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总体较好,但也存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问题。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应坚持分类指导、求实创新、规范制度的原则,着力发挥党支部委员的领导核心作用,创新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盘活学生党组织资源,完善制度建设。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05-0047-03
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努力探索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组织生活的活力,提高组织生活的有效性,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分析
课题选取了东华大学部分学生党支部作为样本,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231份,回收问卷225份,回收率为97.4%,其中本科生148名,占65.8%;研究生77名,占34.2%;正式党员131名,占58.2%;预备党员94名,占41.8%。同时,通过访谈学生党员、党支部书记、党建辅导员、特邀党建组织员及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等群体,深度了解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的现状和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的评价和期望等。
调查显示,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在开展的时间和数量上基本正常,19.1%的党员每两周参加一次组织生活,28%的党员每月参加一次组织生活,51.1%每两个月参加一次组织生活。但在质量方面则存在问题,主要有:
(一)支委成员尤其是支部书记作用发挥不力。支委成员尤其是支部书记工作能力是影响组织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目前,高校党支部中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的比例较高。从东华大学的情况看,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比例较高,现有学生党支部217个,学生担任支部书记的有181人,占83.4%,其中,本科生党支部91个,学生担任支部书记的有70人,占76.9%,研究生党支部126个,学生担任支部书记的有123人,占97.6%。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在锻炼学生党员、使支部工作更切合学生实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学生担任党支部书记资历较浅、经验不足以及对党建工作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支委和书记作用发挥不力,影响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效果。调研显示,有81.3%的人认为支委或书记发挥作用很一般,3.1%的人认为没有发挥作用。
(二)基本具备党员意识的同时忽视党性锻炼。学生党员意识和组织意识的坚定与否对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调研显示,93.8%的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表示“非常认同”和“认同”,90.2%的学生党员对党组织表示“非常认同”和“认同”。可见,学生党员对自身的政治身份和党组织是认同的,愿意自觉行使党员权利、履行党员义务。与此同时,学生党员由于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冲击,同时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少人比较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党性培养和党性锻炼,存在实用主义、责任感不强、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等现象。调查显示,当问及“党员在党性修养方面存在主要问题(可多选)”时,超过60%的人选择了“信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缺乏奉献精神”、“原则性不强,事业心、责任感不够”、“思想作风涣散,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三)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目前,学生组织生活的内容主要为“讨论接受预备党员及预备党员转正问题”、“政治理论学习”、“外出参观考察”、“观看影视材料”等,甚至有部分党支部特别是本科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基本停留在“发展与转正党员”阶段。问卷印证了这一事实,当问及“党组织生活的现状”时,12.9%的人认为“方式、内容不断创新,很有吸引力”,52%的人认为“能正常开展活动,但创新不够”,15.6%的人认为“单调、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19.5%的人认为“应付了事,效果不好”。同时,有36.4%的人希望在党组织生活中组织时事热点分析,26.7%的人希望引入学术研讨,20.9%的人希望开展献计献策活动,14.7%的人希望举办演讲会或开展党的知识竞赛,另有1.3%的人选择其他如举办讲座、组织书评等。组织生活内容与形式的单一枯燥,使得学生党员参与热情大大降低,育人功效欠缺,不能满足新的条件下学生党员的期待和党组织关爱教育党员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
(一)分类指导,分层教育。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党支部的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是组织生活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本科生党员特别是党龄较短或正处在预备期的党员,要突出理想信念和优良传统教育,组织他们参加报告会、收看影视教育资料等,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研究生党员中大部分都已在本科期间入党,由于他们对党的感情较深厚,理论修养相对较高,可以倾向于采取自主学习的教育方式;毕业生党员面临择业就职,分散在各地,由于时间、地理位置的影响,聚集起来不容易,可以尝试将网络适度地引入常规组织生活里的热点讨论、影视材料观摩、分析评议等活动中。
(二)立足实际,不断创新。由于组织生活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其形式也应有所改变,向多样化、交互化、务实化发展。学生党支部必须适应这个变化,以三个“有利于”作为组织生活创新的基本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否有利于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否有利于推动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按照内容求新、形式求活、效果求实的思路,让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与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打造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
(三)完善制度,实现规范化。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允许有长期游离于党组织外,不参加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存在,党组织生活的严肃性决定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开展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因此,根据学生党员的特点,完善和创新组织生活制度是规范学生党员行为、拓展组织生活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组织生活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 三、实践途径
