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教学效率问题的困惑:归因于学生?抑或归因于教师?
谁也无法否认,经过教育教学改革风雨的洗礼,语文教学无论在理论探索还是在实践创新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面对当代青少年更加活跃的思维和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毋庸讳言,语文教学的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仍相距甚远。语文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于漪老师说过, “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语文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很显然,语文教学必然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这双重教育功能的担当者。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态度如何呢?著名教师李镇西老师曾以两个题目:第一,是你是否喜欢上语文课?第二,你对语文教学现状的看法如何?向1026名学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喜欢上语文课的占15.6%,无所谓喜欢不喜欢的占52.8%,明确表示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占32.6%。事实上,李镇西老师的调查结论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浓又直接导致语文课的教学效率的低下。对此,我们当然可以归因于学生主体意识缺位、主动探究意识薄弱。但这只是表层的现象,并不是学生兴趣缺失原因的科学、合理的解释。
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首先,语文教材中部分内容与现实生活相隔膜。现行教材在课文的选择上仍有一些课文的内容缺乏时代精神,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相脱节,这自然不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语文教学方法长期陷于一个误区,那就是教师习惯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模式,用独白式的“讲”充斥课堂。再次,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除非课堂的教学内容对他们有吸引力,教师的教学方式能适应他们的认知规律。很明显,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原因中,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是学生学习兴趣流失的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启示我们:让语文教学走向民主,让语文教学走向科学!民主和科学是语文教学迈向高效率之路必须尊重的两个关键维度。
二、语文教学民主化:创设教学民主的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
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教师处于强势地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在这样的教学生态中,学生只能处于服从的、被动的地位。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意识被压抑着的时候,我们还有理由奢望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理由期待出现理想的教学效率吗?
要改变教学中“惟师是从”的专制型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着力构建教育民主的氛围。比起其它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对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的影响更为关键,因而语文教学更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些教师却在陈旧的教育观和教育评价标准的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功利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套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一刀切的高标准要求所有学生,把基础差、学习困难的学生打入“另冊”,对这些学生持事实上的“不作为”的态度,致使这些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被隐性的剥夺。
语文教育的民主,还应当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与学生情感上的平等关系。在语文教育的天地中,具有真诚人文关怀和博大民主胸襟的教师,既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又能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知识,还能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是教育民主的最高境界。心理学告诉我们,步入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把自己看作是“成年人”了,并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赏识。这样的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是不会永远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位置的。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他们的自我意识得不到适当的张扬,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状态只能是消极和缺少活力的。
教师的教育民主意识,是对每个教师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的巨大挑战。笔者强烈地感受到,教师的专业化进程,绝对不能停留在职业技能的层面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教师人文素质、民主精神与教育人道主义的成长过程。
三、语文教学科学化:培育科学精神,遵循语文自身学科规律,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
语文学科是解放人的心灵、开启人的思想、发展人的才智的最重要的学科,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顾黄初教授语)。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冲决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追求的则是遵循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开发学生的认识潜能并引导其形成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要坚持课程的基础性、开放性和选择性的统一。要“把时代的活水引进课堂”(于漪老师语)。我们应该大胆地、经常地结合课文思想感情和读写知识,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名著或优秀时文。就经典名著而言,比如《朝花夕拾》《西游记》《童年》《论语》《红楼梦》《巴黎圣母院》……通过经典名著的熏陶和浸润,学生将学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自我和世界,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与价值选择。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没有经历阅读经典作品的“洗礼”而离开了学校,不仅会给人生带来缺憾,而且很难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诱惑,也无法充满自信地吸收来自不同背景文化的精华。
语文教学的课堂设计要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保持诱导学生活动的合理张力。其最基本的环节是:
1.注意“导入”的吸引效应
导入的作用就在于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上来。”在教授《荷花淀》这篇课文前,先和学生们共同分析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特征,这一“导入”可帮助学生对文中水生嫂的性格做出正确的理解。通过对比,起到了既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又能与课文内容保持关联性的双重效果。
2.提问的适当使用
合理的提问设计可以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而且能使教师直接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在提问的设计上,我们要注意难易程度的适度。这是因为太难的提问会使多数学生体验不了成功的快乐,太容易的提问又失去了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提问的高级形式应是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要努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营造学生敢于提问题的氛围。
3.形象化的图示板书
形象化的图示板书具有形象生动活泼的特征,比较适合技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例如,将《景泰蓝的制作》的板书设计成景泰蓝花瓶的样子,将《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板书设计成一颗荔枝等等。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并不是不可破解的难题。破解这道难题的义务在教师,责任在教师。当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够勇敢地、自觉地、有效地参与和推进语文教学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时,我们就将迎来语文教育高效化和优质化的春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技师学院)
