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方法的内涵、特点、分类、选择、运用、改革、创新等方面。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取得了新进展,小组合作学习、协同学习、互助学习、交互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关注与探索。但是,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存在诸多问题,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还存在缺乏对学法的研究,缺乏对教师主导作用的深入研究等问题。
[关键词]综述;课堂;教学方法;焦点;进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方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改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焦点。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趋势上以“课堂教学方法”为检索词进行搜索发现,自2006年起,课堂教学方法的学术关注度增长迅速,在2011年达到一个高点,之后呈小幅度波动增长(如图1)。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观念的改变引发了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变革,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教学方法不断发展。这一系列的变革使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价值与意义逐渐凸显,其研究的必要性决定了其关注度提升的必然性。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课堂教学方法”为篇名,对2006年至2016年(截至2016年8月底)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有1975篇。经过筛选,剔除不符文章,最终得到138篇文献。笔者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近十年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方法的内涵、特点、分类、选择、运用、改革、创新等方面。
一、课堂教学方法的内涵与特点
课堂是教学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学方法运用的主要阵地。国内对于“教学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如表1):
通过比较分析,以上定义虽各有侧重,但基本内涵相近。课堂教学方法的内涵包括目的、师生、活动、方式这四个方面。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的内涵,学者们对其性质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王道俊提出,教学方法具有目的性与双边性两大特性。其目的性在于教学方法产生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或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之中,它为目的、任务服务,并受其制约。而其双边性则是由于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而组成的双边活动。综合其他文献资料,以上关于教学方法性质与特点的论述较为全面,且贴合课堂教学方法的部分特点。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分类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千差万别,多样的教学方法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按照它们的共同特点,对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同时根据其个性对它们加以区分。
对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分类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依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层次可将教学方法分為原理性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设计教学法等),一般教学方法(以语言为主、以实物为主、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方法(社会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学科、数学学科、外语学科、人文学科教学方法)三大类。我国比较教育专家商继宗先生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将教学方法划分为能使学生掌握信息的方法、使学生具有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的方法,以及使学生善于探究创造性活动的方法。除此之外,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分类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另外,在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除了以上列举的部分类型,比较突出的还有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自学指导法、任务型教学方法等,它们往往是几种基本教学方法的组合,且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与运用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化过程,其选择与运用得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水平。近几年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存在的问题、成因、影响因素、原则这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模式逐渐由“传授-接受”式向“问题-探究”式发展,进而引发了课堂教学方法的一系列变革。这一趋势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灌输”“僵化”课堂教学,也带来了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的诸多偏误与问题。
1.问题
近几年,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惯用“单调”“落后”的传统教学方法
部分学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一些一线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即单纯使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张雪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历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图示法、谈话法,而对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探究教学法等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运用得比较少。这说明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偏向传统。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方法运用“单一”“落后”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
(2)革新方法流于形式
当下,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流于形式是一个突出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倡导启发式教学,改变课堂“灌输”的声音越来越多,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某些偏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先进教学方法,不求甚解,流于形式,反而带来“假问题”“满堂问”等其他问题。黄伟教授指出,形式主义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大敌。以改革面目出现的形式主义教学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新潮,其在教学方法上常常脱离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不仅导致了教学的高耗低效,而且有可能走向教育的反面。 (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滥用
科技的进步为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滥用现象层出不穷。黄伟教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滥用,造成了技术对学科教学独特方法的逾越和对教学内容的侵蚀。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任何声像技术都不能代替学生对文章作品语言本身的感悟、潜心涵咏,现代声像技术削弱了人们对语言文字阅读的兴趣和敏感,而我们的语文教学非但不能用其所当,反而用其所弊。现代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性与“度”的把握问题仍然是个实践难题。
2.问题的成因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我们有必要充分了解问题的成因。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原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体现在教师层面,包括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存在误区,技能欠缺,观念落后,对教学方法研究不够,不关注教学方法的培训等。其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误区是学者们普遍提到的重要原因。而外因则指各种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本身特点和升学压力这两个方面。
