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河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1866—1944)不仅是一位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伟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慈善活动家和人道主义者,一生都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毅然投身于国际红十字会的“战俘通讯处”,为无数身处绝望之境的人传递着希望。
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中部克拉美西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酷爱文学、音乐,向往民主,对雨果、托尔斯泰等人道主义作家推崇备至。1880年,少年罗兰随父母迁居巴黎。在一次拜访朋友的途中,他十分幸运地遇到了当时的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这次会面给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1886年,20岁的罗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学期间,他阅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论》,受到极大启发,称“托尔斯泰的善良、真诚和正直是我在道德混乱的今天的行为准则”,但其所酷爱的音乐却受到了托尔斯泰的批驳。是追随托翁,终身与艺术绝缘,还是将音乐和诗歌作为终生伴侣?罗兰陷入了两难。重重矛盾之中,刚满22岁的他静坐在自家的小阁楼里,于1887年4月怀着焦灼的心情给素未蒙面的托尔斯泰写了一封长信诉说内心的矛盾。出乎罗兰意料的是,同年10月,他竟接到这位文坛泰斗长达28页的复信,该信以“亲爱的兄弟”开头,明确阐述了其艺术见解:“艺术本身就具有非凡的价值,因为它将人类团结在一起。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就是那些为信仰而牺牲的人,要成为艺术家不应该只酷爱艺术,还应该爱人类。只有充满了这种广博而深沉的爱的艺术家才会为人类作出杰出的贡献。”
这些话,以及托尔斯泰乐于助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罗兰,并且对他的下半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收到复信那天起,罗兰不仅将托尔斯泰对他的帮助铭记于心,还把助人为乐奉为艺术家的首要职责。不管任何陌生人有任何内心的矛盾向他求助,他都毫不犹豫地向其伸出援手,在无数个“陌生的兄弟”心中洒下希望与仁爱的种子,让其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艺术观令罗兰终身受益,他决心像托翁那样通过艺术实践为人民造福。因此,为了进一步贯彻“人类之爱”,罗兰和佩吉、苏亚雷斯等好友一同出版了《半月丛刊》杂志,以加强民众的理想主义教育,给世人树立榜样。十几年来,罗兰的《贝多芬传》、《约翰·克利斯朵夫》和一些戏剧均发表在该杂志上。尽管当时罗兰的生活并不十分富裕,但他和他的朋友却从来没有为这些发表的文稿收取一分钱的稿酬,这在文学界可谓空前绝后。十五年后,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这个杂志虽然停刊,但此时的罗兰已凭借其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才华声名鹊起,可他“奉献人类”的理想并未因此画上句号。
1914年7月31日,身在瑞士日内瓦的罗兰获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消息。罗兰认为,艺术家服务世界的责任在于自觉地为人类服务,积极反战,与战争带来的灾难、痛苦作斗争。心急如焚的他表示:“当艺术家还能帮助别人的时候,就没有权利超然物外。”虽然当时的罗兰已年近半百,体弱多病,但他依然做了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的一名志愿者,在其新成立的“战俘通讯处”工作。
红十字会是世界上组织最庞大,最具影响力的慈善机构,最早成立于瑞士,在世界各地均有分会,初创时旨在照顾伤者,后来成为预防灾难,救济难民的机构。当“一战”爆发后,无数家庭被战火的硝烟冲得支离破碎,他们绝望地伸出双臂向天呼救,不计其数的电报、信件如汹涌的潮水般向当时仅存的国际人员和组织机构集中的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涌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战俘通讯处”应运而生。这是一个汇集被关押者名单和供应救济包裹的中央信息交换站,其作用是将战俘的大批信件转给各自亲属,同时设法把亲属的来信交到战俘手中。当许多平民在敌人后方被切断联系后,此局还把为平民传递消息纳入其工作范围之内。
可在当时,刚刚成立的“战俘通讯处”不但没有足够的地方,而且连个帮手都没有。为了竭尽全力帮助无数遭受苦难的人减轻痛苦,罗兰成为了首批加入该组织的志愿者。他工作的小木屋十分简陋:几台嗒嗒响的破旧打字机,粗糙简陋的小方桌和凳子,周围人来人往,喧嚣嘈杂。当时已声名显赫的他从未要求居领导地位,而是像其他许多无名志愿者那样一心一意地工作,和数百名妇女、学生一起,在此地奋战了整整18个月,每天工作6到8小时。在主管人费里埃博士的组织帮助下,在无数志愿者的倾力合作下,红十字会高速运转,成功地为无数需要帮助的人排忧解难。
在红十字会工作之余,罗兰还不断撰文谴责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成为了实至名归的“欧洲的道德心”。著名反战论文《超乎混战之上》的发表使他遭到了主战各方的猛烈夹攻,但翻译该文的瑞典女作家爱仑凯向维农·李提议,授予其诺贝尔奖金,“因为他是唯一超乎混战之上的人”。1915年,怀有仁爱之心的罗兰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直到1916年11月15日瑞典当局才将奖金补发给他。授奖证书上明确地记载着:这个荣誉是给予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的,为了表彰他反对战争的人道主义立场,颂扬其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写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怀着他始终坚守的人道主义理想,以及对一切苦难者的友爱和对未来人类大团结的希望,罗曼·罗兰毫不犹豫地将全部奖金赠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以减轻人民的灾难。随后,作家又于1920年相继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以继续贯彻其仁爱精神。
