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实践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qingwa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举措。在活动中,密切联系群众,紧密结合实际和动员大众广泛参与,巧妙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活动形式、传媒形式,认真解决大众关心的疑点、焦点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鲜明特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特点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新境界,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既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举措。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掌握科学发展观,成为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骨干;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并成为领导干部行政行为的重要监督力量;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可以概括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大众广泛参与为基础传播科学发展观
  以往的各类学习教育活动,其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党员领导干部。如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中,强调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全党学习;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党性党风教育活动中,以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对象;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以全体党员为对象。而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则要求全党参加,群众全程参与,并指出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贯彻群众路线,让群众参与,请群众评判,让群众满意,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原则,也是重要特点。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参学单位开门搞活动,请群众直接参与到活动各个阶段,增强了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性,例如,确定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案时向群众问计;领题调研、查找突出问题时,征求群众意见建议;领导班子撰写分析检查报告时请群众评议;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时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整改落实中,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要向群众通报,开展活动的成效要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让人民群众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真正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理论,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监督科学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也就使科学发展观成为人民群众强大的思想武器,从而使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了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传播科学发展观
  形式多样化。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以集中学习、座谈讨论、辅导报告和撰写心得体会为主要形式,而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则采取了更加多样化、大众化的形式。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参学单位针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工作性质、性格兴趣、生活经历、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的不同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实现了科学理论宣传工作的“三化”,即本土化、直观化、具体化。一是本土化。各地党委、政府发动广大群众结合本地民俗风情,创作出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寓教于乐。二是直观化。各参学单位通过组织广大党员和群众观看学习实践活动纪录片,张贴宣传图片,举办演讲、辩论赛及进行电视访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举措,以直观化的形式,保证活动得以扎实开展。三是具体化。各参学单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下大力解决各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问题,赢得了群众的赞誉,使科学发展理念在群众中得到潜移默化地传播。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宣传形式,帮助大众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激发了大众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热情,使科学发展观更加易于理解,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进而深入人心。
  层次分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提出了不同要求。学习要求领导干部在参加培训的同时进行调研。普通党员要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离退休党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对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流动党员等,强调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对广大群众则要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并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接受理论教育,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并监督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以高雅与通俗并重的语言形式传播科学发展观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参学单位切实把握“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原则,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传播科学发展理论。一是保持语言表述的高雅性。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在进行教育宣传过程中,必须保证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同时,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已有较大提高,渴望找到解决国家发展与解决个人发展的理论,所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政府门户网站及各级宣讲团要始终坚持以理性的思维、严密的逻辑、规范的语言,向广大群众讲深刻的道理,以科学的理论说服人、教育人、凝聚人,为科学理論大众化提供正确的原则和方向。二是实现语言表述的通俗化。为了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级各地党组织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使用凝练生动的群众语言,讲述群众听得懂的道理,极富成效地将科学理论大众化,使科学发展观原理进一步丰富并具有更加简洁鲜明的风格,增强了科学发展观的感染力、说服力。
  以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为突破口传播科学发展观
  长期以来,政治理论中有一些疑点、难点问题让人民群众困惑不解,怎样用大众化的语言来解答这些问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党对多年来引起困惑的疑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并不回避,而是紧密结合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实际,编写了《六个为什么——关于若干重大问题的深入解答》等一系列理论大众化宣传读本,深入回答了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等重大问题。围绕“六个为什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选派理论专家进行了层层宣讲,有效地澄清了思想困惑,增强了科学理论的说服力,促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播科学发展观
  借助网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先进的理论必须采取先进的传播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大众化的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成为传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网络作为理论宣传平台,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一,网络传播的对象具有广泛性。从精英到大众、从干部到百姓、从党员到群众,各种身份的人都可以到互联网上浏览和学习。第二,网络传播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网民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大量知识和信息,使理论学习和宣传更加具有感染力。第三,网络传播的途径具有共享性和互动性。网民利用网络学习理论,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内容。同时,网民可以与理论宣传主体之间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自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各地党校和社科部门及参学单位都建立了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在学习实践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向广大群众展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所取得的实践成果。专题网站为干部群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园地和平台,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通过网络学习理论的新气象,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理论大众化。
  借助手机短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数字媒体时代,手机短信基于其快速、便捷、准确的特点,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高达52.5%,是普及率最高的信息传播工具。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级各地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手机媒体的重要性,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开发短信平台,开展短信提示业务,用最简炼的文字,及时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阐述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旨和目的,提示专题辅导和理论学习的重点内容,报道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相关信息等。通过手机短信的发布,使广大手机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理论学习,及时了解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身工作实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者为贵州铜仁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但传承了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而且把“现实的人”作为其理论基础和立论前提,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科学发展,不断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现实的人 立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的提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时代气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同时,维护社会公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所体现的和谐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 和谐社会 实践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具体实践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
【摘要】学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学校的思政工作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用“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工作的主导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 管理模式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强调了要“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思想政
【摘要】近年来基层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对抗加剧、组织化高、突发性强、极易激化的特点,引发基层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多集中在利益关系、干群关系和党政干部工作方式方面。要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切实改进党政干部的工作作风,正确对待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和化解工作,以较低成本化解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基层群体性事件 特点 原因 化解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格局的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8.9亿文盲中,中国占2.29亿,地球上每四个文盲中就有一个是我们炎黄子孙,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仅从1980到1988年,全国中小学流失的学生就达370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中国的村民自治开始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转型时期村民选举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因为选举不能真正体现村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村民对村委会
【摘要】历史和现实证实,以诞生于完全不同于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革命和建设注定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这表现在理论的传入,被先进的共产主义者吸收、消化,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指导革命、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各个时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曲折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强有力的武器,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作为一种非内生性的思
【摘要】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适应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应进一步提高对制度反腐的理性认识,从构建完善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入手,全面加强制度反腐建设,确保制度反腐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发挥功效,实现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关键词】反腐败 制度建设 困境 体系构建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党的
当田阳老汉捧着供奉完的香鸡从老屋里走出来时,被当头掉下来纷一块青瓦打中头顶,顿对鲜血直冒,田阳老汉本来年事已高,遭此一击,顿时昏了过去,香鸡掉落在地上…… 第二天大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