(二)影响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因素
教学法之所以具有多样性,是因为制约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教学法的千差万别。
从整体上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的性质与特点(学科知识类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教师特点(教师特长与艺术风格等)、学生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知识基础等)及其他教学要素(如教学模式、课堂结构、教学环境等)。其中,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基本的、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差异,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一方面,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适合学科特点。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目标的实现要用教授、练习等方法,以此来训练人的认知能力:技术性、操作性学科目标只有通过实验、操作和练习才能实现,以此来训练人的操作技能:情感性、人文性学科目标则主要通过陶冶、体验、渲染等方式来实现,以此来陶冶学生情操和品格。可以说,不同的学科都有实现其目标的“特效”教学方法。同时,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内容都会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此外,有学者还针对不同思维对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思维不同、情境不同,选用的方法就不同:即使选用同一种方法,因为教学思维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会有很大差异。具体地说,在“教”的思维下,教师常用讲授法和串讲法,但如果在此思维下运用讨论法、问答法就容易走样,变成另一种“灌输”:而在“学”的思维下,教学方法的选择将更为灵活,以学定教,讲授法、情境法、范例教学法等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运用。赵萱、席静则对学习风格与课堂教学方法偏爱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水平高中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偏爱有显著差异: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有不同程度的偏爱。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影响因素来自课堂教学主体与客体的各个方面,来自多样化的、不确定的教学情境,它们共同制约着课堂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三)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原则
课堂教學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原则与其影响因素密切相关,原则的确立往往基于对影响因素的考虑和把握,也基于对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与实践。
段兆兵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坚持多样性、灵活性、适应性、互补性等原则。多样性是指教学的目标、内容不同,方法就应不同,应该在多样的方法中选择最恰当的方法:灵活性是指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或某几种方法,而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教师实际掌握的方法进行灵活选择:适应性是指教学方法的选择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效益,教学方法要适应特定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师和学生特点:互补性是指如果没有适合的教学方法,就要以功能近似的其他方法来代替,不能期望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以上原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影响因素的充分尊重与体现。
虽然各学者对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原则的设定各不相同,但这些原则都体现甚至强调了“适合性”这一基本准则。所谓“适合”,其一是适合教学内容。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对本源性知识的教授一般采用观察、实验、探索的方法,而对派生性知识的教授则比较适宜采取论证、推理、分析的方法。同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也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立足文本,着眼于特定的教学阶段。其二则要适合教师与学生。张立昌强调,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教学活动主体——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应当考虑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内在动机的作用。就像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所说,教育“应是人自我实现的诱因和动力源泉”,而非单纯的知识人的塑造。课堂教学方法的选用如果脱离了其操作者与操作对象,那么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蹩脚的“花架子”,难以“施展”其功效。
此外,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郑艳群提出了多媒体汉语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原则:适时原则、适量原则、综合使用、操作方略。这几项原则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多媒体滥用问题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还有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各学科相应的教学方法选用原则,如张博概括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有效运用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和生活化的原则。
总之,恰当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实现课堂教学方法运用有效性的前提,这是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基本原则。以此为基础,各个学科、各个教学阶段、各种教学情境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也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适合的原则。
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由社会发展所引发的教学目的、任务及内容的不断更新,对教学方法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是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动力。
(一)创新与改革的原则、问题与策略
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上,有学者提出了因“课”制宜的原则,即教师在“总结”教学方法时,不是总结其优缺点和实施思想,而是试图将其定格为模板式的条条框框,以指导今后教法改革之路。而无论是从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对象,还是从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来看,不同的课程都有属于自己相对独立的标准,因此,要总结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授课模式是相当困难,也是不切实际的。 汤德坤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显现出来,一些注重形式、不重内容和效果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出现。这迫使我们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目标相统一,才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能够探究、值得探究的内容:讲授式教学法仍然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法:形式只有与内容相统一,才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在改革与创新策略上,张涛提出综合化、最优化、现代化、个体化、自主化及合作化策略。在论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中,易菊香认为首先要确立教育者的活动方式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观,其次要转变教学方法体系,最后是要科学地运用具体教学方法。