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组织领导和制度完善、内容充实和形式拓展、思想教育和实践锻炼相辅相成,共同决定了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发挥支部委员作用,注重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实施对党员教育,是党组织生活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党员又是党组织生活参与的主体。高校党的组织生活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党员对党的组织生活认识不足,主体意识不强,缺乏参加组织生活的主动性。党的组织生活只有突出党员的主体地位,在党组织生活的组织过程中充分调动党员的参与意识,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保证组织生活的质量,提高组织生活的有效性。
支部书记作为党支部的主要领导者,直接影响到整个支部的发展。在日常的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具备丰富党建经验老师的指导,使党支部书记认识到,创新党的组织生活必须要把组织生活的开展落到实处,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带领支部委员加强自身建设,无论是从业务上还是从纪律上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强而有力的领导班子,增强支部凝聚力。
(二)找准突破口,创新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一是立足“三贴近”,充实组织生活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实组织生活内容。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学生党员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党员把学习与成才结合起来、把实现自身的价值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贴近生活,就是引导学生党员关注现实生活的重大问题,帮助他们自主自觉地驾驭生活,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放在学习、能力、素质的培养上,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贴近学生,就是了解学生党员的愿望和诉求,以学生党员遇到的现实问题作为党员教育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工作,这样才能让党员自觉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身边的同学,充分发挥组织生活的教育功能。
二是立足“新、活、变”,拓展组织生活形式。第一,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调查表明,理论学习在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果党组织在开展理论学习时不讲求实效,以读书、读报来敷衍,不联系实际开展活动,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因此,理论学习应当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新”的教育思路,“活”的教育形式,“变”的教育过程,使党的组织生活形式多样。利用高校党员思想、理论、文化和智力优势,把组织生活延伸到社会特别是社区服务中去,延伸到具体的实践锻炼中去,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个人特长,安排不同的实践项目。第二,线上与线下讨论交流相结合。网络是学生党支部创新组织生活的载体,是学生党支部拓展组织生活新领域的需要。支部通过网络搭建BBS论坛、支部QQ群等平台来过党组织生活,可以给组织生活融入时尚元素,提供新的技术手段。这种比常规组织生活机动灵活的模式,不仅节省了支部成员赶往会议现场的时间,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唤起了大家的兴趣,使组织生活更具时代感,更具感染力,在新的形势下更能发挥组织生活应有的作用。
(三)合理建制,实现资源共享。一是科学灵活地设置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基本范围,如何科学地划分党支部,使支部党员的人数和构成合理化,是有效开展学生组织生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本科生党支部一般以班级或专业设立党支部,按照专业设置党支部可能导致同专业不同年级党员人数较多,支部党员发展和转正任务过重;研究生党支部中一般以班级或年级建立党支部,虽然可以保证支部成员的相对稳定性和支部开展工作的连续性,但导师对研究生党建及德育工作介入较少,出现研究生科学研究与德育工作“两张皮”现象。因此,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与学科团队、实验室、人才培养等相对应的党支部设置方式,把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带动学风建设的坚强堡垒。
二是盘活组织资源共享。学生组织活动空间的拓展必然要求在校内推进各院系间党支部资源的横向和纵向共享。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三条途径盘活党组织自身资源:第一条途径是学生党支部要加强与学生组织的联系,与班级、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就某一主题联合开展活动,发挥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利用学生组织的人力、经费等资源,丰富学生党支部生活的内容。第二条途径是学生党支部要有意识地策划和开展各院系支部的共建活动,通过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党支部结对,不同专业学生党支部联合开展组织生活,促进各党支部信息资源、活动载体、工作经验的优势互补。第三条途径是学生党支部要走出校门外,积极探索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党支部的共建活动,既可以把共建单位作为稳定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党员参加系统的挂职锻炼,开展科研调查,又可以发挥学生党员的科学文化优势,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完善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组织生活管理制度是增强党员组织观念、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保证。增强学生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健全以下组织生活管理制度:一是党组织生活请假制度。参加组织生活是每一名党员的义务,党员原则上不得请假,如有特殊情况,必须提前上交书面请假条,并经支委会同意。二是党组织生活考勤制度。支部必须明确规定,组织生活实行签到制度,学生党员参加各类党组织活动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三是组织生活记录制度。党支部要安排专人做好组织生活的活动记录,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征求党员的意见,形成书面活动小结,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活动成效。四是党组织生活评估制度。各学生党支部应当定期对组织生活开展的内容、形式和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量化评估的标准包括组织生活计划、缺席率、组织生活记录等;定性评估标准包括组织活动的创新程度、组织生活的总体效果、组织生活的影响力等。例如我校党委组织部将组织生活的考核纳入新制定的学生党建工作评分办法,推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提高。五是经费保障制度。党支部开展活动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党支部活动经费是组织生活开展必须的经济基础,因此,高校党委应将学生支部活动经费列入预算。
总之,高校要把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把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和组织生活的有效开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龙头。只有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才能做“活”学生党组织生活。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党委组织部
