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当前网络上教学设计主要优点
1.1 教学设计基本能体现新课改思想,撰写体例基本符合要求。
1.2 教学设计内容紧扣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问题引导教学的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问题引导教学,在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中落实教学内容和目标。
1.3 教学内容层次清晰,内容之间的连接和递进有层次有梯度,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差异化教学的理念。
1.4 “课后作业”的内容紧扣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清晰明了,易于把握;作业量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数量上都安排得较为合适,具有合理性。
2 当前网络上教学设计主要不足
2.1 一半多的教学设计撰写不规范、教学设计环节不完整。可见,一半左右的教师不知道新课改的教学设计如何写。
2.2 三维目标不明确,或不规范。有的写成四维目标、甚至五维目标。有的也就是笼统写成教学目标。
2.3 有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绝大部分分析也仅是该年级学生面上情况的分析,未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来分析。
2.4 教学设计是课前设计,是一种预设,不应该有“教学反思”或“课后反思”,应写成“(教学)设计反思”,它们的写法是有本质不同的。
2.5 目标及解析、教学问题的诊断、问题与习题的设计、课后作业的选编及作业量的安排都存在着有待改进的问题。
2.6高中新课改在全国的发展情况仍很严峻,各种教学和研究活动必须加强面上的交流学习和培训。
3 建议
鉴于以上原因,我建议组织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师认真研究新课改教学设计应包括的主要构件,进一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下面的教学设计模板谨作参考。《》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2 教材分析
2.1 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2.2 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2.3 分析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3 学情分析
3.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3.2 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3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4 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重点难点
①本课的教学重点;②本课的教学难点。
6 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学生所运用的学习方法、方式等。
7 课前准备
①学生的学习准备;②教师的教学准备;
③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④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8 教学过程
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分几个环节(含课堂小结、作业设计等)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师生交互活动。
一般应采用文字叙述加点评(设计意图)的格式,不宜采用表格或流程图的形式(该格式读起来很费力)。
9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10 设计反思(或教学设计反思)
10.1 自己对本课设计的亮点进行评析;
10.2 提出1-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并分析。
1.1 教学设计基本能体现新课改思想,撰写体例基本符合要求。
1.2 教学设计内容紧扣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问题引导教学的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问题引导教学,在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中落实教学内容和目标。
1.3 教学内容层次清晰,内容之间的连接和递进有层次有梯度,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差异化教学的理念。
1.4 “课后作业”的内容紧扣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清晰明了,易于把握;作业量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数量上都安排得较为合适,具有合理性。
2 当前网络上教学设计主要不足
2.1 一半多的教学设计撰写不规范、教学设计环节不完整。可见,一半左右的教师不知道新课改的教学设计如何写。
2.2 三维目标不明确,或不规范。有的写成四维目标、甚至五维目标。有的也就是笼统写成教学目标。
2.3 有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绝大部分分析也仅是该年级学生面上情况的分析,未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来分析。
2.4 教学设计是课前设计,是一种预设,不应该有“教学反思”或“课后反思”,应写成“(教学)设计反思”,它们的写法是有本质不同的。
2.5 目标及解析、教学问题的诊断、问题与习题的设计、课后作业的选编及作业量的安排都存在着有待改进的问题。
2.6高中新课改在全国的发展情况仍很严峻,各种教学和研究活动必须加强面上的交流学习和培训。
3 建议
鉴于以上原因,我建议组织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师认真研究新课改教学设计应包括的主要构件,进一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下面的教学设计模板谨作参考。《》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2 教材分析
2.1 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2.2 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2.3 分析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3 学情分析
3.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3.2 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3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4 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重点难点
①本课的教学重点;②本课的教学难点。
6 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学生所运用的学习方法、方式等。
7 课前准备
①学生的学习准备;②教师的教学准备;
③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④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8 教学过程
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分几个环节(含课堂小结、作业设计等)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师生交互活动。
一般应采用文字叙述加点评(设计意图)的格式,不宜采用表格或流程图的形式(该格式读起来很费力)。
9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10 设计反思(或教学设计反思)
10.1 自己对本课设计的亮点进行评析;
10.2 提出1-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