甚至受到巨大的威胁。同时,铜价居高不下对铜需求量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下游行业开始采用替代材料,导致许多铜加工企业订单明显减少,一些中小规模的企业订单量甚至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0%左右。
此外,铜价上涨还诱发了劣质铜产品的制造。有些铜加工企业已经开始用含铜量低的黄铜、废杂铜替代未锻造的铜,少数加工企业甚至选用成本较低的“黑杆”(铜含量较低的次品)替代光亮杆进行生产,导致加工产品质量严重下降。
4、铜价上涨导致铜消费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铜消费型企业包括家电、建材、电子、机械、轻工等行业的企业。对那些铜材占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企业来讲,铜价大幅上升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是铜价上涨大幅提高产品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下游终端产品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难以通过提价来转移铜价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在竞争和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下,从而导致资金实力不足的企业纷纷减产,甚至被迫停产,退出市场。
不过,铜价上涨也促进了替代品开发。如一些生产视频线缆的企业积极使用“铜包铝”、“铜包钢”进行生产;空调企业也在积极研究“铝管”代替“铜管”的生产技术。
5、铜加工企业比消费型企业、大企业比小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期货市场实现套期保值
面对铜价的激烈波动,企业可以借助期货市场,采用合理的套期保值策略来规避风险,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稳定经营。但据调查,在期货公司进行套期保值的企业以大型铜加工企业、铜生产企业和贸易商为主,而下游消费型企业很少有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资金实力有限,二是缺乏人才。 因无法在期货市场上实行套期保值,面对高企的铜价,国内铜加工和消费企业多采用降低库存和“随用随买”的方式采购铜以及铜产品。企业在收到下游企业的订单后,再确定自己的采购数量。即使如此,由于铜价变动很快,企业根据当日铜价格签订合同,再去采购铜的时候,铜价的上涨已经超过了企业的预期利润。
三、铜价上涨对企业的影响
对以铜为主要原材料的生产企业来说,铜价的上涨总会对企业的成本和销售两方面构成影响,最终体现为企业利润的变化。从成本和销售两方面对企业的影响以及程度来看,可以归纳出如下特点:
1、成本上涨对企业影响较大。调查发现,原材料成本在企业总经营成本中占比较高,39.31%的客户都认为占比60%以上,而40%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20%~40%。这同时印证了更多企业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列为影响经营最严重因素的调查结果。
2、市场销售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外部需求疲软,内部需求不振,加上经营成本处于相对高位,虽然七成企业产品价格有所上升,其中40%企业的升幅在10%以上,但完全转嫁给下游客户的企业相对较少,而且从货款回笼情况来看,33%的企业货款回笼被延长,订单和销售收入调查情况反映近三成企业比上年同期下降。
四、铜价格波动对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影响
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如期上升。根据银监会公布的三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88亿元,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反弹;不良贷款率升至0.95%,比前两个季度高出0.01个百分点,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在严峻形势的面前,没有一家银行高枕无忧。继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之后,越来越多的行业被列入信贷业务“谨慎进入”的监控名单。钢铁、造船、光伏已被定义为“高信用风险”行业,未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也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按存量余额排序,不良贷款分布较多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按照不良率排序,不良率较高的行业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良贷款的分布情况恰好应证了前期经济形势。其中就包括受国内经济下行、外部需求不足、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等复杂的综合性因素影响,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受挫,盈利能力普遍下滑,不良率有所上升。
五、银行应对铜价波动的对策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存之道,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2013年,由于货币政策正逐步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银行需加强流动性风险的防控,建议:
1、密切关注经济走势,高度重视下行风险
银行必须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高度重视经济下行风险可能给银行发展带来的冲击。一是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研究,准确把握经济环境、宏观调控政策、产业调整动态、利率汇率变化趋势、商品价格波动各因素对银行客户和信贷业务的影响,及时向基层单位进行风险提示或发布业务指引。二是对受原材料、劳工成本影响大且在银行不良率较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客户,提高信贷准入门槛,审慎进入,对不良率较高的行业,应该重点发展其龙头企业或实力较强的企业,并加大退出不良企业力度。三是对目前虽然能维持经营,但缺乏自主品牌和定价能力,主营收入和利润下降明显的外向型客户原则上不办理风险较大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信用敞口贸易融资业务。
2、主动进行结构调整,提前化解贷款潜在风险
主动进行信贷结构调整,调整行业信贷政策和业务发展策略,在促进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防范和控制风险。首先是选择重点客户,把有限的信贷资金用于对银行综合贡献高的重点优质客户和重点项目,对那些上游无自有原材料市场、自身无自主研发能力、无自有下游销售市场的“三无”企业,出口量大幅下降的出口主导型企业要综合考虑其风险状况谨慎介入;对整体实力较弱、技术含量低,受宏观因素影响大,没有能力进行产品升级和经营调整,仅依靠低成本扩张的传统加工型小企业要加快清收,降低损失。其次是业务品种选择,大力发展经济资本占用少、业务风险较低、融资期限短、资金周转快的本外币贸易融资业务。同时争取客户办理掉期或结售汇业务,在缓解外汇资金压力的同时,规避汇率风险,拓展贸易融资业务增收渠道。
3、有针对性地调整策略,有保有压、避免“一刀切”操作
对当前存量客户,要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跟进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定时进行资金流监控和分析,及时根据企业的未来持续盈利能力趋势调整客户的授信释放额度和使用条件,这是银行判断是否支持客户和融资安全的主要依据。主营业务产品利润率较高的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不能根据当前客户的盈利能力进行“一刀切”,要有保有压,避免操作简单化,抽走企业正常运作奖金,这样银行不仅在失去市场份额的同时还增大了剩下存量融资风险。对有自主品牌、产品有市场、偿债能力较高、营运能力较强的客户,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于没有实质经营风险的存量客户,在符合办理条件的前提下,应通过调整期限结构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对当前盈利能力尚可却属于“三无”的企业,要进一步压缩存量贷款,实行逐年贷款限额管理,采取措施尽快退出。
(作者单位:兴业银行南平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