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教育资源,推进乡土历史教学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feng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时空的间隔,现在的学生对中国历史很陌生,在他们眼中,历史仿佛是“故纸堆”,好像只是一串串历史年代、事件和人物的集合体。觉得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用处,课本所讲的历史事件离我们太久远,因记起来困难而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热情。怎样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呢?我想可以从身边或周围的历史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注重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
  乡土历史取材于本地,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传说世代口耳相传。这些口碑资源深入人心,有的甚至家喻户晓。学生从小接触乡土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的机会较多,因而对之已有或多或少的认识,教师运用本乡本土的历史充实教材内容,可以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他们对历史的遥远感,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激发其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方面特别强调:“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这给课堂教学渗透乡土历史知识提供了平台。“乡土史”( 包括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等文字图片资源)是中国历史的细胞,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认同感,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自豪感。在枯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不但可以扭转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引入一些乡土史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调查,使学生通过进入历史,走入社会,走近生活,亲自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对未来的影响,锻炼自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自走访一些身边亲历“文革”的老人,通过收集本地有关文革的历史材料,发现历史,辨别真伪,并将整理的调查材料在班级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既丰富了历史材料,弥补了教材内容叙述的不足,还使学生对“文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目前历史教学中基本上以教材作为全部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较为滞后。一是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并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二是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仅仅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使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三是从对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看,对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还不够,导致一方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历史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造成乡土历史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四是从课程资源内容看,资源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教材结构单一,相应学科知识的发展和课程资源渗透与融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从内容上看,统编教材的内容,相对各地学生空间距离较远,难以满足各地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趣味上看,统编教材探究的内容不具有地方特色,难以激起不同地区学生的兴趣;从范围上看,现行教材注重全局的安排,不可能面面俱到,难以拉近与不同地区学生的距离。
  近年来,我区各相关机构、学者在挖掘乡土史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搜集和整理出大量的宝贵文史资料。《平川史话》、《平川文史资料》等不少有价值的地方史资料被挖掘和整理出来,或被重新认识,扩大了史学研究成果。这种情况不能不反映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来,利用地方志史丰富历史教学不仅可能,也完全必要。这些资料不仅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弥补了史学研究方面的许多空白,还有助于印证和检验现行教材(包括新课标教材)的一些历史结论的真伪,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这些资料还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这些素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既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只偏重历史学科的“知识系统”,呆板教条、单调枯燥等缺陷;也可以在实施新课改后,拓宽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视野,从而使历史学习和研究显得更加饱满丰腴,富于情趣。此外,这些资料还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恰当开发与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既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只偏重历史学科的“知识系统”,呆板教条、单调枯燥等缺陷;也可以在实施新课改后,拓宽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视野,从而使历史学习和研究显得更加饱满丰腴,富于情趣,丰富和活跃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
期刊
远程教育资源集文字、图象、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资源为一体,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最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从而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表现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具有吸引力。我认为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课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我们中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学生是美的实践者。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期刊
初中一年级学生出于对这一科的好奇和兴趣,很愿意学这一科。由于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具体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天长日久,便由喜欢到畏惧到厌恶以至最后放弃这一科的学习。  一、掉队原因探析  心理障碍是掉队的重要原因。造成学生掉队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母语的语言、?语法、词汇相当熟悉。当他们接触一 门与母语表达方式迥然不同的新语种时,由于两种语言的三要素相
期刊
这次的南京市个人课题研究时间贯穿了我的整个高二的教学工作,在课题研究中,我和学生一起体会了教与学的喜、怒、哀、乐。  1喜:起初过程中,觉得自己有点聪明,走了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挑战自我,循着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的想法!我选择了一个比较时髦的标题—blog的教学研究工作!没有想到,很快就在市教科所通过了审核。我很欣喜,感觉自己的教学工作仿佛已经,得到了其他同志的认可。  2哀:blog教学没有
期刊
谈起语文复习,大多身居一线的语文教师,也是两手一摊,作无奈状。语文复习真的如大海捞针吗?《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名言,来形容中考语文考题非常贴切。虽然每年考题不一样,但只要掌握命题规律和做题技巧,语文成绩冲刺高分,不是不可能实现。当中考的号角即将吹响,如何备考,踢好开门这一脚呢?语文题分为九个类别。〈一〉汉语拼音,汉字字形及书写。〈二〉句子的造用仿写、病句的修改。〈三〉文
期刊
摘要:本文以对苏立康教授访谈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训练在有效课堂中实际运用,即如何消除机械性,提高有效性。亮点在于对历来备受诟病的训练的重复性做了新的阐释。  关键词:唯能力论 消除机械性 提倡有效性  读了魏本亚先生与苏立康教授的对话(见《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十年的深度思考》一文,载《语文建设》2011第4期。以下简称《思考》),感受最深的是对话所表现出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尤其在对待训练问题上。在这个课
期刊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一直是一线教师的一个痛处,一直是家长的烦恼,也一直是社会各界批评的一个“火力点”。教师在教学中觉得学生难教,家长在辅导中无从下手,社会各界标准各异,只取其一,不及其余,更增加了人们对于作文教学的焦虑。于是,作文搞统一标准者有之,辅导班传授技巧者有之,无形之中更增加了作文教学的主要承载者—— 学生的厌烦、抵触情绪。“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个例子只是编者的选择,未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尤其在小学阶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成性 教师 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