(二)改革与创新的新进展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诸多成果。近几年来,一些新型学习方式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与青睐,关于它们的研究也逐步增多。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学术关注度不断增高,研究成果丰硕。小组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為,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合作关系时,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善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改善同伴关系,促进学生社会心理发展,学生由学习者到辅导监督者的角色换位可以促进学生认识的不断加工和改造,使知识理解加以深入,由竞争型学习到合作型学习的改变可以降低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焦虑程度,增强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过,该学习方式也存在一些操作障碍,例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冲突,小组合作评价体系的科学建立,分组等问题。诸多研究表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运用不当的问题,如合作学习缺乏教师指导,小组成员的搭配随意,缺乏科学规划,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滥用等。
2.协同学习
课堂协同学习是指在教育环境下,学习者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为获得个体与群体的学习绩效而进行互动、互补的学习方式。这里的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协同学习不排除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但更强调个体间在磨合中能互补、相长与认同,通过“求同存异”的群体合作方式获得客观全面的知识,使课堂群体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提高学习绩效。在日本,佐藤学教授带领下的“基于协同学习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在知识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得到我国及其他各国的广泛关注与积极推进。在“学习共同体”中,生生、师生之间相互倾听促使对话式交流形成,进而形成相互学习的关系,这也是协同学习的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小组学习之间的重要不同。倾听使小组讨论不只局限于“相互说”,而旨在实现真正的“相互学”,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协同学习进一步关注到学习者的学习质量与效果,注重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内在实际效益,更有益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真正实现。
3.互助学习
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考察,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在课堂内外让学生成为“教学指导者”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它作为教师专门教学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补充教学策略,但又绝不能完全取代教师专门教学。教师在开展这一特殊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组织和指导,教师角色转变为指导者。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惠虽有助于学生及时解决自己的疑难与困惑,但这一方式对学生能力及评价的多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容易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容易出现课堂学习形式化等问题。
研究表明,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在国外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呈现出三种主要形态: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及思维训练工具。未来的同伴互助学习除沿着“学习领域”“培训领域”“院校合作方式”三条道路推进外,其自身形式的拓展及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将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
4.交互学习
当下,科技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脚步逐步延伸到课堂教学中来,电子交互白板、翻转课堂、交互电子游戏等交互学习工具及学习形式逐渐在各中小学校得以应用。
交互学习给当代课堂教学带来了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与资源,学生体验增多,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更有活力,这些对实现个性化教学,增加课堂学习中的交互等都具有积极意义。有研究显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交互工具”的运用在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交互工具”和相关课程代表着当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它将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交互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法,促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以翻转课堂为例,研究表明,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学校作息时间安排、学科适用性、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的要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等问题。卢强发现,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成绩没有进步的原因是师生角色并未改变,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且教学视频质量较差。
总体来看,随着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以上新型教学法的研究逐渐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推进,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地将研究聚焦于新型教学法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呈现越来越广泛、深入、有针对性的研究趋势,逐步揭示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中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更加清晰、丰富的依据。
总之,学者们以不同的侧重点研究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的各个方面,为改进课堂教学,推动教学方法发展提供了参考。
五、研究问题与展望
纵观以上研究成果,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内涵与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已获得较大进展,且各有其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在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性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对学法的研究亟待加强
课堂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纵观过去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研究侧重于对教法的研究,或者偏重于对教师“教”的层面的研究,而对学法的研究则相对不足。在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现代学生观不应仅仅被当作空泛的口号,它需要实践的支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关注就是其中一个方面。课堂教学方法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法的研究是真正有效运用教法的必要条件,清楚学生的学习问题所在,观察其学习行为,都将有助于教师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
尽管如上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学生学法的关照,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形式化”等华而不实的问题,进一步研究这些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具体的适用性方略、应用策略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益探索。
(二)教师主导作用的研究有待深化
过去强调对强迫学习、灌输现象的批判,必须突出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误。例如,通过探究学习及学习后的总结与反思,学生能够增进对科学本质某些方面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做中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教师仅仅强调“做”而不去引领学生“想”,这样的“做”未必能使学生学到什么,因为完全依靠学生自身领悟到科学本质的方方面面是不现实且低效的,而且容易产生一些错误概念。另外,某些学生的错误理解可能在讨论中影响其他学生,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讨论期间给予学生一些正确的引导。此外,有学者基于变易理论解释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之间存在的教育学悖论,结论是教师的帮助与指导这一因素也很重要,问题不在于谁应该主动或被动,而在于教师应该做什么(创造学习的必要条件),以及学生应该做什么(使用学习的必要条件)。
