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播,作为一种新闻舆论工具,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如何“亮”起来,是广播新闻巩固阵地、争取更多受众无法回避的课题。广播要想重振昔日雄风,必须在广播新闻的写作上有所创新。一是广播新闻的写作必须做到更快、更短、更入耳,二是广播新闻的写作必须做到精选素材、精选生动细节、恰当合理运用音响材料。
关键词:广播;新闻;写作
广播,作为一种新闻舆论工具,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如何“亮”起来,是广播新闻巩固阵地、争取更多受众无法回避的课题。笔者认为广播要想重振昔日雄风,必须在广播新闻的写作上有所创新。
1 广播新闻的写作必须做到更快、更短、更入耳
一是更快。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时效性最强的一种,“抢时间”也是新闻媒介所共同遵循的竞争原则。广播新闻工作者,在新时期要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在采制新闻时尽可能寻找最新的时间要素,尽可能体现即刻感,把新闻的时效提高到“今天”、“一小时”、“几分钟”前,甚至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的现场直播状态。听众通过广播,在第一时间就能了解到我市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未来的天气趋势,及各种和自己、亲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资讯。特殊时刻,新闻的播放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新闻的时效性体现的更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一种触手可及的感知、一种充满温馨的感动。
二是更短。篇幅短小是消息的特点,广播新闻尤其要求短。广播新闻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播出更多的内容,尽可能精练,缩短每一篇稿件的时间。其次,广播新闻是诉诸于听众的,人们处于收听与理解同步的状态,如果内容过分庞杂,听众往往不容易听清楚、听明白。再次,广播是依照时间流程的线性传播方式,听众收听广播相对来讲处于比较被动状态,听众对新闻的收听顺序无法选择。为了避免听众产生疲劳或者厌倦情绪,也要求广播新闻尽可能言简意赅。
三是更入耳。广播中声音的转瞬即逝和听众的半收听状态,形成了广播新闻的特殊语境。有声语言不可见、不可逆、不易储存,在收听过程中遇到听不清楚或听不懂的地方,很难查询,也来不及回味思考。这就要求广播记者不但在语言上,而且在内容上要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 广播新闻的写作必须做到精选素材、精选生动细节、恰当合理运用音响材料
(1)素材要具体扎实。选材要具体是新闻写作的共同要求,对广播新闻来说尤其如此。有关抽样调查表明,听众对具体对象的广播节目的内容的记忆程度要比抽象笼统的节目内容高出两倍以上,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
(2)要精选生动细节。细节是把广播新闻写活的根本,它不仅能增强新闻的可听性,而且能增强新闻的可信性,更好地表现主题。但是,不是任何细节都可以用到广播作品中的,只有那些最能体现事物本质,深刻、感人的典型细节,才能赋予广播新闻永久的魅力。
(3)恰当合理运用音响材料。广播是听觉艺术,它是靠声音符号传播,其稍纵即逝和不可逆转性是广播的致命弱点,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所以我们在采写广播新闻的过程中,要发挥广播音响“传真性”,充分合理地运用好各种音响,通过音响引发听众的联想,让听众获得非常“直观”的“视觉效果”。
①直接用音响表达内容、传递信息、增强现场感,使广播新闻更具有形象性和立体感。笔者在2005年采访“两免一补”政策时,深入到学校、到农户家中走访学生、家长,后来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现场录音,通过受益学生、家长的录音谈话真实地反映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体恤民生的这一德政之举在贫困家庭中的广泛影响,真实地采写了贫困生们受到资助后,在党和政府的阳光哺育下,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精神风貌。播出后效果反映较好,并于当年获得了郑州市广播电视新闻奖三等奖。
②用音响来烘托气氛,启发联想和想象,使人如临其境。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听觉形象能够转换为视觉形象。记者在采访中,可以利用音响来展示新闻事实,有效地烘托气氛,表达人们的各种情感和气氛的视觉形象,使听众如临其境。笔者在2004年10月采写的《农民朋友搬入新居》一稿,报道了贫困乡村农民喜迁扶贫开发区的情况。笔者在采访中就合理运用了各种音响,现场欢快的乐曲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天的锣鼓声、人们道贺的笑声……在这些背景音响的烘托下,笔者用现场口述报道的形式,加以现场采访,唤起了听众对报道的注意和联想,好的音响尤其是能表现细节的音响。能给听众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和艺术震撼力。广播要想吸引听众,就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运用广播的特殊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唤起听众脑海中存储的记忆和想象,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的传输效果,让听众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关键词:广播;新闻;写作
