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田慧生在1月4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对个体而言,智慧是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对教育而言,教育智慧则首先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正面临改革攻坚的新阶段,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品质,需要的不仅是教育智慧,而且更需要智慧型校长的大批涌现。智慧型校长需要具备有思想、有能力、有胸怀、有个性等特征,且能把几种品质集中在一起有所表现;而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敏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总结则是智慧型校长的成长途径。
用文化为学校立魂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2011年9月24日开展的“首届全国小学教育国际论坛”上发言指出,学校教育缺乏文化,会把孩子带到一个抽象的、片面的地带,文化的缺失会带来精神的浮躁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有知识没灵魂、有记忆没根底的“怪物”。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建设好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最关键的东西在于使命、愿景、价值观,使命是学校的责任,即学校为什么而存在;愿景是学校的蓝网,即学校未来的目标和样子;价值观则是学校对于好坏、善恶、美丑、成败、是非的基本信仰和评价标准。总的来说,使命、愿景、价值观决定了学校文化的根本。新课改的实践困境及其突破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刘华在《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由于经验主义文化传统广泛而强大的渗透力,造成课改举措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改革偏差等实践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少课改成功实施所需要的理性文化精神。而要破解这一难点,需要推广教学变革的行动研究,转变教师的精神气质,也需要区分教学常规管理与教学研究管理,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管理,更需要建立新的教学奖惩制度,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模式。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家长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针对教育部重申在解决幼儿“有园上”的同时,应避免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新波1月4日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发文指出,除政府以行政措施加强监管、改革各类招考中的评价制度,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还应该让广大家长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并非越早越好,顺应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二是任何教育活动都不能以牺牲儿童身心健康为代价;三是避免“小学化”不能走向排斥所有知识学习的另一个极端。
大学应成为文化融合的催化剂
2011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由山东大学举办的“国际大学校长论坛”上发言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作为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机构,更要做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大学不仅应该成为文化交融的催化剂,还应当是粘合剂、洗涤剂,努力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文化创新的实践者、文化引领的先行者、大众文化的“防火墙”和“平衡器”,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功能。
农村学校数学敦改须重在培养能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吴正宪2011年9月30日在北京顺义东北边远山区把脉山区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时指出,好的数学课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双基”变“四基”(基础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双能”变“四能”(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新课标的重大变化,老师必须认真理解、深入学习。
逻辑课如何走近中学生
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副董事长、北京创新研究所所长汪馥郁在2011年6月11日第二届“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论坛”上发言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主渠道。不是单独开设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课。而是要与各学科课程内容相结合,把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意识地渗透到各学科课程内容之中。譬如说,可以有意识地把有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比较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面的内容渗透在语文课的字、词、句、篇的教学之中;也可以有意识地把推理的规则、证明的规则等逻辑方面的内容渗透在数学课的解题和求证的教学当中。
(责编欧孔群)
用文化为学校立魂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2011年9月24日开展的“首届全国小学教育国际论坛”上发言指出,学校教育缺乏文化,会把孩子带到一个抽象的、片面的地带,文化的缺失会带来精神的浮躁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有知识没灵魂、有记忆没根底的“怪物”。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建设好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最关键的东西在于使命、愿景、价值观,使命是学校的责任,即学校为什么而存在;愿景是学校的蓝网,即学校未来的目标和样子;价值观则是学校对于好坏、善恶、美丑、成败、是非的基本信仰和评价标准。总的来说,使命、愿景、价值观决定了学校文化的根本。新课改的实践困境及其突破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刘华在《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11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由于经验主义文化传统广泛而强大的渗透力,造成课改举措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改革偏差等实践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少课改成功实施所需要的理性文化精神。而要破解这一难点,需要推广教学变革的行动研究,转变教师的精神气质,也需要区分教学常规管理与教学研究管理,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管理,更需要建立新的教学奖惩制度,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模式。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家长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针对教育部重申在解决幼儿“有园上”的同时,应避免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新波1月4日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发文指出,除政府以行政措施加强监管、改革各类招考中的评价制度,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还应该让广大家长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并非越早越好,顺应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二是任何教育活动都不能以牺牲儿童身心健康为代价;三是避免“小学化”不能走向排斥所有知识学习的另一个极端。
大学应成为文化融合的催化剂
2011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由山东大学举办的“国际大学校长论坛”上发言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作为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机构,更要做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大学不仅应该成为文化交融的催化剂,还应当是粘合剂、洗涤剂,努力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文化创新的实践者、文化引领的先行者、大众文化的“防火墙”和“平衡器”,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功能。
农村学校数学敦改须重在培养能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吴正宪2011年9月30日在北京顺义东北边远山区把脉山区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时指出,好的数学课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双基”变“四基”(基础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双能”变“四能”(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新课标的重大变化,老师必须认真理解、深入学习。
逻辑课如何走近中学生
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副董事长、北京创新研究所所长汪馥郁在2011年6月11日第二届“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论坛”上发言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主渠道。不是单独开设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课。而是要与各学科课程内容相结合,把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意识地渗透到各学科课程内容之中。譬如说,可以有意识地把有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比较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面的内容渗透在语文课的字、词、句、篇的教学之中;也可以有意识地把推理的规则、证明的规则等逻辑方面的内容渗透在数学课的解题和求证的教学当中。
(责编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