谁也无法否认,经过教育教学改革风雨的洗礼,语文教学无论在理论探索还是在实践创新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面对当代青少年更加活跃的思维和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毋庸讳言,语文教学的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仍相距甚远。语文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于漪老师说过, “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语文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很显然,语文教学必然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这双重教育功能的担当者。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态度如何呢?著名教师李镇西老师曾以两个题目:第一,是你是否喜欢上语文课?第二,你对语文教学现状的看法如何?向1026名学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喜欢上语文课的占15.6%,无所谓喜欢不喜欢的占52.8%,明确表示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占32.6%。事实上,李镇西老师的调查结论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浓又直接导致语文课的教学效率的低下。对此,我们当然可以归因于学生主体意识缺位、主动探究意识薄弱。但这只是表层的现象,并不是学生兴趣缺失原因的科学、合理的解释。
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首先,语文教材中部分内容与现实生活相隔膜。现行教材在课文的选择上仍有一些课文的内容缺乏时代精神,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相脱节,这自然不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语文教学方法长期陷于一个误区,那就是教师习惯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模式,用独白式的“讲”充斥课堂。再次,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除非课堂的教学内容对他们有吸引力,教师的教学方式能适应他们的认知规律。很明显,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原因中,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是学生学习兴趣流失的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启示我们:让语文教学走向民主,让语文教学走向科学!民主和科学是语文教学迈向高效率之路必须尊重的两个关键维度。
二、语文教学民主化:创设教学民主的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
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教师处于强势地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在这样的教学生态中,学生只能处于服从的、被动的地位。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意识被压抑着的时候,我们还有理由奢望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理由期待出现理想的教学效率吗?
要改变教学中“惟师是从”的专制型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着力构建教育民主的氛围。比起其它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对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的影响更为关键,因而语文教学更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些教师却在陈旧的教育观和教育评价标准的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功利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套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一刀切的高标准要求所有学生,把基础差、学习困难的学生打入“另冊”,对这些学生持事实上的“不作为”的态度,致使这些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被隐性的剥夺。
语文教育的民主,还应当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与学生情感上的平等关系。在语文教育的天地中,具有真诚人文关怀和博大民主胸襟的教师,既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又能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知识,还能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是教育民主的最高境界。心理学告诉我们,步入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把自己看作是“成年人”了,并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赏识。这样的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是不会永远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位置的。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他们的自我意识得不到适当的张扬,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状态只能是消极和缺少活力的。
教师的教育民主意识,是对每个教师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的巨大挑战。笔者强烈地感受到,教师的专业化进程,绝对不能停留在职业技能的层面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教师人文素质、民主精神与教育人道主义的成长过程。
三、语文教学科学化:培育科学精神,遵循语文自身学科规律,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
语文学科是解放人的心灵、开启人的思想、发展人的才智的最重要的学科,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顾黄初教授语)。语文学科自身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冲决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追求的则是遵循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开发学生的认识潜能并引导其形成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要坚持课程的基础性、开放性和选择性的统一。要“把时代的活水引进课堂”(于漪老师语)。我们应该大胆地、经常地结合课文思想感情和读写知识,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名著或优秀时文。就经典名著而言,比如《朝花夕拾》《西游记》《童年》《论语》《红楼梦》《巴黎圣母院》……通过经典名著的熏陶和浸润,学生将学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自我和世界,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与价值选择。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没有经历阅读经典作品的“洗礼”而离开了学校,不仅会给人生带来缺憾,而且很难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诱惑,也无法充满自信地吸收来自不同背景文化的精华。
语文教学的课堂设计要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保持诱导学生活动的合理张力。其最基本的环节是:
1.注意“导入”的吸引效应
导入的作用就在于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上来。”在教授《荷花淀》这篇课文前,先和学生们共同分析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特征,这一“导入”可帮助学生对文中水生嫂的性格做出正确的理解。通过对比,起到了既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又能与课文内容保持关联性的双重效果。
2.提问的适当使用
合理的提问设计可以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而且能使教师直接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在提问的设计上,我们要注意难易程度的适度。这是因为太难的提问会使多数学生体验不了成功的快乐,太容易的提问又失去了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提问的高级形式应是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要努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营造学生敢于提问题的氛围。
3.形象化的图示板书
形象化的图示板书具有形象生动活泼的特征,比较适合技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例如,将《景泰蓝的制作》的板书设计成景泰蓝花瓶的样子,将《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板书设计成一颗荔枝等等。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并不是不可破解的难题。破解这道难题的义务在教师,责任在教师。当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够勇敢地、自觉地、有效地参与和推进语文教学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时,我们就将迎来语文教育高效化和优质化的春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