广播,作为一种新闻舆论工具,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如何“亮”起来,是广播新闻巩固阵地、争取更多受众无法回避的课题。笔者认为广播要想重振昔日雄风,必须在广播新闻的写作上有所创新。
1 广播新闻的写作必须做到更快、更短、更入耳
一是更快。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时效性最强的一种,“抢时间”也是新闻媒介所共同遵循的竞争原则。广播新闻工作者,在新时期要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在采制新闻时尽可能寻找最新的时间要素,尽可能体现即刻感,把新闻的时效提高到“今天”、“一小时”、“几分钟”前,甚至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的现场直播状态。听众通过广播,在第一时间就能了解到我市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未来的天气趋势,及各种和自己、亲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资讯。特殊时刻,新闻的播放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新闻的时效性体现的更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一种触手可及的感知、一种充满温馨的感动。
二是更短。篇幅短小是消息的特点,广播新闻尤其要求短。广播新闻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播出更多的内容,尽可能精练,缩短每一篇稿件的时间。其次,广播新闻是诉诸于听众的,人们处于收听与理解同步的状态,如果内容过分庞杂,听众往往不容易听清楚、听明白。再次,广播是依照时间流程的线性传播方式,听众收听广播相对来讲处于比较被动状态,听众对新闻的收听顺序无法选择。为了避免听众产生疲劳或者厌倦情绪,也要求广播新闻尽可能言简意赅。
三是更入耳。广播中声音的转瞬即逝和听众的半收听状态,形成了广播新闻的特殊语境。有声语言不可见、不可逆、不易储存,在收听过程中遇到听不清楚或听不懂的地方,很难查询,也来不及回味思考。这就要求广播记者不但在语言上,而且在内容上要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 广播新闻的写作必须做到精选素材、精选生动细节、恰当合理运用音响材料
(1)素材要具体扎实。选材要具体是新闻写作的共同要求,对广播新闻来说尤其如此。有关抽样调查表明,听众对具体对象的广播节目的内容的记忆程度要比抽象笼统的节目内容高出两倍以上,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
(2)要精选生动细节。细节是把广播新闻写活的根本,它不仅能增强新闻的可听性,而且能增强新闻的可信性,更好地表现主题。但是,不是任何细节都可以用到广播作品中的,只有那些最能体现事物本质,深刻、感人的典型细节,才能赋予广播新闻永久的魅力。
(3)恰当合理运用音响材料。广播是听觉艺术,它是靠声音符号传播,其稍纵即逝和不可逆转性是广播的致命弱点,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所以我们在采写广播新闻的过程中,要发挥广播音响“传真性”,充分合理地运用好各种音响,通过音响引发听众的联想,让听众获得非常“直观”的“视觉效果”。
①直接用音响表达内容、传递信息、增强现场感,使广播新闻更具有形象性和立体感。笔者在2005年采访“两免一补”政策时,深入到学校、到农户家中走访学生、家长,后来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现场录音,通过受益学生、家长的录音谈话真实地反映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体恤民生的这一德政之举在贫困家庭中的广泛影响,真实地采写了贫困生们受到资助后,在党和政府的阳光哺育下,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精神风貌。播出后效果反映较好,并于当年获得了郑州市广播电视新闻奖三等奖。
②用音响来烘托气氛,启发联想和想象,使人如临其境。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听觉形象能够转换为视觉形象。记者在采访中,可以利用音响来展示新闻事实,有效地烘托气氛,表达人们的各种情感和气氛的视觉形象,使听众如临其境。笔者在2004年10月采写的《农民朋友搬入新居》一稿,报道了贫困乡村农民喜迁扶贫开发区的情况。笔者在采访中就合理运用了各种音响,现场欢快的乐曲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天的锣鼓声、人们道贺的笑声……在这些背景音响的烘托下,笔者用现场口述报道的形式,加以现场采访,唤起了听众对报道的注意和联想,好的音响尤其是能表现细节的音响。能给听众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和艺术震撼力。广播要想吸引听众,就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运用广播的特殊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唤起听众脑海中存储的记忆和想象,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的传输效果,让听众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