■ 特约编辑:鲁月棉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05-0047-03
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努力探索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组织生活的活力,提高组织生活的有效性,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分析
课题选取了东华大学部分学生党支部作为样本,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231份,回收问卷225份,回收率为97.4%,其中本科生148名,占65.8%;研究生77名,占34.2%;正式党员131名,占58.2%;预备党员94名,占41.8%。同时,通过访谈学生党员、党支部书记、党建辅导员、特邀党建组织员及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等群体,深度了解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的现状和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的评价和期望等。
调查显示,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在开展的时间和数量上基本正常,19.1%的党员每两周参加一次组织生活,28%的党员每月参加一次组织生活,51.1%每两个月参加一次组织生活。但在质量方面则存在问题,主要有:
(一)支委成员尤其是支部书记作用发挥不力。支委成员尤其是支部书记工作能力是影响组织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目前,高校党支部中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的比例较高。从东华大学的情况看,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比例较高,现有学生党支部217个,学生担任支部书记的有181人,占83.4%,其中,本科生党支部91个,学生担任支部书记的有70人,占76.9%,研究生党支部126个,学生担任支部书记的有123人,占97.6%。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在锻炼学生党员、使支部工作更切合学生实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学生担任党支部书记资历较浅、经验不足以及对党建工作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支委和书记作用发挥不力,影响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效果。调研显示,有81.3%的人认为支委或书记发挥作用很一般,3.1%的人认为没有发挥作用。
(二)基本具备党员意识的同时忽视党性锻炼。学生党员意识和组织意识的坚定与否对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调研显示,93.8%的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表示“非常认同”和“认同”,90.2%的学生党员对党组织表示“非常认同”和“认同”。可见,学生党员对自身的政治身份和党组织是认同的,愿意自觉行使党员权利、履行党员义务。与此同时,学生党员由于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冲击,同时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少人比较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党性培养和党性锻炼,存在实用主义、责任感不强、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等现象。调查显示,当问及“党员在党性修养方面存在主要问题(可多选)”时,超过60%的人选择了“信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缺乏奉献精神”、“原则性不强,事业心、责任感不够”、“思想作风涣散,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三)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目前,学生组织生活的内容主要为“讨论接受预备党员及预备党员转正问题”、“政治理论学习”、“外出参观考察”、“观看影视材料”等,甚至有部分党支部特别是本科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基本停留在“发展与转正党员”阶段。问卷印证了这一事实,当问及“党组织生活的现状”时,12.9%的人认为“方式、内容不断创新,很有吸引力”,52%的人认为“能正常开展活动,但创新不够”,15.6%的人认为“单调、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19.5%的人认为“应付了事,效果不好”。同时,有36.4%的人希望在党组织生活中组织时事热点分析,26.7%的人希望引入学术研讨,20.9%的人希望开展献计献策活动,14.7%的人希望举办演讲会或开展党的知识竞赛,另有1.3%的人选择其他如举办讲座、组织书评等。组织生活内容与形式的单一枯燥,使得学生党员参与热情大大降低,育人功效欠缺,不能满足新的条件下学生党员的期待和党组织关爱教育党员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
(一)分类指导,分层教育。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党支部的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是组织生活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本科生党员特别是党龄较短或正处在预备期的党员,要突出理想信念和优良传统教育,组织他们参加报告会、收看影视教育资料等,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研究生党员中大部分都已在本科期间入党,由于他们对党的感情较深厚,理论修养相对较高,可以倾向于采取自主学习的教育方式;毕业生党员面临择业就职,分散在各地,由于时间、地理位置的影响,聚集起来不容易,可以尝试将网络适度地引入常规组织生活里的热点讨论、影视材料观摩、分析评议等活动中。
(二)立足实际,不断创新。由于组织生活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其形式也应有所改变,向多样化、交互化、务实化发展。学生党支部必须适应这个变化,以三个“有利于”作为组织生活创新的基本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否有利于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否有利于推动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按照内容求新、形式求活、效果求实的思路,让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与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打造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
(三)完善制度,实现规范化。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允许有长期游离于党组织外,不参加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存在,党组织生活的严肃性决定了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开展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因此,根据学生党员的特点,完善和创新组织生活制度是规范学生党员行为、拓展组织生活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组织生活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 三、实践途径