笔者认为,关注学生不等于减少或放弃教师的指导,恰恰相反,关注学生要求教师更加关注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这种关注并非表层的量的关注,而是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实施更有效、更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指导。总之,对教法与学法的研究亟待统一起来,不可偏废。
[关键词]综述;课堂;教学方法;焦点;进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方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改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焦点。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趋势上以“课堂教学方法”为检索词进行搜索发现,自2006年起,课堂教学方法的学术关注度增长迅速,在2011年达到一个高点,之后呈小幅度波动增长(如图1)。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观念的改变引发了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变革,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教学方法不断发展。这一系列的变革使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价值与意义逐渐凸显,其研究的必要性决定了其关注度提升的必然性。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课堂教学方法”为篇名,对2006年至2016年(截至2016年8月底)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有1975篇。经过筛选,剔除不符文章,最终得到138篇文献。笔者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近十年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方法的内涵、特点、分类、选择、运用、改革、创新等方面。
一、课堂教学方法的内涵与特点
课堂是教学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学方法运用的主要阵地。国内对于“教学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如表1):
通过比较分析,以上定义虽各有侧重,但基本内涵相近。课堂教学方法的内涵包括目的、师生、活动、方式这四个方面。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的内涵,学者们对其性质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王道俊提出,教学方法具有目的性与双边性两大特性。其目的性在于教学方法产生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或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之中,它为目的、任务服务,并受其制约。而其双边性则是由于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而组成的双边活动。综合其他文献资料,以上关于教学方法性质与特点的论述较为全面,且贴合课堂教学方法的部分特点。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分类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千差万别,多样的教学方法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按照它们的共同特点,对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同时根据其个性对它们加以区分。
对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分类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依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层次可将教学方法分為原理性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设计教学法等),一般教学方法(以语言为主、以实物为主、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方法(社会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学科、数学学科、外语学科、人文学科教学方法)三大类。我国比较教育专家商继宗先生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将教学方法划分为能使学生掌握信息的方法、使学生具有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的方法,以及使学生善于探究创造性活动的方法。除此之外,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分类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另外,在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除了以上列举的部分类型,比较突出的还有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自学指导法、任务型教学方法等,它们往往是几种基本教学方法的组合,且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与运用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化过程,其选择与运用得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水平。近几年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存在的问题、成因、影响因素、原则这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模式逐渐由“传授-接受”式向“问题-探究”式发展,进而引发了课堂教学方法的一系列变革。这一趋势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灌输”“僵化”课堂教学,也带来了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的诸多偏误与问题。
1.问题
近几年,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惯用“单调”“落后”的传统教学方法
部分学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一些一线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即单纯使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张雪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历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图示法、谈话法,而对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探究教学法等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运用得比较少。这说明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偏向传统。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方法运用“单一”“落后”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
(2)革新方法流于形式
当下,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流于形式是一个突出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倡导启发式教学,改变课堂“灌输”的声音越来越多,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某些偏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先进教学方法,不求甚解,流于形式,反而带来“假问题”“满堂问”等其他问题。黄伟教授指出,形式主义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大敌。以改革面目出现的形式主义教学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新潮,其在教学方法上常常脱离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不仅导致了教学的高耗低效,而且有可能走向教育的反面。 (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滥用
科技的进步为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滥用现象层出不穷。黄伟教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滥用,造成了技术对学科教学独特方法的逾越和对教学内容的侵蚀。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任何声像技术都不能代替学生对文章作品语言本身的感悟、潜心涵咏,现代声像技术削弱了人们对语言文字阅读的兴趣和敏感,而我们的语文教学非但不能用其所当,反而用其所弊。现代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性与“度”的把握问题仍然是个实践难题。
2.问题的成因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我们有必要充分了解问题的成因。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原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体现在教师层面,包括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存在误区,技能欠缺,观念落后,对教学方法研究不够,不关注教学方法的培训等。其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误区是学者们普遍提到的重要原因。而外因则指各种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本身特点和升学压力这两个方面。
(二)影响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因素