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中部克拉美西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酷爱文学、音乐,向往民主,对雨果、托尔斯泰等人道主义作家推崇备至。1880年,少年罗兰随父母迁居巴黎。在一次拜访朋友的途中,他十分幸运地遇到了当时的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这次会面给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1886年,20岁的罗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学期间,他阅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论》,受到极大启发,称“托尔斯泰的善良、真诚和正直是我在道德混乱的今天的行为准则”,但其所酷爱的音乐却受到了托尔斯泰的批驳。是追随托翁,终身与艺术绝缘,还是将音乐和诗歌作为终生伴侣?罗兰陷入了两难。重重矛盾之中,刚满22岁的他静坐在自家的小阁楼里,于1887年4月怀着焦灼的心情给素未蒙面的托尔斯泰写了一封长信诉说内心的矛盾。出乎罗兰意料的是,同年10月,他竟接到这位文坛泰斗长达28页的复信,该信以“亲爱的兄弟”开头,明确阐述了其艺术见解:“艺术本身就具有非凡的价值,因为它将人类团结在一起。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就是那些为信仰而牺牲的人,要成为艺术家不应该只酷爱艺术,还应该爱人类。只有充满了这种广博而深沉的爱的艺术家才会为人类作出杰出的贡献。”
这些话,以及托尔斯泰乐于助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罗兰,并且对他的下半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收到复信那天起,罗兰不仅将托尔斯泰对他的帮助铭记于心,还把助人为乐奉为艺术家的首要职责。不管任何陌生人有任何内心的矛盾向他求助,他都毫不犹豫地向其伸出援手,在无数个“陌生的兄弟”心中洒下希望与仁爱的种子,让其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艺术观令罗兰终身受益,他决心像托翁那样通过艺术实践为人民造福。因此,为了进一步贯彻“人类之爱”,罗兰和佩吉、苏亚雷斯等好友一同出版了《半月丛刊》杂志,以加强民众的理想主义教育,给世人树立榜样。十几年来,罗兰的《贝多芬传》、《约翰·克利斯朵夫》和一些戏剧均发表在该杂志上。尽管当时罗兰的生活并不十分富裕,但他和他的朋友却从来没有为这些发表的文稿收取一分钱的稿酬,这在文学界可谓空前绝后。十五年后,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这个杂志虽然停刊,但此时的罗兰已凭借其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才华声名鹊起,可他“奉献人类”的理想并未因此画上句号。
1914年7月31日,身在瑞士日内瓦的罗兰获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消息。罗兰认为,艺术家服务世界的责任在于自觉地为人类服务,积极反战,与战争带来的灾难、痛苦作斗争。心急如焚的他表示:“当艺术家还能帮助别人的时候,就没有权利超然物外。”虽然当时的罗兰已年近半百,体弱多病,但他依然做了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的一名志愿者,在其新成立的“战俘通讯处”工作。
红十字会是世界上组织最庞大,最具影响力的慈善机构,最早成立于瑞士,在世界各地均有分会,初创时旨在照顾伤者,后来成为预防灾难,救济难民的机构。当“一战”爆发后,无数家庭被战火的硝烟冲得支离破碎,他们绝望地伸出双臂向天呼救,不计其数的电报、信件如汹涌的潮水般向当时仅存的国际人员和组织机构集中的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涌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战俘通讯处”应运而生。这是一个汇集被关押者名单和供应救济包裹的中央信息交换站,其作用是将战俘的大批信件转给各自亲属,同时设法把亲属的来信交到战俘手中。当许多平民在敌人后方被切断联系后,此局还把为平民传递消息纳入其工作范围之内。
可在当时,刚刚成立的“战俘通讯处”不但没有足够的地方,而且连个帮手都没有。为了竭尽全力帮助无数遭受苦难的人减轻痛苦,罗兰成为了首批加入该组织的志愿者。他工作的小木屋十分简陋:几台嗒嗒响的破旧打字机,粗糙简陋的小方桌和凳子,周围人来人往,喧嚣嘈杂。当时已声名显赫的他从未要求居领导地位,而是像其他许多无名志愿者那样一心一意地工作,和数百名妇女、学生一起,在此地奋战了整整18个月,每天工作6到8小时。在主管人费里埃博士的组织帮助下,在无数志愿者的倾力合作下,红十字会高速运转,成功地为无数需要帮助的人排忧解难。
在红十字会工作之余,罗兰还不断撰文谴责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成为了实至名归的“欧洲的道德心”。著名反战论文《超乎混战之上》的发表使他遭到了主战各方的猛烈夹攻,但翻译该文的瑞典女作家爱仑凯向维农·李提议,授予其诺贝尔奖金,“因为他是唯一超乎混战之上的人”。1915年,怀有仁爱之心的罗兰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直到1916年11月15日瑞典当局才将奖金补发给他。授奖证书上明确地记载着:这个荣誉是给予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的,为了表彰他反对战争的人道主义立场,颂扬其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写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怀着他始终坚守的人道主义理想,以及对一切苦难者的友爱和对未来人类大团结的希望,罗曼·罗兰毫不犹豫地将全部奖金赠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以减轻人民的灾难。随后,作家又于1920年相继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以继续贯彻其仁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