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组织领导和制度完善、内容充实和形式拓展、思想教育和实践锻炼相辅相成,共同决定了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发挥支部委员作用,注重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实施对党员教育,是党组织生活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党员又是党组织生活参与的主体。高校党的组织生活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党员对党的组织生活认识不足,主体意识不强,缺乏参加组织生活的主动性。党的组织生活只有突出党员的主体地位,在党组织生活的组织过程中充分调动党员的参与意识,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保证组织生活的质量,提高组织生活的有效性。
支部书记作为党支部的主要领导者,直接影响到整个支部的发展。在日常的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具备丰富党建经验老师的指导,使党支部书记认识到,创新党的组织生活必须要把组织生活的开展落到实处,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带领支部委员加强自身建设,无论是从业务上还是从纪律上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强而有力的领导班子,增强支部凝聚力。
(二)找准突破口,创新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一是立足“三贴近”,充实组织生活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实组织生活内容。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学生党员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党员把学习与成才结合起来、把实现自身的价值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贴近生活,就是引导学生党员关注现实生活的重大问题,帮助他们自主自觉地驾驭生活,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放在学习、能力、素质的培养上,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贴近学生,就是了解学生党员的愿望和诉求,以学生党员遇到的现实问题作为党员教育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工作,这样才能让党员自觉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身边的同学,充分发挥组织生活的教育功能。
二是立足“新、活、变”,拓展组织生活形式。第一,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调查表明,理论学习在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果党组织在开展理论学习时不讲求实效,以读书、读报来敷衍,不联系实际开展活动,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因此,理论学习应当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新”的教育思路,“活”的教育形式,“变”的教育过程,使党的组织生活形式多样。利用高校党员思想、理论、文化和智力优势,把组织生活延伸到社会特别是社区服务中去,延伸到具体的实践锻炼中去,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个人特长,安排不同的实践项目。第二,线上与线下讨论交流相结合。网络是学生党支部创新组织生活的载体,是学生党支部拓展组织生活新领域的需要。支部通过网络搭建BBS论坛、支部QQ群等平台来过党组织生活,可以给组织生活融入时尚元素,提供新的技术手段。这种比常规组织生活机动灵活的模式,不仅节省了支部成员赶往会议现场的时间,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唤起了大家的兴趣,使组织生活更具时代感,更具感染力,在新的形势下更能发挥组织生活应有的作用。
(三)合理建制,实现资源共享。一是科学灵活地设置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基本范围,如何科学地划分党支部,使支部党员的人数和构成合理化,是有效开展学生组织生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本科生党支部一般以班级或专业设立党支部,按照专业设置党支部可能导致同专业不同年级党员人数较多,支部党员发展和转正任务过重;研究生党支部中一般以班级或年级建立党支部,虽然可以保证支部成员的相对稳定性和支部开展工作的连续性,但导师对研究生党建及德育工作介入较少,出现研究生科学研究与德育工作“两张皮”现象。因此,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与学科团队、实验室、人才培养等相对应的党支部设置方式,把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带动学风建设的坚强堡垒。
二是盘活组织资源共享。学生组织活动空间的拓展必然要求在校内推进各院系间党支部资源的横向和纵向共享。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三条途径盘活党组织自身资源:第一条途径是学生党支部要加强与学生组织的联系,与班级、学生会以及学生社团就某一主题联合开展活动,发挥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利用学生组织的人力、经费等资源,丰富学生党支部生活的内容。第二条途径是学生党支部要有意识地策划和开展各院系支部的共建活动,通过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党支部结对,不同专业学生党支部联合开展组织生活,促进各党支部信息资源、活动载体、工作经验的优势互补。第三条途径是学生党支部要走出校门外,积极探索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党支部的共建活动,既可以把共建单位作为稳定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党员参加系统的挂职锻炼,开展科研调查,又可以发挥学生党员的科学文化优势,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完善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组织生活管理制度是增强党员组织观念、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保证。增强学生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健全以下组织生活管理制度:一是党组织生活请假制度。参加组织生活是每一名党员的义务,党员原则上不得请假,如有特殊情况,必须提前上交书面请假条,并经支委会同意。二是党组织生活考勤制度。支部必须明确规定,组织生活实行签到制度,学生党员参加各类党组织活动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三是组织生活记录制度。党支部要安排专人做好组织生活的活动记录,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征求党员的意见,形成书面活动小结,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活动成效。四是党组织生活评估制度。各学生党支部应当定期对组织生活开展的内容、形式和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量化评估的标准包括组织生活计划、缺席率、组织生活记录等;定性评估标准包括组织活动的创新程度、组织生活的总体效果、组织生活的影响力等。例如我校党委组织部将组织生活的考核纳入新制定的学生党建工作评分办法,推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提高。五是经费保障制度。党支部开展活动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党支部活动经费是组织生活开展必须的经济基础,因此,高校党委应将学生支部活动经费列入预算。
总之,高校要把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把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和组织生活的有效开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龙头。只有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才能做“活”学生党组织生活。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党委组织部
■ 特约编辑:鲁月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