教学法之所以具有多样性,是因为制约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教学法的千差万别。
从整体上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的性质与特点(学科知识类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教师特点(教师特长与艺术风格等)、学生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知识基础等)及其他教学要素(如教学模式、课堂结构、教学环境等)。其中,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基本的、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差异,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一方面,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适合学科特点。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目标的实现要用教授、练习等方法,以此来训练人的认知能力:技术性、操作性学科目标只有通过实验、操作和练习才能实现,以此来训练人的操作技能:情感性、人文性学科目标则主要通过陶冶、体验、渲染等方式来实现,以此来陶冶学生情操和品格。可以说,不同的学科都有实现其目标的“特效”教学方法。同时,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内容都会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此外,有学者还针对不同思维对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思维不同、情境不同,选用的方法就不同:即使选用同一种方法,因为教学思维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会有很大差异。具体地说,在“教”的思维下,教师常用讲授法和串讲法,但如果在此思维下运用讨论法、问答法就容易走样,变成另一种“灌输”:而在“学”的思维下,教学方法的选择将更为灵活,以学定教,讲授法、情境法、范例教学法等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运用。赵萱、席静则对学习风格与课堂教学方法偏爱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水平高中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偏爱有显著差异: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有不同程度的偏爱。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影响因素来自课堂教学主体与客体的各个方面,来自多样化的、不确定的教学情境,它们共同制约着课堂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三)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原则
课堂教學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原则与其影响因素密切相关,原则的确立往往基于对影响因素的考虑和把握,也基于对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与实践。
段兆兵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坚持多样性、灵活性、适应性、互补性等原则。多样性是指教学的目标、内容不同,方法就应不同,应该在多样的方法中选择最恰当的方法:灵活性是指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或某几种方法,而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教师实际掌握的方法进行灵活选择:适应性是指教学方法的选择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效益,教学方法要适应特定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师和学生特点:互补性是指如果没有适合的教学方法,就要以功能近似的其他方法来代替,不能期望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以上原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影响因素的充分尊重与体现。
虽然各学者对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原则的设定各不相同,但这些原则都体现甚至强调了“适合性”这一基本准则。所谓“适合”,其一是适合教学内容。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对本源性知识的教授一般采用观察、实验、探索的方法,而对派生性知识的教授则比较适宜采取论证、推理、分析的方法。同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也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立足文本,着眼于特定的教学阶段。其二则要适合教师与学生。张立昌强调,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教学活动主体——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应当考虑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内在动机的作用。就像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所说,教育“应是人自我实现的诱因和动力源泉”,而非单纯的知识人的塑造。课堂教学方法的选用如果脱离了其操作者与操作对象,那么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蹩脚的“花架子”,难以“施展”其功效。
此外,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郑艳群提出了多媒体汉语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原则:适时原则、适量原则、综合使用、操作方略。这几项原则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多媒体滥用问题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还有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各学科相应的教学方法选用原则,如张博概括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有效运用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和生活化的原则。
总之,恰当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实现课堂教学方法运用有效性的前提,这是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基本原则。以此为基础,各个学科、各个教学阶段、各种教学情境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也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适合的原则。
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由社会发展所引发的教学目的、任务及内容的不断更新,对教学方法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是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动力。
(一)创新与改革的原则、问题与策略
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上,有学者提出了因“课”制宜的原则,即教师在“总结”教学方法时,不是总结其优缺点和实施思想,而是试图将其定格为模板式的条条框框,以指导今后教法改革之路。而无论是从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对象,还是从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来看,不同的课程都有属于自己相对独立的标准,因此,要总结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授课模式是相当困难,也是不切实际的。 汤德坤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显现出来,一些注重形式、不重内容和效果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出现。这迫使我们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目标相统一,才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能够探究、值得探究的内容:讲授式教学法仍然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法:形式只有与内容相统一,才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在改革与创新策略上,张涛提出综合化、最优化、现代化、个体化、自主化及合作化策略。在论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中,易菊香认为首先要确立教育者的活动方式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观,其次要转变教学方法体系,最后是要科学地运用具体教学方法。
(二)改革与创新的新进展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诸多成果。近几年来,一些新型学习方式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与青睐,关于它们的研究也逐步增多。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学术关注度不断增高,研究成果丰硕。小组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為,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合作关系时,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善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改善同伴关系,促进学生社会心理发展,学生由学习者到辅导监督者的角色换位可以促进学生认识的不断加工和改造,使知识理解加以深入,由竞争型学习到合作型学习的改变可以降低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焦虑程度,增强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过,该学习方式也存在一些操作障碍,例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冲突,小组合作评价体系的科学建立,分组等问题。诸多研究表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运用不当的问题,如合作学习缺乏教师指导,小组成员的搭配随意,缺乏科学规划,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滥用等。
2.协同学习
课堂协同学习是指在教育环境下,学习者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为获得个体与群体的学习绩效而进行互动、互补的学习方式。这里的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协同学习不排除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但更强调个体间在磨合中能互补、相长与认同,通过“求同存异”的群体合作方式获得客观全面的知识,使课堂群体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提高学习绩效。在日本,佐藤学教授带领下的“基于协同学习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在知识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得到我国及其他各国的广泛关注与积极推进。在“学习共同体”中,生生、师生之间相互倾听促使对话式交流形成,进而形成相互学习的关系,这也是协同学习的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小组学习之间的重要不同。倾听使小组讨论不只局限于“相互说”,而旨在实现真正的“相互学”,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协同学习进一步关注到学习者的学习质量与效果,注重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内在实际效益,更有益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真正实现。
3.互助学习
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考察,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在课堂内外让学生成为“教学指导者”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它作为教师专门教学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补充教学策略,但又绝不能完全取代教师专门教学。教师在开展这一特殊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组织和指导,教师角色转变为指导者。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惠虽有助于学生及时解决自己的疑难与困惑,但这一方式对学生能力及评价的多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容易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容易出现课堂学习形式化等问题。
研究表明,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在国外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呈现出三种主要形态: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及思维训练工具。未来的同伴互助学习除沿着“学习领域”“培训领域”“院校合作方式”三条道路推进外,其自身形式的拓展及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将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
4.交互学习
当下,科技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脚步逐步延伸到课堂教学中来,电子交互白板、翻转课堂、交互电子游戏等交互学习工具及学习形式逐渐在各中小学校得以应用。
交互学习给当代课堂教学带来了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与资源,学生体验增多,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更有活力,这些对实现个性化教学,增加课堂学习中的交互等都具有积极意义。有研究显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交互工具”的运用在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交互工具”和相关课程代表着当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它将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交互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法,促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以翻转课堂为例,研究表明,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学校作息时间安排、学科适用性、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的要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等问题。卢强发现,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成绩没有进步的原因是师生角色并未改变,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且教学视频质量较差。
总体来看,随着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以上新型教学法的研究逐渐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推进,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地将研究聚焦于新型教学法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呈现越来越广泛、深入、有针对性的研究趋势,逐步揭示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中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更加清晰、丰富的依据。
总之,学者们以不同的侧重点研究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的各个方面,为改进课堂教学,推动教学方法发展提供了参考。
五、研究问题与展望
纵观以上研究成果,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内涵与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已获得较大进展,且各有其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在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性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对学法的研究亟待加强
课堂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纵观过去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研究侧重于对教法的研究,或者偏重于对教师“教”的层面的研究,而对学法的研究则相对不足。在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现代学生观不应仅仅被当作空泛的口号,它需要实践的支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关注就是其中一个方面。课堂教学方法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法的研究是真正有效运用教法的必要条件,清楚学生的学习问题所在,观察其学习行为,都将有助于教师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
尽管如上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学生学法的关照,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形式化”等华而不实的问题,进一步研究这些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具体的适用性方略、应用策略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益探索。
(二)教师主导作用的研究有待深化
过去强调对强迫学习、灌输现象的批判,必须突出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误。例如,通过探究学习及学习后的总结与反思,学生能够增进对科学本质某些方面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做中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教师仅仅强调“做”而不去引领学生“想”,这样的“做”未必能使学生学到什么,因为完全依靠学生自身领悟到科学本质的方方面面是不现实且低效的,而且容易产生一些错误概念。另外,某些学生的错误理解可能在讨论中影响其他学生,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讨论期间给予学生一些正确的引导。此外,有学者基于变易理论解释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之间存在的教育学悖论,结论是教师的帮助与指导这一因素也很重要,问题不在于谁应该主动或被动,而在于教师应该做什么(创造学习的必要条件),以及学生应该做什么(使用学习的必要条件)。
笔者认为,关注学生不等于减少或放弃教师的指导,恰恰相反,关注学生要求教师更加关注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这种关注并非表层的量的关注,而是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实施更有效、更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指导。总之,对教法与学法的研究亟待统一起来,不可偏废。